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地质封存CO2泄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及耐受阈值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碳捕获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是全球碳减排的重要战略性技术,但封存CO2泄漏对地表生态系统的严重威胁是CCS活动的重要障碍之一。该研究选择受封存CO2泄漏威胁的农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人工控制手段模拟地质封存CO2泄漏到达地表的系列情景,监测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指标变化,评估和确定封存CO2泄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耐受阈值。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泄漏情景下玉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并且泄漏通量越大,影响程度越深:CO2泄漏情景下的玉米出苗受到严重阻碍,株高和叶片数随泄漏通量增大而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较对照情景明显减少,光合作用受到干扰,土壤pH值降低。500~2000g/(m2·d)范围内的泄漏情景为玉米对地质封存CO2泄漏的耐受阈值。  相似文献   

2.
接种耐酸根瘤菌和施钙对酸性土上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裂区设计法研究了重庆缙云山酸性土上施钙与接种耐酸根瘤菌对紫花苜蓿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苜蓿植株瘤重、根鲜重、株高、植株上部鲜重、全氮含量和酸性土壤中根瘤菌数量的提高影响显著;施Ca2+ 5 mmol/L与10 mmol/L处理与不施Ca2+处理相比,能显著增加植株根鲜重、株高和地上部鲜重,也能显著增加瘤重;瘤重与植株地上部鲜重、根鲜重和株高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与植株全氮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说明良好的结瘤性能能够提高酸性土上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铅锌尾矿污染土壤中施用有机肥、石灰、蛭石和白云石等4种改良剂对光叶紫花苕生长发育、叶绿素及重金属Cu、Cd、Pb、Zn积累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施用改良剂后土壤pH和有效态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改良剂及其不同施用水平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pH,显著降低土壤各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并显著抑制了Cd、Pb向光叶紫花苕地上部转移,降低了重金属在光叶紫花苕植株地上部的积累,改善了光叶紫花苕的生长和发育,光叶紫花苕株高、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株高和地上部鲜重增加达到显著水平。4种改良剂的不同处理水平对光叶紫花苕地下部重金属含量影响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磷酸盐与硒酸盐相互作用对小白菜生长、磷和硒吸收的影响,旨在为安全有效地进行补硒和硒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试验的硒浓度范围内(1.0~5.0mg·kg-1),硒酸盐对小白菜产生毒害作用,表现为单施硒酸盐处理较对照小白菜的根长、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均下降,且高硒处理(5.0mg·kg-1)小白菜SPAD值显著下降。施用磷酸盐能显著增加小白菜生物量,明显缓解硒酸盐的毒害作用,且由于生物稀释效应导致小白菜地上、地下部硒浓度下降,但小白菜的硒吸收量增加。施磷小白菜地上部硒平均利用率提高至42%,且同等硒浓度低磷处理小白菜硒利用率高于高磷处理,表明适量施磷可提高硒的利用率。施磷时施硒对小白菜地上部磷浓度无显著影响,但由于硒的毒害作用导致磷吸收量下降。  相似文献   

5.
箱体模拟地质封存CO2泄漏速度差异对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地质封存CO_2注入井破裂等快速泄漏或者通过地质甬道缓慢弥散对植物的影响,该文试验通过箱体模拟地质封存CO_2快速和慢速的不同泄漏方式,研究其对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快速泄漏CO_2时,泄漏量在2 000 g/(m·d)时光合值下降明显(从(22.86±0.89)μmol/(m·s)下降到(0.1±0.08)μmol/(m·s)),植株高度从(206±10.20)cm下降到(93.67±4.78)cm,叶片数也明显减少,而CO_2慢速泄漏时,在浓度控制下植物没有明显的响应,只有长期暴露在CO_2泄漏源附近的土壤p H值下降。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决策者可以根据地质封存CO_2泄漏速度差异对周围生态造成的不同影响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水稻株高突变系的农艺性状与抗倒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14个水稻日本晴株高突变体近等位系为材料,研究了株高对水稻农艺性状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与穗长、节间3长、重心高度、主茎鲜重、主茎干重、千粒重、单株生产力和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节间2长呈显著正相关;同时株高与倒伏关系密切,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弯曲力矩、秆型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农艺性状与抗倒伏相关性显示,穗长、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第1、2节间)、主茎鲜重及干重、结实率、千粒重、单株生产力和生物产量等对植株的抗倒伏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紫云英与稻秸秆联合还田配合不同减量比例化肥处理对粳稻品种南粳46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施肥量对水稻分蘖期株高、绿叶数、地上部干重以及叶片SPAD值影响较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茎蘖数较对照减少,但根体积和根干重显著增加。抽穗扬花期减肥20%和30%处理水稻株高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和减肥40%处理,根干重和地上部干重大于对照。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施肥量处理对水稻产量产生影响,减肥20%处理水稻平均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18.6%;其次是减肥30%的处理,产量较对照增加16.4%,两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减肥40%处理和常规对照。增产的效果主要表现在穗数、穗粒数以及结实率的增加。研究表明,减肥30%显著提高了水稻糙米率,适量减肥(减肥20%~30%)提高了水稻糙米率和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率和垩白度,有助于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提升。不同施肥量处理对水稻粒型、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及最终黏度和崩解值产生影响,而对稻米胶稠度以及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消减值、峰值黏度时间、起始糊化温度指标影响不显著。综上所述,水稻-绿肥轮作模式下,紫云英和稻秸还田配合20%~30%减量施肥有利于促进水稻产...  相似文献   

8.
探究在我国南方多雨气候条件下,施用同步营养肥在烟草栽培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烟草同步营养肥替代常规化肥提供理论依据。在湖南郴州2个自然村开展了2种主栽烤烟品种(云烟87和K326)的同步营养肥与常规肥大田肥效对比示范试验,共设2个处理,分别为同步营养肥减量25%(SNF25)和传统施肥(即常规肥不减量施用,CF)。通过观察烟草长势以及测定烟草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和烟叶氮钾养分含量,以评估烟草同步营养肥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CF比较,SNF25不影响烟草长势和中下部叶片叶色,但SPAD值明显增加,其中云烟87上部、中部和下部叶SPAD值分别增加了6.14%、10.14%和18.86%,而K326 3个部位的SPAD值则分别增加了6.88%、11.63%和15.93%。此外,SNF25不影响云烟87和K326的农艺性状,其中株高、叶片数、茎径和叶面积与CF均无显著差异。相对于CF,SNF25云烟87和K326单位面积烟叶鲜叶产量及干叶产量均无显著差异。SNF25和CF在单株叶鲜重和干重呈现相同的规律,其中中部叶鲜重和干重均为最大值,上部叶和下部叶次之,且2个处理上部、中部和下部叶鲜重和干重无统计学上的差异。SNF25云烟87和K326上部、中部和下部叶氮含量与钾含量均与CF无显著差异,即SNF25可维持上部、中部和下部烤烟氮和钾的含量水平。同步营养肥减量25%不影响烤烟生长及其农艺性状,且能维持产量和烤烟的营养水平,保证烤烟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湖南稷子(Echinochloa frumentacea)和宁夏无芒稗(Echinochloa crusgalli)是改良盐碱土壤的优质稗属牧草。本研究通过设置昼/夜8h/16h(记为Ph8)、12h/12h(Ph12)和16h/8h(Ph16)3种不同的光周期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两种稗属牧草的株高、叶宽、穗重、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长生理指标,以探究两种稗属牧草生长生理特性对光周期改变的响应规律,为优质牧草异地引种及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1)湖南稷子和宁夏无芒稗的叶宽、穗鲜重、穗干重均呈“倒V”型变化趋势,而株高呈上升趋势,各处理下株高、穗鲜重和穗干重均表现为湖南稷子高于宁夏无芒稗。(2)两种稗属牧草的MDA含量呈现出“V”型变化过程。(3)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倒V”型变化过程。(4)两种稗属牧草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化学效率(PII)及其潜在活性均呈现“倒V”型变化过程,在Ph1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且在三种光周期处理下,湖南稷子的净光合速率高于宁夏无芒稗。本研究表明,光照时长中等条件(12h)能够显著促进湖南稷子和宁夏无芒稗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合成,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产量,且对湖南稷子产量的促进作用高于宁夏无芒稗。  相似文献   

10.
水稻耐低锌基因型的生长发育和若干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不同Zn2+活度(pZn2+9.7,pZn2+11.0和pZn2+>11.5)的溶液培养条件下,研究了水稻耐低锌基因型的生长发育和若干生理特性。结果表明:水稻锌营养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降低锌离子活度会增加地下部于物质的积累,当Zn2+活度从pZn2+9.7下降到pZn2+11.0时,耐低锌品种的地上部干重虽下降,但因地下部干重显著增加,故总干重相近;锌敏感品种则地上部干重显著下降,而地下部干重增加不明显,总干重显著下降。当严重缺锌(pZn2+>11.5)时,所有基因型水稻的干重构极显著地下降,但锌敏感品种比耐低锌品种下降得更多。降低Zn2+活度使水稻秧苗的出叶速度减慢,在极度缺锌条件下,敏感品种只能生长到3.5叶,而耐低锌品种能生长到4.5叶左右。对叶绿素和根系氧化力的测定结果表明,轻度缺锌或缺锌初期会使叶绿素含量上升和根系氧化力下降,但严重缺锌时,则使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而使根系氧化力明显增加。锌敏感品种比耐缺锌品种的变化更为明显。锌离子活度对秧苗的含水量也有明显的影响。因此,耐低锌基因型在低Zn2+活度条件通过保持较低的根氧化作用,促进根系生长以维持地上部新叶生长,达到低锌适应稳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大气二氧化碳 (CO2) 浓度升高会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土壤中添加生物炭能够影响作物根系生长,但关于二者互作对作物的影响尚未有明确结论,鉴于此,我们研究了CO2浓度升高与施用生物炭两者互作对作物的影响。  【方法】  盆栽试验在北京昌平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吉粳88。试验共设计4个处理,常规大气CO2浓度 (CK)、常规大气CO2浓度 + 生物炭 (B)、高浓度CO2 (F)、高浓度CO2 + 生物炭 (F + B),常规大气和高浓度CO2分别为400和550 μmol/mol,生物炭添加量为20 g/kg。于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取样,测定株高、各器官生物量、产量构成因素。  【结果】  相较于CK,其他3个处理均提高了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水稻株高,F + B处理株高在3个时期平均分别增加了2.4%、1.3%、4.9% (P < 0.01)。相较于CK,其他3个处理均增加了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的单茎、叶片、根系和地上部总干重,B处理和F处理对水稻叶片、根系和地上部总干重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F + B处理仅对根系干重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P < 0.05)。与CK相比,F + B处理的水稻根冠比在分蘖期没有显著变化,抽穗期增加了10.7%,而拔节期和成熟期分别降低了5.0%、12.7%。相较对照,常规大气CO2浓度下施生物炭 (B) 及单增CO2浓度处理 (F) 水稻穗长和千粒重增幅达到极显著水平。F + B处理水稻产量构成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仅对千粒重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  【结论】  高CO2浓度有利于水稻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及干物质积累,但会降低结实率及最终产量;在高CO2浓度下配施生物炭不仅促进植株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效果更佳,还显著提高产量构成因素,显示出良好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既能抑制谷子植株的贪青徒长,又不影响谷子产量的最佳多效唑和乙烯利处理,以农大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谷子不同生育时期分别叶面喷施多效唑和乙烯利,研究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单施[多效唑分别于拔节期前(A1)、拔节期(A2)、孕期期(A3)喷施;乙烯利分别于孕穗期(B1)、抽穗期(B2)、灌浆期(B3)喷施]和互作(A1B1、A1B2、A1B3、A2B1VA2B2、A2B3VA3B1、A3B2、A3B3)对谷子穗颈、穗部性状及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乙烯利单施处理下,谷子穗颈粗、穗颈干物质显著提高,但其他穗颈参数无显著差异;谷子穗粗显著增加,在A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较CK增加5.39%,穗重、穗粒重均在B2处理下最高,较CK分别增加7.25%、6.94%,穗长、穗码数无显著差异;籽粒灌浆速率有所提高,但秕谷率无显著变化。多效唑、乙烯利互作处理下,谷子穗颈粗、穗颈抗折力及干物质重显著增加,穗颈弯曲力矩、穗颈重心高度及含水量明显下降;谷子的穗长、穗码数显著减少,穗粗显著增加,在A1B3处理下达到最大,与CK相比,其穗长、穗码数分别减少20.11%、9.75%,穗粗增加10.15%,穗重、穗粒重均在A2B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较CK分别增加11.45%、9.50%;随着籽粒灌浆速率的提高,秕谷率显著降低,在A2B2处理下达到最小值,较CK降低50.00%。表明与单施相比,两种调节剂互作效应更显著。在谷子拔节期前或拔节期喷施300 mg·L-1多效唑后,在抽穗期或灌浆期追施400 mg·L-1乙烯利最为适宜,而在孕穗期追施乙烯利会降低穗粒重,导致产量下降。本研究结果为谷子的化学调控和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间作作物的播期会影响其共生期,进而影响作物生产力和种间相互作用。为探究谷子(Setaria italic L. Beauv)播期对谷子/花生(Arachis hypogaea L.)间作系统生产力的影响,以谷子金选6号和花生大花生606为试验材料,固定花生播期为5月15日,谷子从5月15日至6月9日每5天播种1期,共设置6个播期处理(S1~S6)。通过对单间作系统中作物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谷子播期条件下谷子/花生间作的作物产量、系统生产力、种间竞争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谷子播期的推迟,间作系统中谷子和花生的产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5月25日播种时(S3)谷子产量(4.07 t·hm-2)和土地当量比(LER=1.24)最大,5月30日播种时(S4)花生产量(2.51 t·hm-2)、间作总产值(4.64万元·hm-2)和间作系统生产力(SP=2.93 t·hm-2)最大;谷子/花生间作系统的实际产量损失大于0,具有产量优势。谷子的侵占力大于0、竞争比率大于1,花生的侵占力小于0、竞争比率小于1,间作系统中的谷子是竞争优势作物,对资源的竞争能力高于花生且受谷子播期影响较大。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发现,在间作系统中,谷子产量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粗、穗重、穗粒重呈正相关,且穗长对谷子产量的贡献作用最大。本研究结果对谷子/花生间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粳糯性糜子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对不同供氮水平的响应,本研究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粳性糜子品种陇糜13号和糯性糜子品种陇糜1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5(N1)、90(N2)和135 kg·hm-2(N3)3个供氮水平,以不施氮为对照(CK),研究不同供氮水平下不同粳糯性糜子在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分析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率及氮肥表观利用效率对施氮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粳糯性糜子的地上部各器官干重呈单峰曲线变化,在N2下,开花期和成熟期糜子的茎秆干重、叶片干重、茎鞘干重和穗干重均显著高于CK(P<0.0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粳糯性糜子的氮肥偏生产力呈降低趋势,而氮素利用效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N2可以显著提高不同粳糯性糜子的株高、茎粗、穗长、单穗粒重、千粒重及产量,也可提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两年数据表明,N2(90 kg·hm-2)下陇糜13号的农艺性状、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均优于陇糜14号。综上,本研究条件下,甘肃省会宁地区糜子的推荐氮肥施用量为90 kg·hm-2,这对西北地区种植不同粳糯性糜子具有生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适宜的灌溉方式及氮肥管理是水稻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地上部分及产量品质的形成,而对于根系形态生理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探讨了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与氮肥形态耦合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及代谢的影响,探索干湿交替灌溉与氮肥形态耦合机理,为水稻高产及根系生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和2017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进行,以徐稻3号为材料,供试土壤土质为黏壤土,采用灌水方式和氮肥形态二因素随机试验,设置CK [浅水层灌溉(0 kPa)]、WMD[轻度干湿交替灌溉(–20 kPa)]和WSD[重度干湿交替灌溉(–40 kPa)] 3种灌溉方式。氮肥供应设置铵态氮∶硝态氮三个混合比例处理:100∶0、50∶50 (即1∶1)、0∶100,由硫酸铵、硝酸铵和硝酸钠提供氮源。在分蘖盛期、穗分化始期、抽穗期和成熟期采样,以水稻茎基部为中心,挖取20 cm (长)×20 cm (宽)×30 cm (深)的土块测定干湿交替灌溉和氮肥形态处理的水稻根长、直径、表面积、体积、根尖数等根系形态指标、根系氧化力,采集根系伤流液分析其中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在成熟期测定产量和产量构成。【结果】灌溉方式与氮肥形态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关系。WMD与铵硝1∶1耦合后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015.8 g/m^2,为本试验的最佳互作组合模式。WMD下,铵硝1∶1处理主要生育时期的根长显著增加了10.6%~17.0%,平均根直径增加了3.98%~25.25%,根体积增加了5.27%~26.40%,根表面积增加了6.27%~25.19%,提高了根尖数、根系伤流液中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糖的含量,促进了根系的碳氮代谢和对养分、水分的吸收。WSD降低单位面积穗数及每穗粒数,显著降低水稻产量,铵硝100∶0处理平均降低38.20%、铵硝1∶1平均降低29.94%、铵硝0∶100平均降低35.0%,减少了根系长度,降低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尖数,抑制根系活力及伤流液中物质的合成,不利于根系功能的维持。不同水分条件下氮肥形态对根系的影响不一,CK下,100%NH4^+处理根长及根系活力提高,而在WMD下,硝铵1∶1处理改善根系形态、提高根系活性,促进根系碳氮代谢,100%NO3^–处理不利于根系生长及根系功能的维持。水稻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尖数、根系活力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施用100%NO3^–处理单位面积穗数下降,产量降低明显。【结论】轻度适宜的干湿交替灌溉配合施用一定比例的铵硝混合氮肥可以充分发挥水肥的耦合效应,促进强健根系形态的建成,提高根系的碳氮代谢及养分吸收利用,从而促进水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6.
辣椒苗期耐低温弱光鉴定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辣椒耐低温弱光鉴定方法的客观高效性,以5份具有不同耐低温弱光特性的辣椒为材料,采用营养液水培法,对辣椒苗期耐低温弱光鉴定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28℃/25℃(昼/夜)、300 μmol·m-2·s-1 条件下生长的对照组植株相比,10℃/5℃(昼/夜)、100 μmol·m-2·s-1低温弱光处理5 d后的辣椒幼苗叶片的SPAD值、光合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等光合指标,以及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直径、根系体积和根尖数等均发生了变化,但变化幅度存在品种间差异。28℃/25℃(昼/夜)、300 μmol·m-2·s-1恢复生长28 d后,5份材料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恢复到正常水平,SPAD值、根系形态、茎叶干重、根系干重、整株干重和根冠比的恢复情况存在品种间差异。低温弱光处理5 d后辣椒幼苗的SPAD值、Fv/Fm和根系直径,以及恢复生长后的茎叶干重、根系干重、整株干重和根冠比等7个指标与冷害指数相关性较高,可作为辣椒苗期耐低温弱光鉴定指标。这些指标可直接通过仪器和软件分析获得,避免了复杂的样品处理和主观判断等因素干扰,实现了简便化、数量化和客观化,可为辣椒耐低温弱光鉴定体系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干热风在我国冬麦区灌浆期频发,对小麦生产造成危害。本试验配制不同新型营养复配剂在小麦灌浆前期进行叶面喷施,研究其对冬小麦干热风抗性的影响,旨在确立减轻干热风灾害高效实用的方法。方法以冬小麦品种‘豫农186’和‘国麦301’为供试材料,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进行田间试验。花后第14天在叶面喷施5种营养复配剂,即CK (10 mg/kg吐温80)、A (0.2%硫酸锌、0.3%磷酸二氢钾、1%尿素和10 mg/kg吐温80)、B (A + 0.02%壳寡糖)、C (A + 0.1%海洋多糖) 和D (0.3%磷酸二氢钾和10 mg/kg吐温80)。灌浆期内5月9—28日,每隔3天,取样测定旗叶SPAD值、旗叶甜菜碱含量、籽粒灌浆速率、根系活力,收获后测产并考种。结果干热风胁迫下,与喷施A相比,喷施B和C能显著提高小麦灌浆期绿色功能叶数量,显著提高旗叶SPAD值和甜菜碱含量,B处理效果优于C处理。相比于CK,喷施A、B和C营养复配剂均能提高小麦根系活力,三个处理在灌浆期变化不一。喷施其它营养复配剂均能有效提高灌浆速率,B处理效果最显著;喷施B营养总配剂对强势粒灌浆速率的促进作用最大,喷施C营养总配剂对弱势粒灌浆速率的提升效果最好。4个营养复配剂均能增加‘豫农186’和‘国麦301’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3.24%~15.0%和3.11%~31.4%,具体表现均为B > C > A > D > CK,其中B、C与A三处理间均差异显著。结论干热风危害下,在常规磷酸二氢钾、硫酸锌、尿素等组成的营养复配制剂中添加壳寡糖和海洋多糖能有效增强根系活力,提高旗叶SPAD值和甜菜碱含量,延缓叶片衰老,促进籽粒灌浆,增加千粒重,提高收获指数,实现减害稳产的目的,添加海洋多糖的效果不如壳寡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华北平原夏玉米高效生产不仅取决于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也依赖于高效的机械粒收。本研究探讨了密度与氮肥用量对夏玉米产量形成和收获期籽粒水分含量的影响。  【方法】  以玉米‘京农科72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2个密度:7.5×104株/hm2 (D7.5)和9.0×104株/hm2 (D9.0),副区设置5个施氮(N)水平:0、180、240、300和360 kg/hm2 (分别表示为N0、N180、N240、N300和N360)。测定了不同密度和氮肥用量下玉米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DM)、籽粒灌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肥偏生产力(PFPN)和农学利用效率(AEN)。  【结果】  与D7.5相比,D9.0处理V6和R1期LAI和DM分别提高5.0%~26.3%和3.7%~34.8%;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max)提高0.35~1.33 g/(100-grain·d),灌浆速率最大时日期(Tmax)提前4.4 天但灌浆持续期缩短6.9~12.2天,穗粒数减少15.0~51.3粒,实现增产2.4%~28.3%,达7.36×103~12.22×103 kg/hm2;PPFN和AEN分别显著提高10.1%~17.2%和72.0%~94.4%。与N0相比,夏玉米叶片SPAD值随施氮量增加显著提高,施氮处理LAI和DM分别提高3.5%~171.3%和5.0%~177.7%;N240~N360水平Gmax达峰值1.33~1.39 g/(100-grain·d),施氮处理Tmax提前4.1~4.6天,灌浆速率最大时生长量(Wmax)提高5.7%~9.4%;百粒重提高0.5%~18.4%,穗粒数显著增加62.8~79.2粒,产量提高3.2%~115.7%,达10.10×103~11.33×103 kg/hm2。在D7.5和D9.0下,随施氮量增加夏玉米PFPN、AEN分别显著降低24.2%~46.6%和21.2%~43.1%、21.1%~32.5%和13.0%~32.9%。  【结论】  较高的夏玉米密度可以有效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速度,降低籽粒含水量至15.4%~24.8%,满足籽粒机收的要求。施氮量控制在180~240 kg/hm2,可进一步降低籽粒收获时的含水量,提高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改善籽粒灌浆提高粒重,实现产量稳定在10.5×103~11.2×103 kg/hm2,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效率高达47.0~59.7和27.6~30.9 kg/kg。因此,机收夏玉米适宜的密度为9.0×104株/hm2,施氮水平为180~240 kg/hm2。  相似文献   

19.
Proso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L.) is a short-season grain crop in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and Asi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seeding rates and nitrogen (N) fertilization on proso millet seed yield, crude protein levels, and biomass yield under irrigated and dryland conditions in a Mediterranean-type transition climate near Bursa, Turkey. Seeds per panicle, panicle length, seed weight per panicle, fertile tillers, protein yield, and plant height were also evaluated. Results indicated seeding rate did not affect seed yield significantly. Seed and protein yield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N doses although biomass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 Panicle length, seeds per panicle, and seed weight per panicl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eeding rates. This study proved proso millet can be grown for grain and forage as a short-season dryland and irrigated rotational crop in a Mediterranean-type climate.  相似文献   

20.
研究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作物各生育期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有助于分析气候变化对土壤养分循环过程的影响。本研究结合人工气候室和盆栽控制实验,模拟3种气候情景(当前环境CO2浓度和温度、仅CO2浓度升高、CO2浓度和温度均升高)和2种水分条件(充分供水和轻度干旱),研究了谷子(Setaria italica)开花期、开花后10 d、灌浆期和收获期4个生育期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对CO2浓度升高和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CO2浓度由400 μmol mol?1升至700 μmol mol?1显著抑制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二者降幅分别为2.86% ~ 7.99%和8.63% ~ 27.00%;而温度由22 ℃增加到26 ℃显著增加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二者增幅分别为2.10% ~ 9.83%和10.03% ~ 24.96%;CO2浓度升高和增温的交互作用对两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谷子4个生育期均无显著影响。谷子生育期对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有显著影响,CO2浓度升高与生育期的交互作用对两种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但增温与生育期交互作用仅对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土壤NH4+和MBN对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有较高的解释度。CO2浓度升高抑制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增温提高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两者在多数谷子生育期表现为拮抗作用;谷子生育期影响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土壤有效N含量是影响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