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甘蓝型黄籽油菜种皮色素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不同来源的51份甘蓝型黄籽油菜种质为材料,对粒重、色泽、种皮主要色素含量等主要性状的研究表明:种质间千粒重差异大,变幅在1.54~4.76g之间,平均为3.65g,多数集中在3.4~3.8g之间;影响种皮色泽的主要是黑色素和花色素;根据其含量的不同,可分为高花色素类、高黑色素类和低色素类3个类群;颜色等级与千粒重种子呈显著正相关,与黑色素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花色素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1]。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来源的51份甘蓝型黄籽油莱种质为材料,对粒重、色泽、蛋白质、硫甙和芥酸含量等主要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质间千粒重差异大,变幅在1.54~4.76 g之间,平均为3.65 g,多数集中在3.4~3.8 g之间;影响种皮色泽的主要是黑色素和花色素;根据其含量的不同,可分为高花色素类、高黑色素类和低色素3个类群;种子颜色等级与种子含油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种子颜色等级与种子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种子舍油量为31.8%~46.4%,蛋白质含量为23%~34.9%,芥酸含量为0.56%~5.40%,硫甙含量为6.95%~76.43%;且种子的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芥酸含量与硫甙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硫甙含量与含油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栽培稻品种豫南黑香糯的叶鞘和颖果分别呈紫色和紫黑色,并且其颜色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呈现不同的变化.本实验对形成颜色差异的花色素、原花色素和黄酮在叶鞘和颖果中的含量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叶鞘部位花色素、原花色素和黄酮随着生长发育过程含量变化呈S型曲线.在分蘖期花色素和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27.104 1 U/g、6.982 6 g/kg,而在拔节期时原花色素含量最高,达到149.0104 g/kg;在颖果部位上述物质则呈直线上升趋势,成熟期花色素、原花色素和黄酮的含量最高,分别为52.6193 U/g、472.3193 g/kg、31.1150g/kg.在叶鞘中相关性分析表明:花色素和原花色素呈显著水平(R=0.911*),花色素与黄酮达极显著水平(R=0.982**);然而在颖果中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在叶鞘中控制颜色的表现主要是花色素、原花色素和黄酮,在颖果中除了上述物质影响颜色的表达外还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其深层次的调控机理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以3对遗传背景相同的甘蓝型黄籽和黑籽油菜为材料,研究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內源细胞分裂素(ZR)、各种色素、色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并以外源细胞分裂素类物质(6-BA)加以验证,结果表明,相同遗传背景下的黄籽油菜种子的ZR含量较黑籽油菜高,花后27 d比黑籽高4~5倍; 在甘蓝型黄籽油菜种子发育前期(27 d阶段)种子中细胞分裂素含量越高其成熟种子色泽就越浅; 种子的ZR含量与种皮中类黄酮、花色素、黑色素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多酚含量显著正相关,与酪氨酸酶显著负相关,与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无显著相关性; 施用外源细胞分裂素6-BA (50 mg L–1)可显著提高黄籽油菜黄籽度,明显降低甘蓝型油菜种皮中黑色素、花色素、类黄酮含量,对黑籽种皮的多酚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可增加黄籽种皮多酚含量; 6-BA处理可降低油菜种皮中酪氨酸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对多酚氧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表明细胞分裂素可减缓甘蓝型油菜种皮各色素合成,从而影响黄籽油菜色泽;该过程可能是通过调控色素合成的相关酶活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比较了广东、广西、海南3省10个市(县)不同产地66个家系种质间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状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0个产地66家系降香黄檀种子性状及幼苗生长具有丰富变异,种子性状变异系数为8.99%~25.28%,幼苗性状变异系数为8.49%~33.03%,种子性状中荚果千粒重(22.34%)、去翅荚果千粒重(23.8%)、出种率(20.17%)、种子千粒重(25.28%)、种子厚(14.20%)、种子发芽率(16.11%)变异系数较大,幼苗性状中幼苗高(15.71%)、根干重(22.62%)、茎干重(33.03%)、叶干重(27.87%)变异系数较大,可作为育种和优良单株选择重要性状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种子千粒重与荚果(长、宽、千粒重)、种子(长、宽、厚)呈显著正相关;发芽率与出种率、种子千粒重、种长、种厚呈显著正相关;苗高、地径及幼苗地上干重均与种子千粒重、种长呈显著正相关;幼苗根干重与种子性状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此外,降香黄檀种质受地理位置因素的显著影响,年均温与荚果、种子大小和种子发芽率呈显著正相关;降雨量与出种率呈显著负相关;海拔与种子千粒重、发芽率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黄淮麦区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婷  逯腊虎  杨斌  袁凯  张伟  史晓芳 《作物杂志》2019,35(6):20-171
为明确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和特点,提高其利用效率,以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5个主要农艺性状为指标,对来自黄淮麦区4省(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的263个小麦品种(系)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除穗粒数外,4个省的小麦种质在其余各农艺性状上差异极显著。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5个农艺性状中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小穗数变异系数最小;4省中,河北小麦株高、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河南小麦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小,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大;山东小麦穗长的变异系数最大;山西小麦株高、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长与小穗数、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可根据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变异特点筛选符合目标性状的亲本材料,同时加强种质基因库的更新。  相似文献   

7.
黄淮麦区300个小麦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现有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变异,以黄淮麦区4省的300份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5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考察和分析,以期为小麦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结果表明:这5个农艺性状变异幅度的大小顺序为:穗粒数株高穗长千粒重小穗数。不同省份不同农艺性状之间有不同的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小穗数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与穗长和小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小穗数与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穗长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元宝枫无性系秋季叶片主要成分含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不同表现型无性系叶片呈色机理,以3个不同叶变色类型的(绿、红、黄)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nge)的无性系(G-绿、R-红、Y-黄)植株为试验材料,于2011年10月19日—11月11日叶片转色期间分别测定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和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无性系的叶片在转色前存在较低含量花色素苷,叶片转红是大量合成花色素苷的结果,元宝枫无性系叶片颜色与花色素苷和各色素比例有关,叶片呈色不同主要由基因型决定。不同无性系的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无性系R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花色素苷的合成可能受高可溶性糖含量的诱导。  相似文献   

9.
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专用小麦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从疆内外引入了26个春小麦的品种,田间观察测定各品种的农艺性状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对各个农艺性状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与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穗叶距与单株粒数、穗长与穗叶距、芒长与穗长呈显著负相关,单株粒数与单株穗数、株高与穗叶距、容重与千粒重、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单株穗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对籽粒蛋白质含量贡献最大的为千粒重,穗叶距、容重、株高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正相关,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贡献.而芒长、穗长、单株穗数、单株粒数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均为负数,它们之间的增长是异向的.  相似文献   

10.
薏苡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来自不同地区的12个薏苡种质资源的10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通径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薏苡10个主要数量性状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生育期与株高、主茎小花数、节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小花数和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生育期长的品种正向效应大于负向效应。生育期、主茎小花数、小花结实数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且以主茎小花数影响和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