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准确把握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空间差异特征以及不同区域间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K-mean聚类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甘肃省东部四市的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变化情况及空间水平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内部因素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2016年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度整体处于较粗放利用水平(均值0.377 2),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其中Ⅲ、Ⅳ级位于研究区东北部和西南部,Ⅰ、Ⅱ级位于研究区中部,整体呈"哑铃"状结构;2)全局莫兰指数为0.142 2,表明研究区各县(区)耕地集约利用度存在显著为正的全局自相关,呈现空间集聚特征,LISA聚集图空间特征与集约度等级图基本吻合;3)劳动力指数、地均机械总动力和部分区域农业科技发展率、有效灌溉率与耕地利用集约度成正相关关系,由于空间的辐射性和依赖性,各回归系数值分布具有明显的"片"或"带"状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关中地区为评价区域,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及综合指数法对陕西关中地区及各地市2000-2009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价.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2000年-2009年关中地区耕地集约度呈现波动变化,并在近两年具有下降趋势;关中各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社会经济和耕作制度因素以及自然因素是影响关中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耕地集约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利用2009-2012年新疆伊宁市及2012年各乡镇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熵值法分别从耕地利用强度、投入强度、产出强度及耕地持续利用强度4个角度出发,选取11项评价因子构成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体系。运用功效系数法对伊宁市耕地利用集约状况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运用Arc GIS 9.3软件对耕地利用集约状况进行系统采样、半变异函数分析及空间插值方法,对伊宁市耕地利用集约度动态演变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伊宁市耕地利用集约度时序变化明显,近4年来呈现小幅度增长;耕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差异性明显,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且较低、低耕地利用集约度区域从中心城区逐渐呈圆环式向周围蔓延。研究结果可为伊宁市耕地利用集约水平提高以及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黑龙江省宝泉岭垦区为研究区,基于粮食安全角度,以耕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以及持续状况为要素层,筛选具有代表性的21个指标,构建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主、客观赋权,运用多因素综合数学模型,定量测算黑龙江省宝泉岭垦区1999-2008年耕地集约利用状况,并进一步探讨耕地集约利用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结果表明:1999-2008年,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各不相同,不同指标和要素对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耕地利用效益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最大。耕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以及持续状况间的协调性也是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同时粮食安全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很强的相关度,表现为粮食总产量随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升高而增加,随耕地利用集约度的降低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耕地保护"新政"时期的1999—2008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各省(市、自治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基础上,运用GIS、线性回归和泰尔指数系统分析了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差异,并构建了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不同区域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⑴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和东北递减,但东部耕地利用集约度位次整体下降,中部和西部则上升,东北相对稳定;⑵由泰尔指数可知,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总体差异较明显,相较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⑶东部耕地利用集约度受耕地资源状况(如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等)的影响较大,其他区域则更易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农业政策的影响。因此,我国应采取差别化的管控策略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发达地区要注重发展耕地适度规模经营,而欠发达地区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环渤海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入开展区域耕地集约度的评价分级及动态变化研究有助于强化县域耕地集约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该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耕地利用集约度指数及考核模型,计算了1996、2000、2004和2008年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并分析其变动规律。研究认为,1996年以来,环渤海地区县域耕地利用集约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高度集约区集中分布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鲁北平原区和鲁西南平原区;基本集约区和不集约区在山地丘陵区和坝上高原区集聚;平原区县域耕地利用集约度显著提高,山地丘陵区和坝上高原区的耕地利用集约度不同程度地下降。此项研究揭示了环渤海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分异格局,便于为不同地区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应用熵值法计算耕地集约利用各指标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得出耕地利用综合集约度,并分析湖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影响湖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重要的因素为机械化率、动力投入、化肥投入、粮食安全系数和劳动力投入指数。湖南省各市州耕地集约利用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性,总体上呈东高西低的特点。高度集约利用区主要是位于长株潭和环洞庭湖地区;中度集约利用区主要分布在湘中南地区,低度集约利用区主要分布于湘西地区。  相似文献   

8.
从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和耕地产出效益3个方面,选取9个单项指标,构建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结合GIS技术,研究湖南省县域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序看,1949-2009年湖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呈现出阶段性上升趋势。根据其变化特点,可以划分为"波动增长(1949-1963)-快速增长(1964-1977)-持续增长(1978-1999)-缓慢增长(2000-2009年)"4个阶段。2从空间看,2009年湖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均值呈现出"洞庭湖地区长株潭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的空间格局。3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粮耕指数是耕地利用集约度时序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业产值、耕地有效灌溉率和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是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规模化经营耕地集约度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运用熵值法及计量估计模型,以马铃薯为例,分析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普通农户与种植大户的耕地集约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种植大户在耕地的投入水平、产出水平都显著高于普通农户,但在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水平上显著低于普通农户,总体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是后者的4.84倍。影响种植大户耕地集约度的生计因素主要有户主年龄(负相关)及家庭贷款金额(正相关)。影响普通农户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年收入(正相关)、家庭畜牧业收入(负相关)、家庭贷款金额(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庆阳市和平凉市15个县(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耕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根据因子分析综合得分结果,对各县(区)的耕地集约利用度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庆阳市和平凉市各县(区)耕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差异较大,其中:西峰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得分为0.914 09,而华池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低,得分-0.615 11.根据各县(区)4个公因子的得分结果,探讨了影响各县(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短板因素和提高各县(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四川省成都及17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结合四川省实际,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度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对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度整体偏低,区域差异明显;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呈现出低-高-低的特征;地形、城市地均GDP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度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了提高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耕地集约利用的本质内涵,遵循系统性、典型性、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从耕地投入强度、耕地产出效率、耕地利用强度以及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状况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全省17地市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评价,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17地市进行系统聚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耕地利用集约度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将提取出的三个主成分作为自变量、耕地利用集约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定量剖析各因素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作用方向及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鲁南和鲁北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较高,鲁中和半岛地区相对较低。经济发展因子与耕地利用集约度呈负相关,经济越发达,耕地利用集约度越低;土地资源禀赋因子和农业政策因子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不明显,但仍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1990~2008年湖北省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及空间分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国松  刘成武  罗倩  金三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134-13135,13174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1990~2008年湖北省17个地、市、州耕地集约度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8年间湖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上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存在关联性,表现为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和低高集聚的特征分异;因此,加大对湖北省耕地各要素的投入强度,以"高"促"低",制定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提高耕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以重庆市忠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以忠县为例,对三峡库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分析。利用PSR框架,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其权重,构建加权平均评价模型,测算出忠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其中忠州镇、乌杨镇和复兴镇等11个乡镇耕地集约度较高,石子乡、金声乡和兴峰乡等17个乡镇耕地集约水平较低。其研究结果表明:忠县耕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低,有效土壤层厚度、坡度等自然条件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较大,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耕地投入较少,集约利用水平发展空间较大。最后提出了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加强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耕地集约利用空间结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业投入,走现代农业道路和建立耕地保护监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谢方俊  王占岐  杨俊  柴季  于辰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5038-5042
以湖北省耕地利用为研究对象,采用将熵值法和灰色关联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湖北省近16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并选取2010年评价各市州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湖北省近16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不稳定.2001年前总体呈下降趋势,2001年后呈起伏上升状态.2007年以后整体保持平稳上升态势;②湖北省不同集约利用水平的耕地分布较为集中,高度集约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及鄂州地区,勉强集约耕地主要集中在鄂西、鄂东南及孝感地区,其余地区耕地均为中度集约水平;③将熵值法与灰色关联模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对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做出客观评价,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分析指出今后继续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引导微观主体合理决策是提高耕地集约度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C-D生产函数模型的保定市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C-D生产函数理论,结合投入产出原理,构建保定市耕地集约评价的数学模型,对保定市2003—2012年间耕地利用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保定市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年际间和空间上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保定市耕地利用中劳动集约度较高,资金粗放度较高,综合集约度呈现波动式发展;从空间上看,保定市各县(市)呈现出东部集约程度高、西部集约度相对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相关性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天水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的空间集聚性与异质性,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定量分析天水市中心城区居住、商业、工业和教育4类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天水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较低,其中,集约利用区、中度利用区和低度利用区分别占总面积的15.35%、42.98%、41.67%。2)各功能区集约度呈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格局,表现为强烈的空间集聚特征。3)各功能区集约度的局域空间差异显著,集约度呈现从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摸清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规律,是制定科学有效土地利用策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重要前提。以广西区县为研究单元,基于土地集约度模型,测算2008~2016年广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与重心模型,探讨广西土地集约利用在空间尺度分布特征,分析空间格局演变和重心转移特征。研究表明:(1)广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异格局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与空间稳定性,呈现东部高西北低的稳定态势;(2)区县尺度下广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聚集格局与广西地形地貌特征空间上具有吻合性,低~低聚集模式主要分布在喀斯特石山遍布的西北地区,高~高聚集模式未呈现出明显的成片集聚特征;(3)广西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差异主要发生在南北方向上,东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各经济区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区域经济发展等不同主导因素的影响,重心移动轨迹有所差异,其中,西江经济区移动轨迹与广西总体轨迹差异较为显著。研究明确了积极协调人们需求与土地利用潜力之间的关系,因势利导地制定差别化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有利于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耕地集约利用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以河南省地级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GIS手段,定量分析了1989-2008年河南省各个地级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时空分布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重点分析了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8年间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省域范围内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同差异显著;入口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科技因素、自然因素、政策因素对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农业科技进步因素是影响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重要的驱动因子.此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研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综合选取湖北省87个开发区的样本数据,参考相关国家规程和学者研究成果,构建一套完整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湖北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采用ARCGIS、GEODA等空间分析软件分析湖北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分异特征,并通过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较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空间相关性特征明显,总体呈空间集聚格局;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开发程度三大驱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