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城市污泥农用处置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污泥的处置方式主要有农业利用、陆地填埋、焚烧和排海。城市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植物营养元素,其土地利用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污泥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从而实现污泥的资源化、无害化、稳定化和减量化处置目标。虽然城市污泥中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但大量研究表明,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城市污泥适量施用不会对土壤环境和作物品质造成影响。城市污泥的农林利用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污泥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2.
污泥中有机质和N、P等养分含量较高,污泥的土地利用是污泥处置的主要方式之一。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分别从磷组分、磷有效性、磷的累积、迁移和土壤生物学性质方面概括了污泥农用对土壤磷的影响,阐述了污泥与磷肥混施后磷的肥效状况,为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多,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日趋加大,污泥填埋关键技术问题已成为当今环境工程以及环境岩土工程的热点问题之一。污泥和垃圾混合填埋在其他国家已得到应用,但由于目前中国关于污泥及其城市生活垃圾混合样的基础性室内试验成果不多,对污泥与城市垃圾混合样的工程力学特性及其混合填埋的适宜比例等不甚了解,从而导致中国污泥垃圾混合填埋工程事故频繁发生。对不同配比的污泥与城市生活垃圾混合样进行了固结压缩实验、三轴固结不排水实验、无侧限抗压强度实验,得出污泥与城市生活垃圾混合样的工程力学特性;同时,用ANSYS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配合比的污泥城市生活垃圾混合填埋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从而对污泥与城市生活垃圾混合填埋的适宜配合比及其稳定安全问题提出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城市污泥农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峰  蔡红  刘英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7):304-309
介绍了城市污泥的性质并结合肥料市场信息分析了污泥农用存在的若干问题,即:有害物质的负面影响;养分含量低、施用成本高、肥效慢;运输和施用不方便;市场布局不合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堆肥化处理提高污泥稳定性;对城市污泥堆肥进行深加工;利用污泥堆肥进行土壤生物控氮;开拓污泥堆肥的新市场。  相似文献   

5.
赤子爱胜蚓分解处理城市污泥的最佳生态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的副产物,成分复杂,若不妥善处置,将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本文利用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设计,以赤子爱胜蚓的日增重倍数与日增殖倍数为测试指标,研究了在含水率保持恒定的条件下,温度、种蚓投加密度、污泥碳氮比以及EM添加量对赤子爱胜蚓生长与繁殖的影响。从而找到赤子爱蚯蚓分解处理城市污泥的最佳生态条件,为城市污泥的处理提供理依据。结果:当温度为22 ℃,种蚓投加密度为0.1 g/ cm2,污泥碳氮比为20,EM投加量为0.1%时,赤子爱胜蚓具有最佳的生长与繁殖效果。因此,确定了蚯蚓处理城市污泥的最佳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6.
不同配比污泥基质对2种草本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小红门污泥转运站的生活污泥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配比污泥基质处理对高羊茅和黑麦草生长的影响,为北京市合理利用城市生活污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采用土壤农化常规分析法对污泥基质进行分析,通过对比试验对2种草本植物的生长和生理指标进行比较。研究表明,污泥的施用明显改变了土壤的生化指标,进而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对于生污泥来说,随着配比比例的增加,高羊茅和黑麦草各项生长指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而对于污泥混合类型来说,50%生污泥和50%脱水泥饼更有利于草种的发芽和生长;当污泥配比比例超过60%时,会抑制植物的发芽和生长。另外,对于施用污泥的植物来说,其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明显增高,并且丙二醛含量也有显著变化。研究结果将为污泥矿山修复利用技术提供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涛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35):134-138
研究裂解温度对污泥生物质炭基础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安全、合理、高效处置污泥提供理论依据。将干燥污泥分别在200、300、500、700℃下进行热裂解处理(SBC200、SBC300、SBC500、SBC700),获得污泥生物质炭,测定其基础理化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制备的污泥生物质炭表面颗粒结构完好,孔径范围均集中在10~50 μm,其中低温生物质炭SBC200表面较光滑,最可几孔径和中值孔径最大,分别为20.1 μm和14.8 μm,高温生物质炭SBC700表面较粗糙,比表面积最大,为5.98 m2/g。随裂解温度的提高,污泥生物质炭的产率、含水量、电导率、挥发分、阳离子交换量显著下降,全碳、氧、全氮、氢含量、有效磷和铵态氮均逐渐降低,pH和灰分含量显著增加。将污泥制备成生物质炭,是安全处置污泥的有效途径,低温制得的污泥生物质炭具有更大的提高土壤肥力的潜力,而高温制得的生物质炭在改良土壤酸性的应用上具有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嵩明县污水处理厂对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评价云南省嵩明县污水处理厂运行效果,对该污水处理厂运行1年来进出口水质、污泥处置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污水处理厂对废水BOD、CODcr、SS、TP、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45%、78.78%、86.08%、41.37%、84.03%。该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符合环保及农用要求,对环境没有造成污染;恶臭等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试验及调查结果对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及其后期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施用污泥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厂数量的迅速增加,污泥的处置及其环境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污泥土地利用因具有处理费用低廉及高效性的特点,已成为重要的污泥处理方式。然而污泥中的重金属元素是限制其大规模农田利用的重要因素。施污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研究可以用来评价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移动性。用修正BCR三步连续提取法进行分步提取研究了施污后的水稻田土壤中Cu、Pb、Cd、Zn的形态分布状况。与对照相比,在直接施用污泥的水稻田土壤中Cu、Pb、Cd、Zn的含量显著增加。但即使是在施污60t hm-2的土壤中,Cu、Pb、Zn的含量亦远低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在施污的水稻田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布规律为:残渣态>可氧化态>可还原态>可交换态和弱酸溶解态。这些重金属元素在水稻田土壤中相对稳定性顺序为Zn>Cu>Cd=Pb。  相似文献   

10.
城市污泥对盆栽油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油菜盆栽试验验证城市污泥对油菜生长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适宜的污泥用量可显著提高盆栽油菜的生物量和根重,并有助于盆栽油菜根/冠比指标的优化;同时,污泥施用比化肥更能促进盆栽油菜对N、P、K元素的吸收,能有效提高这些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但当污泥用量达到6g/kg土时,污泥对盆栽油菜产量提高的促进作用会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污泥堆肥的应用及其在农业中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污泥是污水处理厂剩余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的紧缺,污泥作为堆肥原料已逐渐成为人们处理污泥的主要方式,即把污泥经过堆肥化形成的生物固体应用于农田、林地、草地、市政绿化、果树及蔬菜地,使严重扰动的土地逐渐恢复植被并促进土壤熟化。污泥因其含有大量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成分,是非常值得利用的肥源。此文综述了污泥堆肥农用的历史及现状,污泥堆肥化的原理和过程;并对污泥堆肥在农业、林业、蔬菜、花卉、果树以及土地修复重建上的应用做了详细介绍,指出污泥堆肥在农业中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微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5种土壤的团粒结构和微团聚体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结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总量:天然草地>灌木林地>果园>农地>人工草地;对于不同的用地类型,灌木林地及天然草地有利于形成大粒径的团聚体颗粒,而农地、果园和人工草地形成的团聚体颗粒粒径较小。土壤微团聚体:灌木林地和草地土壤1~0.01mm微团聚体含量较高,果园偏低;灌木林地和草地对于土壤微结构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果园表层土壤的微结构水稳性最差,灌木林地和人工草地最好。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地形梯度的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利用2000、2010 年土地利用现状和DEM数据,基于地形位梯度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探讨了陕西省土地利用分布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利用现状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三者土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95%以上;2000—2010 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是耕地面积逐渐降低,大量耕地退耕为草地(3761.33 km2)和林地(1198.61 km2),而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主要源于对耕地(729.66 km2)和草地(225.86 km2)的侵占;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位梯度上的变化特征是随着地形位的增高,草地、耕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分布指数逐渐降低,而林地与之相反。土地利用程度显示,在地形位指数较低的区域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剧烈,而随着地形位指数增高土地利用程度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4.
重庆合川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改土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途径。为了探讨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以重庆合川区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对7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坡耕地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改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与粘粒含量均表现为退耕地>坡耕地;土壤养分中,除速效磷元素和速效钾之外,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钾均表现为退耕地>坡耕地。不同类型的退耕林地土壤质量恢复具有明显差异,其中花椒土壤有机质和氮元素含量,栾树土壤磷元素含量,水杉土壤钾元素含量分别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低产田时空分布特征及增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改造中低产田,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利用全国农业分县数据及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我国中低产类型、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增产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8年,我国耕地质量逐步提高,低产田比例由50.01%下降到28.61%,中产田的比例由24.86%提高到37.91%、高产田的比例由25.13%增加到33.48%,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华北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区;中低产田的主要类型为瘠薄型、干旱缺水型、坡耕地型、渍涝水田型、渍涝旱地型、盐碱型、风沙型等。分析了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增产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低产田改造的技术对策、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广平县土地整治增加耕地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使土地整治规划及工业、商业等建设用地规划满足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采用调查和统计方法,测算了广平县土地整治增加耕地潜力。结果表明:从潜力来源类型看,广平县土地整治增加耕地潜力从大到小依次是: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从潜力来源组合的区域分异看,广平县可分为:耕地和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区、耕地整治开发区、耕地整治为主兼顾农村居民点整治区。由此得出,优先安排广平镇城乡土地综合整治及东张孟乡沙荒地开发项目,适度推进其他乡镇耕地及农村居民点整治,制定鼓励村集体和农户自主开展土地复垦的政策,而无需安排复垦项目。  相似文献   

17.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胜利矿区一号露天煤矿为例,将南、北排土场复垦地作为研究对象,以未损毁地作为对照,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复垦地重构土壤典型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与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关系,以期为草原矿区土壤重构与植被重建提供实践支撑。结果表明:(1)复垦地土壤容重与含水率相关性强度略低于未损毁地,复垦时间越长重构土壤容重与含水率的负相关性越显著;(2)复垦地植被生物量的均值都高于未损毁地,复垦后的土壤环境因子促进了排土场生态系统的重建;(3)在0~10 cm土层,土壤容重与含水率呈负相关性,生物量与容重相关性极弱或无相关,但生物量与含水率呈强的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表层土壤含水率是影响植被生物量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煤矿区多目标复垦模式是提高复垦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但除新增耕地灌溉需水外,还需要解决水资源多目标供需平衡问题。笔者采用动态规划法(DP),对煤矿区多目标复垦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进行了研究;笔者以徐州九里矿区多目标复垦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为例,通过建立目标函数,按照逆序法从末阶段开始对各个单阶段优化问题依次求解,得到需水和供水间的最优决策方案;该方法解决了多目标复垦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效益最大化问题,有效推进了煤矿区多目标复垦的进行。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为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占补平衡目标实现提供前期研究。借助Mapinfo与VBA建立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调查数据库,建立潜力测算模型。通过区域权属图库的快速构建、区域地形条件、区域农民收入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农田整理、村庄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潜力测算,借助GIS实现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综合评价,并对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的划分标准进行了分析。笔者研究将河南省划分为十个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区,确定了农田整理、村庄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重点区域,同时确定了河南省五大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20.
城市污泥堆肥及农用前后重金属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以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添加不同种类及不同比例的调理剂对A、B和C堆污泥进行高温堆肥试验,分析了堆肥成品的种子发芽指数和基本理化性质,用顺序提取法分析堆肥、种植小白菜前后重金属形态的变化,为城市污水厂污泥资源化利用及堆肥中重金属形态变化提供相关参考。结果表明,城市污水厂污泥经过堆肥处理,添加剂种类及添加比例对污泥的腐熟程度有一定影响,且堆料中重金属Cu、Zn的X-(KNO3+H2O)态均有所降低,其中Cu的X-(KNO3+H2O)态下降比例顺序是C堆(53.71%)>A堆(24.64%)>B堆(2.55%),Zn的X-(KNO3+H2O)态下降比例是A堆(80.58%)>B堆(71.09%)>C堆(66.34%);堆肥处理后的土壤中,Cu、Zn的X-(KNO3+H2O)态的比例则有所增加。试验结果对污水厂污泥堆肥土地利用及重金属形态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