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HH7(Holstein Haplotype 7)是在荷斯坦牛群中新发现的一种隐性遗传缺陷单倍型,由27号染色体上CENPU基因4个碱基缺失突变引起,隐性基因纯合时能引起胚胎早期流产,严重影响着奶牛养殖者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利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法)对随机抽取的166头荷斯坦公牛样本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荷斯坦公牛中未发现HH7携带者个体。提示新缺陷单倍型HH7在北京地区的荷斯坦牛群中比例可能很低,但在全国牛群中的分布情况尚不清楚,建议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并在种牛遗传物质引进时重点关注,避免将新缺陷基因引入进来,造成有害基因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2.
遗传缺陷单倍型HH3(Holstein Haplotype 3)由牛8号染色体上SMC2(structural maintenance of chromosomes 2)基因的T/C突变引起的隐性遗传疾病,其隐性纯合子可导致胚胎死亡,而HH3携带者个体表型正常。本研究建立了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检测遗传缺陷单倍型HH3的方法,该方法可快速、高通量的检测遗传缺陷单倍型。本研究共随机检测了北京地区158头荷斯坦母牛,发现HH3携带者个体6头,携带率3.8%,有害基因频率1.9%。本研究为遗传缺陷单倍型的分子筛查提供了借鉴,同时为奶牛场进行合理的选种选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HH4是新近在荷斯坦牛中发现的一种遗传缺陷,其分子机理为牛1号染色体上的GART基因编码区内的1个A/C错义突变。该遗传缺陷呈隐性遗传、突变等位基因纯合时,导致胚胎早期死亡。本研究针对HH4建立了基于PCR-RFLP技术的分子检测方法。结果表明:通过对466头国内荷斯坦种公牛进行基因筛查,发现6头携带者,均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公牛Besne Buck。建议我国今后进口荷斯坦种牛时,对个体进行系谱分析和遗传缺陷基因分子检测,避免引入有害基因;同时,对国内现有荷斯坦公牛群体进行HH4筛查,明确标注每头公牛的携带状态,以便在生产实践中合理选种选配。  相似文献   

4.
HH1(holstein haplotype1)是近年来在荷斯坦牛群中发现的一种遗传缺陷,其致病机理是牛5号染色体APAF1(apoptotic peptidase activating factor 1)基因上的C/T突变,导致编码谷氨酰胺的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纯合时个体致死,大多数表现为妊娠早期流产。本研究运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方法,共随机检测了北京地区158头荷斯坦母牛,发现HH1携带者20头,携带率为12.66%,提示HH1在我国荷斯坦母牛群体中存在一定的比例,牛场有必要定期对HH1携带者进行筛查并合理选种选配。  相似文献   

5.
牛脊椎畸形综合征(Complex vertebral malformation,CVM)是荷斯坦牛群中发现的一种常染色体上单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缺陷,该病的发生会导致母牛早期流产和非计划性淘汰,给奶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PIRA-PCR方法对北京昌平地区1 465头中国荷斯坦母牛进行了CVM有害等位基因检测,共发现CVM携带者34头,对CVM有害基因在该地区的分布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并针对携带者个体制定了合理的选配方案。  相似文献   

6.
HH5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荷斯坦牛隐性遗传缺陷基因,其分子机理为9号染色体上138kb大片段缺失,造成二甲基腺苷转移酶1(TFB1M)基因丢失。TFB1M基因在核糖体小亚基合成中发挥重要功能,故缺陷纯合子胚胎在发育早期死亡,造成母牛流产。HH5基因的共同祖先为1957年出生的一头加拿大著名公牛,其因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奶业发达国家已将其列为常规检测的遗传位点。本研究首先通过Sanger测序分析HH5缺陷基因,发现除了已知的138kb大片段缺失外,还存在一个9bp插入片段(TGATTACAA);该基于此特征序列,设计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分型方法,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即可快速分型。笔者所在团队对北京郊区某奶牛场372头荷斯坦母牛检测,发现HH5携带者12头,携带率为3.23%。本研究为我国荷斯坦牛HH5遗传缺陷基因筛查提供了一种准确便捷的分子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凝血因子XI缺陷症(FactorXIdenciency)是荷斯坦牛的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缺陷。该病的遗传基础是由位于牛第27号染色体的凝血因子XI基因外显子12上发生的一段76bp序列插入。本研究采用PCR方法对我国13个主要公牛站的571头荷斯坦公牛的凝血因子XI基因进行了全面检测,未发现隐性有害基因携带者和纯合个体。  相似文献   

8.
牛白细胞黏附缺陷症(BLAD)是由常染色体上CD18基因单碱基突变(A→G)引起的隐性遗传疾病,患病牛只机体免疫力降低、易患病,影响其生产性能的表现。本研究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RFLP),检测了北京502头荷斯坦母牛CD18编码基因第二外显子的多态性。结果表明,3个奶牛场中共检测到2种基因型——AA和AG,未检测到GG基因型。检测群体BLAD基因携带率为3.1%,说明北京地区规模化奶牛场使用的公牛冻精中BLAD基因没有得到彻底净化,导致母牛群体中BLAD基因携带率在3.0%以上。在奶牛育种和生产中,应有计划的淘汰携带BLAD基因的个体,净化京郊荷斯坦奶牛群体。  相似文献   

9.
提取牛血液和精液DNA,进行PCR扩增、RFLP分析,建立尿苷酸合酶缺乏症(DUMPS)检测方法。对济南市6个奶牛场224头荷斯坦奶牛及53头种公牛进行了DUMPS的PCR-RFLP检测,共检测出2头杂合母牛(携带者),杂合子占检测母牛群的0.89%,在荷斯坦公牛中只检测到一种基因型,没有发现隐性突变基因的携带者。实验证明,该方法重复性好、灵敏性高、稳定性可靠。  相似文献   

10.
奶牛隐性遗传缺陷脊椎畸形综合征的SSC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麦科学家1999年首先发现了荷斯坦牛中存在的、造成大量流产和畸形犊牛的脊椎畸形综合征(CVM)遗传缺陷.全世界奶牛业已经验证并认同丹麦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对付这种有史以来因遗传原因给荷斯坦牛造成巨大损失的疾病.我国奶牛群中也同样存在着隐性遗传缺陷CVM问题,可能已经给奶牛场造成巨大的损失.本文介绍了奶牛CVM的概况和CVM隐性遗传缺陷基因的分子检测方法,分析了其遗传机理和传递规律.以及国外对CVM的发现、检测和处理办法.介绍了控制CVM的关键点.北京奶牛中心在国内率先对本单位的150头荷斯坦种公牛和140头荷斯坦母牛进行DNA测定,对种公牛和母牛的DNA样品进行了SSCP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50头种公牛中,有16头是CVM携带者,携带率为10.7%:140头母牛中,17头是携带者,携带率为12%.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对种公牛进行选择.向养牛户提供CVM非携带者的公牛精液,避免CVM隐性遗传缺陷基因造成的经济损失,从而提高奶牛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丹麦科学家1999年首先发现了荷斯坦牛中存在的、造成大量流产和畸形犊牛的脊椎畸形综合征(CVM)遗传缺陷。全世界奶牛业已经验证并认同丹麦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对付这种有史以来因遗传原因给荷斯坦牛造成巨大损失的疾病。我国奶牛群中也同样存在着隐性遗传缺陷CVM问题,可能已经给奶牛场造成巨大的损失。本文介绍了奶牛CVM的概况和CVM隐性遗传缺陷基因的分子检测方法,分析了其遗传机理和传递规律.以及国外对CVM的发现、检测和处理办法,介绍了控制CVM的关键点。北京奶牛中心在国内率先对本单位的150头荷斯坦种公牛和140头荷斯坦母牛进行DNA测定,对种公牛和母牛的DNA样品进行了SSCP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50头种公牛中,有16头是CVM携带者,携带率为10.7%;140头母牛中,17头是携带者,携带率为12%。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对种公牛进行选择.向养牛户提供CVM非携带者的公牛精液,避免CVM隐性遗传缺陷基因造成的经济损失.从而提高奶牛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牛脊椎畸形综合征(Complex vertebral malformation,CVM)是由牛3号染色体上SLC35A3基因第4外显子上的单碱基突变引起的隐性遗传疾病,其隐性纯合子可以造成妊娠母牛早期流产、死胎或出生犊牛畸形,而携带者表型正常。本研究利用PIRA-PCR方法对北京密云地区500头荷斯坦母牛样本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的样本中,无CVM携带者。通过对调查地区荷斯坦母牛CVM携带情况的筛查,对该遗传缺陷在北京密云地区荷斯坦母牛群中的分布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并为CVM遗传缺陷的监控和合理选种选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荷斯坦牛脊椎畸形综合征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脊椎畸形综合征(CVM),是由在荷斯坦牛群中发现的一个隐性遗传缺陷基因所导致的,其纯合时可以造成妊娠奶牛流产、死胎或畸形,危害着奶牛业的健康发展.在荷斯坦牛群中发现的脊椎畸形综合征引起了各国奶牛育种协会和育种者的关注,奶业发达国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纷纷报道了在本国奶牛群中发现了脊椎畸形综合征的存在,都相应建立了种公牛遗传缺陷基因的分子检测方法和育种方案,有效降低了CVM对奶业发展的危害.本文就我国荷斯坦牛脊椎畸形综合征的研究和应用状况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CVM背景、传播途径、危害性、控制措施及展望等方面的内容,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PCR-RFLP建立了直接利用基因组DNA检测尿苷酸合酶缺乏症(DUMPS)突变的方法.对济南市6个奶牛场224头奶牛及53头荷斯坦种公牛进行了DUMPS的PCR-RFLP检测,共检出2头杂合母牛(携带者),杂合子占检测母牛群的0.89%,在荷斯坦公牛中只检测到一种基因型,没有发现隐性突变基因的携带者.实验证明,该方法重复性好、灵敏性高、稳定性可靠.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对奶牛选育程度的加强,奶牛遗传缺陷问题逐渐凸显。HH6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荷斯坦牛遗传缺陷,其致病机理为16号染色体上SDE2基因编码区内发生了一个从A到G的突变,SDE2是真核生物中维持基因组稳定必需的蛋白质,突变使得该蛋白的功能受到抑制,进而导致了胚胎在几次细胞分裂之后便死亡,即造成母牛流产。这一突变最初来源于一头1987年出生的美国公牛,该公牛及其后代的冻精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使用。为了分析HH6在北京地区荷斯坦牛中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利用KASP SNP分型技术和微流控芯片技术结合的新型检测技术,研发出可准确检测HH6的方法,可实现在2.5h内对96个样本分型。随后对100头公牛和466头母牛随机样本检测,结果在公牛中未检出携带者,而母牛群携带率为1.93%。尽管HH6在当前牛群中分布并不广泛,但仍需将其纳入常规种牛遗传检测当中并实施科学选配,以免该缺陷在国内牛群中传播,造成更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选取牛雄性性别决定基因SRY (sex region of Y chromosome),根据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应用PCR技术对5头荷斯坦奶牛DNA样品进行扩增,鉴定其性别;并对设计的引物灵敏度进行检测;对已有的公、母各20头荷斯坦奶牛DNA样品进行PCR盲检,获取奶牛高灵敏度特异性引物,用于奶牛性别鉴定。结果表明,4头公牛DNA样品可以扩增出目标条带(66 bp),1头母牛DNA样品无法扩增出条带,阴性对照扩增无条带;最佳引物灵敏度为1.6 pg/μL,可以很好地满足性别鉴定需要。40头个体中,20头个体DNA样品可以扩增出条带,其余20头个体DNA样品无法扩增出条带,检测结果与实际性别对比准确率为100%。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引物灵敏度比较好,能够满足奶牛性别鉴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以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5b(STAT5b)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检测STAT5b基因在京海黄鸡、边鸡、尤溪麻鸡和AA鸡4个群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与京海黄鸡繁殖性状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就STAT5b基因P1位点而言,在4个鸡群体中检测到6种基因型(DD、DE、DF、EE、EF、FF)。克隆测序发现,与DD基因型相比EE和FF基因型中存在2个突变(A9221G、T9401C)。就P2位点而言,在4个鸡品种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GG、GH和HH),克隆测序发现,与GG基因型比较HH基因型有3个突变(C11159T、T11183C和T11252C)。最小二乘分析结果显示,DF基因型的京海黄鸡300日龄产蛋数显著高于EE基因型的京海黄鸡个体(P0.05),其他性状基因型间无差异(P0.05);GG基因型京海黄鸡300日龄体重显著高于GH基因型的京海黄鸡个体(P0.05),其他性状基因型间无差异(P0.05)。单倍型分析产生8种单倍型,10种单倍型组合。单倍型组合H1H3和H1H8京海黄鸡个体300日龄产蛋数最多;单倍型组合H1H7京海黄鸡个体300日龄蛋重最大;H1H1单倍型组合京海黄鸡个体300日龄体重最高。因此,推测STAT5b基因P1、P2位点对京海黄鸡繁殖性状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荷斯坦牛白细胞粘附缺陷病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荷斯坦牛白细胞粘附缺陷病(BLAD)是一种遗传性免疫缺陷病,患病牛出生后,生长发育差,绝大多数在1年内死亡,且不具繁殖和哺育能力。该病的遗传基础为CD18基因编码区383位的A/G点突变导致白细胞表面的β2整合素表达缺陷。目前欧美等奶牛业发达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BLAD分子检测方法和跟踪监控体系。中国长期从国外进口荷斯坦公牛精液、胚胎或活体,由此可能引进了BLAD基因。本研究采用PCR—RFLP方法对116头可疑中国荷斯坦牛进行了检测.确定了2头BLAD携带者公牛和8头携带者母牛.未发现隐性纯合个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单位β(PIK3C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中国荷斯坦牛繁殖和产奶性状的关系。【方法】 通过混池测序对中国荷斯坦牛PIK3CB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筛选,采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KASP)技术在1 160头健康泌乳中国荷斯坦牛中进行SNP分型并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采用线性模型进行SNP与11个繁殖和产奶性状基于单位点和单倍型组合的关联分析。【结果】 在PIK3CB基因中共检测到了17个SNPs,筛选出7个SNPs用于后续分析。关联分析发现,7个SNPs与多个目标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关联(P<0.05;P<0.01);位于外显子区域的g.130433743 A>G位点AA基因型个体和位于可变剪接区域的g.130448069 G>A位点GG基因型个体,其经产牛首末次配种间隔、产奶量、乳蛋白量和乳脂量最低,体细胞评分最高,上述基因型个体具有较短的首末次配种间隔,而产奶性能相对较差;g.130387717 G>A位点AA基因型个体,其初配日龄和青年牛首末次配种间隔最低,产奶量、乳蛋白量和乳脂量最高,该基因型个体的繁殖和产奶性能均较好,上述3个SNPs位点可作为中国荷斯坦牛繁殖和产奶性状的候选位点重点关注。单倍型分析发现,PIK3CB基因的g.130387717 G>A、g.130430832 A>-、g.130433743 A>G、g.130433982 C>T、g.130446073 C>T和g.130448069 G>A 6个SNPs紧密连锁形成一个单倍型块,且与多个目标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关联(P<0.05;P<0.01),其中H2H3和H2H4单倍型组合个体的繁殖和产奶性能较好,为优势单倍型组合。【结论】 中国荷斯坦牛PIK3CB基因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其多态性与繁殖和产奶性状存在关联,g.130433743 A>G、g.130448069 G>A和g.130387717 G>A位点可作为潜在分子标记,为中国荷斯坦牛的平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牛白细胞黏附缺陷症(BLAD)的检测与单倍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白细胞黏附缺陷症(BLAD)是由常染色体上CD18基因单碱基突变(A→G)引起的隐性遗传疾病,隐性基因纯合时导致白细胞表面的β2整合素表达明显减少或缺乏而引起临床发病,患病牛的主要特征是机体免疫力降低、易患病从而影响生产性能的表现,严重的影响了奶牛场的经济效益。本研究重点对牛白细胞黏附缺陷症(BLAD)的致病基因CD18基因第2外显子(exon2)进行检测分析,通过对样品进行PCR-SSCP分析,结果发现了4种单倍型:单倍型H1、H2、H3及H4,经测序发现,此扩增片段共存在2个SNPs位点,分别位于CD18基因exon2的C20T和A55G位点,其中C20T突变是首次发现,属于同义突变,而A55G突变即是引起BLAD的错义碱基突变,单倍型为H1、H2和H3的个体是正常牛,单倍型H4是BLAD携带者,从而建立了一种筛选BLAD有害基因的新方法-SSCP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