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肖龙云  程嘉翎  王俊  王春华 《蚕业科学》2010,36(6):1047-1051
为了探究氟化物对家蚕的毒理作用,通过给家蚕5龄期幼虫添食NaF,检测氟化物中毒家蚕幼虫血淋巴中脂质过氧化物质丙二醛(MDA)、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变化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等抗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正常家蚕幼虫和氟化物中毒家蚕幼虫血淋巴中的MDA含量在5龄期均逐渐下降,但氟化物中毒家蚕的MDA平均浓度比正常家蚕升高了83.77%;GSH含量变化趋势为5龄第1天和第5天较高,第3天较低,但氟化物中毒家蚕5龄期的GSH浓度平均比正常家蚕下降了47.81%;氟化物中毒家蚕5龄期的GSH-Px和GST的平均活性分别比正常家蚕升高63.49%、39.22%,5龄第3天达到最高峰,5龄第1天和第5天较弱。初步分析认为家蚕幼虫血淋巴中MDA和GSH的含量变化以及GSH-Px和GST的活性变化,与家蚕氟化物中毒后体内氧自由基含量上升和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家蚕氟化物中毒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氟中毒家蚕幼虫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解家蚕氟中毒的机理 ,研究了氟中毒家蚕幼虫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的活性。正常的家蚕 5龄幼虫血淋巴中GSH—Px活性在龄中期较强 ,龄初和龄末较弱。幼虫添食 10mmol/L的氟化钠溶液后 ,GSH—Px的活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家蚕的耐氟性机制以及耐氟性在不同性别蚕体间的差异,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自5龄起蚕开始分雌雄喂食清水和200 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添食氟化物后耐氟和敏感家蚕品种5龄幼虫中肠的GST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一致,且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均呈增高趋势;敏感品种734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486倍,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529倍。敏感品种734对照组5龄幼虫在试验第3天头部的AChE酶活性显著升高,但添氟组雄蚕在试验第2天AChE酶活性即显著升高,而雌蚕的AChE酶活性在整个5龄试验期均呈平缓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雄幼虫的AChE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大,酶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也与对照组较为一致,均在第3天出现最低值;2个品种添氟组AChE酶活性的性别差异与GST相反,即雄蚕的AChE平均活力大于雌蚕。推测氟化物处理后耐氟家蚕品种仍然能够保持AChE酶活性水平,从而呈现对氟化物的耐受性;2种类型解毒酶活力在雌雄家蚕间的差异可能暗示同一品种雄蚕的耐氟能力较多涉及靶标抗性,而雌蚕的耐氟能力较多依赖于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4.
氟中毒家蚕幼虫血淋巴中谷胱甘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血淋巴中含有一定量的谷胱甘肽(GSH),它随着蚕体的生长发育呈现一定规律的变化,5龄前期较高,中期下降,到后期又迅速升高。同时,在一定程度的氟化物中毒以后,GSH含量也呈同样的变化趋势,但其含量比正常蚕少。因此,家蚕血淋巴中GSH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了解家蚕氟中毒的一种依据。  相似文献   

5.
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循环对保障机体的内环境稳定至关重要。对多化性家蚕品种兰溪10的5龄雌性幼虫连续72 h分别以常温25℃和32℃热胁迫处理,测定脂肪体中与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循环相关分子的含量和酶活性变化。在常温和热胁迫处理的雌蚕脂肪体中均检测不到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与常温处理组相比,热胁迫处理组的雌蚕脂肪体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比值、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活性均显著降低,H2O2、GSSG、总谷胱甘肽的含量以及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活性和TPX编码基因Bmprx的转录水平显著提高,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TPX的另一个编码基因Bmtpx的转录水平则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热胁迫环境下家蚕脂肪体中的Bmprx基因被诱导上调表达,使TPX活性提高和TrxR活性降低,导致GSH/GSSG比值显著降低,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循环向氧化态转移。  相似文献   

6.
利用对氟化物高度敏感的家蚕品种733新和高度耐受性品种T6构建耐氟近等基因系,对回交15代的近等基因系群体从幼虫2龄眠起开始至4龄第3天连续添食200 mg/kg Na F溶液浸渍的桑叶,调查蚕体重要代谢酶类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变化。解剖获取4龄3 d幼虫中肠组织进行双向电泳分析的结果显示,近等基因系群体中耐氟个体中肠的GST表达量比敏感个体明显上调。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ST基因在耐氟个体与敏感个体中肠、血淋巴、脂肪体和马氏管中的相对表达量,并对5龄1~6 d幼虫中肠、血淋巴中的GST酶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家蚕对氟化物的抵抗力可能与体内GST酶活力的强弱有关,由于受氟化物刺激的诱导,可能导致GST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变化。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家蚕耐氟机制提供了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IFN)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安全、高效和后加工过程完整的特点,在家蚕体内表达生产重组绵羊γ干扰素(Ovi IFN-γ)。依据家蚕的密码子偏好性对Ovi IFN-γ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优化和PCR,并克隆了带有His标签编码序列的Ovi IFN-γ基因序列Ovi IFN-His-Tagged-γ,构建分别插入Ovi IFN-γ和Ovi IFN-His-Tagged-γ基因的重组病毒。将2种重组病毒感染家蚕5龄幼虫,Western blot检测蚕体血淋巴中重组Ovi IFN-γ和Ovi IFN-His-Tagged-γ成功表达。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蚕体血淋巴中重组Ovi IFN-γ的效价为1.6×106U/m L,重组Ovi IFN-His-Tagged-γ的效价为2.8×105U/m L,前者的抗病毒活性强于后者,稀释至2.0×104倍时,能够完全抑制VSV-GFP病毒感染。上述结果为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蚕体内高效、安全生产具有抗病毒活性的重组绵羊γ干扰素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解毒酶。为了研究重金属铅对鳞翅目昆虫的影响机制,给家蚕添食Pb(NO3)2进行Pb2+暴露,用酶活测定和real-time PCR方法,调查家蚕5龄6 d幼虫不同组织中酶活性及相关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正常家蚕5龄6 d幼虫生殖腺中的GST酶活性分别是脂肪体和中肠中的20.0倍、34.6倍,GSH-Px酶活性分别是脂肪体和中肠中的57.7倍、46.6倍。幼虫食下含10 mg/kg Pb2+以上的人工饲料时,生殖腺中2种解毒酶的活性成倍下降;人工饲料含20~80 mg/kg Pb2+时,生殖腺中的Gstd1和Gsh-Px基因mRNA转录水平也显著下调,且雄性比雌性更加显著。幼虫食下含10~160 mg/kg Pb2+的人工饲料时,脂肪体中2种解毒酶活性显著升高,Pb2+对2种酶的影响浓度分别为10~160 mg/kg和20~80 mg/kg,但在20~80 mg/kg Pb2+范围内,Gsh-Px和Gstd1基因mRNA的转录却受到抑制,并且雌性幼虫脂肪体中的GSH-Px酶活性及其基因mRNA转录水平、雄性幼虫脂肪体中的GST酶活性及基因mRNA转录水平对Pb2+暴露更加敏感。幼虫食下含20 mg/kg Pb2+以上的人工饲料时,中肠的GST酶活性显著上升,而GSH-Px酶活性变化较小,性别间差异不明显;Gstd1基因mRNA转录水平有上调趋势,Gsh-Px基因mRNA转录水平则受到显著抑制。结果显示,家蚕幼虫生殖腺虽然有比脂肪体和中肠更强的GST酶和GSH-Px酶活性,但对Pb2+的毒害敏感,雄性比雌性受影响更大,生殖腺通过抗氧化防御系统抵御Pb2+毒害的作用很弱。  相似文献   

9.
为了调查滞育和非滞育性家蚕卵的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循环在滞育发动前是否存在差异,利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滞育发动前(25℃中蚕卵产下后0~24 h)滞育与非滞育蚕卵的谷胱甘肽含量和相关代谢酶活性。滞育发动前,滞育性家蚕卵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总谷胱甘肽(GSH+2GSSG)含量和GSH/GSSG比值变化不显著,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变化不显著,但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活性下降23%,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升高57%;非滞育性家蚕卵中的GSH含量及TPX和GST活性变化不显著,但GSSG含量升高61%,GSH+2GSSG含量升高41%,GSH/GSSG比值下降33%,GR活性下降16%。与非滞育性家蚕卵相比,滞育发动前滞育性家蚕卵中的GSH含量、GSSG含量和GSH+2GSSG含量较低,GSH/GSSG比值较高,TPX活性较低,GST活性无显著差异,GR活性较高。两种蚕卵中都未能检测到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活性。结果表明,滞育发动前滞育性家蚕卵中较低的TPX活性和较高的GR活性共同导致较高的GSH/GSSG比值,使其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循环处于相对还原态。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家蚕抗高温冲击的生理机制,比较了高温(36℃)冲击对家蚕二化性品种7532和大造5龄幼虫死亡率和中肠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自5龄24h起,供试家蚕品种大造经高温冲击24h以后,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就显著升高;而7532经高温冲击48h以后,幼虫的累计死亡率才显著升高。高温冲击48~72h,7532的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高,且随高温冲击时间延长显著增加,而大造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SOD的活性较低,且高温冲击时间延长后的变化不显著;7532的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高温冲击48h后显著升高,而大造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CAT活性在高温冲击24h后显著下降,直到72h后才显著升高,并且7532中肠组织中的CAT活性显著高于在大造中肠组织中的活性;2个品种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分别在高温冲击24h和48h时达到峰值,在高温冲击48~72h期间,7532中肠组织中的GST活性显著高于大造中肠组织中的活性。上述结果提示,家蚕品种7532抗高温冲击能力较家蚕品种大造强,与其中肠组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
W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ontogeny of glutathione (GSH) and its related enzymes in rat liver. GSH content and activities of glutathione reductase (GR), cytosolic glutathione-S-transferases (GST), an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 were determined in male rat livers (n = 4)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ur results indicate total hepatic GSH content and GR, GST, and GPx activity were low in the perinatal period. GSH content remained relatively constant throughout postnatal development, but GR, GST, and GPx activity underwent significant increases to attain adult levels by late post-weaning. Whether the ontogenic pattern of GSH and its related enzymes explain, in part, the altered susceptibility of neonates to some toxicants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Our study provides fundamental biological information on the ontogeny of cytosolic antioxidant/detoxification enzymes in a relevant toxi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species. Additional studies are needed to fully characterize the ontogeny of other xenobiotic detoxification enzyme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rat as a developmental toxicology model that can identify toxicokinetic reasons for differences in susceptibility to toxicity between the neonate and adult.  相似文献   

12.
昆虫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主要行使对异生或内源有毒物质进行代谢解毒的功能。选择家蚕谷胱甘肽-S-转移酶E4的编码基因Bmgste4为靶标,研究其组织表达谱、序列结构特征及原核表达重组蛋白的酶活性。RT-PCR检测不同组织表达特征的结果显示,Bmgste4基因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的头部、触角、下颚须、表皮、脂肪体、丝腺以及雄性个体的马氏管和雌性个体的卵巢中均有表达,而在血细胞、中肠以及雄性个体的精巢和雌性个体的马氏管中不表达。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BmGSTE4具有完整和保守的GST二级结构特征,N端氨基酸残基保守,特别是谷胱甘肽结合位点。构建插入Bmgste4基因开放阅读框片段的重组表达质粒p28-Bmgste4,并转化E.coli 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进行原核表达后,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重组蛋白对通用底物1-氯-2,4-二硝基苯的酶活参数:Km=0.58 mmol/L,Vmax=24.55μmol/(mg.min)。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家蚕体内解毒和抗药性机制以及开发鳞翅目害虫新型生物防治药剂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3.
家蚕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组织分布及发育期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侯成香  桂仲争 《蚕业科学》2007,33(3):409-413
为明确家蚕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的生物学信息,对家蚕不同发育阶段GSTs的变化规律、5龄幼虫主要组织及不同品种间的GSTs活性差异进行了研究。家蚕GSTs在中肠、脂肪体、血淋巴、表皮、头部等组织中都有分布,脂肪体中GSTs活性最高,其次是中肠,头部最低。各发育阶段中,在由一种虫态变为另一种虫态的初始期GSTs活性较高,以后逐渐降低。在幼虫主要组织中GSTs活性5龄第3天最高,以后逐渐下降,至吐丝前达到较低的水平。抗性较强的夏秋蚕品种的GSTs活性高于春用蚕品种,杂交种的GSTs活性高于原种。研究结果提示家蚕GSTs活性与其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品种抵抗性等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张剑韵  黄龙全 《蚕业科学》2003,29(3):255-259
共轭酶 (EC 3 4 2 2 12 )和二氢叶酸还原酶 (EC 1 5 1 3)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叶酸代谢酶。以家蚕幼虫为材料分析了这两种酶的基本性质。 5龄幼虫体液共轭酶反应的最适pH为 7 8,最适温度为 5 0℃ ;反应体系中添加巯基乙醇、K+ 或Mg2 + 可显著提高酶活性 ,而对羟高汞苯磺酸、Co2 + 、Zn2 + 、Fe2 + 等对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以叶酸五谷氨酸为基质的水解产物为叶酸 ;另以叶酸三谷氨酸为底物 ,采用 33mmol/LHepse Ches缓冲液 (pH 7 8)在 37℃的反应条件下 ,求得Km 为 9 6 μmol/L。幼虫脂肪体等组织中二氢叶酸还原酶以NADPH为供氢体 ;在pH 4 5~7 5的范围内具有较强活性 ,最适反应温度 35℃ ;巯基乙醇、胍 ,以及高浓度的 1价金属离子 (K+ 、Na+ 等 )对酶具有活性化作用 ,对氯高汞苯甲酸、甲酰胺、Co2 + 等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采用 35mmol/L柠檬酸 磷酸钠缓冲液 (pH 5 .0 ,10g/L抗坏血酸 )在 30℃的反应条件下 ,求得Km 值为 2 7μmol/L。家蚕体液可作为共轭酶的新酶源而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