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甘肃洮河旅游开发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甘肃洮河旅游开发区大型真菌的调查,共鉴定出99种大型真菌,它们隶属70属,28科,10目,5个纲,2个亚门.其中,食用菌56种,药用菌49种,抗癌菌33种,毒菌19种;甘肃新记录13种.  相似文献   

2.
摘要报道陕西韩城黄龙山褐马鸡自然保护区的1个大型真菌新记录科原质鬼笔科和1个新纪录种日本考巴菌。根据标本,对该种真菌的形态进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3.
左家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第Ⅲ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左家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Ⅰ、Ⅱ报的基础上,继续报道该地区大型真菌40科65属104种,绝大多数是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食用或药用真菌。其中毡毛小脆柄菇Psathyrella velutina(Pers.:Fr.)Sing.和粪缘钩刺盘菌Cheilymenia coprinaria(Cooke)Boud.为吉林省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4.
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按《菌物辞典》第八版的系统编写内蒙古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目录。包括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23 目,55 科,135 属,286 种。其中,拟定新种9 个,新组合1 个,国内新记录种30 个并首次在我国发现了 Chlorencoelia 、 Macrocystidia 、 Ripartites 、 Poronidulus 属的真菌。所采集到的绝大多数种类为内蒙古新记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大通县未曾报道过的30种大型食用真菌,它们大都是本林区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6.
1985年从内蒙古阿尔山地区采集的标本中鉴定出寄生真菌62种,其中有国内新记录种10个,内蒙古新记录种41个,东北三省新记录种20个。  相似文献   

7.
为丰富中国真菌地理分布及寄主范围等相关研究,以形态学研究为基础,报道中国尾孢菌属真菌6个省级新记录种,包括湖南省新记录种辣椒尾孢、陕西省新记录种红花尾孢、辽宁省新记录种酸浆尾孢、四川省新记录种车前尾孢和苦苣菜尾孢、及黑龙江省新记录种堇菜尾孢。对这些种分别进行描述,并附有线条图。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我国假尾孢属真菌9个省级新记录种,包括广西省新记录种构树假尾孢、粗梗假尾孢.黑龙江省新记录种胡枝子假尾孢、月见草假尾孢,辽宁省新记录种插天泡假尾孢、帝汶假尾孢,江苏省新记录种菊生假尾孢,河北省新记录种桑假尾孢,北京市新记录种狭萼绣球假尾孢,并时这些种的形态特征及所致病斑症状的特点分别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报道柱隔孢属Ramularia 2个国内新记录种:蔷薇柱隔孢 R.banksiana (Pass.) Sacc.和结合柱隔孢 R.concomitans Ell. et Holw,以及5个已知种新分布,新记录种有描述。标本保存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10.
在《吉林左家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第Ⅰ报)》的基础上,继续报道本地区大型真菌25科43属52种,其中灰环粘盖牛肝菌Suillus laricinus (Berk,in Hook.)O.Kuntze和云南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yunna-nesis(Chiu)Tai为吉林省新记录种。凭证标本存放在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相似文献   

11.
以5种莲子壳粉不同配比配方栽培茶树菇,筛选出了莲子壳粉适合袋栽茶树菇的较优配方:莲子壳粉52%、棉籽壳26%、麦麸20%、石灰2%。采用该配方袋栽茶树菇,菌包菌丝生长较快,34 d菌丝长满菌包,出菇周期短,产量高,4批茶树菇每个菌包平均产量达到341.5 g干菇,生物转化率达68.30%,优于棉子壳袋栽茶树菇的产量。为莲子壳废弃物的利用开辟了新用途。  相似文献   

12.
茶薪菇的种植期主要在春秋季节,在阴暗、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下栽培的茶薪菇极易发生粘菌病。粘菌病是茶薪菇生产中新出现的病害,其病菌生长扩展速度快,危害严重,采用无污染高质量菌种,按标准严格消毒接种室、培养室、菇房(棚)和培养料防止病虫浸染,科学管理,合理施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能获得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蔗糖基聚合物对茶树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蔗糖基聚合物应用于茶树菇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1.0%的蔗糖基聚合物水溶液对茶树菇进行3种栽培处理,茶树菇的产量、生物学效率以及品质性状被测定。[结果]结果表明,蔗糖基聚合物应用于茶树菇栽培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效作用,其中,蔗糖基聚合物以拌料处理增产效果最优,增产率达28.4%,生物学效应达75.4%;而现蕾后以喷施处理对茶树菇品质提高有显著作用,蛋白质、多糖和Vc含量分别提高了26.1%、18.6%和2.1%。[结论]蔗糖基聚合物可以作为一种新型食用菌生长调节剂,应用于茶树菇生产。  相似文献   

14.
硅窗大小对气调包装保鲜贮藏茶树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铁华  张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115-1116,1201
通过检测茶树菇贮藏过程中气调包装盒内的O2、乙醇、乙烯的气体浓度和茶树菇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探讨硅窗大小对气调保鲜贮藏茶树菇的效果及适宜的贮藏条件.结果表明:贮藏温度为3℃和初始气体浓度5% O2 、10% CO2时,硅窗面积0.9cm2,能保证在整个贮藏期间包装盒内的O2浓度在1%以上,茶树菇不出现厌氧呼吸;乙烯气体不在盒内大量积累,避免了茶树菇的蛋白质含量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5.
陈小保  潭育林  褚武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851-11851,11880
[目的]对茶树菇一Ws子实体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现代仪器和方法测定并分析茶树菇一Ws中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成分及维生素、氨基酸、矿质元素等各营养元素的含量,分析该菇种营养价值。[结果]茶树菇一ws子实体总糖及蛋白质含量都很高,分别为310.40和197.60∥kg,而脂肪含量仅21.30∥kg,并富含B族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同时还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合量为171.29g/kg,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结论]茶树菇一Ws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均较高,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具有推广栽培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肖兰  宁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8944-8945
[目的]为茶树菇(Agrocybeaegerita)的栽培和科研提供母种。[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从新鲜茶树菇子实体的3个不同部位挑取组织,用相同的培养基进行组织分离培养,选择出其中生长最旺盛部位的组织;再用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筛选出最宜培养基;最后用选择出的生长最旺盛部位组织和最宜培养基进行世代转接培养。[结果]茵盖与菌柄连接处的组织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长势最好,PDA培养基较其他培养基最适合茶树菇的生长,经过筛选培养能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非常纯化的茶树菇茵丝体。[结论]该研究可作为基于工作目标的教学实验项目;基于该研究还可通过液态深层发酵培养法来生产茶树菇茵丝及其代谢产物,进一步制备一些新型的功能性复合调味品,顺应调味品市场的发展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7.
通过温室盆栽实验研究了施用茶树菇栽培废料对青菜生物量及株高、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茶树菇栽培废料显著增加了青菜生物量及土壤中放线菌、有机解磷菌、无机解磷菌、纤维素降解菌的数量,改善了土壤微生物区系,提高了土壤磷酸酶活性.单碳源利用图谱显示,施用茶树菇栽培废料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降低了均一性指数(McIntosh指数).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施用茶树菇栽培废料导致土壤微生物主要对糖类物质的利用能力产生分异.研究表明茶树菇栽培废料可作为一种良好的有机肥料,通过增加非优势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而改善土壤微生物特性,从而加速土壤碳、磷等元素循环以促进作物生长和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8.
采用液体发酵的方法,对两个茶薪菇菌株进行了两种胞外酶活性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茶薪菇两个菌株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回升后的最高值均在0.9U左右;菌株901多酚氧化酶活力先迅速下降,后稳定,菌株902先稳定,后快速上升,最高达到0.1U,两菌株间差异显著。茶薪菇902是筛选出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9.
解春艳  秦静  韩爽  段秀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643-12645
[目的]比较4种子实体多糖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及其总还原力等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热水浸提法分别从香菇子实体、杏鲍菇子实体、蟹味菇子实体和茶树菇子实体中提取多糖,经纯化、干燥后,获得4种食用菌子实体多糖粉.对子实体多糖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主要测定其总还原力、清除羟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试验表明,4种常用食用菌子实体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均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其中,总还原力大小依次为香菇>杏鲍菇>茶树菇>蟹味菇;对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大小依次为:茶树菇>香菇>杏鲍菇>蟹味菇;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大小依次为:茶树菇>杏鲍菇>香菇>蟹味菇.[结论]研究可为对食用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付文杰  张莎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668-5669
[目的]为了获得培养茶新菇的最优碳源、氮源、无机盐配比和最适培养条件。[方法]通过对茶新菇菌的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组分中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的种类进行选择性试验分析,寻找茶新菇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合。[结果]单因子试验证明最优碳源为蔗糖、最优氮源为蛋白胨、最优无机盐为KH2PO4;其中碳源浓度对菌丝体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氮源,最小是无机盐,组分配方的最佳组合是:蔗糖3%、蛋白胨1%、KH2PO40.10%,最适培养条件为25℃、转速150 r/min、接种量5%、摇床振荡培养4 d。[结论]在最优组分配比和最适培养条件下,茶薪菇菌丝体生物量最高,该研究为其高效生产提供了定量的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