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韭菜迟眼蕈蚊是为害韭菜的重要害虫,在国内鲜见有为害大蒜的报道。我们1995年发现该虫在河南省中牟蒜区发生为害,1997~1998年严重发生。据1998年春季调查,蒜田受害面积占65%左右,一般地块虫株率20%~30%,严重地块高达100%。大蒜田因该...  相似文献   

2.
近年在北京郊区多个生菜基地发现根蛆为害,严重威胁生菜生产。本文对北京地区生菜根蛆的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利用mtDNA COⅠ分子标记和成虫形态比对对其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生菜根蛆在生菜苗期为害可造成死苗或植株生长矮小,在生菜成熟期亦可为害根茎外表皮,但损失不明显;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显示生菜根蛆mtDNA COⅠ基因序列与韭菜迟眼蕈蚊的一致性为100%,生菜根蛆成虫形态特征与韭菜迟眼蕈蚊形态特征一致,可基本确定北京地区生菜根蛆为韭菜迟眼蕈蚊幼虫。本研究明确了近年在北京郊区生菜上暴发为害的根蛆为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为生菜根蛆的绿色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韭菜蛾(Acrolepid alliella Semenov et. Kuznetsov)以幼虫蛀食为害韭菜、大蒜、葱、洋葱等百合科葱属植物。在陕西关中年发生约7代。以成虫、蛹在寄主过冬田间或田边杂草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第一代成虫发生在5月中旬,以后世代重叠。  相似文献   

4.
韭菜因味美、营养丰富、栽培适应性强而备受人们喜爱.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山西省韭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截至2013年底,种植面积9 146.7 hm2,产量36.31万t.但在韭菜生长过程中,根蛆(迟眼蕈蚊)、灰霉病、疫病等病虫呈加重为害趋势,农药使用次数和剂量随之增加,个别菜农甚至违法使用剧高毒农药灌根治虫,导致韭菜农药残留超标严重,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5.
1995~1997年,通过对韭菜蛾室内外观察研究,发现韭菜蛾在沈阳一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严重。无滞育虫态,以成虫和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第1代成虫发生在6月中旬。以幼虫在田间危害,幼虫发育最适温度为19~23℃,种群消长周年出现两个高峰。防治该虫应以初夏、秋季防治为主,重点防治秋季第4、5代;每代防治关键时期为幼虫孵化盛期,在幼虫未蛀入茎内危害之前,选用菊酯类杀虫剂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6.
于2013-2014年采用成虫诱捕法和挖根取样调查法,对不同栽培模式下韭菜田中韭菜迟眼蕈蚊和葱黄寡毛跳甲成虫的种群动态及发生世代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在不同栽培模式中周年可发生5~6代,受温湿度影响,设施栽培地比露地中韭菜迟眼蕈蚊发生周期长、发生量大,盛发期主要分布于春、秋和冬3个季节,夏季未发现;葱黄寡毛跳甲成虫周年发生期集中于温湿度适宜的4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温度高、湿度大的8月发生数量少、为害轻。  相似文献   

7.
韭菜根蛆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韭菜根蛆简称韭蛆.成虫阶段叫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其幼虫是韭菜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中春、夏、秋季在露地发生,有3个为害盛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6月上中旬、7月上旬至10月下旬。  相似文献   

8.
经取样调查,发现韭蛆在安徽省主要韭菜种植区均有分布。但北部地区韭蛆为害相对较重,不防治可造成韭菜成片死亡,损失可达30%以上;南部地区韭蛆数量很少,基本不造成为害,韭菜损失一般在5%以下。采集安徽省内韭蛆为害较重的北部4市7个韭菜种植点韭蛆样品,通过扩增韭蛆中COI和Cytb的序列片段鉴定韭蛆种类,并分析了不同地理种群韭蛆间的遗传差异。结果显示,7个韭蛆地理种群均为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且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只有Majing(马井)种群的COI基因在552和563两个位点的与其他种群有差异,Yanji(颜集)种群的Cytb基因在226,378,397,415的4个位点与其他种群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韭菜迟眼蕈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韭菜迟眼蕈蚊是葱韭蒜类蔬菜重要的地下害虫,尤喜食韭菜,其幼虫俗称韭蛆。因该虫发生量大且为害严重,近几年有些菜农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韭菜农药残留超标,"毒韭菜"事件频发,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两方面,如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化学杀虫剂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比较、筛选等。有关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的研究甚少,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对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当前防治方法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和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韭菜灰霉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韭菜灰霉病又称白色斑点病,是我国冬春扣塑料膜韭菜的主要病害。就作者所见,在北京(1981)、大连(1983)、无锡(1984)等市均有发生,轻则叶片生斑,严重时全叶枯死,产量明显下降。病叶往往伴有霉味,使品质、口味都受到明显的影响。过去有的菜农把这一现象误认为蓟蚂为害或冻害。经我们鉴定,是一种国内尚未报导过的韭菜灰霉病。  相似文献   

11.
张志焱 《植物医生》1998,11(2):10-10
保护地韭菜灰霉病及其防治张志焱山东省泰安市菜篮子科技园271000韭菜灰霉病主要为害保护地韭菜的叶片,影响产量和品质,近年来呈蔓延之势。一、发病症状1.初期在叶上产生白色或灰白色小斑点,扩大后形成椭圆形至棱形斑,严重时病斑连成片,扩大到半截叶或全叶枯...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扬州市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越冬习性及其种群年动态变化规律,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测定对2014—2015年扬州市杭集镇韭菜田韭菜迟眼蕈蚊的越冬时间、抗寒能力及种群年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扬州市韭菜迟眼蕈蚊主要以4龄幼虫虫态、以韭菜鳞茎内为场所进行越冬,越冬起止时间为12月初至次年3月中旬;越冬之前、越冬前期、越冬中期,幼虫的过冷却点分别为-5.5、-6.6和-7.8℃,均低于当地当年冬季的月最低温度-3.5℃,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在扬州市能顺利越冬;单层、双层棚内越冬幼虫的发育进度观察发现,越冬幼虫可顺利发育至成虫,表明扬州市韭菜迟眼蕈蚊以休眠方式越冬。扬州市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在3—6月、9—11月中旬各有3个高峰,夏季虫量较少。  相似文献   

13.
根据调查发现,近年由于气候和耕作制度的变化,双斑长跗萤叶甲在辽宁省建平县菜区,特别是设施蔬菜上的为害加重,分布广、虫量大,成虫为害期长,对秋菜幼苗集中为害严重.为此提出须采取科学有效防治策略和合理耕作,规避为害;对为害较重的田块,除及时化防外,补水、补肥加快生长,提高植株的抗逆性或耐受能力,减轻损失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噻虫胺等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致毒效应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毒力,采用管测药膜法和药液定量滴加法测定了噻虫胺等6种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毒力,并研究了噻虫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辛硫磷亚致死浓度对其4龄幼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成虫的击倒毒力均较高,分别是阿维菌素的5.75、3.86和3.51倍;6种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卵的毒力均较低;对2龄和4龄幼虫的毒力,均以噻虫胺最高,LC50分别为0.339 mg/L和1.020 mg/L,分别是阿维菌素的27.00倍和25.23倍。用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处理韭菜迟眼蕈蚊4龄幼虫,其发育历期和蛹期延长,蛹重、化蛹率、成虫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降低。  相似文献   

15.
辽宁地区韭菜根蛆发生与为害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辽宁地区韭菜田根蛆发生种类及优势种的消长动态,于2014-2017年分别采用黄色水盆诱集和挖根的方法对根蛆成虫和幼虫的发生和为害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辽宁韭菜田根蛆主要有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和食用菌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 Frey,二者常常混合发生。北镇地区优势种为韭菜迟眼蕈蚊,年发生7~8代,其中冬季温室期发生3~4代。初冬扣棚后根蛆为害期与冬韭生产期高度重合。沈阳东陵地区优势种为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其在露地韭菜上年发生5代。根蛆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施用有机肥可显著降低根蛆的为害程度。根蛆以3龄幼虫在大葱上越冬。辽宁地区根蛆的发生规律呈现冬季发生重,春、秋季略轻发生,夏季基本不发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孙家志 《植物保护》1990,16(1):54-54
苎麻天牛(Paraglenea fortunei Saunders)近年在局部地方为害棉花,1989年6月在南县鸟咀乡安乐村的300多亩棉田发生,一般每亩有苎麻天牛5000-15000头,有100多亩为害严重,虫多的每亩达到20000多头。为害株率25-40%,死苗率10-20%。 此虫1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4月上中旬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5月底开始迁入棉田,6月上中旬为盛发期。成虫以早晚或阴天群集在棉田活动与为害,睛天中午停留在棉叶背面和田边杂草丛中歇息。成虫取食棉苗叶柄、嫩茎,咬断嫩头。使棉花的叶片掉落,主茎折断,嫩头枯死。为害重的棉株成为光杆,造成棉花严重减产。凡靠近麻地,棉苗生长嫩绿旺盛的棉田为害最重。 近年来忽视了对天牛的防治,虫口密度累积增多:加之是麻农挖麻种棉,形成了棉麻插花种植,给天牛的迁飞为害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苎麻天牛羽化高峰期,正值头麻收  相似文献   

17.
潘云平 《广西植保》2000,13(1):18-18
韭菜是潍坊市主栽蔬菜之一 ,种植面积达 30 hm2 。近年来 ,随着保护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灰霉病已成为为害韭菜的主要病害 ,造成韭菜品质下降 ,商品性差 ,严重影响了韭菜的优质高产和经济效益。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当地主要有干尖型和湿腐型 2种。初期在叶片正面或背面生白色或浅灰褐色小斑点 ,由叶尖向下发展 ,病斑梭形或椭圆形 ,有时汇合成斑块 ,致半叶或全叶枯焦。病株割茬刀口处向下腐烂 ,初呈水浸状 ,后变淡绿色 ,有褐色轮纹 ,病斑扩散后 ,多呈半圆形或“V”字形 ,可向下延伸 2~ 3cm,呈黄褐色。湿度大时 ,发生湿腐型 ,枯叶表面密…  相似文献   

18.
怎样巧防葱蓟马罗林钟(四川省合川市科学技术协会631520)葱蓟马,又叫棉蓟马、小白虫。它主要为害大葱、小葱、洋葱、大蒜、韭菜等。它的成虫和若虫体形相似,体小。肉眼不易看见,体色都为浅黄色。但成虫有翅,若虫无翅或仅有翅芽。它的成虫和若虫都以刺吸式口器...  相似文献   

19.
新疆棉区双斑长跗萤叶甲生活习性及消长动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斑长跗萤叶甲是新疆北疆棉区近几年来为害棉花的一类新害虫.通过2004~2007年对卵、幼虫、蛹取土样分离调查,对成虫定田块系统调查,基本明确了该虫主要以卵在棉田0~15 cm土层越冬,幼虫主要取食棉田及其周围棉花、玉米、杂草等的根系,完成其生长发育.成虫为害棉花,6月底、7月上旬为发生为害高峰.双斑长附萤叶甲喜高温、干旱的习性与本区近年来棉花大面积集约化种植、节水灌溉的日益普及是该虫近年发生加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2002-2006年采用糖醋液诱集法对韭菜迟眼簟蚊成虫发生期进行系统观察.结果显示.该虫在江苏徐州地区1年发生5代,明确了该虫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并提出了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