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Bt乳剂是一种广谱微生物杀虫剂,属苏云金杆菌系列。用BT乳剂200ml/亩,防治越冬2~3龄马尾松毛虫,15天平均药效为78.39%。防治第一代3~4龄马尾松毛虫,7天平均药效为71.04%。BT乳剂有抑制下代马尾松毛虫繁殖量的作用,对寄生无效影响较少,经济成本低于白僵菌、赤眼蜂等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2.
我场有8~9年生马尾松幼林5000亩。自一九七○年开始发生松毛虫为害,一九七一年开始进行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试验,去年第三代卵期放蜂20亩,寄生率达81.61%,取得了小面积育蜂治虫的初步成功。今年,我场松毛虫为害发展到猖獗高蜂期,全部松林都有虫,越冬虫口调查,普遍在20~30条/株,最高达70~80条/株以上。在这样高虫口的情况下,能不能用赤眼蜂代替农药  相似文献   

3.
1990年12月27~29日,林业部科技司主持了“松毛虫综合管理及赤眼蜂应用技术鉴定会”,鉴定项目有“2~3代类型区马尾松毛虫综合管理研究”、“3~4代类型区马尾松毛虫综合管理技术的研究”、“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利用研究”。 “2~3代类型区马尾松毛虫综合管理研究”是由中国林科院林研所、安徽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共同主持的,共包括14个子专题。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实施了松毛虫的综合管理。在历年来松毛虫发生资料的基础上,将安徽省安庆地区567万亩试验林进行了不同类型区划分。在此基础上,根据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毛虫是湘乡市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2017年度,本试验通过频振式诱虫灯诱集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成虫进行种群动态监测,结果表明:5月30日是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成虫上灯的高峰期,用期距法预测第一代3龄幼虫高峰期为6月19日,为最佳防治时期。有效基数法和危害程度预测数据均表明湘乡市月山镇群乐村2017年第一代马尾松毛虫虫口基数过大,建议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工作,避免翌年越冬代幼虫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毛虫是丽水地区主要森林害虫,过去涉及丽水地区马尾松毛虫生活史的文献资料很少有关于第三代的记载,但根据丽水地区气温较高、降水多、相对湿度大的特点,属于南京林产工业学院薛贤清划分的川、湘、赣、浙温暖湿润山地丘陵区类,有可能出现第三代马尾松毛虫。为了确认丽水地区马尾松毛虫第三代是否存在,我们在丽水白云山脚马尾松纯林内建立0.5亩标准地,从第一代卵期开始,每隔三天调查一次,在站内进行灯诱成虫观察,并配合缙云县飞防工作进行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毛虫是危害松林的大敌,它以幼虫越冬,每当春季来临,越冬代松毛虫随着气温的回升,倾巢而出,吞噬松树针叶,危害很大。防治松毛虫要抓住越冬代,这是因为:第一,越冬代松毛虫虫口密度的大小,常决定着未来松毛虫发生的趋势。如果越冬代虫口基数大,来年暴发成灾的可能性就大。第二,越冬代松毛虫繁殖力强,每条雌虫产卵可达300粒以上,1年2~3代,发展数量惊人。在越冬代繁殖之前,将其灭除,使其不能“传宗接代”,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三,越冬代松毛虫从越冬到初春活动之前,使用“无公害农药”———白僵菌,是防治的最佳季…  相似文献   

7.
丘陵区马尾松毛虫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室内、外饲养马尾松毛虫、松树针叶蓄积量调查以及人工模拟危害和自然状况下马尾松毛虫危害等试验获得的大量数据,利用微机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针叶损失达50%时,对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影响显著。由此,求算出丘陵区马尾松毛虫对5、10、15、20年生马尾松危害的防治指标是,越冬代分别为7、15、32、52(条/株),第一代分别为7、16、34、56(条/林),第二代分别为9、17、40、61(条/株)。  相似文献   

8.
越冬马尾松毛虫幼虫蛰伏树干调查查准、查清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基数是指导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中龄林以上的马尾松林分内,碍于林木数量大、树干高等原因,给调查越冬虫口基数尤其是蛰伏树干2m以上的幼虫数量带来很大困难。多年来,我们对越冬马尾松毛虫蛰伏树干幼...  相似文献   

9.
林间挂放喷涂有松毛虫病毒的赤眼蜂卵卡,试验结果表明,林间赤眼蜂对马尾松毛虫卵的寄生率平均39.4%,室内赤眼蜂对马尾松毛虫卵的寄生率80.0%。林间观察到刚羽化的第二代赤眼蜂在松毛虫卵上活动。携带松毛虫病毒的赤眼蜂通过其寄生行为可把病毒传递到松毛虫幼虫期,松毛虫幼虫病毒感染率3.0%,松毛虫蛹期没有观察到松毛虫病毒传递现象。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南方马尾松林的主要害虫,研究马尾松毛虫的空间格局,对于深入了解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选择、确定合适的估计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方法和该虫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种群消长的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通过对衢州市开元寺、荆溪、横路、华墅的马尾松林和马尾松毛虫(1984)第一、第二代、越冬前、越冬代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毛虫越冬代虫口调查样树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典型样树,调查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越冬代虫口数量,作为预测当年虫口发生量的依据,可准确判断是否采取预防措施,控制越冬代虫口的数量,有效地防止第1代虫口数量剧增。  相似文献   

12.
虫情监测是森林害虫综合治理的前提。直接观测虫情,常因树木高大而难以实现。对我国林业大害虫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已有较理想的模型,通过对林间落粪的调查来估计幼虫数。由于低密度虫情监测尤为困难,而用落粪作间接观测的价值就随之增加,林间一定时段内的落粪是幼虫种群在该时段内活动的结果,其分布则是该时段内种群分布的综合反映。可以设想,落粪分布与种群分布间存在一定关系。对落粪的调查取样,应建立在了解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为此,研究了低密度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及落粪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1987~1992年连续6年研究结果表明,白跗平腹小蜂Anastatusalbitarsis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柳杉毛虫Dendrolimuslatipennis、水青蛾Actiasseteneningpoana等13种主要森林害虫卵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林间,该蜂对马尾松毛虫第1、2代卵的自然抑制力分别力16.55%和22.29%,对柳杉毛虫越冬代卵的自然抑制力为23.45%;对水青蛾第1、2代卵的抑制力分别力5.49%和2.63%;在林间,人为释放白跗平腹小蜂对第1代马尾松毛虫卵的校正抑制力为33.5%,在室内12.3~28℃范围内,每头雌峰对马尾松毛虫、水青蛾和柞蚕剖腹卵的日破坏数(寄生数)分别力15、18和26粒,一生破坏数分别为56、91和208粒。即使虫卵即将孵化,该峰同样亦能寄生,并羽化出正常的子代白跗平腹小蜂。  相似文献   

14.
应用白僵菌Bbfj菌株、苏云金杆菌(Bt)粉剂及其不同配比的混剂对马尾松毛虫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混剂防效好于白僵菌Bbfj和Bt单剂,而且有一定的速效作用;筛选出Bbfj与Bt粉剂以2∶1比例混合防治最适,大规模防治平均效果达90%以上。Bbfj与Bt混合防治是快速而持续控制马尾松毛虫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配制马尾松毛虫复合微生物杀虫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尔可夫链在马尾松毛虫发生级别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罗山县历年马尾松毛虫观测资料,将马尾松毛虫的发生级别分为4级,应用马尔可夫链对罗山县2009-2011年发生级别进行预测,结果均为1级;应用2004-2008年历史资料进行检验,准确率为100%。  相似文献   

16.
该文研究了松蜕盾蚧Fiorinia pinicola Maskell的生物学特性。松蜕盾蚧以2龄若虫越冬,1 年4代,越冬代历期180d,防治最佳时期是第1代初孵若虫期。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得出林分因子如郁闭度、坡向、坡位对松毛虫白僵病流行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分析了气候条件中温湿度的影响和温湿系数与松毛虫白僵病感染率的相关关系,两者模型为Y= 12.18+ 14.46X(Yxy= 0.7731)。  相似文献   

18.
针对山区马尾松毛虫适合烟剂防治的特点,选用1.2%苦.烟乳油喷烟进行山区马尾松毛虫防治试验。结果显示:该药具有速效、低毒、彻底的特性,从经济高效的角度考虑,9倍液稀释浓度适合山区松毛虫防治,害虫死亡率达97.6%,可取代目前生产上常用的菊酯类化学农药喷烟控制马尾松毛虫危害。  相似文献   

19.
在湖南省邵阳市所辖5县,对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的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树高是影响越冬松毛虫分布的主要因素,在高大松树上(树高>7m),97.04%的越冬幼虫分布在树干上:而在矮小松树上(树高<7m),只有72.14%的越冬幼虫分布在树干上。越冬松毛虫在树干上的垂直分布,符合威布尔分布,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进行越冬松毛虫虫情估计。  相似文献   

20.
应用印楝素乳油进行了松毛虫、松小蠹的室内防治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 0 3%印楝素乳油 4 0 0倍“触杀 +胃毒”处理松毛虫 ,施药后 2 0天 ,防治效果达到 88 5 % ;用 0 3%印楝素乳油 10 0倍“触杀 +胃毒 +内吸”处理松小蠹 ,施药后 15天 ,防治效果达到 95 6 %。观察发现 ,施用印楝素后 ,使松毛虫 2龄幼虫产生较强的拒食作用 ,并能抑制其生理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