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调查2011-2013年中国黑河地区舞毒蛾监测样地的立地和林分因子,分析立地和林分因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对舞毒蛾平均虫口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舞毒蛾平均虫口密度以下坡位立地条件下的显著高于上坡位的;阴坡的显著高于其他的;平坡的显著高于缓坡、斜坡的;海拔301~400m显著高于401~500m;林分郁闭度0.5、0.6和0.7显著高于郁闭度0.8;蒙古栎的所占比例60%的最高,0~29%次之,30%~59%最低。上坡位、阳坡、斜坡、海拔401~500m、郁闭度0.8,蒙古栎所占比例30%~59%条件下,舞毒蛾平均虫口密度最小。坡位、坡向对舞毒蛾的平均虫口密度呈正向影响,坡度、海拔、郁闭度、蒙古栎所占比例、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对舞毒蛾的平均虫口密度呈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于2011年至2013年,调查黑龙江黑河地区110块标准地(22个小班)兴安落叶松林立地因子、林分因子,分析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与Tukey检验表明,立地因子坡位、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有显著影响(P<0.05);林分因子郁闭度、林型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有显著影响(P<0.05),林龄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无显著影响(P>0.05);下坡位、中坡位、阴坡、斜坡立地条件下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较低,郁闭度较大以及珍珠梅兴安落叶松林型的林分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较小,海拔和林龄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性。主成分分析及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坡向和林型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呈正影响,而坡位、坡度、海拔、郁闭度、林龄、木本植物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呈负影响。  相似文献   

3.
松突圆蚧虫口数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系统调查研究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松突圆蚧的死亡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升高,但降雨对不同虫龄的校正死亡率影响不大;不同树种和不同郁闭度林分的虫口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黑松的虫口数量最高,马尾松次之,湿地松最低,郁闭度高的林分虫口密度大;上半年阳坡虫口高峰出现时间比阴坡早,下半年阴坡虫口高峰出现时间比阳坡早;迎风坡的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4.
郑丽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406-5407,5409
[目的]研究不同立地因子对四方竹生产力的影响,从而为四方竹丰产栽培奠定技术支撑。[方法]分析了不同坡向、坡位、海拔及土层深度等立地因子对四方竹笋产量、地径及竹高等指标的影响。[结果]阴坡四方竹笋产量、平均地径和平均竹高等指标优于半阴坡和阳坡,下坡四方竹笋产量、平均地径和平均竹高等指标优于中坡和上坡,海拔400~600 m四方竹笋产量、平均地径和平均竹高等指标优于海拔≤400 m及海拔≥800 m,土层深度40~60 cm四方竹笋产量、平均地径和平均竹高等指标优于土层深度≥80 cm及土层深度≤40 cm。[结论]不同立地因子对四方竹产量、平均地径、平均竹高均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松叶蜂属膜翅目(Hymenoptera)广腰亚目(Symphyta)松叶蜂科(Diprionidae),主要以幼虫为害针叶树种,严重发生时针叶树种受害率达80%以上,给林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采用样方法就不同林分、坡位、海拔对松叶蜂幼虫虫口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松叶蜂幼虫虫口密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松叶蜂幼虫在针叶纯林的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针叶阔混交林的虫口密度;海拔高度与松叶蜂的虫口密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阴坡松叶蜂幼虫虫口密度明显高于阳坡。研究结果可为松叶蜂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不同立地因子对热区坡柳( Dodonaea viscosa L.)生长特征的影响,确定影响坡柳生长主导因子,在对坡柳在云南热区的资源分布进行初步踏查的基础上,选择14个地区开展了坡柳株高、地径、冠幅及生物量的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地区坡柳生长差异显著,其中大姚地区生物量最高,达到14.14 t· hm-2;低海拔区坡柳平均地径、平均株高及生物量均大于高海拔地区,分别为18.28 mm、179.16 cm和8.94 t· hm-2,但海拔高度对坡柳生物量及生长特征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坡柳总生物量、平均地径和平均株高均随坡位变化自下而上逐渐减少,下坡位生物量最大,达到10.01 t· hm-2,且上坡位生物量、平均地径及平均株高显著低于中坡位、下坡位( P<0.05);坡向对坡柳生长影响不明显,但是阴坡地段坡柳的生长指标平均地径、平均株高和总生物量都要优于阳坡地段。因此,可以认为影响坡柳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是坡位,坡柳最适宜的立地条件为低海拔,下坡位和阴坡。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苹果小吉丁Agrilus mali Matsumura自然种群在天山野苹果林的发生及其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 基于17块天山野苹果林标准地,以苹果小吉丁为研究对象,研究天山野苹果林生态系统中海拔、坡度、坡位、坡向等立地因子和林分郁闭度、林分密度、野苹果比例、树种丰富度等林分因子对苹果小吉丁种群影响效应等,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海拔>1 400 m的林分内平均虫口数量最低,仅为0.49头/m样枝,1 250~1 299 m平均虫口数量最高,达到1.26头/m样枝。随着样地坡度的增加,苹果小吉丁种群数量逐渐降低,缓坡(6°≤坡度≤15°)林分的平均虫口数量最高,达到1.24头/m样枝,显著高于陡坡(26°≤坡度≤35°)的0.39头/m样枝(P<0.05)。林分郁闭度为0~0.29的林分虫口数量最高,达到1.44头/m样枝,显著高于郁闭度为0.30~0.49和0.50~0.79的林分(P<0.05)。林分密度<0.11的稀疏林分平均虫口数量最高,为1.5头/m样枝。海拔和坡度偏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大,分别为0.598和0.542,是苹果小吉丁虫口数量的关键影响因子,两者与平均虫口数量的关系达到显著水平(PX1=0.031;PX3=0.047;均小于0.05)。由海拔(X1)、坡度(X4)与苹果小吉丁虫口数量(Y)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为:Y=5.541-0.003X1-0.033X4。经F检验该线性回归预测模型达到显著水平(F=12.021,df=2,16,P=0.001)。将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平均差异度为0.193;对实测值与预测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海拔和坡度是影响苹果小吉丁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其次为坡位,而林分郁闭度、林分密度、坡向、野苹果比例和树种丰富度对苹果小吉丁种群数量的影响作用稍弱,均为非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不同立地因子对热区坡柳(Dodonaea viscosa L.)生长特征的影响,确定影响坡柳生长主导因子,在对坡柳在云南热区的资源分布进行初步踏查的基础上,选择14个地区开展了坡柳株高、地径、冠幅及生物量的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地区坡柳生长差异显著,其中大姚地区生物量最高,达到14.14 t·hm-2;低海拔区坡柳平均地径、平均株高及生物量均大于高海拔地区,分别为18.28 mm、179.16 cm和8.94 t·hm-2,但海拔高度对坡柳生物量及生长特征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坡柳总生物量、平均地径和平均株高均随坡位变化自下而上逐渐减少,下坡位生物量最大,达到10.01 t·hm-2,且上坡位生物量、平均地径及平均株高显著低于中坡位、下坡位(P0.05);坡向对坡柳生长影响不明显,但是阴坡地段坡柳的生长指标平均地径、平均株高和总生物量都要优于阳坡地段。因此,可以认为影响坡柳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是坡位,坡柳最适宜的立地条件为低海拔,下坡位和阴坡。  相似文献   

9.
小兴安岭天然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测定法,测定小兴安岭天然白桦林在7个立地类型(阳坡上、中、下部和阴坡上、中、下部及谷地)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和土壤)、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揭示立地类型对白桦林碳汇功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小兴安岭白桦林植被碳储量((49.39±3.09)~(89.20±10.17)t/hm2)在谷地、阳坡下部和阴坡上、中部4个立地类型显著高于阳坡上、中部及阴坡下部3个立地类型(38.2%~80.6%,P<0.05)。2)其土壤有机碳储量((147.30±21.39)~(273.67±22.67)t/hm2)在阴坡上、中部和谷地最高,显著高于阳坡上、中部和阴坡下部(27.9%~85.8%,P<0.05),阳坡下部居中,仅显著高于阴坡下部(53.3%,P<0.05),阳坡上、中部和阴坡下部相对较低。3)其生态系统碳储量((207.88±16.07)~(357.85±20.80)t/hm2)在谷地、阳坡下部和阴坡上、中部4个立地类型显著高于阳坡上、中部和阴坡下部3个立地类型(33.2%~72.1%,P<0.05)。4)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5.80±0.26)~(8.87±1.17 )t/(hm2·a))在阳坡下部和阴坡上、中部3个立地类型相对较高,显著高于阴坡下部(31.2%~52.9%,P<0.05),阳坡上、中部与谷地3个立地类型居中,高于阴坡下部(15.5%~26.4%,P>0.05),阴坡下部最低。5)其年净固碳量((2.76±0.10)~(4.15±0.32)t/(hm2·a))在阳坡下部和阴坡上、中部3个立地类型相对较高,显著高于阴坡下部(27.9%~50.4%,P<0.05),阳坡上、中部与谷地3个立地类型居中,高于阴坡下部(12.3%~23.9%,P>0.05),阴坡下部最低。因其植被年净固碳量低于我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量(15.3%~43.7%),故小兴安岭天然白桦林属于碳汇功能相对较低的森林类型。   相似文献   

10.
以山西省固县林场野生连翘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其生长环境各生态因子,并选取样地进行人工抚育处理,分析了不同生态因子及人工抚育对野生连翘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阴坡土壤厚度、含水率、全盐量、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高于阳坡,其中阴坡土壤含水率显著高于阳坡,阴坡土壤pH值、有效氮和全氮含量低于阳坡。阴坡野生连翘的株高、冠幅、地径、分枝数、开花数量均显著高于阳坡,结实量与阴坡差异不显著。人工抚育对阴阳坡野生连翘的物侯期没有影响。人工抚育下,阴坡和阳坡野生连翘株高、分枝数均低于未抚育连翘,连翘冠幅、结实量显著大于未抚育连翘,且阴坡经人工抚育后连翘结实量显著高于阳坡。  相似文献   

11.
12种生物无公害药剂对3种杨树食叶害虫的毒力测定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有效、持续地控制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testacea Motschulsky)、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 Linnaeus)等杨树食叶害虫的危害,尽量避免害虫防治时破坏生态环境,采用低毒的仿生制剂、有毒植物提取液以及细菌杀虫剂等药剂对杨树食叶害虫进行了胃毒及触杀防治。其中,爱福丁、蛇麻子素对舞毒蛾幼虫的触杀效果最好,达到了94%以上;印楝素等7种杀虫剂对黄褐天幕毛虫幼虫的杀灭效果都达到了95%以上;苦参碱等7种生物或仿生杀虫剂对分月扇舟蛾幼虫的野外防治均达到了理想的杀虫效果,其死亡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舞毒蛾寄生性天敌昆虫及其转主寄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舞毒蛾天敌昆虫已有较系统的报道 ,但对其天敌昆虫的转主寄主研究和报道较少 .该文针对北京地区舞毒蛾的 17种寄生性天敌 ,在查阅文献、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的基础上 ,对这些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生物学和它们在北京地区危害林木的转主寄主作一报道 .卵期主要寄生性天敌大蛾卵跳小蜂 ,室内饲养可繁殖 4~ 5代 ,羽化的成蜂可继续在舞毒蛾卵块中寄生 .舞毒蛾平腹小蜂转主寄主有油松毛虫、斑衣蜡蝉、绿尾大蚕蛾 .幼虫期主要寄生性天敌毒蛾绒茧蜂一年发生 4代 ,转主寄主有黄褐天幕毛虫、油松毛虫、杨毒蛾 .黑腿绒茧蜂转主寄主为柳毒蛾 .黑足凹眼姬蜂转主寄主为油松毛虫、古毒蛾、角斑古毒蛾 .幼虫及蛹期主要寄生性天敌为毛虫追寄蝇和日本追寄蝇 ,其中 ,毛虫追寄蝇转主寄主有杨扇舟蛾 (寄生率高达 36 %~ 5 0 % )、柳毒蛾、黄褐天幕毛虫、腰带燕尾舟蛾 ;日本追寄蝇一年可发生 3~ 4代 ,转主寄主有柳毒蛾、杨扇舟蛾、油松毛虫、腰带燕尾舟蛾 .蛹期主要寄生性天敌舞毒蛾黑瘤姬蜂的转主寄主有 :油松毛虫、黄褐天幕毛虫、杨扇舟蛾、臭椿皮蛾、樗蚕、丝棉木金星尺蛾、侧柏毒蛾等 .脊腿囊爪姬蜂转主寄主有 :油松毛虫、杨毒蛾、黄褐天幕毛虫 .广大腿小蜂由于其寄主广泛 ,也可成为螟蛉绒茧蜂、松毛虫黑胸姬蜂、螟蛉悬?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不同的光周期和温度设置对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卵环进行处理,寻找解除天幕毛虫滞育的条件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低温对于解除天幕毛虫的滞育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天幕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天幕毛虫幼虫的致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天幕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us polyhedrosis virus,NPV)感染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testacea Motschulsky)幼虫,对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表明:该病毒可以侵染和破坏天幕毛虫的中肠细胞,在中肠组织细胞中均能观察到形成的多角体。幼虫取食核型多角体病毒100 h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核内出现多角体形成,细胞核开始增大;取食130 h后,中肠组织细胞间出现缝隙,细胞核内多角体数量增多;取食160 h后,中肠细胞的细胞核进一步增大,个别细胞核增大至整个细胞的1/3以上,与正常天幕毛虫幼虫相比,整个虫体出现软化;取食190 h后,中肠细胞受到严重破坏,细胞结构模糊不清,中肠内食物极少并有许多游离的核型多角体存在;取食220 h后,天幕毛虫幼虫的中肠和其他组织完全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蒙古栎幼树生理生长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以预测环境变化对该地区蒙古栎幼树生长的潜在影响。方法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林下蒙古栎幼树为材料,研究其叶片生理学、叶片形态学特性和植株生长特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结果(1)蒙古栎叶片的比叶重和叶片干物质含量没有显著的海拔差异(P > 0.05),而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光饱和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表观CO2利用效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即蒙古栎叶片的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对强光的适应能力和最大光合潜力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生成单位有机物所需消耗的水分和胞间CO2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2)蒙古栎植株的叶生物量、新生枝条生物量、一年生枝条生物量、叶生物量比重、新生枝条生物量比重和一年生枝条生物量比重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分别下降了64%、59%、60%、53%、45%和47%,即蒙古栎幼树的年生长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3)本研究中选择的叶片因子共解释了蒙古栎总生长变异的12.03%,选择的环境因子共解释了总生长变异的19.31%。结论蒙古栎幼树叶片生理性状和整株生长性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反映了该物种在异质生境中具有较强的叶片生理和整株形态可塑性。蒙古栎幼树的叶片的比叶重和干物质含量随海拔梯度没有显著变化,但其光合速率以及年生长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即环境变化可能会通过影响蒙古栎幼树叶片的光合特征而非叶片的形态学特征进而影响蒙古栎幼树的生长。本文对预测蒙古栎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生理生态响应及演化方向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辛硫磷、敌敌畏、敌马合剂、马拉硫酸等药剂防治柞蚕场天幕毛虫的最佳施药时期为天幕毛虫的1龄期,在辽宁省盖县为4月下旬的25日左右;适宜施药量50%辛硫磷乳油和80%敌敌畏乳油为5克/亩,60%敌马合剂和50%马拉硫磷乳油为10克/亩。  相似文献   

17.
蒙古栎橡子营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我区蒙古栎橡子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测定,并与玉米、高梁等常用的粮食及饲料营养成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栎橡子中含蛋白质8.52%,脂肪4.56%,粗纤维9.73%,还含有18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元素以及糖类等,总能量达14602KJ/kg,其营养价值和热值均与玉米和高梁相近,是一种有很高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8.
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探索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方法】以实施间伐后6种保留密度下油松(Pinustabulaeformis Carr.)人工林样地植被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来分析华北土石山区油松人工林空间结构。【结果】研究区油松人工林林分混交度和角尺度随密度增大呈减小趋势,林分大小比数呈波动型变化趋势,但各密度油松人工林林分大小比数相差不大,分布较均匀,林木分化程度较高;油松人工林空间分布格局整体呈均匀分布,但随保留密度的减小向随机分布演替,保留密度最小的林分(540株/hm2)已经向异龄混交林发展。【结论】密度调控使林分空间结构趋于优化合理状态,建议引进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等乡土树种,伐除角尺度较小林木来改变树种组成及竞争关系,以促进油松人工林演替。  相似文献   

19.
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可湿性粉剂研制及杀虫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为有效成分制成混配菌剂,采用高效小型粉碎机将筛选的助剂及原药混匀,在测定助 剂对微生物活体的生物活性、制剂性能影响的基础上,进行混配菌剂助剂的筛选。通过生物测定筛选获得最佳混 配比例,并将其加工成可湿性粉剂。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库斯塔克亚种和球孢白僵菌最佳混配质量比为3:1,润 湿分散剂为1%Morwet EFW、3% SDS、9% Morwet D425、9% TERSPERSE 2020;紫外保护剂为0.3% 黄原胶,以凹凸 棒土为载体补足100%。以此配方制备的混配菌剂的质量悬浮率72.73%,孢子悬浮率75.13%, 润湿时间1 min, 平均粒度为13.76 m。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可湿性粉剂中各指标符合商品制剂的标准,对黄褐天幕毛虫毒力分别 高于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单剂,是一种具有高杀虫活性、持效期长、环境友好型绿色农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