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明确大麦主茎穗与分蘖穗出穗差异及其对穗型的影响,以1个二棱大麦和1个六棱大麦品种为材料,考察大麦主茎穗和不同分蘖穗的出穗顺序及其穗部性状。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主茎和分蘖的出穗期不一致,随出穗期延迟,穗长、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呈下降趋势,主茎穗与分蘖穗1和分蘖穗2之间的差异较小。因此,大麦高产栽培应控制合理的基本苗和2个左右的分蘖穗。  相似文献   

2.
双季稻不同蘖位分蘖生产力与高产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祖德 《中国稻米》2006,12(1):33-35
本文以有效穗教和穗粒数的两项指标作为衡量水稻不同蘖位分蘖生产力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分蘖级数增加,分蘖生产力将下降;早稻以主茎5~7中部蘖位分蘖生产力高,晚稻则以主茎1~4低节蘖位分蘖生产力高。在水稻高产栽培中,杂交早稻应主要利用主茎3、4、5、6蘖位着生Ⅰ、Ⅱ级和7、8蘖位着生Ⅰ级分蘖成穗;杂交晚稻则应主要利用主茎1、2、3、4蘖位着生Ⅰ、Ⅱ级分蘖和5、6、7、8蘖位着生Ⅰ级分蘖成穗,以充分发挥水稻优势蘖位的高产潜能。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下的粳稻产量构成及其穗部特征,以12个水稻品种(A1~A12)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组成及其成穗率、穗部构成特征.结果表明: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平均值以A6最高,膜下滴灌水稻主要依靠主茎和一级分蘖成穗,且主茎和一级分蘖的贡献率占97%以上,群体数量的上升较平稳,成穗率中等;膜下滴灌水稻可以依靠二次枝梗数来增加穗粒数,二次枝梗对穗粒数的贡献率在57%以上.膜下滴灌水稻栽培应选用着粒密度较大、紧实的大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4.
单季杂交水稻强化栽培高产技术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单季杂交稻强化栽培和常规栽培对比试验表明,强化栽培以管水为中心,通过旱耕,旱耙,小(中)苗稀植和湿润灌溉等农艺措施,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理化性状,创造一个以水调气,以气增温,以温促肥的良性土壤环境,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表现前期分蘖早,速度快,有效分蘖历期长,分蘖高峰出现早,个体生长优势与群体生长质量得以优化协调发展,有效穗和成穗率提高,后期植株的光合生产能力提高,有利于大穗的形成和结实率、穗重的提高,增产显著。总结了单季稻强化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Y的花粉育性及自交结实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BNY是新发现的小麦温敏雄性不育两用系。为了进一步确定BNY的育性敏感时期,对BNY和CK(温麦6号)的花粉育性及自交结实性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BNY不同蘖位、穗位、花位的花粉败育率存在差异,小分蘖败育率高于大分蘖,大分蘖高于主茎;同一穗不同部位的小穗花粉败育率差异不明显;同一小穗不同花位花粉败育率差异明显,下位小花败育率显著高于上位小花。自交结实率主茎穗高于大分蘖穗,大分蘖穗高于小分蘖穗,但均显著低于CK;主茎穗与大分蘖穗的自交结实率差异不显著,而小分蘖穗与主茎穗及小分蘖穗与大分蘖穗的自交结实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杂交稻分蘖成穗规律, 对5 个杂交稻组合进行定株定蘖追踪观察, 明确:(1) 有效分蘖临界期在移栽后20d, 分蘖力强、总茎蘖数多的组合在移栽后15d; (2) 本田期有效分蘖是移栽后头4 片新生叶的“同伸”蘖; (3) 成穗分蘖随着出生期的推迟, 每穗粒数和粒重逐渐减少, 晚生蘖的结实率很低; (4) 在供试条件下, 构成总穗数和总产量的份额, 主茎加秧田分蘖为59% 和72 % , 移栽后20d 内出生的分蘖为39 % 和27 % , 其后出生的分蘖为2 % 和1 % 。结果表明, 培育多蘖壮秧, 合理密植, 促进移栽后20d 内分蘖出生, 抑制其后分蘖萌发, 是杂交稻提高成穗率, 培育多穗大穗兼容的高产高效群体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7,(1):52-61
以杂交中籼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秧龄、水肥管理模式和穴插苗数对水稻不同层级茎蘖干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抽穗期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外,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及整株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抽穗至成熟期穗部和整株的干物质增加量均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各处理1次分蘖对产量的贡献均最高,除35 d秧龄下穴插2苗处理主茎的产量高于2次分蘖外,其它处理均是2次分蘖的产量高于主茎;分别与35 d秧龄处理和穴插2苗处理比较,65 d秧龄处理和穴插单苗处理抽穗期和成熟期主茎、1次分蘖和全株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2次分蘖的干物质积累量则显著提高;65 d秧龄处理各级茎蘖的茎鞘物质转运率和贡献率均显著低于35 d秧龄处理,2次分蘖的茎鞘物质转运率和贡献率显著低于主茎和1次分蘖;适龄移栽有利于高产,而在长秧龄条件下,应在拔节之前移栽,穴插单苗,同时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对其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杂交稻分蘖成穗规律,对5个杂交稻组合进行定株定蘖追踪观察,明确:(1)有效分蘖临界期在移栽后20d分蘖力强,总茎蘖数多的组合在移栽后15d;(2)本田期有效分蘖是移栽后头4片新生叶的“同种”蘖;(3)成穗分蘖随着出生期的推迟,每穗粒数和粒重逐渐减少,晚生蘖的结实率很低;(4)在供试条件下,构成总穗数和总产量的份额,主茎加秧田分蘖为59%和72%,移栽后20d内出生的分蘖为39%和27A%,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杂交稻分蘖调控技术,对不同栽植密度中不同出生期分蘖的性状进行追踪观察,明确;(1)主茎,秧田分蘖和栽后头10d分蘖的出生数,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成穗率100%,穗大粒重构成总穗数的47%-83%,总产量的61%-89%;(2)栽后11-20d分蘖出生数也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成穗率瑟栽后20d的总茎数和最高茎蘖数成负相关,构成总穗数的50%-17%,总产量的39%-11%;(3)在栽  相似文献   

10.
垄畦栽培水稻的产量、品质效应及其生理生态基础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以杂交稻协优9308和粳稻丙98110为材料,初步研究了垄畦栽培水稻产量、品质效应及其生理生态基础。与常规栽培相比,垄畦栽培时日温差(尤其是5~10 cm土层)、5 cm深处土层的氧化还原电位大于常规栽培。垄畦栽培水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好, 水稻分蘖发生快,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多,上层根量大;其株高、穗长、分蘖成穗率小于常规栽培水稻,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则高于常规栽培水稻。垄畦栽培水稻的抽穗期和齐穗期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灌浆后期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与常规栽培水稻无显著差异。垄畦栽培水稻的产量,协优9308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水稻,丙98110则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水稻结实期米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通过对9个水稻品种、3个播期连续4年灌浆结实期中,稻米粒重和13个单一品质性状的观察分析表明,稻米综合品质在齐穗后先有一个近乎线性的快速增长期,30 d以后品质变化(品种和播期间稍有差异)趋于稳定,用二次或三次回归曲线模拟效果最好,综合品质与粒重的变化有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品味稻米     
沈希宏 《中国稻米》2020,(1):102-104
以一位稻米从业者的感想出发,对我国稻米的地位、历史文化、产量、品质、市场反应等进行了简要描述和讨论。期望能更广泛地来尊敬稻米、更大角度来品味稻米。  相似文献   

13.
稻谷加工的副产物稻壳经炭化处理后可用作肥料。水稻本田施用50kg/667m2+1000kg农家肥作底肥配施二铵10kg/667m2,尿素7.5kg,返青期、分蘖期各提前1d,可提高水稻抗病虫、抗倒伏能力,增产16.7%。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高桩再生稻由于穗小粒少,产量不稳定,头季不能应用机收等缺点,严重制约了其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从机收时的留桩高度、碾压带等方面对再生稻栽培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0~5 cm桩高的再生季产量最高,说明在应用机收低桩再生技术进行再生稻生产时,应把留桩高度控制在5 cm内。稻...  相似文献   

15.
 选用稻瘟病抗源外选35及其衍生系统持久抗性品种三黄占2号、三芦占7号、梅三五2号及其衍生品种矮三芦占、七黄占2号、七袋占分别与野败型不育系博A、优ⅠA、Ⅱ优A、红莲型不育系广A配制共28个组合。以IR36为抗性对照,广陆矮4号为感病对照,对杂交组合及其不育系(保持系)和抗性品种进行了人工接种稻瘟病菌抗谱测定,数量抗性测定和不同病区田间异地同步抗性鉴定。抗性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具持久抗性品种三黄占2号、三芦占7号配制的杂交组合表现了与持久抗性品种相同的表型特征,即表现较高的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 较好的田间抗性。初步认为:三黄占2号和三芦占7号的持久抗性能导入三系杂交稻组合中。  相似文献   

16.
水稻和陆稻籽粒灌浆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应用Richards方程对水作和旱作水稻与陆稻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研究两种稻灌浆特性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水作相比,水稻旱作穗数和粒重明显降低,产量下降;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灌浆速率降低,活跃灌浆期缩短,强势粒和中势粒的起始生长势减弱,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延迟,强、弱势粒进入灌浆盛期的间距缩短,从而影响弱势粒的灌浆,强、弱势粒灌浆速率的差异增大,最终导致粒重和结实率降低。陆稻旱作与水作相比,除活跃灌浆期略有缩短以及强、弱势粒进入灌浆盛期的间隔略有延长外,整体上灌浆过程变化不大。与水稻相比,陆稻在两种水分条件下灌浆过程和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差异较小,表现为籽粒灌浆的起始生长势特别是强、中粒位势的起始生长势低,灌浆前、中期灌浆较强,强、中势籽粒对同化物的激烈竞争使弱势粒灌浆变差,籽粒灌浆期短,特别是灌浆后期持续时间短,导致结实率和粒重低,最终影响产量。旱作条件下,水稻与陆稻相比,籽粒灌浆速率较小,活跃灌浆期较长,强、弱势粒灌浆呈现明显的异步性。  相似文献   

17.
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的田间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辅助接种、自然发病的方法对25个品种连续十年在病圃中的稻瘟病抗性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39.18%的年份品种组合叶瘟颈瘟在田间抗感表现出质的不同,有的叶瘟感病而颈瘟表现抗病,有的叶瘟抗病而颈瘟表现感病。叶瘟颈瘟表现一致的品种均出现在严重感病或抗性较强的品种。水稻本身的遗传背景对稻瘟病抗病基因的表现有影响。本文还就稻瘟病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不同粳稻品种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对20个粳稻品种(系)条纹叶枯病发生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连20-417、盐稻8号、徐稻3号、连粳99-87发病轻.华粳2号、武育糯16号等品种条纹叶枯病发病重。分析得出条纹叶枯病的发病原因、规律及对后期产量的影响,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杂交中稻稻谷整精米率与籽粒及穗部性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2个施氮水平条件下,通过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了杂交中稻稻谷整精米率与籽粒及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的长、长宽比、长厚比、千粒重分别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的宽、宽厚比、容重、着粒数和结实率则分别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的长、宽、厚、长厚比、宽厚比5个性状对整精米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极大。并预测出在川东南生态条件下,整精米率达56%~52%(国家1~3级优质稻标准)的籽粒及穗部性状值分别为:籽粒长8.10~8.58mm、宽3.16~3.06mm,长宽比2.58~2.84,长厚比3.70~3.93,宽厚比1.44~1.40,容重1.02~0.99g/ml,千粒重26.20~27.47g,每穗粒数229.16~213.56粒。  相似文献   

20.
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B40、Tetep为感、抗稻瘟病对照,在全国4个病区病圃(云南保山、湖南烟溪、辽宁丹东、广东从化)采用自然诱发,鉴定了74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结果表明,感病对照B40在苗期病斑孢子层级、严重度、病斑叶面积率、穗颈瘟发病率均表现高感;抗病对照Tetep分别为1级、4级、5.5%和4.79%;Moroberekan前3个指标分别为3级、3级和1.2%,其穗颈瘟发病率较高,达到12.0%。云南地方稻种中,毫弄早、毫玉浪、大白谷等3个品种在这4个指标上表现抗病;在这4个病圃中,它们对稻瘟病的抗性比Tetep和Moroberekan更强、更稳定;毫马粉、孟先大白谷等2个品种在前3个指标上表现抗病,但感穗颈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