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水稻上重要的细菌病害之一,近几年在南方稻区陆续发生,已给水稻生产带来较为严重威胁。介绍了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为害症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技术措施,为有效控制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南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南繁基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症状、病原和发生流行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2015年宁波平原地区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流行的特点,并就主栽品种抗性、气象因子、栽培管理等方面对发病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为切实提高宁波市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不同栽培方式与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危害程度的关系,在田间比较了5种水稻栽培方式(直播、小苗手插、大苗手插、小苗机插和大苗机插)对病害发生程度和水稻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田发病最轻,水稻产量损失最小;大苗机插发病最重,产量损失最大。移栽种植时,小苗机插发病较轻,病丛率显著低于小苗手插、大苗手插和大苗机插。因此,从细菌性基腐病控制的角度,在生产中推广直播或者小苗机插的栽培方式更有利于控制该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5.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情况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由菊欧氏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生有不断蔓延和加重的趋势。本文根据现有研究资料,分别从该病的危害症状、我国发生与扩展情况、发生特点以及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侵染规律和防治措施等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简要综合叙述。  相似文献   

6.
2016年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在江苏省东台市普遍发生,重病田块病株率高达10%以上,发生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本调查分析表明,水稻品种感病、气候变化异常、田间管理滞后和机械植伤严重等是病害重发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选用抗病品种、培育适龄壮秧、科学水浆管理、主动用药预防等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7.
孙彤阳 《北方水稻》2007,(3):135-135,152
阐述了寒地水稻生产中的病害在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诊断和低效防治,这些错误主要来源于发病机理上的错误认识,病症上的错误诊断:认为青枯病是生理性缺水导致的、把细菌性褐斑病当做胡麻斑病和赤枯病、细菌性基腐病是药害等。这些病害的发病原因多与北方寒地的早春温度有关,忽略了温度条件,单从发病单体症状来诊断是不能对水稻病害做到有效防治的。要充分认识青枯病是由真菌感染导致的,细菌性病害是大面积流行性的病害,从整体环境条件和若干个种植区的植株发病症状做以抽象总结,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主要气象因子对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水稻鞘腐病发生的影响,从2007年开始连续10年进行定点调查,收集水稻鞘腐病发生时期的气象因子及病情指数,采用通径分析及逐步回归的方法,对影响水稻鞘腐病病情指数的气象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月份的平均温度是对水稻鞘腐病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其次为8月份的平均降雨量和9月份的平均日照时数。试验结果为适期施药防治水稻鞘腐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环腐病是最易传染、威胁最大的马铃薯病害之一,对种薯生产来说更是如此。它被称做细菌性环腐病,简称环腐病。它曾一度被叫做细菌性萎蔫环腐病,但这易和南方细菌性萎蔫病相混淆,所以就去掉了萎蔫一词(虽然它的确是一种细菌性萎蔫病)。1分布和危害1906年在德国首次记载了环腐病。以后,在其它许多地方也发现了该病害。目前,它发生于亚洲、欧洲、北美、中美、南美。在我国,该病害于50年代最先于黑龙江发现。随着育种材料的变换和种薯的调运,病区不断扩大。现在它已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特别是在北方一作区发生较严重…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试验验证寒地水稻病害生物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处理1~5对防治水稻稻瘟病、鞘腐病、细菌性褐斑病等均有显著效果,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野生稻种质资源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目前中国水稻育种面临的遗传资源利用范围狭窄这一主要问题,从重要基因资源的发掘角度,综述了野生稻种质资源的利用现状,探讨了其在水稻超高产育种、抗病虫育种、抗逆性育种、品质育种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13.
8个水稻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特征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27  
利用强迫饲毒、集团接种、非嗜性测验、抗生性测验的方法研究与分析了8个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的抗性,发现不同水稻抗性品种的抗性特征并不完全相同。IR36、Kasalath、窄叶青8号、道人桥、DV85既抗条纹病毒又抗介体灰飞虱,对条纹叶枯病所表现的抗性是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爱知97和Kenta Nakan抗条纹病毒,但不抗介体灰飞虱,对条纹叶枯病所表现的抗性是品种对条纹病毒的抗性;而IR24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仅表现中等抗性。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长雄野生稻(Oryzalongistaminata)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Perennial Rice,PR)已经成功并开始示范推广.多年生稻表现出一定的稻瘟病抗性,但其所具有的稻瘟病抗性来源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田间病情调查、接种鉴定以及抗性基因检测等3种方法,对育成的多年生稻23(PR23)、云大24(...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讷河市2003年后期高温多雨,致使水稻稻瘟病大发生,造成大面积地块绝产,使农民蒙受重大损失。针对此情况,为农民2004年的水稻种植提出以下几点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Franklin Southworth 《Rice》2011,4(3-4):142-148
The Dravidian languages, now spoken mainly in peninsular India, form one of two main branches of the Zagrosian language family, whose other main branch consists of Elamitic and Brahui. Proto-Dravidian, the oldest reconstructible form of Dravidian, shows a society whose economy is based mainly on herding. While the speakers of Proto-Dravidian had some agricultural knowledge, they do not appear to have brought cereals with them when they moved from western Iran to the borderlands of South Asia in the fourth millennium BCE. Linguistic evidence shows that they had contact with Indo-Iranian speakers, and some groups of Dravidian speakers entered the Indus Valley before or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Harappan civilization. Dravidian-speaking group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herding and agriculture during that period and later, and may have been the first to cultivate rice on a large scale in the Indus Valley.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