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花的远缘杂交是开发利用野生棉、半野生棉和栽培种二倍体棉种种质的重要育种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从回交转育到育成品种投入生产仍需时较长,因此,人们对棉花远缘杂交往往有两点认识:(1)需要多次回交或姊妹交,  相似文献   

2.
棉花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远缘杂交技术,将野生棉的优良性状转育到陆地棉遗传背景中,创造陆地棉新种质并加以育种利用,至今已取得显著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了棉花远缘杂交育种在抗虫、抗病、高产、纤维品质和腺体缓发等性状改良上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及其应用前景。针对棉花基因工程研究面临着功能基因严重缺乏的状况。以及棉花新品种选育迫切需要的特异种质如高抗黄萎病资源匮乏的窘境,棉花远缘杂交育种将出现新的研究高潮。  相似文献   

3.
导言小麦远缘杂交是细胞遗传学和植物育种学的重要工具。自Barelle于1806年作了第一个小麦种间杂交以来,小麦远缘杂交已被广泛实践,文献数量很多,但信息零乱。Kihara等人先后在1944年以前分别评论了小麦远缘杂交早期的研究工作。1968年,Knobloch曾编制了一份禾本科杂交表格,但不见得完整、正  相似文献   

4.
棉花的远缘杂交对于培育新品种,创造雄性不育系和研究棉属的分类与进化都有重要的意义。远缘杂种形态性状的遗传是远缘杂交研究工作的一个方面,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从理论上有助于探索种间基因的同源性,在育种实践中有助于提高选择的预见性。为了精确地研究种间基因的同源性,需要得到能育的杂种和回交后代,但在远缘杂交中难以得到,这就使种间杂交性状遗传研究更为困难。Stephens(1954)用比较遗传的方法,研究了四倍体新世界棉种与二倍体  相似文献   

5.
揭示栽培种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与同属花生区组野生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为野生资源引入和遗传资源保存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基于已公布的栽培种花生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以11份花生区组的野生种资源和44份不同类型的栽培种花生为研究材料,利用GBS(Genotyping-by Sequencing)测序结果中能够比对到叶绿体全基因组的序列信息,获得了叶绿体基因组上111个SNP位点和10个InDel位点。根据系统演化树以及主成分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与栽培种花生关系最近的野生种是A.monticola,较近的是A.duranensis、A.batizocoi、A.paraguariensist和A.hoehnei,较远的野生种包括A.helodes、A.cardenasii、A.villosa、A.stenosperma。花生区组种间亲缘关系的阐明,对花生远缘杂交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从Blakeselee和Avery1937年报道用秋水仙素处理曼陀罗植株可以使染色体加倍后,Beasley1940年成功地应用这一技术克服了棉花远缘杂种不育。knight1955年报道,将二倍体亲本加倍后再与四倍体亲本杂交,可以克服杂交不孕。我国到70年代才见应用这一技术克服棉花远缘杂交不孕和杂种不育的报道。自1973年以来,我们结合棉花远缘杂交育种,对棉花多倍体的诱导、多倍体的形态特点、细胞学特征、育性变化以及在远  相似文献   

7.
花生远缘杂交后代的氨基酸含量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室利用野生花生(A.monticola)与栽培品种(黑花生、桂花红)杂交,获得了一些具有高产性状的花生新材料。通过对这些远缘杂种后代种子的氨基酸含量进行检测,共能检测到17种水解氨基酸和20种游离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其次是天冬氨酸和精氨酸,三者的总和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6.1%~47.3%。不同株系间氨基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有较大差异。本研究可为利用远缘杂交获得高产优质的花生新材料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发展,对农作物品种不断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些作物内的旧有品种资源已不能满足育种工作的需要,急待引入各种有益的异源基因,这是当前育种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践证明,远缘杂交是完成这项任务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远缘杂交在转移外来基因过程中,存在着随机性或自发性及周期长等缺点.近年来的实验证明,染色  相似文献   

9.
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为了研究在小麦×玉米中亲本及2,4-D对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影响,将36个小麦杂交组合的F1植株与4个玉米品种分别进行远缘杂交,杂交后用50、100、150mg·L-1三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杂交穗,结果表明,不同小麦杂交组合远缘杂交的得胚率差异显著;不同玉米品种远缘杂交的得胚率总趋势表现为:爆烈玉米(9.9%)>糯玉米(8.9%)>普通玉米(8.2%)>甜玉米(4.6%);2,4-D对小麦单倍体的形成是必须的,且不同浓度之间存在差异,以100mg·L-1浓度处理效果最为理想;同时,2,4-D重复处理的得胚率高于一次处理。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在禾本科中已有36个种和杂种成功地进行了花药培养,其大多数属狐茅亚科和稻亚科的成员(如具最高额产量的大麦和水稻),余者为热带和亚热带的黍亚科的成员。在最后的这个亚科里,大多数研究涉及的是玉米,而对狼尾草、甘蔗、粟和高粱的报道很有限。鉴于上述诸研究中小孢子衍生物的数量甚低,对于培养过程中主要培养条件的相对  相似文献   

11.
刘宏波  刘忠松 《作物研究》2006,20(Z1):456-458
综述了油菜远缘杂交亲和性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油菜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原因及其克服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甜菜种植区之一,这个省的西、北部分布相当多的盐渍土壤,适于藜科、苋科和蓼科植物生长,其中有许多种类为象虫科的短喙象亚科(Brachy-dericae)和方喙象亚科(Cleoniae)的寄主植物。当甜菜幼苗出土后,这些象虫迁入甜菜地,咬食甜菜幼嫩的子叶和真叶,使植株枯死。据肇东县调查,1978年甜菜实播面积  相似文献   

13.
前言我们为了鉴定种间远缘杂交新品种的需要,于1980年开始进行的杂交组合(E组合、F组合、H组合)后代及亲本(红麻72—2、金钱吊芙蓉)进行根尖细胞压片观察的探性研究。分别采用孚尔根氏染色法和苏木精染色法制片、观察实践,从仿效到筛选改进,来探索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是较为可靠、简易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天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天麻为兰科(Orehidaceae)、树兰亚科(Epidendroidae)、天麻亚族(Gastrodinae),是多年生共生草本寄生植物,又名定风草、离合草、仙人脚、鬼督邮、赤箭、独摇芝等,是主产于我国的一种名贵中药,以块茎入药,其药用历史迄今已有二千多年,早在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一书就将其列为上品,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天麻的种类、分布、药性、应用等也做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糖料》2007,(4):67-68
■试验研究#####甘蔗引进新品种种性试###########验谭裕模,唐仕云,方位宽,等1(1)特早熟高糖甘蔗新品种粤糖00-236的选育#####################张允演,刘福业,杨俊贤,等1(5)我国亚热带地区甘蔗产量的模型模拟#黄智刚,谢晋波1(8)砍后露天堆放对甘蔗品种工艺性状和鲜重的影响#####################################江永1(13)分蘖期不同基因型宿根甘蔗内源激素的测定###################郭家文,刘少春,张跃彬,等1(16)甜菜多倍体新品种甜研310的选育###################王华忠,韩英,吴则东,等1(18)甘蔗细茎野生种(S.spontaneum)远缘杂交组合的…  相似文献   

16.
以昆明地区传统栽培的白花马蹄莲和彩色马蹄莲Ym035(橙红复色)、Ym005(红色)、Ym088(金黄色)、Ym002(浅粉色)和Ym064(紫红色)为试验材料,进行远缘杂交,对杂交组合和结实率进行分析,探索远缘杂交的亲和性;设计4组不同激素组合,对杂交白化苗后代幼胚进行胚拯救,探索最适于白化苗幼胚萌发的激素配比。结果表明,彩色马蹄莲做母本,结实率高于白花马蹄莲,白花马蹄莲地栽植株比盆栽的更为健壮,最佳组间杂交组合为:Ym002×白花马蹄莲(地栽),彩色马蹄莲组内杂交以Ym005×Ym035杂交亲和性较高;远缘杂交白化苗后代幼胚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 mg/L。  相似文献   

17.
棉属种间杂交选育抗蚜虫新种质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陆地棉品种晋棉6号与野生种异常棉 (G.anomalum,2n=26)远缘杂交培育出了抗蚜虫新种质系TY23,可作为很好的亲本材料,进一步培育高产、优质抗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采用44个远缘杂交大豆后代为材料,对植株的倒伏级别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并分析了亲本配合力.通过分析大豆倒伏与相关农艺性状的关系,试图为抗倒伏大豆育种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4个F1代远缘杂交大豆株系中,植株倒伏性分离广泛,组合间有显著性差异.亲本中俄亥俄当代晶种以及辽宁当代品种中部分品种配合力较高,有利于抗倒伏晶种的选育.株高、茎粗、分枝数和植株重量平衡点是影响倒伏的主要闪素.  相似文献   

19.
采用保护地和大田种植两种栽培模式,以大刍草新种质鲁牧2号为父本、11个温带玉米自交系为母本,对其在长日照条件下(山东地区)的远缘杂交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大刍草新种质鲁牧2号作父本,通过错期管理,在山东地区保护地栽培和大田栽培均可实现其与普通玉米自交系的远缘杂交,获得杂交种。两种栽培模式比较,大田栽培条件下玉米杂交种产量显著高于保护地栽培,且操作简便,节省投入,有效降低了制种成本。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将异源植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水稻中,打破不良性状连锁,实现优良性状结合。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后代的性状变异深刻,类型丰富多样,其中农艺性状上的优良变异较多,因而在多抗、高产、优质育种上取得了较显著的进展。就国内水稻远缘杂交研究的供体、杂交方法、后代表现以及在育种上应用情况作了全面阐述。对外源基因导入的过程以及创制新资源和选育新品种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认为远缘杂交技术对引进外源基因,丰富水稻基因库,创造新资源行之有效,且方法简便易行。在转基因方法上,认为复态导入法可以更好地保持供体DNA的完整性,更有利于多基因的转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