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80年代以来,牛的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和杂交改良技术在我县得到了较快的推广和普及,目前全县存栏各类杂交改良牛达到7000余头、为充分发挥杂交改良牛的杂种优势,探索尿素氨化稻草对杂交改良牛的增重效果,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我们于1996年9~12月在平江县种畜场进行了杂交改良黄牛育肥试验.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购选本地杂交改良黄牛30头,其中西门塔尔牛与本地牛杂交一代(以下简称西×本杂)12头,短角牛与本地牛杂交一代(以下简称短×本杂)15头,本地黄牛3头,年龄均在18月龄至2周岁之间,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2.
<正> 本地黄牛属宣汉黄牛类型。中等成母牛平均重250公斤,公牛290公斤。1978~83年用肉牛冻精配种,获杂一代6200头,其中西门塔尔杂一代约占60%。西×杂和夏洛杂交牛都能适应当地山区饲养条件,初生重一般比本地牛多30%。24月龄杂交牛各体尺和体重都比本地牛  相似文献   

3.
玉米赤霉醇对改良牛增重试验陈贵林张丽谢春萍(黑龙江省富锦市畜牧局·156100)1材料和方法玉米赤霉醇由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生产。供试牛选择本地的夏洛来、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30头,随要分成两组,每组15头。试验自1996年7月5日至10月5日,试验期...  相似文献   

4.
三元杂交牛12月龄和18月龄肉用性能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择健康无病、发育正常、膘情中等的西门塔尔×利木赞×本地牛(西利本)、夏洛莱×利木赞×本地牛(夏利本)、利木赞×西门塔尔×本地牛(利西本)、利木赞×利木赞×本地牛(利杂二代)6月龄肉用公牛各10头,研究了12月龄和18月龄的肉用性能。结果表明:以西利本和利西本两个杂交组合的屠宰性能较好,18月龄屠宰率分别为63.17%,62.37%,净肉率分别为52.34%,51.58%。各组试验牛的高档肉块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5.
提高黄牛冻精配种受胎率的研究张成印(安徽省灵璧县畜牧水产技术服务中心234200)灵壁县自1984年以来,全面推广牛的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坚持以西门塔尔牛为当家品种来杂交改良本地黄牛。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共冷配黄牛27.9万头,繁殖杂文改良牛23.1...  相似文献   

6.
<正> 河西黄牛属于蒙古牛种,体格偏小,生长发育缓慢,是以役用为主的地方品种。张掖地区从1980年开始引用兼用型西门塔尔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到1988年底9年累计共授配母牛84179头,产活杂种牛犊44716头,现存栏各类杂交黄牛38000头,占黄牛总数的24%。其中1代改良牛33440头,占改良牛总数的88%,2代改良牛3800头,占总数10%,3代以上改良牛760头,占总数2%,为了全面了解本区黄牛改良效果,及掌握杂交牛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1989年3—5月我们对全区黄牛改良效果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松花江奶牛场分别从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和北京市引入优秀种公牛精液,对本场奶牛进行改良。我们对松花江奶牛场1980~1990年出生的449头母牛一年的乳脂量进行了测试、比较、分析、总结,结论以引进美加系种公牛对改良该场奶牛效果最佳。1材料与方法测试牛共499头,出生于1980~1990年,全部来自哈尔滨市松花江奶牛场,包括加拿大×本地、美×本地、德国×本地、日×本地、北京×本地五个杂交品种。测定性状为乳脂量(即产奶量×乳脂率),统计处理上消除母体效应、杂交代数含母体外血成分多少及不同年代的饲养…  相似文献   

8.
据调查,龙江县养殖专业户已发展到 1.2万户,其中年产值3万元以上的大户 3560户,由于饲养畜禽优良品种,可多增加经 济效益5000万元. 夏洛莱和西门塔尔改良牛从出生到育肥 出栏需12~15个月(不超18个月),体重达 500千克,本地黄牛12个月体重不足300千 克,改良牛净肉率为50%~55%,而本地黄牛 为40%~45%,每0.5千克牛肉按6.5元销 售,同等饲养成本,一个育肥周期一头改良牛 比本地黄牛多收入1000元.活体销售改良牛 的价格也比本地牛高0.6~0.8元/千克,同 样体重为500千克的改良牛比本地牛多收入 300元~400元,而且本地黄牛饲养周期长,饲 料报酬低,成本高.肉用牛品种生长速度快,饲 料报酬高,肉质好,非常受欢迎.如:白山乡兴 隆岗村养牛大户刘英顺存栏牛128头,年出栏 育肥牛400多头,纯收入近20万元,今年购进 西门塔尔和夏洛莱改良牛60头,育肥出栏后, 仅上半年就多收入5万元.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抗旱王”肉用牛与本地黄牛的杂交改良工作已有两年,抗×黄杂交一代已经成长,杂交牛群众普遍反映生长快,较耐粗,适性好。为进一步扩大杂交改良面,我们对抗×黄杂交牛的生长情况作了一次凋查、统计,发现在不同饲养条件下,杂交牛生长发育相差悬殊,这关系到如何培育杂交牛,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杂交优势,而在经济上也能取得最大收益,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双辽市黄牛生产近年来注重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方向的转变。通过选用肉用性能良好、适应性强的品种进行经济杂交,选出理想的杂交组合─—肉牛三元杂交改良。1999年我们将该项目推广到12个乡镇,用西门塔尔牛后代作母本,以夏洛来牛做第二父本,共冷配母牛6270头,产犊成活5680头。为了测定三元杂交改良牛的增重效果我们在辽西吉兴饲养场进行了三元杂交牛和本地牛的育肥对比实验,现将实验结果总结如下: 1实验材料 1.1实验牛选10月龄的小公牛16头分2组。第一组为8头本地牛;第二组为8头三元杂交改良牛…  相似文献   

11.
选择健康无病、发育正常、膘情中等的西门塔尔×利木赞×本地牛(西利本)、夏洛莱×利木赞×本地牛(夏利本)、利木赞×西门塔尔×本地牛(利西本)、利木赞×利木赞×本地牛(利杂二代)6月龄肉用公牛各10头,研究其生长发育及其12、18、24、30月龄的屠宰性能。结果表明:三元杂交牛的生长发育较快,以西利本的体形最大,夏利本增长速度最快。由于18月龄后生长减慢,使各组试验牛的饲料消耗增大。三元杂交肉牛在高档肉生产上比利杂二代表现出更强的杂交优势,其中以利西本的屠宰成绩最高,产肉能力最强,其次为西利本。24月龄以前为适宜屠宰期。  相似文献   

12.
<正> 榆林地区地处陕西省北郊,全区现有黄牛8万多头,多属蒙古牛,体格较小,役用性能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全地区各县相继引进秦川牛与本地牛进行杂交。现在全区有秦川种公牛187头,杂种牛6140头,绥德县杂种牛和秦川牛已占总牛数的40%左右。据对神木县永兴、城关公社;绥德县石家湾、辛店公社37个大队的本地牛、改良牛进行的调查,其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引进国外良种肉牛品种改良本地黄牛 ,经过多年的晋进杂交改良 ,其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有下降趋势。因此 ,利用三元杂交的生产方式 ,探讨肉牛的三元杂交改良效果 ,筛选出生长快、肉质好、经济效益高的优良杂交组合 ,指导肉牛业生产 ,具有很大意义。本文就山东省 3个肉牛三元杂交组合 6~18月龄的生产性能进行了研究 ,现将初步试验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动物挑选健康无病 ,膘情中等 ,年龄和体重相近的西门塔尔×利木赞×本地牛 (西利本 ) ,夏洛来×利木赞×本地牛 (夏利本 ) ,利木赞×西门塔尔×本地牛 (利西本 ) ,利木赞×…  相似文献   

14.
三元杂交肉牛的肉用性能及适宜屠宰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健康无病、发育正常、膘情中等的西门塔尔×利木赞×本地牛(西利本)、夏洛莱×利木赞×本地牛(夏利本)、利木赞×西门塔尔×本地牛(利西本)、利木赞×利木赞×本地牛(利杂二代)6月龄肉用公牛各10头,研究其生长发育及其12、18、24、30月龄的屠宰性能.结果表明三元杂交牛的生长发育较快,以西利本的体形最大,夏利本增长速度最快.由于18月龄后生长减慢,使各组试验牛的饲料消耗增大.三元杂交肉牛在高档肉生产上比利杂二代表现出更强的杂交优势,其中以利西本的屠宰成绩最高,产肉能力最强,其次为西利本.24月龄以前为适宜屠宰期.  相似文献   

15.
1992年初在丹麦红牛改良示范区农村选购无乳房疾病、体重接近、营养中等、胎次和预产期基本一致的健康怀孕母牛7头,其中丹麦红×本地牛F_1母牛4头(1胎2头,2胎2头),本地母牛3头(1胎2头,2胎1头)。两组母牛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日挤奶2次,直至干乳,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牛平均泌乳期,丹本F_1牛为292±3.06天,本地牛287±2.83天;泌乳期平均产奶量分别为1481.43kg和752.85kg;产奶+犊牛收入,扣除饲养、人工成本,试验组比对照组多收入966元/头。  相似文献   

16.
一、材料和方法“敌杀死”(溴氰菊酯、敌杀菊酯、敌苄菊酯)为法国制品,剂型为2.5%乳油剂。试验动物包括17个村的本地土种黄牛、秦川杂交牛(秦川×本地土种)、杂交肉牛(西门塔尔×本地土种、夏洛来×本地土种)  相似文献   

17.
自1979年以来,新宁县全面推广牛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坚持以西门塔尔,短角牛为主要品种杂交改良本地黄牛.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冻配黄牛8.83万头,繁殖杂交改良牛6.96万头.黄牛改良工作的进展,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存栏黄牛近20万头,年出栏率均在30%左右,已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近20年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推广牛冻精配种技术,我们已探索出一套提高冻配受胎率的综合技术,使受胎率逐年提高,由开始试点的22.5%提高到目前的86%,全县平均达83%.但近年来,由于项目投入资金的不断减少,液氮、冻精、运输费用成本提高,牛品种改良社会经济效益增大,冻配需求增加,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8.
黄牛大改良     
黄牛大改良带来的巨大变化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山西沁源的整个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黄牛改良方面,七年来,我们用荷兰种公牛杂交本地黄母牛所生的改良牛,共计达到五千二百二十九头,占全县牛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这些改良牛,不论体质和生产性能,都优越于本地黄牛,据花坡、马泉、东村等牧场的实验,一代改良成年牛,体重六百八十斤,超过本地同龄黄牛重量的百分之十五以上,比同龄黄牛的力量大百分之二十五以上,泌奶期一百五十天至一百八十天,日产鲜奶十八斤左右,比本地黄牛提高一倍;二代改良成年牛,体重八百斤,比本地黄牛重百分之二十五,比同龄本地黄牛的力量大百分之三十多,泌奶期一百八十天至二百天,日产鲜  相似文献   

19.
改良牛具有体型大,增重快,产肉率高等特点。夏本杂交犊牛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哺乳期日增重0.6—1.14kg,30月龄的体重可达500—550kg,比本地黄牛提高47—87%。尽管改良牛有生长发育快的遗传性。但如果培养条件跟不上,获得的遗传性不可能成为显性,易出现“幼稚型牛”,长来长去象本地牛甚至将原来本地牛耐粗饲、适应性强的特点丧失掉,致使改良工作前功尽弃。所以,必须把改良与饲养并重。在饲养犊牛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2 改良效果2.1 改良牛头数增加推广黄牛改良配套技术10年来,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根据全国122个商品牛基地县统计,1978年各代杂交改良牛67.4万头,占当年存栏黄牛的12.50%,1988年各代杂交改良牛发展到291.3万头,占当年黄牛存栏的34.9%,比1978年增加223.9万头,年递增1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