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为探索桑树灰色膏药病被害株桑叶质量的变化,在其它桑园管理措施一致的前提下,分别就该病桑叶对家蚕幼虫生命力,茧质和卵质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是桑树灰色膏药病(病情指数34.58%)被害株叶虽然对家蚕幼虫期及茧质的影响较小,但对卵质的影响较大,种茧育桑园应重视该病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引言 家蚕幼虫期的含水量是85%左右,与桑叶中的含水量(82%)是很接近的。家蚕水分主要来源于桑叶,其次是体内的中间代谢水。水分能影响蚕体康健,影响蚕茧的丰收。一般干旱地区的蚕茧产量均低于多水地区,也是水分生理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饲料饲育对家蚕幼虫中肠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以家蚕品种秋丰×白玉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桑叶、NOSAN饲料和自制饲料饲育至5龄盛食期,取家蚕中肠样品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不同饲料育家蚕中肠的细菌菌群存在显著差异,NOSAN饲料育家蚕中肠的菌群丰度较高,而桑叶饲育组与自制饲料饲育组的菌群丰度相当。不同饲料育家蚕中肠菌群的功能基因在代谢途径上存在显著差异,且自制饲料饲育组与桑叶饲育组之间的差异明显大于NOSAN饲料饲育组与桑叶饲育组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为开发优质家蚕人工饲料和探究肠道菌群对寄主的适应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孙曼萁  魏欣  石敏  朱勇 《蚕学通讯》2021,41(1):19-29
为探讨有机磷农药乐果导致家蚕慢性中毒后对子代生殖功能的影响,以相似文献   

5.
采用合理的有效氯浓度进行桑叶叶面消毒,可以有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对原蚕幼虫的生命率不仅没有影响,而且有所提高,死笼率下降,发蛾率也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用四臂嗅觉仪观测家蚕对非桑科植物的选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嗅觉、味觉等感受系统与其对宿主植物的识别、找寻、取食直接相关,也是研究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设计并制作观测家蚕行为的四臂嗅觉仪,应用于分析家蚕幼虫被宿主植物桑树的叶片与非宿主植物青蒿和樟树的叶片引诱而产生的行为反应。观测结果表明,非宿主植物青蒿的叶片对家蚕幼虫的引诱作用比宿主植物桑树叶片的引诱作用强,而樟树叶对2、3龄起蚕的引诱作用与桑叶无明显差异。家蚕幼虫对青蒿叶和樟树叶有咬食行为,对桑叶有持续进食行为。该结果证实:家蚕利用灵敏的嗅觉系统可识别植物挥发性气味物质,定位食物源,从而产生趋向行为;家蚕的味觉系统可能直接决定取食的初始行为及在短时间内是否持续、大量取食某种植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不同家蚕品种对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富集能力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体内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来源于桑叶,为筛选对食下桑叶中DNJ有较强富集能力的家蚕品种用于功能性食品及药物的开发,以18个家蚕品种和6个桑树品种为材料,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供试家蚕品种5龄第3天幼虫制备全蚕粉中的DNJ含量。不同地理系统家蚕品种对食下桑叶中DNJ的富集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日系品种与欧系品种对桑叶中DNJ的富集能力有显著差异(前者DNJ质量分数平均为0.3007%,后者为0.2469%),中系品种的DNJ质量分数平均为0.288 0%,与日系品种与欧系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眠性(三眠与四眠)家蚕品种间对桑叶中DNJ的富集能力差异不明显。18个供试家蚕品种中,中系品种797对桑叶中DNJ的富集作用最强,其全蚕粉中的DNJ质量分数达0.4345%。选择6个家蚕品种分别取食不同桑树品种的桑叶,分析全蚕粉中的DNJ含量和桑叶中DNJ含量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826 0,全蚕粉中DNJ含量最高的家蚕品种与桑品种组合为家蚕乌2与陕桑403,其次为家蚕武功土种与甜桑、家蚕798与陕桑403。  相似文献   

8.
杀虫剂蚊蝇醚对家蚕的毒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蚊蝇醚属于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新型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特点。为明确蚊蝇醚应用于农业害虫防治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否对家蚕产生慢性毒性,采用食下毒叶法研究蚊蝇醚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蚊蝇醚对家蚕2龄幼虫的急性毒性较小,96 h的LC50值大于1 000 mg/L,幼虫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吐液、头胸部肿大以及身体扭曲呈"S"形等;蚊蝇醚对家蚕2龄幼虫的慢性毒性较大,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体色变黄、不食不动、生长缓慢;添食75~1 000 mg/L蚊蝇醚药液处理的桑叶,均可导致幼虫龄期延长,眠期体质量增加,发育不齐,最终无法正常结茧、化蛹。依据试验结果认为:蚊蝇醚对家蚕的毒性缓慢而持久,在推广应用于防治农业害虫时应远离桑园。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桑蚕宝对美国白蛾和桑蚕的制度选择性,评价其在美国白蛾防治中,染毒桑叶喂蚕的安全性,本文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桑蚕宝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和3龄家蚕的毒力,进行了美国白蛾田间防治效果和桑叶上药剂残留对家蚕的毒性测定。结果表明,桑蚕宝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LC50为1.8096mg/L,对3龄家蚕的LC50100mg/L,两者毒力相差55.3倍。8%桑蚕宝液剂稀释1000~2000倍喷雾,药后1~7天的防效均达100%,但药后1~7天采叶喂蚕,对家蚕无毒杀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叶志毅 《蚕桑通报》2021,52(1):48-52
7 桑树其他害虫 7.1 野蚕 野蚕(Bombyx mandarina Leech)属鳞翅目蚕蛾科.幼虫取食桑叶,与家蚕争夺饲料;野蚕发生的各种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和微粒子病等都能感染家蚕,对蚕丝业生产的影响极大.野蚕在江、浙一带1年3~4代,以卵在桑树的树干上越冬.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6月下旬、8月上旬和9月上旬.  相似文献   

11.
叶志毅 《蚕桑通报》2021,52(1):48-52
7 桑树其他害虫 7.1 野蚕 野蚕(Bombyx mandarina Leech)属鳞翅目蚕蛾科.幼虫取食桑叶,与家蚕争夺饲料;野蚕发生的各种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和微粒子病等都能感染家蚕,对蚕丝业生产的影响极大.野蚕在江、浙一带1年3~4代,以卵在桑树的树干上越冬.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6月下旬、8月上旬和9月上旬.  相似文献   

12.
吕顺霖  赵德生 《蚕业科学》1994,20(4):251-251
氟中毒对家蚕幼虫脂肪体内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吕顺霖,赵德生,臧荣春(浙江农业大学)为了防治和缓解家蚕的氟中毒,许多学者对家蚕氟中毒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但尚未见有关氟中毒对家蚕体内脂质代谢影响的报道。最近笔者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家蚕幼虫脂肪体内脂肪酸的组成,并...  相似文献   

13.
用原子荧光法检测家蚕体内硒的含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硒对动物生殖发育、免疫系统具有重要功能,是动物必需微量元素。采用原子荧光法对不同系统家蚕体内硒的含量及其分布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喂食相同桑叶的情况下,不同系统家蚕品种幼虫体内的硒含量存在显著差异,5龄第4天的中系家蚕品种幼虫体内的硒含量明显高于日系家蚕品种,其中中系家蚕品种19-570体内的硒含量最高。对家蚕品种大造体内硒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精巢中的硒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头部次之,脂肪体中的硒含量相对较低,由此推测硒在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全蚕粉中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mycin,1-DNJ)含量与降血糖效果的关系以及蚕体内1-DNJ的来源,测定了7个家蚕品种或杂交组合以及用5个桑品种和不同叶质桑叶饲养5龄蚕制备的全蚕粉中1-DNJ含量,同时测定了由相应的全蚕粉配制的蚕粉复合物对小鼠食后1.5 h血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家蚕品种以及用不同桑品种和不同叶质桑叶饲养家蚕制备的全蚕粉复合物的降血糖效果均存在显著差异,凡是降血糖效果显著的全蚕粉,1-DNJ含量都处于较高水平,而1-DNJ含量低的全蚕粉其降血糖效果均较差,但降血糖活性与1-DNJ含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全蚕粉中还存在其它降血糖活性成分。养蚕用桑中的1-DNJ含量与蚕体内1-DNJ含量存在高度正相关性,而且用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饲养的家蚕幼虫不含1-DNJ,因此证实了蚕体内的1-DNJ来源于桑叶,家蚕本身不能产生1-DNJ。  相似文献   

15.
《北方蚕业》2018,(4):1-4
α-淀粉酶、麦芽糖酶、脂肪酶和类胰蛋白酶与家蚕中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密切相关。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人工饲料育与桑叶育家蚕中肠中这4种消化酶基因在4、5龄期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与桑叶育家蚕中4种消化酶的表达均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人工饲料育家蚕5龄期的脂肪酶和类胰蛋白酶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低于桑叶育家蚕中的表达量,这可能影响到家蚕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生长发育和抗病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很大差异,为探讨这种摄食性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摄食性品种(品系)幼虫在正常条件下和经饥饿、食物刺激及忌避物刺激处理后头部的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1基因(pkg1)表达水平。正常条件下,pkg1在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幼虫头部的表达存在较大差异,高摄食性品种(品系)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低摄食性品种(品系)。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4龄起蚕饥饿12 h后,其头部pkg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当饥饿12 h后的4龄起蚕再分别进行食物刺激及忌避物的气味刺激处理,其中桑叶气味刺激能使高、低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之间pkg1的表达差异减小;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气味刺激则引起低摄食性品种(品系)pkg1的表达量显著下调,使高、低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之间的pkg1表达差异增大;忌避物质樟脑对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幼虫pkg1基因的表达影响较小。试验结果说明,pkg1可能与家蚕的摄食性有密切关系,推测该基因的上调表达具有促进家蚕摄食人工饲料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17.
董有春 《蚕学通讯》2008,28(3):10-11
通过壮蚕一日二回育与四回育的对比试验表明:在加强技术管理的前提下,壮蚕采用一日二回育,对家蚕幼虫体质及茧质影响不大,可节省劳动力、节省桑叶.在我县推广壮蚕一日二回育省力化饲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比较不同剂型人工饲料对家蚕的饲养效果,本试验以‘优食一号’为试验品种,采用1~2龄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饲养模式,研究粉体饲料和膨化颗粒饲料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剂型的人工饲料饲育家蚕的疏毛率基本一致,低于桑叶育;2种剂型的人工饲料饲育家蚕的体重和龄期经过无显著差异,均显著低于桑叶育;颗粒饲料育家蚕的生长发育略低于粉体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2种剂型的人工饲料的茧丝长、茧丝纤度和解数率比桑叶组低,茧丝质量无显著性差异。表明2种剂型的人工饲料均可用于小蚕期使用,大蚕转桑后补偿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9.
用5%、10%、20%复方“蜂产品制品首乌蜜浸泡桑叶4小时,对家蚕(BombyxmoriL.)进行添食试验。结果表明,添食5%、10%、20%首乌蜜溶液分别能使家蚕幼虫寿命较对照组(以蒸馏水代替首乌蜜)延长7.72、7.68、4.82小时,统计学上差异极显著(新复极差检验法;P<0.01)。由此证实,首乌蜜具有抗衰老作用。同时,没有发现家蚕因添食首乌蜜而死亡,说明首乌蜜没有毒性。  相似文献   

20.
对恩普尔NM—I原液进行不同处理后,喷洒在桑叶上饲养家蚕,研究不同处理的恩普尔NM—I原液对家蚕产茧量及茧质的影响。试验表明,恩普尔NM—I原液经过发酵处理后添食,对家蚕产茧量有明显提高,对茧质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