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省农科院等单位联合攻关的“大豆疫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课题于2000年11月通过了由省科技厅主持的专家鉴定。 该项研究经过4年时间从大豆疫霉病的发生、危害、病原鉴定、抗源筛选、生理小种鉴定到病害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该项研究在我国首次用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鉴定出我国大豆疫霉病菌主要生理小种和优势生理小种,其主要生理小种是1号、3号、9号、11号、17号、21号、24号,优势小种是1号生理小种。筛选出一批抗大豆疫霉病的优异抗源,这些抗源既有国外材料,也有国内材料;既有生产上主栽品种,也有将要推广的新品系。鉴定筛选出的抗病品种有绥农8号、绥农10号、绥农11、嫩丰15、抗线1号、抗线2号、垦农4号、合丰34、丰收10号、合丰17、红丰6号、红丰8号等。明确了黑龙江省大豆疫霉病的发生趋势和发生区域,大豆疫霉病在哈尔滨市郊区、呼兰、双城、阿城、宾县、讷河、克山、克东、佳木斯郊区、富锦、同江、汤原、桦川、桦南、牡丹江郊区、林口、海林、穆棱、鸡西、虎林、密山、集贤、宝清、黑河、嫩江、北安、五大连池、逊克、孙吴、九三农垦分局、红兴隆农垦分局、建三江农垦分局、宝泉岭农垦分局、北安农垦分局等29个县市和5个农垦分局都有发生。统计被调查地块田间发病率,一般为1%~3%,个别严重地块可达75%甚至绝产。大豆疫霉病病情发展快,据全省统计1994年发病面积为0.67万hm2,1995年为2万hm2,1996年已达到6.7万hm2,1997年为8万hm2,并有逐年加重趋势。明确了疫霉病发生与品种、土壤水分、土壤类型及气象因素等诸方面的关系,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明确了带菌土壤和病残体是大豆疫霉病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用种子包衣技术,其防效可达85%以上;同时建立了综合防病体系。 本项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大豆疫霉病菌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氧酶,淀粉酶的谱带类型。进行了大豆疫霉病菌分子标记研究,明确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P.sojac种的鉴定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该种的一个辅助鉴定手段。 本项研究在国内对大豆疫霉病进行系统研究尚属首次,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苗玉新)  相似文献   

2.
大豆疫霉病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在大豆疫霉病害研究过程中,对大豆疫霉病菌的处理至关重要,大豆疫霉病菌存在分离纯化困难,转菌时易感染,保存周期短等实际问题,经过3年课题研究,从实践中总结出几点建议。供大豆疫霉病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大豆疫霉群体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规律,连续3年对黑龙江省东部4个具有代表性地块桦南县土龙山镇生产田Ht、桦南县曙光一队生产田Hs、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大豆品种试验田Jn和农垦科学院大豆品种试验田Nk土样,采用叶碟诱捕法分离其中的大豆疫霉,利用一套含单个不同抗病基因的大豆近等基因系,通过国际通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鉴定大豆疫霉生理小种。结果表明,379株大豆疫霉分别属于105种致病型,其中包括24个生理小种,1种IRT和80种新致病型,每种致病型优势度不明显。24个生理小种中,0、10、14和40号小种为中国首次报道。供试大豆疫霉群体对单个Rps基因的致病频率显示,在黑龙江省东部种植含有Rps7基因的大豆品种风险较高,而种植含有Rps1c、Rps1k和Rps3a基因的大豆品种较安全。随着时间推移,黑龙江省东部大豆疫霉单个菌株聚合对更多Rps基因毒性,单个菌株毒性增强。大豆疫霉群体毒性结构复杂,且随时间推移群体毒性也增强。空间上,生产田大豆疫霉群体较试验田群体毒性结构更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4.
大豆疫霉病防治技术:检疫控制:(1)发生大豆疫霉病田块收获的大豆不能做种用;(2)病区内的大豆种子调运时应严格检验,发现带有大豆疫霉病菌不能外运;(3)发生大豆疫霉病地区的大豆种子严禁调往未发生区;(4)大豆疫霉病发生区的农田机械不能外出,以防止此病传播扩散。农业综合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如:黑农46、合  相似文献   

5.
大豆根腐病、疫霉病和胞囊线虫病是生产上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目前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是种植抗病品种,抗病种质的筛选鉴定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研究针对这3种病害进行抗病性鉴定,为抗病育种提供良好的单抗和多抗资源。用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对76份大豆材料分别接种大豆尖孢镰刀菌、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和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进行单一病害鉴定,按各病害的抗性评价标准对每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性评价。共计筛选出抗根腐病材料11份,抗疫霉病材料13份,中抗大豆胞囊线虫材料9份。中抗及抗两种病害的品种(系)有6份,占鉴定总数的7.9%;同时对3种病害表现中抗以上的材料只有1份,占鉴定总数的1.3%。研究结果将为新品种培育和抗病基因挖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定及大豆种质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研究大豆疫霉菌生理小种、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病性和耐病性,旨在为有效的病害防治奠定基础。对来源于黑龙江省5个县(市)和1个国营农场的18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别出5个大豆疫霉菌生理小种,其中两个小种的毒力公式分别为7和6,7,与国际上已报道的1号和13号小种相同,另外3个小种为未报道的新小种,1号小种为佳木斯优势生理小种。在145份黑龙江省大豆种质中,有10个选育品种、6个地方品种和19个育成品系抗1号小种,占鉴定资源的24.14%,其中地方品种中抗病材料仅为10.00%,这表明黑龙江省大豆抗性资源相对较少。在鉴定的选育品种和地方品种中未发现高耐品种。  相似文献   

7.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极其严重的土传性病害,目前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害于1948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首次发现,以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家相继报道了该病的发生。1989年沈崇尧等首次报道了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现了大豆疫霉根腐病。黑龙江省植保站1997、1998两年对黑龙江省大豆疫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仅黑龙江省发病面积已超过30万hm2。  相似文献   

8.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分布广泛,是危害极其严重的土传病害.1948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首次发现,目前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主要和普遍发生的病害.  相似文献   

9.
大豆疫霉病是一种分布广,危害极其严重的土传性病害,近年在本地区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对大豆产量影响极大,产量损失一般为25%~50%,甚至绝产。本试验主要是通过筛选防治大豆疫霉病的有效药剂及最佳使用技术,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番茄叶霉病是危害番茄生产的一种严重病害,也是生理小种分化最激烈的病害之一。为了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抗源,对叶霉病菌生理小种变化进行监测十分重要。2009年从东北三省采集分离得到番茄叶霉病菌,应用国际鉴别寄主进行叶霉病主流生理小种鉴定。在供试的42个菌株中,检测到的生理小种有1.2、1.2.3、1.2.3.4、1.2.4、1.3、1.3.4、1.4和2.3,其中主流小种为1.2.3.4。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Science (New York, N.Y.)》1957,126(3283):1095-1099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介绍了美国农业部有关信息机构的主要工作;美国农业部的经济信息调查内容;美国农业部统计信息调查方法;美国农业信息的分析和发布;有关的信息保密规定;美国农业部农业市场服务局的"市场新闻报告"等六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