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应用蕈菌生物学和国际蕈菌运动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发展世界蕈菌产业及全球贸易所作的贡献。应用蕈菌生物学是一个新的学科,包括与蕈菌产业相关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国际蕈菌运动是一个包含了互补和相互关联的四个国际蕈菌组织的框架。评述全球蕈菌产业多维性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食物短缺、疾病预防、环境污染问题及增进人类福祉所做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中的角色正日益扩张,尽管如此,人类仍然并将继续面临着三大基本问题:食物的短缺,环境的污染,健康质量的下降。蕈菌(大型真菌)不仅能将大量的木质素生物废弃物转化成食物,而且能生产出对人类健康意义重大的医疗、保健产品。蕈菌栽培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如果经营得当,可以实现零污染。而且,蕈菌产业基础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1994年,世界蕈菌生产和蕈菌医药制品的产值约为140亿美元,相当于1997年世界咖啡的产值。可以期待未来的蕈菌及其产品的贸易增长率将超过咖啡产品。由于蕈菌不含叶绿体,因此它是一种进行非光合作用的新陈代谢的生物体,它不能像普通的绿色植物那样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复杂的有机质。但是,它产生的各种酶,能将木质素生物废弃物转化成多样化的产品。这些产品对人类福祉的作用巨大(如作为食物、滋补品、药品、饲料和肥料,保护和再生环境)。此外,栽培、发展食用菌与药用菌可以积极创造经济增长,这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力。现今有70%以上的农田和森林资源未被利用或者在加工过程中被浪费。因此,21世纪,这种影响力将继续扩大,对蕈菌生产(蕈菌本身)和蕈菌产品(蕈菌衍生产品)...  相似文献   

3.
蕈菌生物学──关于蕈菌生产及蕈菌产品张树庭(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I序论据化石考古的发现,蕈菌在一亿三千万年前的白晋纪晚古生代(LowercretaciousPeriod)已经存在,这比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期要早得多。因此我们可以推论,最原始的人类就曾...  相似文献   

4.
菌文化以蕈菌为主体,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认知、利用、开发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社会现象。有关蕈菌的传说形成了菌文化的萌芽。人类在阶段性的科学认知中,对于菌类的描述、记载以及所形成的故事,使菌文化得以丰富。人类的想象,为蕈菌披上了神秘色彩,使蕈菌文化得以升华。人类有目的地创作使得蕈菌文化融入人类整个文化生活。以蕈菌作文、以蕈菌赋诗、以蕈菌咏歌、以蕈菌绘画、以蕈菌作留史、以蕈菌讲故事、以蕈菌成像。以蕈菌为佳肴、以蕈菌游戏、以蕈菌建产业园、以蕈菌之形美化生活,陶冶性情。蕈菌文化现象与科学认知,是两条并行,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又永不相交的平行轨道。在科学和文化的共同作用下,蕈菌产业相得益彰,得以飞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今人类的福祉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地区性食物短缺,人类健康质量下降,以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些问题会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而愈加严重。我们迫切需要掌握公平有效的全球性的知识和技术。这三大挑战,特别是人类健康损害的发生不仅仅局限于贫困国家或社会的贫困阶层。事实上,那些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生活的高学历富裕家庭也有很多健康问题,如:高血压、心脏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所谓的"富裕病"。这些健康问题的发生导致了不良的经济后果,提高了消费者和纳税人的生活成本,并使劳动力成为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因素,不管是人类还是国家都不能忽视这个问题。蕈菌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其衍生产品是很好的膳食补充剂(滋补药),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疗效。蕈菌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着不断变化和创新的压力。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食用蕈菌消费能力日益提高,给世界蕈菌产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药用蕈菌进入全球医疗保健体系创造了新的机遇。因此,需要通过探索野生蕈菌的生物多样性来不断发现新的品种资源,通过遗传操作和医药制造技术,开发新的生物功能材料。从事蕈菌行业的农民、生产商、出口商和科研人员等,都要灵活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性环境,通力合作,以推动世界蕈菌产业的发展。总的来说,世界蕈菌生产的稳步增长主要得益于如中国、印度、波兰和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的贡献。尤其是中国,近年来食用蕈菌和药用蕈菌的产量都大幅增加,如2011年的蕈菌产量为2 570万吨,其中包括了药用蕈菌,如灵芝属的110 027吨,占到世界生产总量的85%,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一些新的蕈菌品种在中国也有栽培和销售。近35年来,我看到中国的蕈菌产业发展变化,确实是惊人的。我从事蕈菌工作已?  相似文献   

6.
蕈菌学     
蕈菌学是研究蕈菌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真菌的现代学科。蕈菌英文是mushroom,但mushroom一词可译成蕈、菌、菇或蘑菇等,缺少一个统一的名称。研究mushroom的科学也在名称上出现了蘑菇学、食用菌学、药用菌学等等不同的提法。由于对mushroom的理解不同,很多学者所下的定义也不同。公元一七○三年吴材著的《吴菌谱》中记载“出于树者为蕈,生于地者为菌”,“蕈”和“菌”皆指具有显著子实体的高等真菌。在分类上,我们一般把不同的微生物称为不同的菌(当然,每一种类都有其专一的学名),如Bacteria称为细菌,Actinomyces  相似文献   

7.
蕈菌凝集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凝集素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已纯化了的凝集素有100多种,约60种已成为商品,其中只有一种是分离自蕈菌的,即双孢蘑菇凝集素。约有30~50%的蕈菌子实体抽提物具有凝集素活性。已纯化或部分纯化的蕈菌凝集素有20多种。  相似文献   

8.
中国蕈菌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 中国领土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许多不同种类蕈菌生长的大本营。至2004年,可进行人工驯化的蕈菌有950种左右,其中约有50种已获得人工栽培成功。中国被誉为是多种热销蕈菌人工栽培的发源地,如黑木耳(公元600年)、金针菇(公元800—900年)、香菇(公元1000-1100年)、草菇(公元1700年)、银耳(公元1800年)等。在20世纪以前,双孢蘑菇是唯一一种不是由中国率先人工栽培的主要蕈菌种类。  相似文献   

9.
《浙江食用菌》2012,(4):189-194
综述提出作为食品、膳食补充品(滋补品)和药品的蕈菌利用(产业)金字塔模型。讨论蕈菌产业发展的目的和美好前景。药用蕈菌(MM)和真菌被认为具有126种药用功能,包括抗肿瘤,调节免疫,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心血管,抗高胆固醇血症,抗病毒,抗细菌,抗寄生虫,抗真菌,清热解毒,保肝和抗糖尿病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蕈菌多糖,许多高等担子菌蕈菌的子实体、菌丝体及培养液中含有生物活性多糖。数据显示,有约700种异担子菌纲和同担子菌纲的蕈菌多糖具有抗肿瘤和提高免疫力的功效。蕈菌是不同类型的膳食补充品(DSs)(补品)的优质来源,源于蕈菌的膳食补充品(相对于中药制剂)在安全方面具有以下优点:(1)用于生产膳食补充品的蕈菌绝大多数是商业栽培,非野外采集。(2)食用菌很容易进行无性繁殖,从而易保持性状的稳定。蕈菌的菌丝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便于对其遗传和生化一致性进行追溯检测。(3)其最大优点是:蕈菌的菌丝体可以进行深层培养。讨论不同国家包括美国、欧共体、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对引进与控制源于药用菌的膳食补充品的法规和监管措施。提出21世纪药用菌科学发展中应关注解决的数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6中国的蕈菌产业 中国因具有广阔的地域,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气候条件,而十分利于蕈菌生长,因此蕈菌种类繁多。中国又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国之一,产生了大量不可食用的作物,作物秸秆,以及森林和工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这些都可作为蕈菌栽培的原料。虽然中国的蕈菌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最近的35年才是其快速蓬勃发展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大杯蕈高产栽培及加工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杯蕈属中偏高温型食用菌,福建省夏天可以出菇,丰富了食用菌生产的淡李市场、本文对其生物学特性、周年高产栽培以及产品保鲜加工等技术进行阐述。为菇农栽培生产大杯蕈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2.
自2003年秋冬开始,我国食用菌城乡消费市场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景象。从我国人均GDP的快速增长,城市和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恩格尔系数(指食物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百分比)的下降,以及我国食用菌庞大的栽培及经营队伍的形成、种种科技上的突破等因素分析: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正展开其博大的胸怀,喜迎蕈菌产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1引言 根据化石记录,早在白垩纪早期(约1.3亿年前)地球上已存在蕈菌,比人类出现的时间还早。在人类出现之前,野生动物已将蕈菌作为美味的食物,据此我们推测早期人类也是以蕈菌为食。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产业的壮大发展,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对食用菌从业者进行培训来保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者的利益。实地考察菌农生产过程中,发现菌农在采收环节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误区,针对该环节常出现的子实体采挖取舍不当、采收时机把握不当、采收不分质量等级、采收前后补水方法不当、采后不知补肥增收、不注意观察病虫害、忽视"疏花疏果"盲目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等误区进行分析,把相关原理加以解释并给出了正确的方法和关键点控制要领,希望在此提出的建议能为培训者提供参考,同时以此引起广大食用菌从业者对该环节的重视,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努力挖掘和提升食用蕈菌产品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贾身茂 《食用菌》2015,(3):66-68
从词源学的视角探索蕈菌一词的来源、历史及其词义,阐明了蕈菌既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在古籍中是一个同义复合词,指具有显著子实体的大型真菌。在现代生物学领域仍然是大型真菌的同义词,从汉语词法角度讲则是由两个不同的词素组成的真菌学术语。"蕈菌"一词,不但词义清晰,于史有证,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现代汉语构词规律,又准确表达了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6.
题记我第一次听张树庭教授的关于蕈菌的演讲是在1997年1月,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市,我们在非洲举办的第一届零排放倡议国际培训班上。零排放概念是由位于东京的联合国大学首次提出的,是一种自发性的零废弃创意,目的是为了将周围的各种废弃物(如大量的农业废弃物中的木质素)转变为具有新的市场价值的产品。张树庭教授被作为重要学者受邀演讲。在那次著名的讲习班上,他讲了两堂课:第一堂是关于“整个草菌产业的零排放环境”;第二堂是关于“蕈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这两堂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教授是一位能够激发听众热情的伟大教师,是一位能将其对蕈菌的热爱之情感染给周围的人并鼓舞人心的权威科学家,他又是一位谦逊、亲切、幽默、具有领导人魅力与创新精神、善于钻研的伟大学者。自那以后,张教授将我带入了蕈菌的世界。可以说,张教授是发掘非洲食、药用菌及其他蕈菌宝藏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7.
李臻 《中国食用菌》2020,(3):129-131,134
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了对菌类生物的认识和探索,并将"菌蕈"作为一个独立的生物类群积淀了独特的菌蕈文化。灵芝作为菌蕈种类的一种,也是菌蕈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芝以其食用和药用价值在菌蕈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在系统丰富的菌蕈文化中,灵芝的部分整理为神话传说、古书典籍、宗教专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记载。灵芝文化作为中国古代菌蕈文化的补充,与菌蕈文化互为表里,共同丰富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它深入的研究,对当代进一步加强对菌蕈类群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食用蕈菌生物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食用蕈菌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阐述了基因工程和DNA分子标记技术在食用蕈菌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9.
食用蕈菌中天然食品防腐剂生产菌的检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31属105株食(药)用蕈菌输入既定筛选模型系统的初筛模型,从中选出6株功能菌。继而,将其输入既定筛选模型系统的复筛模型,检出2株天然食品防腐剂生产菌E.F.15和E.F.42。  相似文献   

20.
国际著名蕈菌学家张树庭教授应浙江省景宁博士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邀请前来浙江。5月15日,张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吕作舟教授一行考察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和本刊编辑部,张教授作了国际蕈菌产业和蕈菌科学发展动态的学术报告,并与科技人员开展了交流与讨论。之后,张教授一行参观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