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日光温室不同温环境对黄瓜光合产物运输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春季日光温室的光温环境为对照,与冬季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季低温寡照逆境中,黄瓜叶片光合产物的输出率及向果实中分配的比例减少,而向茎中分配的比率增加。无论冬季或春季,黄瓜光合产物绝大部分在白天输出,冬季夜间输出只限于盖苫后2h以内,品种间比较,“农大14”在冬季光合产物输出率高,向茎及其他器官分配比例也多。  相似文献   

2.
弱光对日光温室黄瓜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研究了弱光逆境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发育及同化物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是影响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发育的首要环境因子,弱光使黄瓜生长变慢,化瓜率升高,产量下降,弱光条件下黄瓜功能叶片光合产物输出比率显著降低,向瓜和生长点中的分配明显减少,向茎和根中的分配随环境条件下不同而异,,日光温室和人工气候箱内的弱光处理对黄瓜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根系导入生长素和玉米素对玉米光合产物输出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根系导入生长素和玉米素对玫米籽粒形成期和灌浆期光合产物输出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源的生长素和玉米素显著促进光合产物从饲喂功能外向外的输出,提高光合产物向产量器官的分配率,减少了光合产物在茎节的分配率,提高了库器官可溶性总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光合产物的分配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利用^14C示踪技术研究了北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光合产物的分配特点。试验结果表明:低密度条件下,多穗型品种群体光合产物向主茎的分配具明显优势,并随生育进程的延续优势越趋突出:光合产物向根系的输入受地上部营养器官生长状况的影响,呈起身期〉开花期〉拔节期;早期光合产物的分配、再分配强度和运转输出率表现为叶片〉叶鞘〉茎节,同主茎相比有效分蘖的物质再分配过程明显滞后,但后期转移迅速、彻底。  相似文献   

5.
亚种间杂交稻物质积累与运转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亚种间杂交稻干物质积累较高,且主要表现在结实期。但亚种间杂交稻的物质运转率,茎鞘物质的输出率与转换率低,成熟期茎鞘中可用性醣的残留率高。与籼型三系杂交稻汕优63相比,亚种间杂交稻剑叶的光合产物分配到穗部的较少,滞留的茎鞘中的较多。  相似文献   

6.
不同光环境对葡萄幼苗光合产物分配与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一年生京玉葡萄幼苗 (VitisvineferaL .cv .Jingyu)为试材 ,利用光合测定仪和同位素示踪技术 ,比较研究了自然光环境和遮阳环境下生长的葡萄幼苗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生物量分配、光合产物分配与转化等方面的差异。与对照相比 ,遮阳环境中生长的葡萄幼苗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偏低 ;叶片和茎的生物量比较高 ,根和新稍的生物量比较低 ;其光合产物分配较多流向叶片和茎 ,而向根的分配随遮阳程度的加深明显降低 ;分配到各部位的光合产物的转化利用情况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施用不同量的有机肥料处理春季日光温室黄瓜,设置5个处理,3次重复,研究黄瓜长势、产量及生理特性等指标。通过对不同处理的植株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果实含糖量、坐果率、叶面积、节间长等指标比较分析。结果表明0.967kg/12㎡(54kg/667㎡)的施肥量效果最佳,为本试验中春季日光温室中栽培黄瓜的最佳试用量。  相似文献   

8.
两种小麦合产物的运输分析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测定了野生一粒小麦与普通小麦(宁麦3号)叶片的光合速率,光合产物输出速率,输出百分率及光合产物的分配,观察了叶片的维管束结构,结果说明:与野生一粒小麦相比,宁麦3号的光合速率较低,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较长;光合产物输出速率较低,但维持产速输出的时期较长,且光合产物输出百分率较高。光合速率与光合产物输出率和光合产物输出百分率成显正样关。苗期光合产物的分析,野生一粒小麦以分蘖节中较多,宁麦3号以根系与  相似文献   

9.
亚种间杂交稻干物质积累较高,且主要表现在结实期。但亚种间杂交稻的物质运转率、茎鞘物质的输出率与转换率低,成熟期茎鞘中可用性醣(可溶性醣与淀粉)的残留率高。与籼型三系杂交稻汕优63相比,亚种间杂交稻剑叶的光合产物( ̄14C)分配到穗部的较少,滞留在茎鞘中的较多。亚种间杂交稻物质运转率低与籽粒中特别是灌浆初期籽粒中的ATP酶活性低、IAA的含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野生一粒小麦与普通小麦(宁麦3号)叶片的光合速率,光合产物输出速率。输出百分率及光合产物的分配。观察了叶片的维管束结构.结果说明:与野生一粒小麦相比,宁麦3号的光合速率较低,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较长;光合产物输出速率较低,但维持高速输出的时期较长,且光合产物输出百分率较高.光合速率与光合产物输出速率和光合产物输出百分率成显著正相关。苗期光合产物的分配,野生一粒小麦以分蘖节中较多,宁麦3号以根系与叶片中较多。野生一粒小麦旗叶的光合产物向下运输,贮藏在茎秆中较多,尤其是第二节间;宁麦3号旗叶的光合产物直接运向穂部较多。本文还讨论了叶片维管束结构与光合、运输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不同光温环境对日光温室黄瓜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裴孝伯  张福墁  王柳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2):1510-1513
 研究了华北地区秋冬、冬春不同季节茬口日光温室内的不同光温环境对黄瓜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室内黄瓜结瓜期的光温环境变化 ,冬春茬较秋冬茬利于黄瓜根系发育和对氮、磷、钾的吸收分配。冬春茬黄瓜根系生长速率、根系活力均比秋冬茬高。冬春茬黄瓜对氮、磷、钾的吸收不断增加 ,秋冬茬则不断下降。结瓜期的光温环境显著影响氮、磷、钾在黄瓜不同部位的分配。黄瓜生育前期氮、磷、钾以向茎叶分配为主 ,结瓜后向果实的分配增加  相似文献   

12.
日光温室环境因子对冬茬黄瓜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冬茬日光温室黄瓜不同生育期的温、光、水、气和光合速率日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黄瓜不同生育期,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存在两种类型,以双峰型曲线变化的叶片占多数。冬茬黄瓜光合日变化总的趋势与光照强度变化一致,光合速率以深冬最低,秋末最高,早春介于前两者之间。采用投影寻踪回归分析初步表明:深冬和早春晴天条件下均以温度和CO2浓度对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秋末以光强影响较大。各生育期光合速率午间降低与水分利用效率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3.
日光温室温光环境对黄瓜茎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冬季日光温室光照和温度条件对黄瓜茎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辐射量、见光时段小时积温、日均积温及20 cm地温能有效反映黄瓜茎叶生长的动态变化。光辐射量是影响冬季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的主要因素,而见光时段小时积温对黄瓜茎叶生长有更为直观的影响。冬季连阴几天放晴后,黄瓜植株的生长有一定的滞后期,与10~20 cm的土壤温度回升慢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适宜温光环境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和含氮量的影响,探讨亚适宜温光环境对黄瓜生长和光合机构的影响机理及植物对亚适宜温光逆境的适应机制。[方法]亚适宜温光处理5、10 d。亚适宜温度为18/12℃,亚适宜光照强度为(200±20)μmol/(m2.s)。[结果]亚适宜温光环境处理显著抑制了黄瓜幼苗的生长,降低了生物量的积累和叶片含氮量,但对黄瓜根系含氮量基本无影响;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绿素a和b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处理5 d时气孔限制为光合作用下降的主要限制因素,10 d时非气孔限制为光合作用降低的主要限制因素。[结论]该研究可为寻找调控亚适宜温光环境的有效措施,指导冬春季节设施黄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瓜早期耐冷性鉴定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津春5号黄瓜品种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黄瓜课题组选育的3个材料07-QP-17(华南型)、07-QP-22(欧洲型)、07-QP-48(欧洲型)为试材,比较研究了黄瓜在目前设施栽培中经常出现的临界低温(15℃/7~8℃)下形态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黄瓜叶片表现出明显的冷害症状,叶长和叶宽增长缓慢;叶绿索、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呈下降趋势;叶绿素荧光参数Fo、Yield、ETR、qN比处理前有所下降,Fv/Fm先上升后下降,各品种间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差异不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与黄瓜的冷害指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季节日光温室内光温环境变化及其对黄瓜根系和植株硼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内的光温环境冬春茬较秋冬茬符合黄瓜生育要求,冬春茬根系体积增加较快,根系活力逐渐上升,秋冬茬根系体积增加缓慢,根系活力逐渐下降。黄瓜对硼的吸收量和吸收强度,冬春茬明显高于秋冬茬。植株硼的分配以向叶中为主、根中最少,且冬春茬明显高于秋冬茬。生产上应依据环境和植株生育期调整硼素的供给。  相似文献   

17.
武建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8):64-64,70
为确定温室黄瓜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合理定植密度,对5种定植密度间的产量、产值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冬茬黄瓜的最适定植密度比常规定植密度低10%(3 372株/667m2),春茬黄瓜最适定植密度比常规低5%(3410株/667m2)。  相似文献   

18.
The influence of light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inside solar greenhouse of winter-spring and autumn-winter crop in northern China on uptake and distribution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of cucumber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lant root development and uptake and distribution of N, P and K benefited more from inside light and temperature changes in winter-spring crop. Root volume and root activity increased more rapidly in winter-spring than in autumn-winter. Uptake of total N, P2O5 and K2O increased with plant development in winter-spring, and declined in autumn-winter crop. Distribution of total N,P2O5 and K2O at different part of cucumber at fruit bearing stage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inside light and temperature of solar greenhouse. Total N, P2O5 and K2O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to leaves and stems at early stage, and increasingly to fruits after fruit bearing.  相似文献   

19.
以整个黄土高原地区为研究区域,建立作物的气候变化适应度模型,通过数理统计和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自1960—2011年来,区域冬、春小麦对水分、温度、光照的适应度时空变化特征,并进行了适应度分区。结果表明:区域冬小麦全生育期的综合适应度达到了较强适应水平,有减小趋势;除返青—拔节期在中度适应水平外,其他生育期均为较强适应水平。春小麦全生育期的综合适应达到较强适应水平,有升高趋势;灌浆—成熟期最大,达到了较强适应水平;播种—出苗期最小,只达到中度适应水平。区域综合适应度由西北向东南呈增加趋势且与水分适应度分布的相关性最大,与温度适应度的相关性相对较小,与日照适应度的空间分布呈负相关;其倾向率在西部、西北和东北地区呈增加趋势;在南部和东南部呈减少趋势。冬小麦在返青—拔节期,春小麦在播种—出苗期需要加强人工管理,以增强其适应度;且气候变化对北部的春麦种植较为有利,而对南部的冬麦种植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