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稻分蘖成穗率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适当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提高水稻群体质量,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的理论依据;综述了水稻分蘖成穗率遗传及在育种上应用研究进展;对水稻分蘖成穗率在育种方面应用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北柴胡生长关键期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及育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北柴胡生长关键期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及性状间的相关,并探讨了其育种应用。结果表明:分蘖数、分枝数和叶片数可作为北柴胡种子高产育种目标的相关性状;分蘖数、茎粗和、有效叶片数、总果序数、冠重、有效果序数的变异系数较大,个体差异大,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分蘖数、分枝数、叶片数3个性状与种子产量性状呈高度正相关,根重与分蘖数、总果序数、冠重、有效果序数等性状相关密切,并且与总果序数、有效果序数呈负相关,与根重密切相关的4个性状可以用于北柴胡药材经济性状的间接选择;北柴胡选择育种的最佳时期为孕蕾期和种子成熟期。  相似文献   

3.
作物株型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作物株型的概念及决定作物株型的主要性状如株高、分蘖数、分蘖角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矮化基因的研究是当前株型育种的主要方向,并对基因工程在改进株型中的广阔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水稻株型在育种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水稻分蘖角度是创新水稻株型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水稻分蘖角度的不同分类、调控机制以及国内外对水稻分蘖角度基因的遗传分析、定位和克隆。  相似文献   

5.
水稻分蘖形成的生理特性及其基因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分蘖的发生和合理利用对改善水稻产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其遗传基础对水稻分蘖的发生及有效分蘖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本文从水稻分蘖的形成规律和水稻分蘖形成的环境调控角度概述了水稻分蘖形成的生理特性,揭示了水稻分蘖发生的基因调控及重要功能,为水稻生产和育种合理利用分蘖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粱分蘖在生产和育种中的处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是我国传统酿造产业中非常重要的原料之一,而随着饲草高粱、甜高粱品种选育成功,高粱在饲草和生物质能源产业中也越来越重要。分蘖是高粱的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高粱的分蘖特性因品种而异:粒用高粱分蘖较少且分蘖穗不易成熟;分蘖能力强是饲草高粱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分蘖的去留对甜高粱生物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在新的育种和栽培技术体系中,分蘖也逐渐受到重视。综述了不同类型高粱的分蘖特性,以期为不同类型高粱各自栽培体系中对分蘖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一份从贵州引进的分蘖角度在分蘖期半散生、成熟后生长紧凑的水稻特异材料N360,全生育期直立型材料9308和对照材料蜀恢527为研究对象,调查3份材料全生育期分蘖角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从分蘖盛期到成熟期,N360、蜀恢527和9308分蘖角度减小度数分别为30、14和7,°N360具有典型的分蘖角度动态变化特点;将N360与9308杂交,构建F2代定位群体,测量亲本和F2代定位群体分蘖角度的动态变化,采用极端集团-隐性群法,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初步定位了控制分蘖角度动态型变化的一个主效基因于第9染色体上SSR分子标记RM201和RM215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1.6和19.0 cM。此外,讨论了这种水稻分蘖角度动态变化性状在育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小麦分蘖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成穗数和籽粒产量的重要因素,探明小麦分蘖发生及其生长成穗的遗传调控机制与相关遗传因子,可为培育具有理想株型的高产品种、研发合理群体调控技术提供重要理论参考.本文综述了前人在分蘖抑制基因(tin)QTL定位分析、水分供应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分蘖抑制基因对根、茎、叶和芽中物质分配的影响和其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该基因可能的功能与作用机制.最后对小麦分蘖抑制基因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在今后栽培和育种当中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旨在为该基因的广泛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分蘖性状不仅与玉米的进化密切相关,对玉米育种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具有共同系谱来源的8个分蘖自交 系与3个不分蘖自交系,提取DNA并分别等量混合,形成分蘖与不分蘖基因池;采用混合分离分析策略(bulked segregationanalysis,BSA),利用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1013个SSR标记对2个基因池进行多态性筛选,共获得了 16个与玉米分蘖相关联的位点.这16个位点分布在玉米7条染色体上,其中包括2,4,5,6,7,8和9号染色体.参照 IBM22008高密度整合遗传连锁图谱,这16个位点分别位于11个Bin区段中,基因功能注释显示这些片段中基因 的数量在7~37个之间.这些研究结果为克隆控制玉米分蘖基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分析小麦高产品种分蘖成穗的特点,将其划为普通分蘖型、一次分蘖高峰型和主茎优势型三种类型。明确了每种类型的生育特点、群体发展动态、产量结构和相应的配套技术体系。在黄淮麦区小麦高产栽培中,应根据当地条件,合理选用不同类型的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才易获高产。同时指出,在黄淮麦区未来小麦超高产育种应以选育一次分蘖高峰型和主茎优势型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11.
水稻植株形态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回顾了水稻株形育种的发展历程,归纳了茎、蘖、叶、穗、根五大理想株形形态指标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株形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株形遗传改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粳稻品种分蘖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7个粳稻代表性品种,经2年重复试验,结果表明:(1)分蘖力的遗传力及相对遗传进度均较高,且与分蘖速度和单株产量达极显著正相关,故可作为株形育种的一个重要指示性状。(2)对分蘖与单株产量等的相关及通径分析现有水稻品种,以选育分蘖早、快、多而角度较大为宜。  相似文献   

13.
水稻理想株型改良的初步探讨与农业低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稻理想株型的研究历史,水稻茎秆、叶片、穗部、根部、分蘖等相关性状的改良选育现状,分析和探讨了理想株型改良的相关问题,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最后简要分析了该领域相关研究与农业低碳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水稻散生突变体tag1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株型对水稻产量有着重要影响。作为影响株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分蘖角度是水稻高产育种上考虑的重要农艺性状。散生突变体tag1(tiller angle 1)在水稻品种台北309转基因后代中被发现。与野生型相比,主要突变表型为分蘖角度和叶夹角显著增大,并伴随株高、穗长、结实率和枝梗数等性状上的变化。遗传分析表明,tag1的突变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F2(tag1/明恢63)群体作为定位群体,突变基因被定位在第11染色体长臂In Del标记AC35795和M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38 c M和0.95 c M。在该区间内存在一个已被克隆的控制水稻分蘖角度的基因LAZY1。测序比对分析发现,突变体的TAG1存在一个119 bp的缺失,包括第4个外显子50 bp,第4个内含子69 bp,及二者间的剪切位点。因此TAG1是LAZY1的一个新的等位基因,重新命名为LAZY1-2。lazy1和tag1在突变表型上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是LAZY1基因序列的突变位点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优质超级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利用籼粳亚种拓宽种质资源技术、理想株型种质资源培育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常规育种技术4个方面介绍了黑龙江省优质超级稻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从土壤培肥技术、钵育壮秧技术、合理密植技术、井水提温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方面探讨了寒地优质超级稻品种的各种性状得以展现要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提出合理密植是寒地超级稻建立超高产经济结构的基础,是寒地超级稻株型更为理想、叶片更为直立的高光效的必然,是走以成熟为主的栽培技术路线"促早熟、高产、优质"并举的保证。寒地优质超级稻育成的品种有龙粳14、龙稻5号、松粳9号等。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转NCED基因水稻的抗旱性,对转基因T1代和对照种子进行PEG处理,观测发芽率;发现转NCED基因水稻的发芽率比对照的高。选其中发芽率较高的NCED3-6-1和NCED3-7-6种子种植并进行干旱胁迫,测定转基因水稻NCED3-6-1和NCED3-7-6的部分农艺性状,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NCED3-6-1和NCED3-7-6的抗旱性比对照强。  相似文献   

17.
臭氧胁迫对不同敏感型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不断升高的近地层臭氧浓度,研究臭氧胁迫对不同敏感类型水稻生长动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抗臭氧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3年,利用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以23个水稻品种或株系为供试材料,设置对照(10 n L·L~(-1))和臭氧浓度增高(100 n L·L~(-1))处理,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根据供试材料地上部最终生物量对臭氧胁迫的响应从小到大依次分为A类(低度敏感型)、B类(中度敏感型)和C类(高度敏感型)3个类别,分析不同敏感类型水稻株高和分蘖动态、籽粒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子对臭氧胁迫的响应及其与成熟期生物量响应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相比,臭氧胁迫使A、B和C类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平均分别下降19%、39%和52%,B和C类达极显著水平。除首期外,臭氧胁迫使其他测定期株高下降,降幅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但不同类型水稻的降幅相近。与此不同,臭氧胁迫对分蘖发生的影响因不同水稻类型而异:全生育期平均,臭氧胁迫对A类水稻分蘖数没有影响,但使B类和C类水稻分别下降17%和23%,均达极显著水平。臭氧胁迫使水稻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其中单位面积穗数(A类水稻没有响应,B和C两类水稻分别下降16%和26%)、每穗颖花数(A、B和C类水稻分别下降16%、19%和27%)和单位面积颖花数(A、B和C类水稻分别下降11%、31%和46%)的降幅在不同类型水稻间差异明显,但在饱粒重、饱粒率和最终产量方面,3类水稻的降幅差异较小。臭氧胁迫导致的产量损失主要与饱粒率和总库容量大幅下降有关,其次亦与穗数和饱粒重的下降有关。臭氧胁迫下,水稻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的响应与生育中后期分蘖数和最终穗数、每穗颖花数以及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响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各期株高、饱粒率、饱粒重和最终产量的相关性均不密切。【结论】100n L·L~(-1)臭氧浓度矮化水稻植株,使分蘖发生和颖花形成,特别是灌浆结实明显受抑,进而使最终产量大幅下降,其中生育中后期分蘖数和最终成穗数、每穗颖花数以及总颖花量的变化与水稻敏感类型关系密切,可作为抗臭氧品种选育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60-70年代推行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选育与推广以来,我国水稻单产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为了增强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效能,80年代日本人率先提出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概念。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始于90年代中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超高产水稻育种已经成为稻作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章综述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进展:(1)新株型育种理论;(2)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超高产育种的一大方向;(3)籼粳亚种间杂交是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技术路线;(4)利用野生稻有利基因选育超高产组合。并指出当前水稻超高产育种存在的一些问题:(1)超高产和优质的统一问题;(2)不能实现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3)超高产与抗性的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新株型 (NPT)水稻为供试材料 ,特青和汕优 63为对照 ,从分蘖动态与形态解剖特征对 NPT水稻分蘖特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NPT水稻具有分蘖力弱、分蘖期和有效分蘖期相对较长、低节位分蘖极少、平均有效穗少、成穗率高等特点 .分蘖原基解剖观察表明 ,NPT水稻各分蘖节均有腋芽原基发生 ,但高节位与低节位的芽原基发育存在差别 .低节位的芽原基绝大多数成为败育腋芽 ,有些低节位分蘖腋芽发育正常 ,但因其根原基发育不良或幼叶生长锥萎缩变形造成腋芽难以成蘖 .高节位的腋芽则发育良好 ,都能成蘖 .在试验中还观察到 NPT水稻顶芽发育良好 ,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