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以辽东地区两种主要林型——红松林和杂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两种林型枯枝落叶的养分状况和分配,比较了两种林型在枯枝落叶营养成分及其分配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如下:①两种林型枯枝落叶养分含量均以全N最高,全P最低,且红松林全N含量高于杂木林。②杂木林内N、P、K归还量都较红松林内多。③两种林分均以叶中的含N量最高,杂木林约占88.6%,红松林约占74.3%。P主要集中在枝和其它(果实、种子)中,K含量以叶为主,且两种林型K含量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2.
以辽东地区三种主要林型一红松林、杂木林和柞树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三种林型枯枝落叶年凋落量及分解转化率。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林型中全年枯枝落叶凋落量以杂木林2.93t/hm2为最大,其次为红松林,柞树林内最小。2)凋落物量的季节性变化不同,阔叶树种(杂木林和柞树林)呈现出双峰状态(分别在5月份左右和10月份左右),针叶树种(红松林)呈现出单峰状态(10月份左右)。3)枯枝落叶组成成分中以枯叶占最多,其次为枯枝,繁殖体和其他。4)枯枝落叶分解转化率祚树林内最高为80.08%,杂木林内最低为76.38%。  相似文献   

3.
辽东山区主要森林类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合,森林内生物多样性越大,物种越丰富.分布越均匀时,才可以说此生物群落具有稳定的组成结构,生物多样性对确定合理的林型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在5种森林类型中杂木林的生物多样性最好,杂木林中灌木层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大,柞树林、红松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差异不大;草本层生物多样性指数以杂木林最大,红松林下草本植物分布均匀。阔叶林在郁闭度0.6—0.7.针叶林在0.7—0.8时各物种分布均匀,物种丰富度较大,乔、灌、草各层生长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湿季不同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选取三亚南岛森林康养基地同一海拔的4种林分类型和不同海拔梯度的常绿阔叶林、槟榔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气负氧离子检测仪及气象记录仪在7—9月份进行数据监测,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4种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均呈双峰型,不同林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均值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橡胶林>常绿阔叶林>槟榔林>母生林,群落结构越复杂、郁闭度越高,负离子变异性越小。2)受植物自身生理特性、群落结构等的影响,不同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微气候具有不同的线性相关关系。3)常绿阔叶林、槟榔林负离子浓度与海拔呈显著性负相关,槟榔林负离子浓度变异系数与海拔呈正相关。因此,4种不同林分中,橡胶林的康养效果最佳,其次为常绿阔叶林,今后在森林康养旅游中,可优先选择这两种林分进行游憩。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探讨了不同林型、不同经营措施下,红松林和杂木林土壤的化学性质,结果表明:杂木林的全N、碱解N和速效P的含量皆高于红松林,但速效K和磷、有机质的含量却低于红松林;择伐上层林木栽植的红松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皆伐造林和直接林冠下造林要好,中度择伐改良土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红花尔基森林公园沙地樟子松林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观测与研究。结果表明,(1)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和月分布规律显著。负离子浓度日变化有3个峰值,分别为08:00、14:00和18:00左右;波谷出现在10:00左右和14:00左右;空气负离子浓度月分布是7月最高,5月最低。(2)不同林分结构中,成熟林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幼龄林最低,中龄林相当;高密度林的空气负离子浓度高于低密度林。  相似文献   

7.
千岛湖库区不同森林植被空气负离子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千岛湖库区湖面及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等6种不同森林植被中的空气负离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千岛湖库区空气负离子非常丰富,平均为6 238个/cm~3,环境整体对健康非常有利,适合开展以增进健康为目的的高质量森林旅游.河岸林负离子浓度最高达21 624个/cm~3,演替顶级植被常绿阔叶林空气小分子负离子含量是主体森林类型马尾松林的8.91倍.库区空气质量普遍达到很清洁的水平,其中河岸林、常绿阔叶林、库边行道树清洁度最高,CI指数分别达到1 400.2、958.9、273.3.混交林、湖面清洁度也较高,马尾松林、林场场部行道树空气清洁度量低CI指数2.4.空气离子组成分析显示,与水体相比森林环境空气负极性更具有整体性,空气离子单极系数均≤0.13.  相似文献   

8.
对3种典型林型(原始红松林、蒙古栎林、云冷杉林)的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相关物理状况进行分析测定,并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蒙古栎林容重最小,孔隙度最高,含水率最高,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好;3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依次为:原始红松林〉云冷杉林〉蒙古栎林,差异极显著(P〈0.01),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表层(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迭(26.73±3.15)g/kg;3种林型样地表层有机碳含量占总有机碳含量的质量分数比重很大,为41.22%~45.01%,而人类各种活动主要作用于土壤表层,可见减少人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活动,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9.
云勇生态林空气负离子浓度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于2009年9月对广东省佛山市云勇生态林养护中心林地9个地点不同林分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了实地观测,分析了其变化规律,并于2011年12月观测了其中三种林分距离地面不同高度处的空气负离子含量及空气温湿度,分析了空气负离子含量与空气温湿度的相关性。结果如下:(1)9个不同地点林分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介于550~2 150个/cm3之间,不同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差异显著;(2)一天中不同时刻、不同林分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不同,且不同林分的空气负离子波峰值出现的时刻不同;(3)负离子浓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显著减小,不同高度处空气质量评价指标CI值的差异不显著;(4)在近地面0.5 m处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质量评价指标CI值均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大兴安岭4种典型落叶松林(藓类-兴安落叶松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在生长季主要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落叶松林均为CO_2的排放源,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45.88(藓类-兴安落叶松林)、38.68(杜香-兴安落叶松林)、54.54(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62.98(杜鹃-兴安落叶松林) mg·m~(-2)h~(-1)。其中杜鹃-兴安落叶松林排放通量最高,4种林型土壤CO_2排放通量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CH_4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0.089(藓类-兴安落叶松林)、-0.037(杜香-兴安落叶松林)、0.004(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0.03(杜鹃-兴安落叶松林)mg·m~(-2)h~(-1),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和草类-兴安落叶松林为CH_4的源,另2种林型表现为CH_4的汇。其中藓类-兴安落叶松林贡献了该地区95%以上的CH_4排放量。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鹃-兴安落叶松林与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相关性。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香-兴安落叶松林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4种林型中仅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H_4排放通量与5 cm深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相关性。N_2O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0.007 3(藓类-兴安落叶松林)、0.012(杜香-兴安落叶松林)、0.009 3(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0.0003(杜鹃-兴安落叶松林)mg·m~(-2)h~(-1),表现为N_2O的源(杜鹃除外)。不同月份N_2O排放通量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4种林型N_2O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夏末和秋季。影响N_2O排放通量的环境因子因林型而异,其中草类-兴安落叶松林与10 cm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全氮、碱解氮和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杜鹃-兴安落叶松林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性;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香-兴安落叶松林分别与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土壤温度、含水量、pH值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经营措施下红松林和杂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红松林择伐区土壤自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较杂木林高;土壤容重、总孔隙杂木林高于红松林;红松林内土壤的最大、最小、毛管持水量等指标皆高于杂木林。择伐上层林木栽植的红松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皆伐造林和直接林冠下造林者好。中度抚育间伐的森林经营措施改良土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迹地类型更新红松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红松与落叶松迹地更新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不足80%,幼树生长不良,土壤养分含量低,林木质量低劣,而次生林和荒山荒地迹地更新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在90%以上,林木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林木质量优异.所以今后营造红松速生丰产林,应以次生林和荒山荒地迹地为宜.  相似文献   

13.
ThereisatractofsecondaryforestsinnatUfKoreanghn(Pinuskorniensis)forestndon-FenlinNatUrReserveswithanareaofl8l65.4hIn,locatedinthesouthslopeofXiaOking'anlingMountain.ThisresearchwascAnedoutonthesuccessionofhosstandNATURAL0unS0FwiSTANDSInl93l,therewasawildfireinthevir-ginKoreanPineforests,whichstretchedfromShanggedingalongTangwangffivertonorth-eastuntilstandNo.32OfFenglinNatureRe-serves.Thefiredareawasabout2,44Ohm2.TOdate,thestandsisbroadleavedmixedfOr-estsdOndnatedbywhitebirch(…  相似文献   

14.
森林可燃物及其燃烧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较详细地分析了落叶松、红松、樟子松、柞树、大山杨及水曲柳这6个树种各自所在林分林下可燃物的特点及其燃烧特性,结果表明:落叶松与水曲柳不易发生火灾,红松和樟子松易发生火灾,大山杨和水曲柳是抗火性树种。提出在造林技术上采用营造混交林或营造防火林带,防止或减少森林火灾,为森林防火及营林用火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密云县冯家峪镇9种典型森林类型,设置典型样地,开展乔木、灌木、草本、土壤和枯落物碳储量调查,并对增汇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冯家峪镇现有森林面积12 823.55hm2,总碳储量为692 141.73t;油松林的碳储量最高(195 806.52t),柞树林以144 831.77t次之,再次为落叶松人工林(74 597.60t)。2)冯家峪镇不同林分中,落叶松人工林的碳密度(72.02t/hm2)为最高,其次为油松人工林和刺槐人工林,分别为64.42t/hm2和62.87t/hm2,侧柏人工林的碳密度最低,为42.79t/hm2。在对总的碳密度的贡献中,乔木碳库和土壤碳库起着主要的作用。3)与全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平均水平(40.06t/hm2)相比,冯家峪镇森林通过合理经营其碳储量可增加潜力为166 400t。  相似文献   

16.
洪悦 《防护林科技》2021,(1):24-26,59
为了探究岫岩地区不同类型水源涵养林内土壤储水能力,对该区域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落叶松(Larix spp.)林、灌木林、混交林[红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红松采伐迹地等5种不同类型水源涵养林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水源涵养林中,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0~40...  相似文献   

17.
阿什河流域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持水能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阿什河流域10种林分类型枯落物持水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阿什河流域各种林分类型枯落物现存量在5.96~16.59 t.hm-2,其中以红皮云杉人工林最高,天然杂木林最低,呈现出针叶林大于阔叶林的规律。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和有效持水率均以天然水曲柳林最高,樟子松人工林最低。变动范围分别在291.12%~405.00%和225.52%~325.14%;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在19.80~58.29 t.hm-2和15.07~46.15 t.hm-2,其中均以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最高,人工大青杨林最低。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均为针叶林大于阔叶林。  相似文献   

18.
以红松、红皮云杉、长白落叶松造林地为对象,利用化学制剂威尔伯进行幼林抚育试验,结果表明:450 ml·hm-2剂量除草效果最差,仅有12%,在生产上无应用价值;450 ml·hm-2剂量有一定的除草效果,但不明显,持效期也短;1 125 ml·hm-2剂量无论除草效果还是除草速率都优于450 ml·hm-2和750 ml·hm-2。长白落叶松对威尔伯敏感,不能应用。化学除草抚育较人工抚育更能促进幼树生长,而且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9.
以3种不同林分类型为对象,研究其降雪截留特征,结果表明:蒙古栎林树冠平均截留最大,为8.3 mm,截留率为28.7%;红松林为7.9 mm,截留率为27.1%;落叶松林为7.2 mm,截留率为24.1%。不同林分类型平均截留量由大到小为蒙古栎林红松林落叶松林;在不同降雪强度下,林分间截留能力有明显差异,蒙古栎林树冠截留能力总体高于红松林,红松林高于落叶松林。  相似文献   

20.
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林土壤结构性特征的对比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长婷  王恩妲  谷会岩  陈祥伟 《林业研究》2010,21(2):151-154,I0004
以典型黑土区水曲柳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云杉林及撂荒地为对象,通过对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NCP/CP)、广义土壤结构指数(GSSI)的测定、计算与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人工水土保持林对土壤结构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0-30cm土层范围内,水曲柳林和落叶松林在降低土壤容重方面略好于樟子松林和云杉林,降低幅度为8.04%-1 1.01%,落叶松林与云杉林和樟子松林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而水曲柳林仅与云杉林差异显著(p0.05);林地土壤的平均NCP/CP值均显著高于撂荒地(p0.05),增加幅度范围为59.75%~128.82%,土壤透气性、透水性能力提高,并以落叶松林提高幅度最大;各林地的平均GSSI值均显著高于撂荒地(p0.05),增加幅度范围为2.98%-4.36%,说明林分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使其能够更加接近旱地土壤理想结构,以水曲柳林和云杉林改良效果相对较强,但实现趋近理想土壤结构的途径、即相态的变化方式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价典型黑土区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和深入系统研究水土保持林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图3表2参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