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种 《当代农业》2011,(5):24-26
一、连粳7号 审定编号:苏审稻201008。来源与类型:原名“连05-45”,由连云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镇稻88×中粳8415)F3为母本,(中粳川-2×武育粳3号)F1为父本杂交,于2005年育成,属中熟中粳稻品种.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水稻新品种“常农粳2号”(原名89-94)由江苏省常熟市农科所育成。2000年3月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经区域试验和大田生产示范表现高产、稳产、优质。为发挥该品种增产潜力,笔者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3.
“扬辐粳8号”属迟熟中粳水稻品种,由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以“粳94-18”/“镇香24”"(辐照当代)杂交,于2001年育成,2006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我镇2006年引进、示范、种植,表现较好,该品种适合在我地种植.  相似文献   

4.
武粳13由武进稻麦育种场以701为母本,RS21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成,2003年1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00~2002年在江苏省单季晚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产量突出:生产试验结果,平均单产9472.5kg/hm^2,居参试品种首位,较对照武运粳七号增产3.23%;区域试验结果,平均单产9578.4kg/hm^2,尽管较对照武运粳七号减产1.2%,但仍居该届优质米品种之首位,整精米为7222.1kg/hm^2,较对照武运粳七号增产1.1%。  相似文献   

5.
连嘉粳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嘉粳1号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选育的优质中粳新品种,2002年在全国北方稻区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627.8kg/667m^2,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3.7%,增产不显著。同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569kg/667m^2,较对照增产3.4%。2003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华粳2号”系江苏省大华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以“武育粳3号/香粳111//92-133”复合杂交配组,于2000年选育而成的中粳稻新品种,2003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大穗型粳稻新品种(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高产粳稻新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豫粳6号为对照,对大穗型粳稻新品种新选1号、蒲粳2号、3优32、两优豫101、X65003、郑稻05094、郑选3号、新粳优1号、焦杂粳1号和金稻1008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分析各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供试品种中有8个品种较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1.4%~11.2%,其中较对照增产5%以上的品种有6个,分别为郑稻05094(增产11.2%)、焦杂粳1号(增产10.3%)、新粳优1号(增产9.9%)、X65003(增产8.8%)、两优豫101(增产8.7%)、新选1号(增产6.3%);进一步分析发现,株高增高、长势增强、穗长增加、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大幅度增加是大穗型粳稻品种高产的主要因素。[结论]供试的部分品种可代替豫粳6号在黄淮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华粳1号"(原名D09)是江苏农垦大华种子集团公司选育而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高产、优质、多抗.1999~2000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08.2kg,比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1.04%;2001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5.5kg,比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6.4%,在5个品种中居第二位.同年12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摸索该品种在不同生态地区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2001年度江苏省农垦大华种子集团公司组织了沿江、沿海、苏中、苏北等不同生态区类型代表农场进行了示范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扬粳糯l号”(原名“香粳糯041”)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泰州市种子公司联合以“香粳糯91-21”/“广陵香糯”杂交,于2000年育成的迟熟中粳糯稻新品种。2001、2002年参加江苏省区试,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200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被列为江苏省新品种展示品种.适宜在江苏、安徽、河南和上海等省市迟熟中粳稻区推广种植。经近两年试验、示范和推广,该品种表现出产量潜力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农艺性状优、稻米品质好、综合抗性强等特点,是一个市场前景较好的糯稻品种.  相似文献   

10.
甬优6号系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用甬粳2号与K^268406配组育成的籼粳杂交稻组合,2005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4年参加福建省晚稻区试,平均产量449.96kg/667m^2,比对照两优2163增产3.15%,达到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产量453.5kg/667m^2,比对照两优2163增产7.34%,达到极显著水平。200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2007020)。  相似文献   

11.
盐粳4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许贤中,许福武,张大友(盐城稻麦育种试验站224011)盐粳4号(原名盐粳235),经1990~1992年盐城市中粳品比试验、省中粳联合鉴定、省中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突出,已于1993年4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相似文献   

12.
阙金华 《农家致富》2007,(12):26-26
淮稻10号审定编号:苏审稻200708。来源与类型:原名“淮9836”,属迟熟中粳稻品种.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984180/武运粳8号杂交.于2002年育成。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1)产量水平。2005-2006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93.1公斤;  相似文献   

13.
《农家致富》2005,(18):26-26
盐稻9号(原名盐稻0015)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以武育粳3号为母本,武运粳8号为父本杂交,于2001年育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米质优、适口性好.高产、稳产.熟期适中,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状较突出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苏审稻200506。  相似文献   

14.
武运粳27号原名“武运2743”.是由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和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加45/9520E武运粳21号.于2007年育成.属中熟中粳稻品种.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地区作迟播稻种植。武运粳27号2012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1209。已申报国家新品种保护.公告号CNA007171E.  相似文献   

15.
新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种 《农家致富》2014,(5):22-23
审定编号:苏审稻201312。来源与类型:原名“镇稻683”.由江苏丰源种业有限公司和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武运粳21号/武香糯2402杂交.于2007年育成.属早熟晚粳糯稻品种。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当代农业》2013,(22):23-24
武运粳27号原名“武运2743”.由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加45/9520//武运粳21号杂交选育)于2007年育成.属中熟中粳品种.2012年江苏省审定(苏审稻201209).适宜江苏苏中地区迟播种植.国家新品种保护公告号CNA007171E.  相似文献   

17.
水稻新品种“常农粳2号”(原名89-94)系常熟市农科所1989年采用“84G091/秀水04//武育粳2号”复交后,对F1、F2连续非温室加代,于1993年育成的中熟晚粳新品种。该品系1994年开始在生产上试种,并参加各级试验,多年实践证明“常农粳2号”具有米质优、产量高、熟期早、适应性好等特点,深受欢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自1996年试 种至1999年省内外已累计种植约51.1万亩。该品种2000年4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相似文献   

18.
高产、优质粳稻“南粳44”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新品种“南粳44”(原“宁4009”)属早熟晚粳品种,由江苏省衣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经“南粳38”系统选育,于2004年育成。2007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我公司于2007年示范种植,2008年种植面积5000多亩,表现出高产、抗逆性好、熟相佳、米质优等特点,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19.
苦瓜新品种     
《农家致富》2010,(9):23-23
江苏省连云港市农科院水稻科技人员培育的水稻常规中粳新品种“连粳7号”经专家组现场实产验收,亩产821.1公斤,达超级稻标准,并于近期顺利通过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苏审稻201008”。连粳7号综合性状好,全生育期154天左右,产量高、分蘖性较强、长势旺、成穗率高、  相似文献   

20.
《现代农业科技》2006,(2X):103-103
盐稻9号(原名盐稻0015)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以武育粳3号为母本,武运粳8号为父本杂交育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4年申报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公告号CNA001452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