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孔磊 《水利渔业》2007,27(3):116-116
池塘施肥可促进水中细菌、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繁殖,不仅为鲢、鳙等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而且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池塘溶解氧。一般来讲,施传统有机肥,首先引起细菌的大量繁殖,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和营养盐类,然后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进而使细菌和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也得到繁殖。  相似文献   

2.
孔磊 《内陆水产》2007,32(3):12-12
池塘施肥可促进水中细菌、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繁殖。不仅为鲢、鳙等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而且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池塘溶解氧的重要来源。一般来讲,施传统肥料(这里指有机肥料),首先引起细菌的大量繁殖。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和营养盐类,然后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进而使细菌和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也得到繁殖。从而,满足各种鱼类所需。  相似文献   

3.
<正>对虾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采取措施调控浮游动物在养殖水体中的存有量,维持细菌、藻类、浮游动物三者相对平衡的养殖环境。养殖期对浮游动物调控不当易发生浮游动物繁殖过剩问题,直接影响对虾的健康生长,关系到养虾的成败。采取传统的单一消杀模式肯定不可取,放任自流也不可行,将浮游动物调控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变害为利,成为对虾健康养殖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控制点。  相似文献   

4.
1.放苗前,池塘经多次施肥水都肥不起来,或水色很差。主要原因:①养殖水体重金属离子等有毒物质严重超标;②池内有害细菌、浮游动物的大量繁殖;③池内丝状藻、青苔滋生;④池塘严重老化、池底酸化、板结,池水与底泥之间物质交换停滞,抑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鱼池施肥的吕的。是为了使水中增加各种营养物质,促使水中细菌和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从而满足鲢、鳙等鱼的饲料需要。以鲢、鳙为主体鱼的鱼池应施肥,一般每亩施粪肥150~250公斤,用作基肥,以后根据水色来掌握施肥次数和数量,如水色深,带黄绿色或褐绿色的是肥水,  相似文献   

6.
浮游动物属次级生产力,鲢则属终极生产力。显然,终极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初级和次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则是基础生产力。夏秋季节,光照时间长,强度大,要想充分利用太阳能,必须不断地向水体中补充浮游植物,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盐类,即人工施肥。人工施肥的肥料种类主要是两大类——有机肥和无机肥。有机肥包括粪肥、绿肥等等,其特点是营养全面,水分含量大、有机质丰富。这类肥料要被浮游植物所利用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即矿化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水体中的好气性细菌来完成的。为减少水体中的耗氧,科学施肥要求先将有机肥发酵,使之成为…  相似文献   

7.
一、泛池发生的条件1.水变的发生。顾名思义,水变即为水质变坏,其过程为池水由肥水(浓绿、蓝绿、茶褐色)转变为乳白、暗黑色,以后逐渐澄清透明。故对浓绿、蓝绿、茶褐色等过度肥水应提高警惕防泛池(特别是高温季节或气温反常)。2.施用了大量的未发酵的粪肥,加之遇到高温或阴雨闷热天气。3.水肥鱼多,加之连续阴闷热天。4.水体中浮游动物繁殖过多,造成缺氧,易泛塘。5.长期喂料过量,造成饲料堆积腐烂,大量耗氧,败坏水质,造成泛塘。6.密度流的形成。高温季节,池底有机质多,底层水含氧量低,形成氧债,又突然遇到冷…  相似文献   

8.
活体浮游动物养鱼高产的理论基础是鱼池中一般都有大量的鱼类鳃耙滤食不住的微小细菌、小型单细胞绿藻和有机质。但由于鱼池中鱼类密度大,滤食作用强,往往浮游动物“种子”不足,因而水体生产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一般池中鲢生长比鳙好,而  相似文献   

9.
依据2015年2月(冬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及2016年4月(春季)海陵湾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132种和浮游幼虫14类,其中桡足类最多(54种)。浮游动物群落在两个相邻调查季节间无相同优势种,显示了海陵湾浮游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以冬季最高、夏季最低,除夜光虫(Nocitiluca scintillans)外,浮游动物丰度表现为春秋季高于冬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相似,表现为夏秋季高于冬春季。海陵湾夜光虫出现在温度较低的冬春季,并大量繁殖,夏秋季节消失,相关分析表明,以夜光虫为主的原生动物与水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水温是影响海陵湾夜光虫生长繁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蓝藻在自然水体中分布很广,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喜欢生活在有机质丰富且p H值较高的水体中,喜高温。蓝藻由于可以改变膨压,在高温强光照的天气聚集在水体表层,吸收了大部分的阳光,在自己大量繁殖的同时抑制其他藻类的生长。蓝藻大量繁殖分泌的有毒代谢物质,影响浮游生物的种群演替、繁殖周期,还可引起一些浮游动物的大量死亡。同时,蓝藻颗粒又很难被鱼、虾类消化。老化的蓝藻大量死亡,使得水体的生产力锐减,造  相似文献   

11.
养鱼池塘水体 ,是鱼类生存的外部环境 ,其水体水色好坏 ,决定着养鱼的环境优劣 ,产量的高低。现据本人观察的经验 ,归纳如下。水是无色液体 ,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有大量的无机盐溶解 ,加之浮游生物、细菌的生长等 ,使池塘水体呈现各种不同的颜色。池塘基本水色大致可分为3种 :其一为灰白色 ,它是施放了有机肥不久 ,细菌大量繁殖 ,浮游动物含量较多 ,一般适于鱼苗下池的水色 ;其二为绿色 ,表示池水中浮游植物量较大 ;其三为褐色(棕色)表示水中有机质含量较多。养鱼的池塘 ,主要由于后2种水色以不同比例混合 ,故呈现黄绿、草绿、油青、…  相似文献   

12.
轮虫是淡水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来源广、繁殖迅速、适应性强、易于培养、营养丰富、大小适宜、游泳速度慢、在水体中分布均匀、不污染水质等优点.是绝大部分鱼类的鱼苗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化阶段中最适口的优质饵料.在生产实践中,提高鱼苗培育水体中轮虫的含量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育苗培育率的关键.一、试验方法1.池塘清理及池塘条件鱼苗培育池采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清塘,清塘后人工机械搅动底泥,施有机粪肥(发酵腐熟鸡粪),分期注入水.  相似文献   

13.
一、基本条件1.培养用池及其准备培养用池分两种:一种是饵料培育池,主要用于培养浮游动物的天然饵料。另一种是浮游动物培育池。饵料培育池和浮游动物培育池的结构:饵料培育池可用一般的养鱼池;浮游动物培育池最好用水泥池,且相距较近以便于调控水质,浮游动物培育池比饵料培育池地势稍高,这两种池的差异:前者面积大、底泥较深(30~40厘米)、底肥用量大、清塘后灌水时间比后者拖后几天(时差依水温状况而定);后  相似文献   

14.
绿色草肥各种草料在腐烂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细菌,是池塘肥水的良好材料。但是,因其是在水中腐烂分解,要消耗水中大量氧气,故不能一次堆放过多,以免池水过肥而引起鱼类缺氧。施用方法是:在装好水的鱼池里,用竹竿、竹片或树枝将草料固定堆放在池角处,每隔一两天翻动一次,待草料完全腐烂后,将残渣捞出。一般每亩池堆放草料50~100千克。人工粪肥施用人畜粪,要提前几天在粪坑中加生石灰(每100千克粪肥加1~2千克生石灰),须经过消毒和发酵腐熟施用,否则效果不好,也容易引起疾病发生。用粪肥作基肥时,亩施1000千…  相似文献   

15.
谢骏 《科学养鱼》2000,(6):15-15
一池塘施肥的意义池塘施肥技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渔民很早就应用畜禽粪肥和利用绿肥(大草)饲养鱼种和成鱼。近几十年来随着化学工业发展,也普遍施用无机肥料(化学肥料)。实践证明采用施肥方法能增加池塘中营养物质,促进饵料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池塘生产力,从而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二、国内外对鱼地施肥的研究l.施肥原理施肥增加池塘中营养成分的数量,提高鱼池初级生产力,为鱼类提供更多的饵料。此外,促进池塘的分解者细菌的繁殖。细菌和有机碎屑除本身被鱼类所利用外,加速了鱼池的…  相似文献   

16.
分布于长江支流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的鲈鲤野生资源急剧下降。鲈鲤的繁殖和鱼苗培育迫在眉睫,近几年鲈鲤的养殖技术、繁殖技术基本成熟,所以大规模增殖放流鲈鲤,指日可待。野生鲈鲤在人工养殖和饲养驯化条件下,能内塘培育达性成熟,其初次性成熟年龄为5-6龄,雌性以7龄以上最佳。在水泥池中培育鲈鲤苗,决定成活率的关键是早期投饵技术,下池后早期要多点、分散、均匀投喂,苗种阶段以浮游动物和水蚯蚓为食,培育成活率可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17.
《畜禽业》2011,(6)
<正>目前,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少,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7省市区干旱严重。由于气候干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对细菌、病毒的繁殖不能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大量病毒和细菌存留,还可能大量繁殖甚至变异,给畜禽带来诸多的疫病,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  相似文献   

18.
鱼塘内细菌数量消长和季节变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鱼塘细菌数量很大且经常波动。总菌数以夏季最多,依次为秋季、春季及冬季;异养菌在水层及底泥中则分别以夏季和秋季较多。异养菌数量与化学需氧量(COD)呈明显正相关。总菌数与 COD也呈正相关。水温与总菌数呈正相关,而水温与异养菌则无相关性。浮游植物与总菌数、异养菌数均无相关性。浮游动物与细菌数量却呈现正相关。细菌繁殖适宜的pH 值为6.4—9.4。促使细菌数量减少的常用水产药物,按其效力大小依次为漂白粉、CuSO_4·FeSO_4 合剂、敌百虫。  相似文献   

19.
优化养鱼水体生态结构和调节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中不同藻类及浮游动物被鱼、虾等消化吸收率并不相同 ,有的易于利用 ,有的甚至造成危害。水产养殖和生态学对养殖水体的生态结构和化学因子进行了大量研究 ,关于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对水体化学环境影响的研究有许多报道 ,但其调节水体藻类和浮游动物种群结构 ,特别是关于直接接种藻类 ,调节水体生态结构的研究报道较少。根据研究 ,滩涂鱼塘水体藻类以蓝藻门为绝对优势门 ,而蓝藻门中许多藻类不易被鱼消化 ,本文研究了接种易被鱼消化吸收的小球藻和有益微生物对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为调控水质和优化水体藻类及浮游动物种群、生物量…  相似文献   

20.
《科学养鱼》2014,(4):86
<正>随着气温的上升,河蟹的活动逐渐活跃,在投饵不足或者气温突变的情况下,河蟹的活动比平常会加剧很多,同时浮游动物的大量繁殖也会引起河蟹的剧烈活动,早期池塘水位比较浅,而水草还没有布满池塘,河蟹的这样大量活动往往会导致池塘底泥的悬浮,形成泥浆胶体浑浊,尤其是新种水草的池塘,水草覆盖面积很小,这种情况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