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以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为材料,利用人工接种花叶病毒和黑穗病菌,人工水分胁迫,初步评价甘蔗和斑茅杂交后代的抗花叶病、抗黑穗病和抗旱性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的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抗黑穗病、抗花叶病和抗旱表现分离.初步评价出了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BC1YCE01-134和YCE01-116,其对花叶病和黑穗病表现“0”感染率且抗旱性生理指标良好,有望成为供甘蔗育种利用的高抗的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在甘蔗杂交过程中,杂交技术不仅要掌握甘蔗开花的规律,如何提高父本花粉发育率及适时地控制杂交期的温度,湿度,而且还要结合亚硫酸养茎,人工授粉等措施,才能提高杂交效率,花穗结实率,使杂交获得成功。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整个杂交过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以甘蔗CP65-357为母本,福建割手密为父本,通过光周期诱导,杂交选育而成饲用杂交甘蔗新品种——闽牧117(原名闽牧02117),介绍其选育过程、品种特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综合应用多种甘蔗杂交技术,探索解决云南高原内陆瑞丽特殊气候条件下的甘蔗花期不遇与冬季低温影响花粉发育问题,提高杂交花穗的生产能力和花穗质量。  相似文献   

5.
甘蔗生育期长,容易吸引大量昆虫和感染各种病害。在甘蔗品种选育程序中,甘蔗对这些生物胁迫的耐性或抗性成为首要考虑因素。要了解甘蔗生物抗性来源,需要熟悉甘蔗的分类,而各种甘蔗野生品种因具有生物抗性特征,亟待开发利用。现今种间杂交是许多甘蔗抗病育种程序的基础。文章试图简要探讨甘蔗育种的历史和今后甘蔗品种生物抗性培育的策略,详细讨论了世界大范围内出现的甘蔗病害如宿根矮化病、锈病、黑穗病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指出了分子标记的应用范围,基因识别的困难以及对一些抗病抗虫性状遗传转化试验取得的进展,还讨论了一些可作为目前甘蔗系谱选育方法的有效补充方法,例如先进的计算机化杂交设计方法和群体选育等,这些方法在今后甘蔗抗性品种选育中将具有很大的利用前景,可保正蔗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甘蔗种质资源杂交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报道了云南甘蔗研究所1998-2002年甘蔗种质资源杂交利用研究进展状况。经过几年的研究,了解掌握了不同亲本材料诱导开花所需的株龄和甘蔗种质资源的光周期诱导技术,不仅使热带种开花率逐年提高,还促使开花迟的F1花期提早,难开花的F1、BC1能够开花,且提高了花粉发育率。同时,通过不断完善杂交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了花穗杂交有效率,并从热带种、地方种、常用亲本与野生种的杂交组合中选育出一批含热带种和野生种血源的F1、BC1优异创新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温水去雄处理对甘蔗杂交后代杂种真实性的影响效应,本研究在进行甘蔗有性杂交前利用50℃温水对甘蔗母本粤糖91-976及桂糖92-66的花穗浸泡5 min后,将其分别与父本粤糖93-159及粤糖91-976的花穗进行杂交,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其杂交后代的杂种真实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温水去雄可有效减少甘蔗杂交制种过程中的自交过程,提高杂种率。  相似文献   

8.
利用Agilent甘蔗4×44k(per array)芯片分析甘蔗叶片在甘蔗成熟期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基因芯片杂交结果进行分析。芯片杂交结果符合质控标准,并且杂交数据重复性良好,结果可靠。在甘蔗生长过程中8个时间点上,共筛选出相关差异在2倍以上的基因20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7个,下调表达基因3个。这些候选基因分别涉及不同水平分子进程和多种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9.
甘蔗生育期长,容易吸引大量昆虫和感染各种病害。在甘蔗品种选育程序中,甘蔗对这些生物胁迫的耐性或抗性成为首要考虑因素。要了解甘蔗生物抗性来源,需要熟悉甘蔗的分类,而各种甘蔗野生品种因具有生物抗性特征,亟待开发利用。现今种间杂交是许多甘蔗抗病育种程序的基础。文章试图简要探讨甘蔗育种的历史和今后甘蔗品种生物抗性培育的策略,详细讨论了世界大范围内出现的甘蔗病害如宿根矮化病、锈病、黑穗病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指出了分子标记的应用范围,基因识别的困难以及对一些抗病抗虫性状遗传转化试验取得的进展,还讨论了一些可作为目前甘蔗系谱选育方法的有效补充方法,例如先进的计算机化杂交设计方法和群体选育等,这些方法在今后甘蔗抗性品种选育中将具有很大的利用前景,可保正蔗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甘蔗属优良甘蔗新品种(系)为母本,以收集于广西的河八王属材料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利用SSR标记对获得的杂种进行真实性鉴定。从70对甘蔗SSR引物中筛选出9对用于对5个甘蔗×河八王组合的57个杂交后代植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其中有14株具有双亲特征带,确定为真杂种。SSR标记可用于甘蔗河八王杂种真实性鉴定,研究结果为甘蔗野生种质河八王属植物的杂交利用及相关基础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甘蔗杂交育种中 ,自交和串粉是难以避免的 ,使部分品种的系谱不能正确反映品种本身的血缘关系 ,并造成遗传参数估算偏差。由于甘蔗不论双亲杂交、回交或自交的后代都是强分离的群体 ,且部分亲本材料花粉发育不良、杂交亲和力低 ,甘蔗的数量遗传研究要比许多作物更复杂 ,也更困难。在甘蔗选、育种过程中 ,如何正确解释和应用目标性状的遗传规律对提高育种效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邮编:363005,电话:0596—21228401选育的饲用牧草新品种“闽牧101饲用杂交甘蔗”,前不久通过了国家草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3.
甘蔗糖业是广西支柱产业之一。文章概括总结了广西甘蔗产业和技术创新发展的历程、主要成果和经验,阐明了甘蔗种质创新和优良新品种选育应用、旱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为广西甘蔗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并指出了当前广西甘蔗产业及甘蔗育种和栽培技术研发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引进国内外甘蔗品种和种质资源,以及野生甘蔗种质资源的收集、研究与利用,创制创新性种质用于杂交育种,同时加强杂交技术和选种技术研究,提高甘蔗育种效率;加强农机农艺配合研究,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利用甘蔗的生物固氮特性,减少氮肥施用量;加快甘蔗健康种苗生产技术的应用来提高种苗质量;选用宿根性强的甘蔗品种及加强管理,延长甘蔗宿根年限,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4.
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筛选甘蔗优良杂交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直观地对甘蔗杂交组合进行筛选及评价,选择对甘蔗杂交组合优劣影响最大的四个因素(锤度、株高、茎径、有效茎),以2009年广西甘蔗研究所实生苗的24个亲本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研究锤度、株高、茎径、有效茎的相互作用对24个甘蔗杂交组合的影响,从中筛选出优的甘蔗杂交组合1个(ROC24×粤糖91-976),较优的甘蔗杂交组合10个(ROC1×ROC22、ROC1×桂糖96-211、桂糖92-66×湛蔗92-126、粤糖91-976×ROC1、桂糖92-66×福农91-4621、桂糖94-119×CP74-383、粤糖89-113×HoCP93-750、ROC10×崖城94-46、崖城99-31×ROC22、桂糖92-66×桂糖00-245),这些组合可用到今后的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15.
斑茅的杂交利用价值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海南甘蔗育种场的多年研究资料 ,通过对甘蔗属与斑茅杂交后代的真实性进行分析 ,初步认为 :甘蔗属与斑茅属间杂交已培育出含斑茅血缘的 F1真杂种 ,至今仍未证实有含斑茅血缘的F2 真杂种或含斑茅血缘的甘蔗品种。建议进一步进行研究 ,探索能否通过常规杂交方法 ,对斑茅F1进一步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6.
CP72-1210在我国甘蔗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从美国引进的甘蔗品种CP72-1210的杂交研究与利用情况,指出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海南甘蔗育种场自1982/1983杂交季起对CP72-1210进行杂交试验,经多年试验筛选,该品种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大陆使用频率最高、育成品种数最多的重要亲本之一,已育成后代品种14个;同时选育出一批优良育种中间材料,其中粤糖系列和崖城系列的26个品系在2000/2001~2004/2005杂交季中已用作杂交亲本,其育成品种粤糖93-159、粤糖89-113和粤糖83-271等已在广东、广西、云南蔗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优良甘蔗难花亲本的开花诱导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进行了甘蔗难花亲本的开花诱导,结果表明经过光周期诱导的难花甘蔗亲本材料,抽穗率和开花率比对照大田显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难花亲本品系的杂交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四川省制糖糖料工业研究所甘蔗杂交育种50年来在选用杂交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及其杂种后代的培育选择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同时也对今后甘蔗杂交育种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设计了甘蔗光周期室和杂交温室,并对其设计工艺和设计方法,及有关室内环境与温室建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甘蔗属及其野生近缘植物杂交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甘蔗属种及其近缘植物花粉经低温贮藏后,与人工控制开花的甘蔗进行甘蔗近缘属间,种间的远缘杂交,获得杂交组合82个,培育实生苗1479株,入选和保育了86个F1代无性系,成功地获得了种,属间杂交后代,创造一批新的遗传种质,为选育种提供新的血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