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常兴  刘刚  刘亚 《水土保持通报》2022,42(2):129-135
[目的]设计淤地坝巡查管理系统,借助现代便利的智能手机和信息化手段,进一步落实“3个责任人”管护制度,提升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用管理水平。[方法]以智能手机为移动终端,开发“淤地坝安全运用巡查管理系统”微信小程序,辅助各级淤地坝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巡查工作管理。[结果]构建了淤地坝工程信息数据库和管理人员数据库,实现了安全巡查打卡、淤地坝工程安全隐患识别、问题描述、拍照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可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消除隐患,降低风险。同时为智慧水务应用平台构建了一个应用模块。[结论]该系统可以提升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缩短巡查责任人安全问题上报和主管部门处置的反应时间,帮助各级管理部门随时掌握辖区内工程风险点。  相似文献   

2.
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与制图——以重庆市忠县为例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左伟  周慧珍  王桥  李硕  张桂兰 《土壤学报》2004,41(2):203-209
在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 ,从理论、技术方法、模型和案例应用等方面对区域生态安全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包括 :( 1)建立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理论框架 ,在理论上具有探索意义 ,在实践中可为生态安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作为生态环境管理的方法论基础 ;( 2 )通过模型技术与遥感技术等的结合应用 ,实现多特征类型因子信息提取和实现区域生态安全从像元级微观评价数值到小流域级中观评价结果的转化 ;( 3)通过GIS技术对评价结果的等级表征进行制图实现 ,客观表达了评价结果的空间特性 ,确保了本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物联网的内河小型渔船动态信息监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规范内河流域渔业生产秩序,保障渔船作业安全,该文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内河小型渔船动态信息监控系统。该系统集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远程信息传输、远端后台监控等多种技术方法。其中,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用于获取包括渔船位置、电捕鱼违法监测信息和渔船超载检测信息等渔业现场数据。依靠Zig Bee技术,该网络实现了对不同类别传感器数据的汇聚、判断以及远程播发。远程信息传输是利用GPRS/GSM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传输技术,实现了多渔船作业信息向后台监控中心的实时传输。后台渔政监控中心,具有渔船在电子地图上的识别与定位,渔业生产的实时监控以及渔政执法的决策辅助等功能。该系统经测试,可满足内河流域作业渔船在实时监管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了农业渔政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刘爽  丁哲  吕超  朱珊珊 《农业工程学报》2023,39(24):215-223
针对远洋渔船问题信息的知识挖掘与分析任务中存在渔船安全知识提取深度不足、安全问题文本分类精度不够的问题,该研究在归纳中国沿海8省市远洋渔业管理机构和企业的约5000条远洋渔船安全问题文本数据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整合文本分类、知识挖掘和共现网络分析技术的远洋渔船安全问题分析方法。首先,构建基于双向预训练语言模型与文本卷积神经网络的混合深度学习模型BERT-TextCNN(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text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对渔船安全问题文本进行基于《开普敦协定》规定的精准主题分类。进一步利用基于主题的词频-逆文档频率算法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提取各主题下的关键渔船安全知识。最后,绘制渔船安全知识共现网络图,可视化分析各知识的分布规律及内在联系。结果表明,BERT-TextCNN模型对渔船安全问题文本的分类精度相较于BERT、Word2vec、Character embedding文本表示方法和DPCNN、BiLSTM-Attention、RCNN等6种神经网络的其他17种对比模型提升较为明显,准确率、宏平均召回率、宏平均F1值分别达98.20%、98.02%、98.05%;基于主题的渔船安全知识挖掘方法可以展示远洋渔船安全工作的重点排序和关系网络图,涵盖渔船的机电设备、消防装置、救生设备、无线电通信等10类安全知识。该方法可为相关渔业管理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渔船安全知识服务,对国内远洋渔业的安全管理效率、履约水平、智慧渔业工程的应用和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山仔水库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经济状态、环境状态、社会状态3个方面建立了水库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构建评价模型,对福建省山仔水库2000-2003年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3年期间,山仔水库经济状态、环境状态、社会状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仍然处于较差水平;综合考虑经济状态指数、环境状态指数、社会状态指数后,山仔水库生态安全状况优劣顺序为:2002年〉2003年〉2001年〉2000年。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该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状况,对于生态安全薄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张杨  严金明  江平  杨乃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2):252-258
针对综合指数法与模糊综合法无法同时兼顾评价指标模糊性与随机性的问题,该研究将正态云模型引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基于正态云模型,以湖北省为例,对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定量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从敏感级上升到良好级,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值从2.9397上升为3.6033,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整体水平有变好的趋势,但目前仍有部分指标处于恶劣、危险或敏感级,其单因子指标值<2.5,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与改善;正态云模型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定量评价兼顾随机性和模糊性,该研究可以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绥化市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过程中必须处理大量的空间信息,通过GIS在空间分析和空间数据管理上的优势,可以使各环境要素的分布态势及彼此之间的拓扑关系一目了然,并能通过图形展示研究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在调查绥化地区生态环境并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确定"P-S-R"框架模型,构建包括图形和属性数据的GIS数据库,对生态安全状况的指标进行量化,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建立绥化市生态安全指数栅格数据库,运用GIS的空间运算和分析,阐述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异特征,最终依据生态安全等级做出该地区生态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8.
基于TOPSIS方法的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对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依据“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概念框架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生态安全的TOPSIS评价模型,对山东省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2006—2013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上处于不断转好的趋势,但仍然不容乐观。并从维护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及其可持续利用视角,提出具体对策。研究表明通过DPSIR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方法对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肉猪工厂化生产质量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应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计算机综合技术设计了“肉猪工厂化生产质量安全监控系统”。系统利用国内外有关猪肉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重点对肉猪生长过程中饲料、兽药的使用以及肉猪生长的环境条件进行安全监控和管理。该系统提供对肉猪生长过程中质量安全相关信息的输入、存储、查询检索、信息分析,对违反相关标准和法规的情况提供警级预报,目的在于从猪肉产品的源头抓起,提高猪肉的安全质量,增加消费者对猪肉安全品质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对于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GIS二次开发技术,建立了区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包括数据管理子系统、模型库子系统和水资源管理子系统。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水资源压力评价模型被集成在模型库子系统中,该模型通过水资源压力指数来定量地反映区域水资源状况与区域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分别以整个陕西省和陕西省各地市的水资源压力评价为例,对该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GIS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水资源压力评价模型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最后探讨了基于GIS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水资源压力评价模型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渔船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评估中通常被忽视的领域,对全球变暖过程具有不可忽略的驱动作用。渤黄海是中国重要的海上粮仓和生态环境治理区域,查明渤黄海渔船生产作业过程对温室气体排放贡献较大的环节,对区域碳循环研究、碳排放管理及减排降碳措施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渤黄海区域海洋渔船二氧化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渔业生产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该研究基于2020和2021年的海量渔船管理及动态船位数据,提取了航段位移、航段内渔船航速、发动机负荷因子、排放因子等状态参数,构建了渔船二氧化碳排放动态计算模型,分析了渤黄海区域9种作业类型渔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给出了渔船年度及月度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渤黄海区域各类机动渔船在2020和202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450万和945万t,总体呈现出近岸低、外海高的分布特征,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渔场、滦河口渔场、海东渔场、烟威渔场、石岛渔场、石东渔场、海州湾渔场及大沙渔场。2)拖网和刺网渔船是二氧化碳年度累计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但就单船单位航行时长二氧化碳排放量而言,辅助船最高,围网渔船次之。3)不同年份相同月份的渔船二氧化...  相似文献   

12.
针对以往海洋机动渔船捕捞能力评估研究中考虑影响因素较少,对各影响因素的主观权重值和客观权重值综合分析不足,不能给出渔船单船捕捞能力量化值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了考虑多影响因素的渔船单船捕捞能力评估模型。首先,考虑多种影响渔船捕捞能力的因素,建立单船捕捞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将其分为可量化指标和不可量化指标,并初步制定了不可量化指标评估标准。其次,利用专家、渔民调查问卷中的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主观权重值,结果表明各指标权重依次为:捕捞装备(10.76%)、功率(9.35%)、拖网(7.40%)、作业时长(7.14%)、总吨(4.85%)、探鱼仪器(4.74%)、刺网(3.98%)、船长(3.18%)、张网(2.83%)、围网(2.38%)、钓业(2.06%)、作业环境(1.92%)、钢质材质(1.89%)、罩网(1.65%)、玻璃钢材质(1.55%)、船龄(1.26%)、木制材质(1.21%);渔具相关指标权重依次为:网具主尺寸(40.23%)、网具结构(14.93%)、装配技术(9.26%)、制造材料(5.08%)。最后,为兼顾主客观权重优点,基于加法合成法、博弈论法、最小鉴别信息法对各指标权重值进行组合计算,以获得目标权重值,并根据某省渔船数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分析,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法计算捕捞能力评估值与实际渔获量之间的等级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基于博弈论法得到的结果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937,证实了组合权重值和评估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可为渔业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渔业资源调控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的海洋渔船捕捞能力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超  孙佳新  刘爽 《农业工程学报》2021,37(13):135-141
针对传统方法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海洋渔船捕捞能力计量分析中,对指标数量要求有限,考虑因素不足、渔船作业数据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该研究在分析南海三省2018至2019年间,约20万条海洋渔船捕捞监测数据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单船捕捞能力影响因素权重分析评价模型。首先,利用四分位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数据标准化与独热编码法对原始数据集进行了清洗处理,获得了4万余条可靠数据。进一步,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BP神经网络、决策树和随机森林算法分析模型,同时,利用网格搜索和交叉验证结合遍历循环创建6000次生成学习曲线,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的均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可决系数均最优,表现最好的一组参数的决定系数达0.951,明显优于另外两种算法模型。最后,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提取,得出本次研究数据集中渔捞监测数据所包含的影响因素权重排序,结果显示,影响渔船捕捞能力的各因素权重依次为:网次产量(50.070%)、pa(功率、总吨和船长降维后的指标)(23.779%)、拖网(包括单拖、双拖以及拖虾网)(9.409%)、网次数量(6.782%)、作业时长(4.578%)、刺网(2.019%)、张网(1.347%)、围网(1.228%)、罩网(0.628%)、杂渔具(0.122%)、钓具(0.022%)、船龄(0.009%)、钢质渔船(0.002%)、玻璃钢渔船(0.002%)和木质渔船(0.002%)。研究结果明晰表征了各因素的影响占比,可为海洋捕捞渔船捕捞能力量化评价与监管、减船转产与更新改造等海洋捕捞业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北斗卫星船位数据分析象山拖网捕捞时空特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为了快速大范围掌握捕捞努力量时空分布特点,借助北斗船位数据采用统计方法获取拖网捕捞状态的速度阈值,根据阈值判断捕捞状态点,捕捞状态点之间时间组成累计捕捞时间,累计捕捞时间与功率的乘积作为捕捞努力量,根据捕捞努力量分析拖网捕捞时空特征。2013年象山在近海拖网捕捞努力量从时间上可以分为3个时间段,即2~5月、6~9月、10~12月与1月。从空间来看捕捞努力量以象山附近的渔场为中心由高到低向外扩展,形成近似的同心圆。从拖网捕捞时间来看分为全年近海渔场、春秋季近海渔场、春秋冬外海渔场、春季或秋季周边外缘渔场。利用北斗数据提取方法计算6个网次时长,并与手工出海调查记录的时长比较,两者相对误差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5.
基于NPP/VIIRS夜光遥感影像的作业灯光围网渔船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远洋灯光渔船作业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监测,该研究基于可见光红外辐射仪(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VIIRS)夜光遥感影像,根据远洋灯光渔船作业时其集鱼灯灯光在VIIRS白天/夜晚波段(day/night band,DNB)影像上的辐射特征,采用峰值中值指数(spike median index,SMI)对灯光渔船与背景像元间的辐射差异进行拉伸,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最大熵法(maximum entropy method,Max Ent)阈值分割以及局部峰值检测(local spike detection,LSD)的作业远洋灯光渔船识别算法,并采用2015年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渔场内作业渔船船位监控系统(vessel monitoring system,VMS)数据对该算法的识别精度进行检验。验证结果显示,该文提出的作业远洋灯光渔船自动识别算法对实际作业灯光渔船的识别精度在92%以上,可以满足远洋灯光渔船日常监测的需求,可为进一步评估远洋光诱渔业捕捞努力量、推进远洋光诱渔业信息化管理以及打击非法、未申报和无管制的(illegal,unregulated,unreported,IUU)捕捞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渔船捕捞信息量化是开展限额捕捞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为解决中国毛虾限额捕捞目标识别和信息统计量化问题,研究了在中国毛虾限额捕捞渔船上安装电子监控(electronic monitoring,EM)设备,并基于YOLOv7提出一种改进的目标检测算法(YOLOv7-MO)和目标计数算法(YOLOv7-MO-SORT)。YOLOv7-MO目标检测算法采用MobileOne作为主干网络,在输出端head部分加入C3模块,并完成剪枝操作;YOLOv7-MO-SORT目标计数算法将SORT(simple online and realtime tracking)算法中的Fast R-CNN替换为YOLOv7-MO,用于检测捕捞作业中抛出的锚和装有毛虾的筐。采用卡尔曼滤波和匈牙利匹配算法对检测到的目标进行跟踪预测,设置碰撞检测线、时间戳、阈值和计数器,实现对捕捞作业过程中渔获毛虾筐数和下网数量计数。结果表明:1)改进后的YOLOv7-MO在测试集上的平均检测精度、召回率、F1得分分别达到了97.3%,96.0%,96.6%,相比YOLOv7模型分别提升了2.0、1.1和1.5个百分点。2)改进后的YOLOv7-MO模型大小、参数量和浮点运算数分别为64.0 MB、32.6 M、39.7 G,相比YOLOv7模型分别缩小了10.2%、10.6%和61.6%。3)以YOLOv7-MO为检测器的SORT算法毛虾捕捞作业计数准确率在统计毛虾筐数和下网数量上分别达到80.0%和95.8%。YOLOv7-MO在提高检测精度的同时减轻了模型量级,提高了检测效率。结果表明,该研究能够为实现渔船捕捞作业信息记录自动化和智能化提供方法,为毛虾限额捕捞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AIS计算中西太平洋延绳钓渔船捕捞努力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渔船捕捞行为和捕捞强度空间高分辨率的估计可以作为海洋资源管理和生态脆弱性评估的重要信息。为识别远洋延绳钓渔船作业状态,该文基于2017年10-11月中西太平洋延绳钓渔船卫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数据和捕捞日志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学习方法,构建了中国中西太平洋延绳钓渔船捕捞作业状态(捕捞/非捕捞)分类模型。通过计算模型分类准确率、精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来评价模型对渔船作业状态分类能力。结果表明,模型训练数据的准确率为95.24%(Kappa系数为0.9),验证数据的准确率为93.85%(Kappa系数为0.87)。采用构建好的模型识别2017年10月和11月中西太平洋延绳钓渔船共计125624条AIS记录数据,模型准确率在83.3%(Kappa系数为0.67)。2017年10、11月所有数据分类精确率为82.33%,灵敏度为88.32%,特异度为77.27%。渔船主要作业空间在168°E^173°E,12°S^18°S,有3个明显的作业强度较高区域。基于SVM模型和日志记录的捕捞强度信息在空间上相关性很高(r>0.98),SVM模型识别的渔船捕捞努力量空间分布特征和实际吻合。捕捞努力量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effort,CPUE)、渔获尾数、渔获质量和投钩数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68、0.93、0.93和0.94。基于AIS信息挖掘的渔船空间捕捞努力量可用于渔业资源分析。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近海渔运船转载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渔运船是从事渔获物运输的专用船舶,能够提高捕捞渔船作业效率,增加捕捞渔船的作业强度。为掌握渔运船在海上的转载情况,从而间接了解捕捞渔船作业强度,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北斗船位数据的以设定航速阈值、距离阈值和时间阈值来提取渔运船转载信息的方法。如果渔运船和捕捞渔船距离小于50 m,且期间有持续3条以上的船舶监控系统(Vessel Monitoring Systems,VMS)记录,则认为可能发生了1次转载,并记录下相遇的时长、船名、空间位置。以浙江省为例,利用该方法从2018年浙江省的北斗船位数据中提取渔运船的海上转载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转载记录的渔运船808条,参与转载的捕捞渔船3 548条,共转载28 916次。渔运船停船转载占比21.0%,以1~1.4 m/s低速航行的作业状态转载占比53.7%,转载时长小于12.5 min的占比81.3%,同时得到渔运船转载的热点分布,转载累积时长最长的空间网格为122.5°E~123°E,31.5°N~32°N,转载累积时长187 h,其次为122°E~122.5°E,28°N~28.5°N,转载累积时长150h。通过分析渔运船海上转载位置和转载累积时长的空间分布情况可掌握捕捞渔船作业的时空变化特点,为渔业限额捕捞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