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RAV转录因子是AP2/ERF家族的成员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安吉白茶和迎霜这两个茶树(Camellia sinensis)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PCR和RT-PCR方法分别从两种茶树的DNA和cDNA中克隆得到CsRAV2基因。分析显示,来源于两种茶树中的CsRAV2基因全长均为1 089 bp,没有内含子,分别编码362个氨基酸,含有相对保守的AP2结合域和B3结构域,具有典型的植物RAV类转录因子特征。从氨基酸组成成分、理化性质、亲水性/疏水性、三级结构上分析显示,茶树中CsRAV2转录因子是亲水性蛋白。茶树中CsRAV2转录因子与拟南芥AtRAV具有相似的三级结构。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茶树中CsRAV2基因在茶树根中表达量最高,高温、低温、NaCl处理均能诱导该基因表达,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RACE克隆从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叶片中获得NRT2.5基因cDNA全长序列。所得基因序列全长为2 45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1 362 bp,编码454个氨基酸,推测蛋白分子量为48.7 kD,理论等电点为9.63。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可可树、拟南芥等的NRT2.5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且其编码的蛋白质具有NRT家族共有的结构特征。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NRT2.5基因在茶树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主要在成熟叶和根中表达;不同氮浓度处理后,茶树NRT2.5基因在低浓度下的表达量高于高浓度下。  相似文献   

3.
脂肪族类化合物是植物芳香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白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染色体级别的茶树基因组数据库中,对LOX基因家族进行鉴定,从中获得12个茶树LOX基因家族成员,命名为CsLOX1~CsLOX12。12个茶树LOX基因序列,主要定位于细胞质或叶绿体中,其编码蛋白具有相同的特征结构域及保守基序。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LOX基因家族分为9-LOX13-LOX两个亚家族,CsLOX2CsLOX3CsLOX4CsLOX79-LOX亚型,其余为13-LOX亚型;基因结构分析表明CsLOX1含有8个外显子,其余均含有9个外显子;不同组织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家族在茶树嫩叶、成熟叶部位高表达;上游启动子区域分析发现大量与植物生长发育、光响应、激素及胁迫响应密切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CsLOX基因家族在干旱、低温及茉莉酸甲酯处理下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白茶不同萎凋时间处理下,CsLOX1CsLOX3CsLOX5CsLOX7CsLOX8CsLOX9CsLOX11CsLOX12的表达量被诱导上调,4 h时表达量最高(最高上调27倍)。结果表明,CsLOX基因家族成员参与白茶加工萎凋过程脂肪族香气形成的调控,为探明白茶加工过程香气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蔗糖非酵解型蛋白激酶(SnRK)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丝氨酸/苏氨酸类蛋白激酶,其中SnRK2家族在植物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茶树SnRK2家族基因响应逆境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克隆了两个茶树SnRK2家族基因,并分别命名为CsSnRK2.1(GenBank登录号:MG026837)和CsSnRK2.2(GenBank登录号:MF662805),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sSnRK2.1CsSnRK2.2分别编码358个和337个氨基酸,与拟南芥和玉米SnRK2蛋白激酶的同源性很高,均具有保守的ATP结合位点和Ser/Thr激酶活性结构域。在高盐、干旱和ABA胁迫下,CsSnRK2.1均能被诱导表达,且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而在低温和高温胁迫下表达量变化不大;CsSnRK2.2能强烈响应高盐胁迫,也能被高温诱导上调表达;表明它们可能与茶树抗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6.
茶树CsPAL3基因cDNA全长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由多基因家族编码,是花青素等多酚物质合成途径的起始酶,对其合成具有调控作用。本研究以紫化茶树武夷奇种C18茶树为材料,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CsPAL基因cDNA,命名为CsPAL3(登录号为KY865305),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征,并检测不同叶色茶树品种(系)中的花青素总量及茶树PAL家族成员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获得CsPAL3基因全长cDNA为2β518βbp,包含一个完整的2β130β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709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稳定亲水性蛋白,预测分子量为77.40βkD,理论等电点为6.26;Blast分析序列发现CsPAL3与芒果的MiPAL相似性最高,为87%。而在同源进化树分析中与芍药的PiPAL亲缘关系较近。紫化茶树的花青素总量和CsPALa、CsPALc、CsPAL3(CsPALe)基因表达量均高于常规绿叶茶树和白化茶树。这表明茶树CsPALa、CsPALc、CsPAL3(CsPALe)基因上调表达可能促进茶树花青素合成积累,使得茶树叶片呈现紫色。  相似文献   

7.
茶树冷胁迫诱导抗寒基因CBF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相似文献   

8.
茶树CsCDF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MART-RACE技术克隆了茶树Dof(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基因CsCDF1的全长cDNA序列,并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该Dof基因在茶树不同组织间的表达差异和昼夜表达规律,及其在氮饥饿处理2周后对不同浓度氮素诱导的响应。该cDNA序列全长1β606βbp,包含1个编码464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含有高度保守的DOF结构域,推导的蛋白分子量为50.8βkDa,理论等电点(PI)为5.52;其编码的蛋白序列与茸毛烟草、马铃薯和美花烟草的CDF蛋白(Cycling dof factor)相似性分别为69%、67%、68%。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CDF蛋白聚为一类,因此将其命名为CsCDF1;CsCDF1在3个不同茶树品种根系中的表达量均高于一芽二叶和成熟叶;在一天中,该基因的表达呈现出昼夜节律变化;在氮饥饿后重新供氮,不同组织中该基因对不同浓度氮素的响应均为上调。  相似文献   

9.
小G蛋白是一类重要的信号转导蛋白,参与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但目前在茶树中的研究尚少。本研究以茶树品种龙井长叶为实验材料,克隆获得1个小G蛋白基因,命名为CsRAC5。序列分析显示,CsRAC5含有597βbp,编码198个氨基酸,具有Rho蛋白的保守结构域;序列多重比对发现,该序列与其他物种序列的一致性高达95.96%。CsRAC5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79βkDa,为亲水性蛋白;烟草瞬时表达实验显示,CsRAC5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中。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sRAC5在茶树中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其中在叶片中的表达最高,在花粉中的表达最低;低温(4℃)胁迫抑制茶树叶片中CsRAC5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sHSPs基因家族可编码一类小分子的热激蛋白,广泛分布于植物中,具有分子伴侣的功能,在植物抵抗逆境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基因克隆的方法,获得1个茶树CssHSP18.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其全长480 bp,编码15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ssHSP18.1蛋白含有1个典型HSP20结构域,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8.25 kDa,等电点为5.68,偏酸性,与栎和苹果亲缘关系最近,无信号肽与跨膜结构。RT-qPCR分析表明,CssHSP18.1在甘露醇(D-Mannitol)处理下表达量低于对照组;γ-氨基丁酸(GABA)能促进该基因的表达,在处理后1 h时表达量达到峰值;吲哚乙酸(IAA)和聚乙二醇(PEG 6000)处理后,CssHSP18.1在0.5 h时表达量最高,即GABA、IAA、PEG 6000均可诱导CssHSP18.1的表达。为获得CssHSP18.1可溶性蛋白,构建了pET-28a-CssHSP18.1重组质粒进行原核表达,并分别对表达菌株、诱导温度以及IPTG(异丙基- -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诱导浓度进行优化。结果显示,CssHSP18.1蛋白最佳表达菌株为BL21(DE3),最佳诱导温度和IPTG浓度分别为30℃和1.2 mmol·L-1。最后,采用Western blot对表达的CssHSP18.1蛋白进行验证。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CssHSP18.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不同采集地割手密无性系进行耐寒性综合评价,探究割手密耐寒性与其生长地海拔、纬度的关系,筛选耐寒性种质资源。以40份割手密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在苗期低温胁迫后测定各无性系材料的7项生理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模糊隶属函数分析法对其耐寒性差异进行综合评价。低温胁迫处理后,割手密的脯氨酸(Pro)、丙二醛(MDA)、电导率(PMP)、可溶性蛋含量(SP)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脯氨酸含量上升最大,升高了43.81%,而叶绿素(Ch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叶绿素含量减少35.01%,下降程度最大;叶绿素、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异系数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增长最大的是叶绿素,是对照的1.76倍;相关性分析显示,40份割手密无性系耐寒性与其生长地的海拔、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7、0.686;模糊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将40份割手密无性系的耐寒性分为三类,其中高耐寒类型有10份材料,中耐寒性有19份,不耐寒性11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采集地割手密材料之间耐寒性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耐寒隶属函数与海拔、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即高海拔和高纬度的割手密耐寒性强、低海拔和低纬度的割手密耐寒性弱,表明在相近海拔范围内决定耐寒性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在相近纬度范围内决定耐寒性的主要因素是海拔。该结果为割手密种质资源在甘蔗耐寒育种中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07/2008年冬春寒害中橡胶树新品系湛试327-13的抗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冬春的长时间低温寒害后,笔者对广东及广西植胶区试种的湛试327-13和部分其它品系进行了寒害调查.结果表明:湛试327-13的抗寒性表现良好,开割树与93-114接近;比当前种植的其它橡胶品系抗寒性强,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植株的树龄与抗寒性显著相关;种植小环境对2 a以内的幼龄树有较大影响;建议采取合理的生产技术措施以有利于抗寒栽培.  相似文献   

13.
东北粳稻分蘖期耐冷性鉴定及SSR标记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0份东北粳稻品种(系)为材料进行分蘖期耐冷鉴定,用84个SSR标记对耐冷性差异较大的96份材料进行基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强耐冷品种(系)占20%,中间型(系)占30.71%,不耐冷品种(系)占49.28%;分蘖期耐冷性与结实率和单株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极显著负相关;关联分析得到18个位点与分蘖期耐冷性关联,其中标记RM214,RM445,RM506,RM106,RM215,RM182,RM270和RM229与前人研究获得的水稻耐冷性QTL定位结果吻合。这些标记可作为东北粳稻耐冷性资源筛选重点选择的标记。 还通过优异等位基因的挖掘,得到一系列的优异等位变异及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4.
热激转录因子(Hsf)是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的重要调节因子。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橡胶树93-114叶片中克隆到一个Hsf转录因子,命名为HbHsfA4a。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215bp,编码404个氨基酸,其蛋白质分子量为46.40 ku,等电点为4.9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低温(4℃)胁迫下HbHsfA4a在抗寒性强的橡胶树无性系93-114树皮中受低温诱导大幅上调表达,而且显著高于抗寒性弱的橡胶树无性系热垦501。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HbHsfA4a在抗寒性强的2个橡胶树无性系中的本底表达量和低温胁迫8 h内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抗寒性弱的2个橡胶树无性系。HbHsfA4a基因可能在橡胶树应对低温胁迫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乙烯利提高香蕉幼苗抗寒性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00 mg/L乙烯利喷洒香蕉幼苗叶片1 d,再于8℃低温胁迫1 d后,研究乙烯利对香蕉幼苗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利预处理提高了香蕉叶片的SOD、POD、CAT活性和香蕉叶片的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丙二醛含量.表明乙烯利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减少膜损伤来增强香蕉幼苗抗寒性.  相似文献   

16.
应用叶绿素荧光法鉴定茶树品种抗寒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植物抗逆性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电导法测定结果为参照,研究适合鉴定茶树抗寒性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配合Logistic方程测定的茶树品种抗寒能力与电导法的结果相一致:舒茶早>皖茶91>平阳特早茶,而Fv/Fo、Fm、Fo测定的结果则与之不相符。叶绿素荧光法在植物抗逆性鉴定过程中比电导法方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可作为鉴定茶树品种抗寒性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橡胶繁育圃2007/2008年低温寒害后的不同橡胶树品系的受害情况进行调查。橡胶品系随苗龄的增长其抗寒性逐步提高;湛试系列橡胶品系抗寒性总体较好;用抗寒品系作亲本与高产品系常规杂交有选育出抗寒高产新品系的可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Nine varieties of Italian ryegrass were subjected to two generations of selection for cold tolerance using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test. Selection led to a significant overall improvement in average tiller survival from 39·8 to 47·7%, even though the selection intensity achieved was not more than 20%. Although individual varieties varied in initial tolerance from 31·1 to 71·4%, the cold room tests were not sufficiently sensitive to attach significance to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o selection which varied from 0·3 to 17·6%. Agronomic assessment of spaced plants indicated that the winter and spring growth potential of all nine varieties was unaffected by selection for cold tolerance. Although some of the selected populations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their total yields and persistency, others showed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lant breeding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用相对耐寒的2个木薯品种华南124和Arg7为材料,设置14℃弱低温驯化后4℃伤害处理、非驯化直接4℃处理和25℃对照,观察和测定了木薯在低温驯化处理下的形态与生理变化。结果表明,该2个品种经低温驯化处理后比非驯化处理,植株形态损伤减轻,恢复正常温度后形态恢复力增强;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延缓、脯氨酸含量增幅高而丙二醛含量指示的细胞膜破损变小;而在温度恢复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加均较快。形态与生理指数一致表明,弱低温驯化能够有效提高木薯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及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20.
根据“倒春寒”气象指标国家标准(GB/T 34816-2017),利用金衢盆地主要城市历史气象资料,整理1981—2020年“倒春寒”个例并计算得到每次“倒春寒”过程的气象指标K值。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金衢盆地“倒春寒”频次和强度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近40 a金衢盆地“倒春寒”发生频繁,但以轻度“倒春寒”为主,重度“倒春寒”仅占发生次数的3.4%;“倒春寒”气象指标K值在3上下波动;衢州市“倒春寒”次数和气象指标K值分别存在明显的3 a、7 a、19 a和4 a、8 a、20 a左右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变化规律;“倒春寒”较强年受贝加尔湖地区强冷空气东移南下影响,槽后冷平流不断渗透影响江南地区,导致金衢盆地气温异常下降,发生较严重“倒春寒”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