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欲哭无泪家园倍受煎熬———关于黄河断流的思考景爱黄河已变成季节河黄河曾以水量丰富而著称。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说,上古时期黄河“鸿水滔滔,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当时,黄河水多为患,人们避水而居。因此,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治水作为重任。传说中的共工...  相似文献   

2.
一、黄河断流情况和危害 从有关水文站了解,早在20年前的1972年,黄河连年断流的“序幕”就已经拉开了,并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趋势。自1972年至1996年的25年中,黄河下游共有19年发生断流。根据利津站的实测资料,19年中累计断流57次,共682天,平均每年断流了36天。其中1991——1996年连年断流,累计断流491天,平均每年断流82天。断流天数多的年份是1996年,共断流136天,占全年时间的37%。断流河段长的年份是1995年,从河口延伸到开封陈桥附近,约683公里,占整个下游水道长度的87%。  相似文献   

3.
从有关水文站了解,早在1978年,黄河连年断流的“序幕”就已拉开,并愈演愈烈。自1972年至1996年的25年中,黄河下游共有19年发生断流。根据利津站的实测资料,19年中累计断流57次,共682天,平均每年断流36天。其中1991~1996年连年断流,累计断流491天,平均每年断流82天。断流天数最长的1996年达136天。断流河段最长的年份是1995年,断流从河口延伸到开封陈桥附近,长约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昔日,因为洪水肆虐,而导致黄河两岸决堤毁屋、是田淤地,成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大“忧患”,如今这“忧患”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断流,下游河床龟裂,两岸人盼水若渴;污染,母亲河的乳汁不再甘甜人们望水兴叹,捶胸顿足。公元1999年,黄河中下游200多公里的河道突遣污染,污染程度成为历年之最。如果这种污染得不到及时治理,不仅使沿岸人民望水兴叹,陷入“润微之鳅”之困状,同时,也将影响两岸的生态环境,使本来就很差的植技状况再度恶化,水土流失的危害程度加大,不仅影响我们当下的生存状态,其主要在于这种种危害可能续…  相似文献   

5.
黄河新三角洲面临三个新问题陈述彭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与发展,一方面靠海陆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则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1885年铜瓦厢决口,黄河改道利津流入渤海。在黄河的快速堆积与渤海的潮汐相互作用下,形成复合型的新三角洲。而当前的三个新问题则是:黄河下游断流...  相似文献   

6.
今年夏天,长江洪水肆虐,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长江的手足兄弟黄河也面临断流的威胁。洪水、断流、水土流失……,这些生态环境恶化的信号震惊了两河流域的人们。八月,沿黄九省区经济协作会在郑州通过了一份倡议书,倡议书字字千斤,是沿黄九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2.2万林业工作者的呐喊,它号召全社会立即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黄河。倡议书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7.
行动起来拯救黄海编者按:黄河断流,举国关注,全球瞩目。黄河出现断流,屈指已27年。面对日益严峻的断流,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向全体炎黄子孙发出强烈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其情之真,其辞之恳,无不令人深深为之感动,...  相似文献   

8.
一、这里是黄河   提起黄河,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这样的情景:浊浪排空,惊涛拍岸。提起黄河,人们会想起这样的词语:一泻千里,桀骜不驯。在人们的印像里,黄河的形象似乎永远是那样的沉重、那样的苍桑,就像那自兹而出的五千年的哀怨历史。   其实,黄河这位中华民族的刚烈的母亲,也有她柔情缱绻的一面,也有她风情万种的一面;有时,她甚至仍然是端庄、美丽、贤淑的少女。   黄河在许多时候是美丽的。自然,黄河之美是由多种美丽的因素组成的,然而,知情人都相信,黄河最美丽的部分是黄河湿地、尤其是河南段湿地。   二、…  相似文献   

9.
谈到黄河,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悠久的中华文明。在黄河的发源地青海省玛多县有两个美丽的湖泊湿地扎陵湖与鄂陵湖,它们为下游的黄河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也成就了5000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行程5464公里的黄河,在青海发源地还是一盆清水,但穿过黄土高原后变得浑浊。浑浊的黄河夹杂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山东东营入海。在黄河入海口,不断沉积的泥沙形成了我国最年轻的湿地--黄河三角洲。
  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生物资源丰富,虽然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为8.6%,却蕴藏着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  相似文献   

10.
朋友,你可曾注意,在五十元人民币背面.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大河瀑布图,此乃位于山西与陕西之间的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之魂的黄河壶口瀑布。滚滚黄水,九曲回荡,一路奔涌,在晋陕峡谷骤然受柬,水面由浩瀚的400米,乍缩为宽50米、落差30米的突岸深沟,疾流直下,涛走云飞,势支巨壶,任据烟位,诗曰:“黄河万里出昆仑,奔腾咆哮入壶口”。我有四次步过黄河的经历:80年代中在河、南郑州出差,肥闰醇厚的黄河跑龙套鲤鲆给我留下满口余香;90年代知足外潮阿回家J山西村附军渡过河,经陕西吴堡借胡彩dri,第一必彻国们亲的家乡:脚糊淋,唱着…  相似文献   

11.
<正>九曲黄河在神州大地擘画出了巨大的“几”字。治黄百难,唯沙为首,黄河“几字弯”的生态治理尤为重要,其是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的发起地,也是三大标志性战役的重中之重。随着“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推进会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召开,内蒙古全面打响了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相似文献   

12.
森林与水── 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水,特大洪水;干旱,持续干旱;黄河断流,长江咆哮……1998年夏秋,大自然给中国人再次上了深刻的一课。人们不由想起孙中山先生的名言:“近来的水灾为什么一年多过一年呢?古时的水灾为什么是很少呢?……多种森林便是防水灾的根本办法。旱灾问题是什么方法解决...  相似文献   

13.
《山东林业科技》2006,(3):F0002-F0002
近年来,山东黄河河务局党组高度重视黄河的绿化美化工作,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大力推进植树绿化,努力建设山东黄河旅游风貌带。为打造“防洪保障、抢险交通、生态景观”三位一体的绿色长廊,实现人与母亲河的和谐相处,“十五”期间,提出了“让大堤绿起来.黄河美起来,职工富起来”的目标。各级河务部门按照“植满植严”、“适地适树”等原则,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积极开展植树绿化活动。  相似文献   

14.
黄河占称“河”或“河水”。《说文解字·水部》:“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在古代,“河”专指黄河及整个黄河水系各支流,如渭河、洛河、汾河等等。直到唐代,“黄河”一名才成为这条大河的固定名称。 黄河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河流,河面辽阔,水流浩荡,故称“大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殷纣之园,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在古代,黄河也称“洪水”、“洪河”。洪,大也,洪水、洪河亦即大河之意。《水经注》卷四引  相似文献   

15.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据统计,黄河流域面积约为83.44万km2,流域总人口约1.3亿,总耕地面积达1800余万k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8%。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黄河流域各省(区)的水污染事故频频发生,严重破坏了黄河生态系统,河道中的水生物濒临灭绝,其“罪魁祸首”便是:工业污染!  相似文献   

16.
征服“征服”——由黄河被“征服”谈起@冯世则征服“征服”——由黄河被“征服”谈起○冯世则柯受良先生飞车一跃,跳过了黄河壶口。传媒的交口惊呼和称誉备矣,毋须我来加美。倒是随处可见到“征服黄河”的谀词,为之愕然。黄河素有“母亲之河”的美称,大概是从西方捡来的罢...  相似文献   

17.
杨洪祥 《山东林业科技》2010,40(1):F0003-F0003
济南黄河河务局在今年的“美国白蛾”防治工作中,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建立起责任明确的全覆盖、无缝隙防治体系。对全局299.10万株(面积2.65万亩)树株进行了全面防治,工作成效显著。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严格落实责任,加强巡查观测;建立专业防治队伍;提供资金保障;加强督导考核:做好宣传、指导。经业务部门抽查,有虫株率不足1%,全局圆满完成了防治目标,保障了济南黄河生态风景。  相似文献   

18.
乌海素有“黄河明珠”、“沙漠绿洲”、“乌金之海”、“葡萄之乡”等美誉,首次来乌海的记者更是深深地被这些美誉所吸引。来到乌海时,正值细雨纷飞。冒雨穿行在沙漠绿洲之中,置身于三山环抱之间,那感觉就好像荡舟在绿波之上,让人立刻神清气爽、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19.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由一句豪语所想到的王若谷《中国青年报》1994年8月13日有则这样的消息:“南京志愿者放言──只要长江不断流,抗旱直到天低头!”据悉:南京市区和五县四郊遇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6月到8月的降水量只有常年的10%,部分地区甚至滴...  相似文献   

20.
百里黄河在磴口披上了绿装玉善磴口县境内有52公里的黄河河段。过去,由于黄河沿岸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以每年推进五六米的速度蚕食沿岸河堤、良田。滔滔黄河水先后逼走了两个村庄的村民,淹没了数万亩良田。进入80年代后,该县积极响应党中央“植树造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