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登建 《水利渔业》2006,26(4):43-44,65
池养条件下江黄颡鱼幼鱼的体长生长与时间呈线性关系:L=0.5752t 15.267(r=0.9834);体重生长与时间呈指数关系:W=1.7392e0.014t(r=0.9746);体重与体长关系式为:W=0.0239L1.3658(r=0.9397);幼鱼期水温对体重瞬时生长率作用明显,28.2℃时体重瞬时生长率最大;不同生长阶段生长率差异较大,在60~90日龄体重瞬时生长率最大;幼鱼期个体间生长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摄食和饵料利用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体重(0.015±0.004)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0、100、300、600、900尾/m25种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摄食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实验周期为30 d。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幼虾的体长、特定生长率、平均日增重、存活率和蜕壳率都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其中日增重由(0.007±0.002)g下降为(0.002±0.001)g,蜕壳率由(100±0.000)%下降为(37.222±3.928)%,降幅明显;体长、体重变动系数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每组个体的平均摄食量和摄食率均与养殖密度成反比。此结果表明养殖密度的增大总体来说不利于克氏原螯虾幼虾的生长和摄食。在饲料利用方面,饵料转化率在各养殖密度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蛋白质特定生长率、脂肪特定生长率和脂肪储积率随养殖密度增大呈减小趋势,蛋白质储积率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水温对不同规格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摄食和生长的影响,采用自制饲料在不同温度(6℃、10℃、14℃、18℃和22℃)下对小(7 g)、中(68 g)、大(169 g)三种规格的细鳞鲑进行饲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规格细鳞鲑在18℃时获得最大摄食率,中规格细鳞鲑在14℃和18℃获得最大摄食率,而大规格细鳞鲑在14℃时获得最大摄食率(P0.05)。小、中规格细鳞鲑在14℃和18℃时的特定生长率最高,而大规格细鳞鲑特定生长率在14℃时有最大值(P0.05)。相同水温条件下,细鳞鲑的最大摄食率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特定生长率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鱼体能值随体重的增加而升高。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最大摄食率(C_(max))的影响可以用下式模拟:lnC_(max)=–6.8282+1.1603ln W+0.3729T–0.0095T~2–0.0157Tln W;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湿重特定生长率(SGR_w,%/d)的影响可用下式拟合:ln SGRw=–1.9390–0.2184ln W+0.4376T–0.0147T~2,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能值E_t(k J/fish)的影响可用如下方程进行较好拟合:ln Et=1.0012+1.2070ln W–0.0002T~2–0.0021Tln W。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最大摄食率和鱼体能值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而对湿重特定生长率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认为细鳞鲑养殖的适宜水温范围是14~18℃。  相似文献   

4.
设计9组半精制饲料,蛋白水平25%、33%、42%,脂肪水平4%、9%、14%,探究花鳅饲料中蛋白和脂肪组合对花鳅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设计饲料对花鳅体重、摄食率和肥满度无显著影响,对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存在显著影响;蛋白或者脂肪水平相同,一种含量由低升高,特定生长率逐步升高,饲料系数逐步降低,蛋白水平42%,脂肪水平14%组特定生长率最高(2.57±0.08),饲料系数最低(1.03±0.15)。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蛋白和脂肪水平对花鳅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结果显示蛋白水平对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均有显著影响,而脂肪水平仅对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2020年5月~2020年11月开展了攀鲈池塘养殖试验,结果显示,攀鲈的体重特定生长率和体长特定生长率均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生长速度与生长阶段和温度密切相关,体重与体长呈现冥函数关系;攀鲈经过180天的生长,平均体重由0.56 g/尾增长到172.16 g/尾,共收获攀鲈商品鱼167.5 kg,产值5025元,效益2725元,折合产量为1117.2 kg/亩,效益为18175.8元/亩.试验表明,江西地区养殖攀鲈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四川盆地不同水温下美国青蛙蝌蚪和不同初放体重的变态蛙的越冬成活率与生长率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 在水温7-2 —25 ℃的范围内, 温度对蝌蚪的成活率无影响; 而生长率与水温变化显著相关(P< 0-05) , 数学模型为: Y= 2-02 + 0-186t, 变态蛙的初放体重在1-7—7-2 克的范围内时, 随着体重增加, 成活率也快速上升, 最大值为97-8 % , 两者关系符合逻辑斯蒂曲线方程: Y1 = 1/ [0-693+ 20-6exp ( - w)] ; 同样生长率和初放体重也符合逻辑斯蒂曲线方程: Y2 = 1/ [ - 9-68+ 2-93exp ( - w)] , 且生长率的最大值为- 10 % , 即体重减少的最小值为10% 。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2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商品鱼在静水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结果显示:平均全长40.36cm、平均体重186.29g的施氏鲟经过60d的土质静水池塘培育,全长增长71.04%,体重增长568.54%。体重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015L3.2208,R2=0.9662。体重日增长量、相对增长率、全长生长常数、生长指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于试验20-40d达到最高。肥满度为0.2834~0.3927。特定生长率的变化与水温关系不密切,生长离散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2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商品鱼在静水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结果显示:平均全长40.36cm、平均体重186.29g的施氏鲟经过60d的土质静水池塘培育,全长增长71.04%,体重增长568.54%。体重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015L3.2208,R2=0.9662。体重日增长量、相对增长率、全长生长常数、生长指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于试验20-40d达到最高。肥满度为0.2834~0.3927。特定生长率的变化与水温关系不密切,生长离散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力竭追赶训练对两种鲤科鱼类生长和摄食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考查力竭训练对养殖鱼类生长能力和摄食代谢影响,在25℃条件下,测定了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幼鱼各自非训练组和训练组(力竭追赶训练1次/d,历时21 d)的生长参数和摄食代谢反应。结果显示:训练组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摄食率、饲料转化效率、特定体重生长率、特定体长生长率、摄食代谢峰值、峰值比率、SDA总耗能量和SDA系数都显著小于非训练组;静止代谢率、SDA时间及峰值时间与非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训练组岩原鲤幼鱼的饲料转化效率、特定体重生长率、特定体长生长率、静止代谢率和摄食代谢峰值都显著小于非训练组,但摄食率、SDA时间、峰值时间、峰值比率、SDA总耗能量和SDA系数与非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力竭训练导致两种鱼类的生长率都显著下降;在力竭训练条件下两种鱼类采用的摄食代谢适应策略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用鸡肉粉替代鱼粉对鲤鱼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70&#177;1.0)g的鲤鱼为试验对象.以2%和4%鸡肉粉分别替代1%和2%的鱼粉,配制成3种等氮的饲料,在水泥池中进行为期62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当2%鸡肉粉替代1%鱼粉时,在鲤鱼生长前期,其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比对照组降低,饵料系数(FCR)升高;在鲤鱼生长后期,其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比对照组升高,饵料系数(FCR)降低;当4%鸡肉粉替代2%鱼粉时,在鲤鱼生长前期,其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比对照组降低,饵料系数(FCR)升高;在鲤鱼生长后期,其特定生长率(SGR)比对照组升高。增重率(WGR)和饵料系数(FCR)降低。  相似文献   

11.
以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不同蛋白水平的等能饲料,饲养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幼鱼8周,分析斑石鲷最适蛋白需求量。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斑石鲷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效率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蛋白水平36.85%时,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效率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它各试验组(P0.05)。除蛋白效率在蛋白水平升高至50.38%时,降低至与蛋白水平36.85%组相当,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余各指标均随蛋白水平的升高而下降,但仍显著高于30.83%蛋白水平组(P0.05)。在本试验研究条件下,通过对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蛋白水平的抛物线和直线回归分析,满足斑石鲷最大特定生长率所需蛋白水平为37.77%~40.07%。  相似文献   

12.
放养密度对虹鳟稚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虹鳟稚鱼伞长、体重生长速度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而这种差异随着生长时问的延长,表现更为显著稚鱼体重持定生长率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两者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5.0979X+36.727(R2=0.9844),Y代表体重特定生长率,X代表放养密度.日增重、饵料转化丰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净增重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采用3×3因子试验设计,配制9种试验饲料,研究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31%、37%和43%)和脂肪水平(3.5%、5.5%、7.5%)对平均体重为5.49 g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鱼种生长和鱼体组成的影响。实验选取赤眼鳟鱼种810尾,随机分成9组,每组2个重复,饲养期6周。结果显示:饲料蛋白质和脂肪的交互作用对赤眼鳟的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饲料系数影响显著(P<0.05),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7%、脂肪水平为3.5%时赤眼鳟特定生长率最大,饲料系数最低。随着特定生长率的升高,赤眼鳟的肥满度和肌肉蛋白质的含量升高;赤眼鳟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均随着饲料中可消化能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研究了养殖密度对2~5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摄食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龄大鲵适宜养殖密度为27尾/m2,该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9尾/m2组、18尾/m2组(P<0.05),且饵料系数最低;当养殖密度为17尾/m2时,3龄大鲵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饵料系数最低且与低密度5尾/m2组差异显著(P<0.05),确定3龄大鲵的适宜养殖密度为17尾/m2;4龄大鲵特定生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养殖密度为10尾/m2,显著高于16尾/m2组(P<0.05),且饵料系数最低,4龄大鲵的适宜养殖密度为10尾/m2;5龄大鲵的适宜养殖密度为5尾/m2,特定生长率与高密度组9尾/m2差异显著(P<0.05),饵料系数最低。大鲵适宜养殖密度与体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关系式为y=-0.016 4x+25.34(r2=0.839 9)。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流水式呼吸仪,测定了97尾大眼鳜(Siniperca kneri Garman)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静止代谢率(M),以检验温度与体重对该种鱼代谢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0、25及30℃条件下大眼鳜的特定体重代谢率(M')分别为(74.06±6.24)、(135.24±18.27)、(186.19±29.03)、(196.78±34.31)mgO2/(kg.h)。在各温度条件下,大眼鳜的静止代谢率均与体重呈显著的双对数直线相关(P<0.01)。协方差分析表明,各回归方程的斜率(体重指数b)之间差异显著(P<0.01),且b值随温度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提示体重和温度对大眼鳜静止代谢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特定体重代谢率与体重(W,kg)和温度(T,℃)的复相关关系为M'=3.79T0.902W(0.345-0.202ln T)或者M'=3.79W0.345T(0.902-0.202ln W)(P<0.001),其中,-0.202为体重和温度影响特定体重代谢率的交互作用指数。通过与其它底栖肉食性鱼类的比较发现,大眼鳜具有较高的特定体重代谢率,这可能与其喜溶氧丰富的流水环境、捕食行为耗能较高等特殊的生态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6.
2013年6-8月在鄱阳湖区的鄱阳、都昌以及余干县(瑞洪镇)水域,对1683尾克氏原螯虾样本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在采集的样本中,最大体长11.2cm,最大体重64.6g;最小体长4.4cm,最小体重3.6g。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区克氏原螯虾体长体重关系为式为W(综合)=0.020 L3.291(r=0.9460,n=1683)、W♂=0.013 L3.516(r=0.9482,n=762)、W♀=0.025 L3.158(r=0.9600,n=921),雄虾生长快于雌虾;克氏原螯虾肥满度(k)平均为3.71%,雌虾肥满度平均为3.89%,雄虾肥满度平均为3.53%.雌虾的肥满席大于雄虾;在鄱阳湖区克氏原螯虾捕捞季节,其捕捞规格以7.5-8.9cm为主,占55.85%。  相似文献   

17.
长江草鱼幼鱼的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耳石日轮研究了采自长江的草鱼幼鱼的年龄生长.幼鱼期的生长符合线性或指数模型.体长和体重的平均生长率分别为2.085mm /d和1.247g/d,特定生长率分别为2.48%和7.69%.  相似文献   

18.
研究分析了饲料组成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特定生长率(SGR)及肌肉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实验共设4组不同的饲料组成,依次为饲料A(鱼肉糜)、饲料B(鱼肉糜+配合饲料)、饲料C(鱼肉糜+配合饲料+蛏子肉糜)和饲料D(鱼肉糜+配合饲料+蛏子肉糜+桡足类)。实验用银鲳幼鱼的平均体重为4.80±0.11 g,每组饲料设3重复,实验周期为9周。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饲料组成可显著影响银鲳的特定生长率,饲料A组的特定生长率最低,并显著低于其它各饲料组;饲料D组的特定生长率最高,且显著高于饲料B、C组的特定生长率(P<0.05);但饲料B、C组间银鲳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银鲳肌肉氨基酸与脂肪酸的分析结果显示,4组饲料组成对银鲳肌肉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并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可显著影响肌肉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P<0.05)。饲料D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及n-3HUFA含量均分别显著高于饲料A、B和C组(P<0.05),饲料B和C组的PUFA、HUFA及n-3HUFA均分别显著高于饲料A组(P<0.05),但饲料B、C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分析得出,丰富的饲料组成以及饲料中较高的HUFA含量均有利于银鲳幼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用柞蚕蛹替代鱼粉对鲤鱼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70&#177;1.0)g的鲤鱼为试验对象,以1%柞蚕蛹替代1%鱼粉,配制成2种等氮的饲料,在水泥池中进行为期62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当1%柞蚕蛹替代1%鱼粉时,在试验前期其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比对照组降低,饵料系数(FCR)升高,在试验后期,其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比对照组升高,饵料系数(FCR)降低.  相似文献   

20.
《河南水产》1992,(2):10-10
为节约用水,沙特阿拉伯研究不同的水体交换量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在3.75m的水泥池中放养平均体重19g的尼罗罗非鱼240尾,试验98天起捕验收.结果发现:换水量1升/分的鱼生长最好(特定生长率1。80,平均日增重1.06g);换水量0.5升/分的鱼生长次之(特定生长率1.74,乎均日增重0.94g);每日分两次全部换水,鱼生长较差(特定生长率1.63,平均日增重0.86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