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杂交粳稻机插秧技术主要采用精量播种和宽行机插技术,将机插秧的节省秧田、节约水肥药、节本省工、高产稳产等优点和杂交粳稻的生产优势结合起来,实现高产高效。本文介绍了太湖地区杂交粳稻机插秧的生产技术规程,包括育秧、机插和大田管理等。  相似文献   

2.
2014~2016年在淮安市稻麦示范基地开展了优质机插粳稻金粳818群体生长指标、综合抗性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步研明了机插粳稻金粳818的产量结构、生育性状及品质参数,并集成了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以期为淮安市及相邻地区大面积种植金粳818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选择参加2012年与2013年江苏省生产试验的粳稻品系,进行机插稻生态适应性生产力试验,分析不同品种生长特性、综合性状等,结果表明:南粳9108、武运粳24、淮稻14号、盐丰2号产量及综合性状优良,较适合高邮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为挖掘亭湖地区机插粳稻产量潜力,开展了不同机插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机插密度对叶龄、株高无明显影响,适宜的机插密度能获得优质的群体质量,从而建立合理的穗粒结构,产量较高。在本地生产条件下,行距控制在25cm、穴栽3.6株时,推荐使用的株距为14~16 cm。  相似文献   

5.
根据单季杂交粳稻春优84(春江16A/C84)的父母本特征特性和在浙江湖州地区的机插制种实践,总结了该组合机插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江苏农垦新洋农场的机插粳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主要包括培育大壮秧、整地、栽插、配方施肥、水浆管理、强化抗逆栽培与实施化控等,为此后机插粳稻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针对杂交粳稻甬优1540品种特征特性,通过在江苏苏州地区多年开展多点试验、示范,组装集成该品种产量800~850 kg/667 m~2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并形成生产技术规程,供本地区以及生态条件相近稻区参照。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粳稻生产现状及籼改粳发展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安徽省近3年粳稻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安徽省粳稻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制约安徽省粳稻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推进"籼改粳"工作进程,提升安徽省稻米产业的竞争力。安徽省粳稻种植主要分布在合肥、安庆、六安、芜湖、蚌埠、滁州等地;粳稻生产以直播为主,机插为辅;所种植的粳稻品种以外引为主,占77.57%,本省自主选育品种仅占22.43%;近3年粳稻平均单产为7.51 t/hm~2。提出应以沿淮、沿江一带以及江淮东南部为重点区域,以发展中粳和单季晚粳为主体的建议。最后,提出了安徽省加快发展粳稻生产的目标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江淮水稻钵苗机插生育特性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常规粳稻、杂交粳稻、杂交中籼稻为试验材料,于2011-2014年在安徽省凤台、包河、白湖、庐江等地,以常规毯苗机插为对照,对钵苗机插水稻生育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具有播种量低,秧苗素质好,秧龄弹性大,栽后返青活棵快,分蘖发生早,群体茎蘖苗消长平稳,成穗率高等优点;每穗粒数与群体颖花量显著增加,产量构成协调。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定量,为探索安徽水稻种植机械化新模式,促使农机与农艺更好结合,加速安徽水稻机插进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0.
徐稻8号是经徐21596与镇稻99杂交,通过系统选育而成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2014年通过审定。该品种分蘖力强,长势旺,株高适中,穗型大,高产潜力大,适宜于黄淮地区种植,可作沿淮稻区直播和淮北进行机插应用。对适用于徐稻8号的机插和直播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介绍。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2015,(1):39-41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2和甬优1540以及常规晚粳稻宁81为材料,比较分析二段育秧手插栽培与机插栽培的生育期、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探讨水稻与经济作物2季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甬优12和甬优1540二段秧手插栽培比机插栽培从播种到齐穗生育期分别延长5和10 d,全生育期分别延长4和7 d;甬优12和甬优1540二段秧手插栽培比机插栽培高峰苗降低1/3,成穗率提高25.5~30.0个百分点,有效穗增加10%~15%,每穗总粒数减少3%~5%;甬优12和甬优1540二段秧手插栽培比机插栽培平均增产4.82%;籼粳杂交稻比常规晚粳稻增产20.79%~26.22%,主要原因是因为籼粳杂交稻大穗多粒;籼粳杂交稻二段育秧手插栽培比常规晚粳稻湿润育秧手插栽培每公顷增收6 250~7 000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在机插条件下长江下游不同生态区各类型优质晚稻产量、生长特性和温光利用的差异,为选择适宜在该地区作为双季种植的优质晚稻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6年和2017年筛选适合长江下游机插的双季优质晚稻为材料(常规籼稻、杂交籼稻、常规粳稻和常优杂粳共20个品种),比较在机插条件下浙江富阳(30.05°N, 119.95°E,海拔17.9 m)与安徽庐江(31.15ºN, 117.16ºE,海拔14 m)两个生态区在产量、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以及温光利用方面的差异。【结果】各类型晚稻产量高纬度试点均高于低纬度试验点。与浙江富阳点相比,安徽庐江点种植的常规籼稻、杂交籼稻、常规粳稻、常优杂粳稻产量分别高11.1%、12.9%、6.6%和12.4%。同一试点种植时,常优杂粳产量最高,常规籼稻最低。高纬度点种植时,生育期延长,干物质积累量增加。高纬度点生育期延长杂交籼稻最长(10.4 d),干物质积累量高纬度点增幅常规粳稻最大(齐穗期和成熟期分别增加11.93%和9.44%)。同一试点种植时,干物质积累量杂交稻大于常规稻。籼稻灌浆期和全生育期累积的有效积温两个纬度点差异不明显,但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及其利用率均是高纬度点显著高;粳稻灌浆期和全生育期累积的有效积温高纬度点明显较低,累积日照时数高纬度点变化不明显,而累积太阳辐射则显著增加;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变化趋势与此一致;同一试点种植时,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温光资源利用率均是粳稻大于籼稻。【结论】晚籼稻在安徽庐江点种植时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从而提高产量,晚粳稻对温光资源利用率差异不明显,安徽庐江点产量增加的原因是生育期延长和干物质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小苗机插大穗型杂交粳稻在淮北地区的增产优势及其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在苏中地区表现较好的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2640、甬优2638和甬优1640为试验材料,并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的超级稻品种连粳7号、新稻18和宁粳4号作为对照,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粳稻的产量显著高于中穗型超级常规粳稻品种,因为其每穗粒数较多能形成群体足够总粒数,且结实率较高。中穗型超级稻虽群体穗数较多,但因每穗粒数不够多,造成总粒数明显少于大穗型杂交粳稻,故影响到产量的提高。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形成的鲜明特点是成穗率高,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显著大于中穗型常规粳稻。两年试验结果显示,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总颖花数。在淮北地区小麦茬田小苗机插采用大穗型杂交粳稻有显著的增产优势,增产幅度在7.68%~12.14%。  相似文献   

14.
钵苗机插条件下,以中熟中粳稻连粳10号、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和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处理对不同类型粳稻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和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熟中粳稻最高产对应的秧龄处理为20 d,产量达710.68 kg/667 m~2,而迟熟中粳稻和籼粳杂交稻以秧龄35 d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749.26 kg/667 m~2和849.38 kg/667 m~2。可见,不同类型粳稻品种最高产对应的秧龄不同,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茬口的安排和品种的生育期选择适宜的品种类型,才能充分发挥钵苗机插稻高产、优质、高效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扬育粳2号是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迟熟中粳稻品种。该品种具有茎秆粗壮、耐肥抗倒、丰产稳产性好等特点,生产应用表现出高产水平和超高产潜力。根据扬育粳2号的品种特征特性和近几年的高产攻关经验,总结出其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旱育壮秧、精确机插、定量肥水运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  相似文献   

16.
在毯苗机插方式下,从生育特性、茎蘖动态、产量和品质等4个方面对杂交粳稻申优26在太湖地区的种植表现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了申优26在太湖地区毯苗机插单产10.5 t/hm2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机插杂交粳稻在麦秸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机插杂交粳稻的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杂粳机插的每667 m2施纯氮量在18~20 kg之间较为适宜,肥料运筹方法应该是掌握前重、中控、后足。在水浆管理上要应注意以水调气。  相似文献   

18.
机插条件下南粳5718生育特性及稻米品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2019年,在淮安市稻麦综合示范基地,对优良食味粳稻南粳5718在机插条件下的生育特性及品质特征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南粳5718的丰产绿色高效栽培及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3年机插示范,南粳5718表现出高产、生育期适宜、抗病害能力强、营养品质及食味品质较好等特点,可在当地进一步扩大种植。  相似文献   

19.
以水稻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两种方式对比研究了籼粳杂交粳稻甬优2640的生育规律和产量表现。甬优2640钵苗机插成穗数较毯苗机插少,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都显著提高,产量提高了1.83%,钵苗机插的秧苗素质高,群体质量好,穗粒结构协调,群体生产力强。正常年份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成熟期提前5~7 d,利于后茬小麦适期播种。讨论提出了淮北地区钵苗机插甬优2640超高产产量构成指标和群体调控指标。  相似文献   

20.
对水稻新品种盐粳15号2018、2019年连续2年在江苏盐城地区机插和机条播2种栽培方式的种植表现进行考察,主要测试该品种的生育期安全性、叶龄、分蘖动态、产量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该品种在盐城地区具有安全稳定的生育期,2年机插条件下全生育期分别为158、155 d,机条播条件下全生育期分别为138、134 d。该品种分蘖能力强,机插条件下2年成穗数分别为25.8万、26.1万个/667 m^2,机条播条件下2年成穗数分别为28.8万、27.9万个/667 m^2。该品种产量潜力高,2年机插和机条播产量均在700 kg/667 m^2以上。该品种机插条件下直链淀粉含量2年分别为15.3%、15.6%,蛋白质含量分别为9.8%、9.7%;机条播条件下直链淀粉含量2年分别为16.2%、16.7%,蛋白质含量分别为9.1%、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