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木材主要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玉芳  谌红辉 《林业科学》2002,38(2):113-118
本文对贵州省龙里林场马尾松密度试验林 ,5种造林密度 ,15年生马尾松木材基本密度、生长轮宽度、晚材率和解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生长轮宽度、晚材率和管胞列数影响较大 ,方差分析达到显著水平。造林密度大 ,则生长轮变窄 ,管胞列数减少 ,晚材率增加。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不显著 ,但具明显的规律性 ,即随着造林密度加大木材基本密度增加 ,造林密度过大反而下降。造林密度对管胞形态的影响表现出因树龄而异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管胞形态总平均值变化不大 ,但管胞长度随树龄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受到造林密度影响。较低的造林密度各生长轮管胞长度差异不显著。组织比量不受造林密度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交设计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施肥对中龄马尾松木材主要物理性质和管胞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有助于增加生长轮宽度,提高晚材率,但经正交设计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P肥使管胞宽度、腔径,尤其是径向腔径有所增加,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因此,可以认为施肥对管胞形态影响不大.施肥对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较复杂,似乎与肥料种类、施肥量,甚至与树干部位有关,P肥使下部木材基本密度显著增加,N、K肥对木材基本密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对马尾松15年生半同胞家系子代林的木材研究表明:木材密度、管胞长度地点变异性存在显著差异,主要由个体变异引起,占总变异的61.52%和78.32%。家系均值折线图显示,不同地区木材的基本密度、管胞长度层次明显。基本密度、管胞长度广义遗传力中等,分别为33.37%和19.69%,单株遗传力小。木材密度与产脂力、高径生长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08 1,0.185 8,0.105 6),认为选择同时具有产脂力高、生长量大以及材质优良的马尾松半同胞家系或个体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山桂花人工林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木材材性是林木育种方面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大小直接影响到木材制品的质量和利用,通过对山桂花人工林不同部位木材基本密度、管胞长度、生长轮宽度的变异分析,建立山桂花人工林木材材性变异规律的数学模型,圆盘基本密度与生长年轮的回归方程,纤维长度与生长年轮的回归方程以及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的预测曲线方程。与实测值比较接近,预测曲线与实际变异趋势比较一致,其平均相对误差为1.94%、0.41%,相对标推误差为3.41%、2.12%,采用幼龄材基本密度能够有效地预测成熟材的材性。  相似文献   

5.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林分生长木材造纸特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温佐吾  谢双喜 《林业科学》2000,36(Z1):36-43
贵州省龙里林场松造林密度试验林1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明显影响;平均胸径、单株材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高径比和蓄积量则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不同处理间的差异从6 ̄8年起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小径原木出材率随密度的增大明显降低,短小原木和薪材的出材率及出材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各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木材生长轮宽度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晚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大体上随密度的增高而增  相似文献   

6.
2004年对西双版纳普文试验林场1991年定植的思茅松人工试验林林木的木材早晚材基本密度,早晚材管胞长度进行了测试分析。木材基本密度、管胞长度径向变异均呈现从髓心向外逐渐增大的变异规律。为思茅松人工林用材林的定向培育及林木木材质早期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火炬松(PinustaedaL.)速生材5个高度木材的基本密度、年轮宽度、生长率、晚材率和管胞弦壁纤丝角进行系统测量、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木材基本密度随树干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各高度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生长率从髓心向外,南北方向都是随年轮数的增加而减小,在高度上是随树干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其差异性均不显著.晚材率与木材基本密度呈线性正相关,与纤丝角呈线性负相关;木材基本密度与纤丝角呈负相关;纤丝角与生长率呈正相关.其相关显著性均随树干高度的增加而减弱.这些规律,为火炬松速生材的有效利用和林木生长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浙江省开化县遗传改良无性系杉木(Cuninghamia lanceolata)"F24x那1-1"的管胞形态特征及径向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管胞处于幼龄期时,管胞长度、管胞长宽比在髓心附近较小,随着生长轮龄的增加,指标值呈明显的增大趋势,在第13年轮时增至最大值,之后趋于稳定或略有降低;管胞宽度、管胞双壁厚及管胞壁腔比径向变异规律一致,随着生长轮龄的增加,指标值先增至最大值,之后趋于平缓或略有降低,变异幅度较小;杉木基本密度径向变异规律与管胞长度变异规律基本一致,基本密度在第2年最小,为0.283 g/cm3,随着树龄增加,基本密度逐渐增大,第13年时达到最大值,为0.348 g/cm3。研究结论可为木材精准加工利用及遗传改良木材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火炬松不同种源纸浆材材性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火炬松31个种源引种栽培在浙江富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实验林场,研究表明该批种源间10年生树木生长量和纸浆材材性因子如晚材率、管胞形态特征值(管胞长度、宽度、腔径、壁厚、长宽比、腔径比、壁腔比)、管胞S2层微纤丝角和木材基本密度存在着显著差异,木材主要化学成分中纤维素和木素含量种源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而戊聚糖和苯醇浸提物含量种源间差异不显著.这些材性特征除了木材化学性状因子外,均受中等以上程度遗传控制.木材纤维素、木素、戊聚糖和苯醇浸提物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088、0.003、0.340和0.307,其余性状广义遗传力均大于0.50.引种地栽培环境对木材性状有显著影响.种源原产地纬度与树木生长量、管胞宽度、管胞直径和管胞微纤丝角呈负相关,与晚材率、木材密度呈正相关.31个种源树木胸高直径与管胞长宽比、管胞壁腔比、木材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管胞宽度、管胞直径、管胞腔径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乔木柳12年生无性系对比试验林的材料,研究了13个柳树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株内径向和纵向的变异模式,并对密度选择的时期和取样位置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1.3m高度,乔木柳无性系各年轮组木材戏向变异多数为“M”型曲线,即从木芯向外第、至第3年轮组(1-6a)的木材密度逐渐增加,第4年轮组(7-8a)略有下降,第5年轮组(9-10a)又有明显增加,至最外侧年轮(11-12a)木材密度则显著下降,根据各无性系的变异特点,分成3种类型,其中无性系221的变异较为独特,为典型的“N”型;(2)乔木柳无性系生长期密度变化的规律为:1-2年生时木材基本密度相对较低,3-4a以后密度相对稳定并接近无性系加权平均密度,3-4年生时木材基本密度与5-12年生时的测定值相关系数为0.789-0.985,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α=0.01),5-12年生乔木柳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的变异为62.2%-97.0%与3-4年生时木材基本密度的值有关,3-4a作为5百木柳木材基本密度的选择年龄最为合适;(3)供试群体木材密度株内纵向变异模式大多也可用“M”型曲线加以描述,具典型的苴孔材绷向密度变异特征,根据各无性系的变异特点,分成4种变异类型;树干高1.3,3.6和7.2m处的木材基本密度与无性系平均密度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可以在树干1.3m处取样以推测无性系平均值;(4)在供试群体中,有的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纵向和径向变异的幅度均很小,木材较为均一,如苏柳791,表明在乔木柳杂种后代中选择木材均一的柳树新品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12.
对1984年种植在广西和浙江的22个种源的火炬松及在浙江的8个种源的湿地松的木材密度和管胞长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树种的木材密度和管胞长度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单株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但株间差异较种源间差异显著得多。不同地区火炬松的差异较之同一地区不同种源间的差异更为显著。种源、地区的交互作用对火炬松的木材密度和管胞长度都表现出显著影响,种源和单株的交互作用对两个树种的木材密度也有显著影响。两个树种的木材材性与年轮宽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与马尾松和早期引种的火炬松、湿地松比较表明,用新引进的材料可选育出木材材质更为优良的品种。  相似文献   

13.
基于纳米压痕技术的木材胶合界面力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木材胶合界面的静态和动态力学行为,探讨树脂渗透对木材管胞壁层力学性能的影响,为木质复合材料制造工艺优化和增强改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纳米压痕静态和动态力学测试技术(Nano-DMA),对针叶材火炬松与酚醛树脂(PF)、脲醛树脂(UF)胶黏剂所形成胶合界面区域各相材料的静态弹性模量、硬度、蠕变性能以及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等力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静态力学行为方面,在界面区域,PF和UF渗透进入管胞壁层后,木材管胞壁的弹性模量( E r)和硬度( H )提高;经PF渗透后,木材管胞壁的 E r和 H 分别增加7%和26%;Burgers蠕变力学模型可有效描述胶合界面区域管胞壁的纳米压痕蠕变特性,经树脂渗透后,木材管胞壁的瞬时弹性模量增加,黏弹性模量和黏性系数减小;在保载初期,PF界面区域木材管胞壁的蠕变柔量约下降60%,UF界面区域木材管胞壁的蠕变柔量约下降58%。动态力学行为方面,随着加载频率增加,界面材料的储能模量( E ′ r)逐渐增大,而损耗模量( E ″ r)和损耗因子(tan δ)呈减小趋势;当加载频率为10 Hz时,PF和UF树脂渗透使得管胞壁层的储能模量分别增加16%和29%。【结论】胶合界面区域胶黏剂进入管胞壁层,对木材管胞的静态力学性能具有增强作用,同时胶黏剂可提高管胞壁的短期抗蠕变能力;木材管胞壁具有较高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而树脂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较低,经树脂渗透后,木材管胞壁的储能模量增加,但损耗模量和损耗因子呈下降趋势,可能对界面传递和分散应力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管胞长度分布规律及计算机随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年生人工林马尾松早晚材管胞长度测量结果,运用随机变量正态性检验的偏斜系数和峰态系数方法,系统地分析了6株马尾松标准试材测量样品不同组合的偏斜系数和峰态系数。结果表明,马尾松木材的管胞长度是服从正态的随机变量,3株试材测量样品就可揭示出其正态分布特性,另外,利用计算机直接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马尾松管胞长度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的平均值具有较高的精度,由此可以获得一个关于研究木材细胞分子解剖结构参数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Genetic parameters were estimated for wood and growth traits in two 19-yr-old clonal trials and a 40-yr-old full-sib progeny trial of Norway spruce [Picea abies (L.) Karst.]. In the clonal trials high (>0.4) broad-sense heritabilities were found for wood density traits, lignin content, number of internal cracks, growth traits, spiral grain and number of resin canals. Moderate (0.2–0.4) heritabilities were found for tracheid lumen diameter and cell wall thickness, microfibril angle and tracheid length, while low heritabilities (<0.2) were found for pulp yield, fibre strength, wood stiffness and wood colour. Lignin content and pulp yield showed low genetic variation, whereas the genotypic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for most other traits ranged between 5 and 15%. Most traits showed low levels of 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Among the wood properties, latewood proportion, earlywood density and ring density showed significant, adverse correlations with volume in both clonal trials.  相似文献   

16.
以采自浙江庆元巾子峰森林公园、庆元白岭头、庆元左溪、江西安福县陈山林场的4个杉木群体的17~25年龄段木材圆盘为试样,对其进行木材管胞性状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杉木的管胞长度大多数分布在1100~2700 μm,管胞宽度大多数分布在27~ 57μm,壁腔比在0.1~0.6;杉木4个群体间管胞长度和壁腔比的差异不显著,而管胞宽度差异显著;杉木种群内个体间管胞性状遗传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7.
零距拉伸技术评价木材管胞纵向抗拉强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雁  费本华  张波 《林业科学》2006,42(7):83-86
把造纸领域的零距拉伸技术引入木材科学研究领域,用于快速评价人工林杉木管胞纵向抗拉强度.结果表明:零距拉伸试样的最佳厚度是80 μm,最适宜的夹持力为70 psi;杉木管胞的纵向抗拉强度从髓心到树皮呈增大趋势,但在树高方向(1.3~7.3 m)的差异不显著.利用零距拉伸技术具有测量迅速、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可以作为快速评价木材纤维纵向力学性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兴安落叶松次生木质部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木材解剖图像分析系统和显微照相的方法对人工兴安落叶松次生木质部的解剖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具正常树脂道和受伤树脂道两种类型,前者常见于晚材。落叶松生长轮内的早晚材在干和枝内急变,在根内缓变。早材管胞呈六边形至多边形,胞壁常见单列具缘纹孔,偶见对列具缘纹孔;晚材管胞多呈矩形,胞壁鲜见具缘纹孔,通常为单列具缘纹孔。落叶松木射线同时具有单列木射线和纺锤形木射线两种类型,纺锤形木射线中仅含一枚纵行树脂道。纵行管胞与木射线交叉形成的纹孔场为云杉型。从根到干再到枝,管胞逐渐细化,管胞长度逐渐减小,木射线分布由密到疏。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Wood properties, including tracheid cross-sectional dimensions, show a large degree of variation. To improve the properties of products made from wood, different methods to control variation have been developed. 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he theoretical efficiency of three control strategies: the fractionation of pulped tracheids into earlywood and latewood, the separation of juvenile and mature wood, and sorting of logs according to tree size. The efficiency of each method was studied by first constructing virtual trees from measured tracheid cross-sectional dimensions, then simulating the efficiency of above-mentioned methods. The tracheid dimension data include Norway spruce (Picea abies (L.) Karst.) and Scots pine (Pinus sylvestris L.). The simulations show that separation into earlywood and latewood classes has the highest theoretical efficiency and yields the lowest variances in raw material. Classification into juvenile and mature wood groups is the second most efficient method, and the sorting of logs according to the size class of the tree is the least efficient method. It was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variation in cell-wall thickness and radial diameter mainly originates from differences between earlywood and latewood, whereas the variation in tangential diameter mainly originates from differences between mature and juvenile wood.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人工林管胞长度的株间和株内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木株间变异和株内变异是木材的两个主要变异来源,由于木材性状具有较强的遗传性以及育林措施对木材的可塑性,人们可以培育出材质优异的木材,然而因变异的存在,在如何充分利用木材时却遇到了许多困难。林学家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在充分掌握木材变异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有效方法提高材质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