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热点评析     
《新农业》2013,(20):24
“很给力”的“专业回答”
  9月12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作《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的专题报告时回答:“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和支撑,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2.
洪河映像     
始建于1980年的黑龙江省洪河农场,是我国第一个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外资建成的现代化国有农垦企业,它在“种子智能化集中浸种催茅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彰显着其对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留心看洪河,瀚海大地涌动着科学发展、富民强场新热潮;静心看洪河,呈现出一派温暖喜人的画面。  相似文献   

3.
从“农业现代化”到“现代农业” 农业现代化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努力的目标。1954年国家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农业”。10年后又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并称为“四个现代化”。改革初期,国家再次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上日程,但目标和要求更加务实。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提出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发展农生物科技的有效途径”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科技兴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新一代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低耗栽培,实现农业产业化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天津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提前完成了党中央提出的第二步战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小康,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物质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为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会会《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示精神,本文在阐述种植业现代化含义,主要内容及对天津种植业现代化指标值评析的同提,提出了“一个稳定,二个加大,三个完善,四个提  相似文献   

6.
精耕细作、天人关系和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精耕细作不但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征,而且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基因”。应该从天人关系的高度分析它的成因、内涵和价值。精耕细作产生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各族人民“应对”既定的自然条件、广度和深度空前的农业实践。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支撑了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制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动力和基础。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仍然要继承发扬精耕细作传统。精耕细作的精神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农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今年的中央农村:亡作会议提出要“构建职业农民队伍”,“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民体面劳动,是每个农民的“中国梦”,也是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大思路,通过推动实现这一目标,将撬动农业生产方式深刻转变。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地位”。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甘肃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认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实搞好“两个根本转变”。当前要着重抓好如下工作;充分认识和牢固树立科技进步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巨大作用有关键地位;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技术市场;不断提高匠科技化素质;切实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等。  相似文献   

10.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认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切实搞好“两个根本转变”。当前要着重抓好如下工作:充分认识和牢固树立科技进步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巨大作用和关键地位;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技术市场;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切实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等。  相似文献   

11.
再谈有选择地推进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农业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条件的地域性差异极大的特点,决定中国农业现代化宜采取有选择、多模式、不平衡地逐步推进的战略,即“选择性现代化”战略,不宜采用全国各地同一模式、同一指标、同一期限实现同一水平的“全盘现代化”或“基本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决策。农业现代化战略决策的基本是定位分析,决策方法要坚持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12.
我的绿谷梦     
富兰克林说:“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在我眼里,希望就是追求,它是一个完全可以和梦想划等号的东西。我一生有过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梦,而最让我牵肠挂肚的还是我的“绿谷梦”。农业稳则天下安,农村兴则民族荣,农民富则中国富。我是农民的儿子,血管里流着农民的血液。我做梦都想着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做点什么……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在进一步完善农机标准化管理上,积极探索新路子,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农机常规化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由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化高科技的精准农业转变,实现了三个提高,既:农机具技术状态普遍提高;农机管理操作水平普遍提高;田间作业标准要求水平普遍提高,连续7年被农业部农垦总局评为农机管理标准化“标兵”农场,现将具体做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孙鸿志 《世界农业》2007,(12):14-17
美国的农业现代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19世纪50年代后期至1920年的第一个阶段,美国实现了农业半机械化;1920年到1950年的第二个阶段,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应用;1950年至今,美国农业发展步入第三个阶段,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期。美国农业的发展进程,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启示:首先,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其次,农业政策有它的预见性和先导性,然而更多是因时循势而采取的战略措施;最后,建立健全的农业政策体系是保证中国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刘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790-12791
对传统中国农业发展研究中的“人口论”和“制度论”进行了分析,认为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尽管有人口压力,传统中国的农业技术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没有农业以外部门的科学技术的突破与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长期陷在“高水平的陷阱”中。因此,笔者认为,在解释传统中国农业技术发展滞后的社会原因时,应注意“传统”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分野。  相似文献   

16.
关于推进安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技术在农业多方面的广泛应用,是一个传统农业向信息农业转化的演进过程,本文论述农业信息化在促进安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要把加强安徽农网建设,加快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实现全省农业信息化确定为实施安徽农业信息化的三大战略目标;提出了做好“三个方面服务”,创立“三大模块”,构建“三大体系”,制定“三大政策”,打造“三个平台”等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农业标准化是指根据市场需求,运用标准化的“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理,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制定并实施相关的系列标准,加速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要求农业生产遵从统一的生产环境标准、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并通过统一的手段实施检测。本文就质检机构在农业标准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及其实践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18.
李惠兰 《甘肃农业》2005,(11):22-23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江泽民同志多次说过,“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关键性举措,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甘肃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切实推进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农村,广大农户对农业新技术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农业技术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农业技术的供给主体只能是政府和农业科技机构。然而,由于众多原因,县级农业科技与产业经济脱节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从而影响和制约了效益农业的更大发展。笔者认为,县级农业要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立并完善农业产业化技术支撑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2004年是垦区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年。垦区农业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工作和农垦粮食专业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总局党委提出的“三大战略任务”和“两个重大转变”,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职工收入为目的,夯实农业基础,实施“八大工程”,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十大技术”,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战胜了多种阶段性的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实现了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