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桑螟危害特点 桑螟,俗称卷叶虫、青虫等,是我区桑园主要害虫之一.桑螟一、二龄幼虫在叶背叶脉分叉处及芽苞内取食,三龄幼虫吐丝缀成卷叶或叠叶,隐藏其中咀食叶肉.桑螟暴发时,可造成桑园片叶所剩无几,不仅影响产叶量,其排泄物还污染叶片,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引发蚕病.  相似文献   

2.
一、桑螟危害特点桑螟,俗称卷叶虫、青虫等,是我区桑园主要害虫之一。桑螟一、二龄幼虫在叶背叶脉分叉处及芽苞内取食,三龄幼虫吐丝缀成卷叶或叠叶,隐藏其中咀食叶肉。桑螟暴发时,可造成桑园片叶所剩无几,不仅影响产叶量,其排泄物还污染叶片,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引发蚕病。二、桑螟发生规律桑螟发生正常年份,以南宁市为例,3月9日左右在田间可以见到第一代幼虫,以后每隔一个月发生一代,从5月份开始世代重叠,虫口密度急剧增加。7月份大部分桑园夏伐后,受食物和农事活动的影响,田间虫源大量被清除掉,少数桑螟转移到失管桑园或野桑上伏夏,9月中、下…  相似文献   

3.
采用30%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对桑螟3—5龄幼虫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桑螟3~5龄幼虫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在桑园中高龄桑螟较多时推广使用,但使用浓度不能低于1000倍。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用制糖的废液(桔水)施用于桑园,研究其对桑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桔水能使土壤中的桑根结线虫二龄幼虫大量减少;不论在发病的桑园施用枯水,还是在病迹地施用桔水后栽植新桑,均能降低桑树发病的死亡率,减少桑根瘤个数及有根瘤株数,同时能提高桑树的产叶量。这说明了桔水对桑树根结线虫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桔水是糖厂制糖中的废液,排放到江河污染环境。枯水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质,含有较丰富的水解氮和极丰富的速效钾等物质,施到桑园能变废为利,很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桑螟防治有效药剂及适期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桑螟属鳞翅目 ,螟蛾科 ,是浙北蚕区主要的夏秋季桑园害虫之一 ,一般一年发生5代。幼虫在叶背取食叶肉 ,低龄幼虫个体小 ,绿色 ,不易被发现 ;3龄起吐丝卷叶或叠叶居中取食 ,防治相对困难 ,特别是第3、4代幼虫 ,发生虫量多 ,气温高 ,幼螟发育快 ,防治适期较难掌握 ,而且正值秋蚕期 ,农药选择受限 ,常造成较大损失。为了探寻桑螟的防治适期、适用药剂及其它相关情况 ,我们在2000年进行了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嘉兴市蚕种场新一桑园32~34号地 ,品种荷叶白 ,树龄5年 ,中干养成 ,行株距1.67m…  相似文献   

6.
1999年以来,我县桑园秋季的主要害虫桑螟,一直影响着我县的蚕种和蚕茧生产。桑螟幼虫不仅与蚕争叶,而且使受害桑树叶质下降,蚕食下虫口叶后,蚕体抗逆性减弱而引发蚕病;桑螟还带有微粒子病,与蚕发生交叉感染。实践证明,当年秋季“桑园螟虫多,蚕室蚕病多”。笔者从1999年至2005年七年中对桑螟在我地暴发三次的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桑螟的预警有了更深的了解。1桑树害虫暴发的原因1.1虫源据调查,我地桑园内可查见的害虫达40多种,造成经济危害10余种,在同地区当年危害严重的至多2~3种。近几年来我县桑园秋季一直有桑螟的虫源存在,并在4、5代发…  相似文献   

7.
桑螟分布于全国各蚕区,华东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晚秋蚕期桑叶受害最重。低龄幼虫在叶背叶脉分叉处取食,3龄后幼虫吐丝折叶或将两片叶重叠,在内取食叶肉,仅留上表皮,形成黄褐色半透明薄膜。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性信息素引诱剂对桑螟成虫的诱杀效果和对桑螟幼虫在桑园的消长动态监测效果,分析了桑螟的世代发生规律,为指导桑螟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7年春在浙江省湖州市进行了不同浓度的20%亚胺硫磷(Phosmet)乳油对桑园害虫的防治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亚胺硫磷对野蚕、桑螟低龄幼虫防效较好,对桑蓟马防效较差;在湖州地区推广初期,推荐使用浓度为1500—2000倍。  相似文献   

10.
2006年秋我地区的桑园虫害严重,桑螟虫大面积暴发,晚秋的桑叶可以说是颗粒无收。一眼望去桑园就象一张大大的网。蚕室的墙壁上、蚕匾里、围墙上到处都是桑螟虫,危害相当严重,给蚕农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1虫害发生桑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一年发生4个世代,成虫、卵、幼虫、蛹、以老熟幼虫越冬。一般在9~10月份危害桑叶,排泄物污染叶片,影响桑叶质量及饲养,还容易导致蚕病发生。成虫清晨羽化,日中隐伏叶下及杂草中,夜间活动有趋光性,飞行迅速。多雾潮湿,有利于螟虫孵化,初孵幼虫在叶背叶脉分叉处取食下表皮及叶肉组织,仅留上表皮。3龄后吐丝折叶。…  相似文献   

11.
张建强 《蚕业科学》1995,21(1):20-23
本文描述了长距茧蜂的形态特征,并研究了它的生物学特性,该蜂在重庆地区一年发生7—8代,以老熟幼虫在树隙、落叶、草丛中结茧越冬,可行孤雌生殖,成虫雌性多于雄性,该蜂寄生于桑螟幼龄幼虫、幼虫老熟时被寄生致死,平均寄生率达36%,为寄生于桑螟幼虫体内的优势天敌,该蜂对桑螟的寄生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跟随现象,桑园内人工繁蜂放蜂可提高其寄生率。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桑螟性引诱剂对成虫的引诱效果,把桑螟性引诱剂诱捕器置于历年桑螟为害较重的4类桑园,并设置不放诱芯对照区;同时比较了不同悬挂高度、不同放置间距的诱捕器对桑螟雄成虫的诱捕效果;并记录试验期间气象状况。结果表明,诱捕器在4种不同类型的桑园都有很好的诱捕桑螟成虫和控制桑螟幼虫的效果;诱捕效果与气象状况有关,诱捕期间晚间无风日的诱捕效果显著优于有风日;诱捕器间放置距离50m的诱捕效果优于30m,效果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悬挂高度对诱捕效果影响不显著。诱捕雄成虫对下代桑螟幼虫有良好控制作用,4类桑园防效都在55%以上,最好处理区达到69.4%,并且有持续控制的效果。所以,新型飞虫诱捕器宜于在桑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桑螟幼虫的越冬死亡率及过冷却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NTC-TD热敏电阻法测定了桑螟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冰点。统计了桑螟幼虫的越冬死亡率。结果表明:前年9月到翌年4月间,过冷却点和冰点随温度降低而降低,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并且均呈现一定的滞后性,但两者变化幅度不同,过冷却点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冰点的变化幅度。4个处理中,越冬幼虫死亡率以枯枝落叶中为最高,室内最低。外界温度和过冷却点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桑螟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 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近年,四川蚕区桑树受桑螟为害较为严重,从死亡的桑螟幼虫体上分离出来两种病原菌。这两种病原菌,对家蚕也有较高致病性。现将初步研究结果初报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1.田间自然感病死亡的桑螟幼虫和发育正常的桑螟三龄幼虫。2.家蚕四龄幼虫[品种为781×(734×782)]3.牛肉汁培养基,PDA培养基。4.真菌及细菌常规分离培养和鉴定的仪器与药  相似文献   

15.
2008年7—9月份,广西蚕区频繁受台风的影响,如第14号台风“黑格比”期间连续发生强降雨,阴雨日和雨量均较多,桑园内小气候环境湿度相对较大,气温较低,有利于桑螟的孵化、繁殖和生长。在这期间广西桑园桑螟幼虫数量上升,而且发生期与中晚秋蚕的饲养期相遇,给防治带来困难。本文就在台风“黑格比”过境前后对桑园内发生桑螟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原因分析,旨在提醒业内人士对天气变化导致桑园害虫危害情况的关注,同时提出了台风发生前后桑园桑螟的防治建议及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桑螟食叶量测定和发育历期的调查 ,明确了桑螟在 2 5℃恒温条件下的幼虫历期为 12~ 13d ,幼虫一生鲜叶食下量为 4 15mg ,其中 4、5龄的食叶量约占全龄食叶量的 82 3% ,据此可确定桑螟的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经测算 ,桑螟春夏季的防治指标为 2 4 0 0 0~ 30 0 0 0头 /hm2 ,秋季的防治指标为 36 0 0 0~ 6 0 0 0 0头 /hm2 ;而农药防治的最佳时期应掌握在 3龄卷叶前为宜。  相似文献   

17.
瓜绢螟[Diaphawia indica(Saunders)],亦称瓜绢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主要为害西瓜、苦瓜、丝瓜、黄瓜、甜瓜等瓜类作物,有时也为害番茄、大豆等作物。幼虫孵化后先在叶背取食叶肉,幼虫3龄后,吐丝连缀叶片.藏于其中,取食时伸出头胸部,幼虫化蛹亦在卷叶内。幼虫除为害叶片外,也能蛀入果实和藤皮内为害。瓜绢螟是我县西瓜、苦瓜、丝瓜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18.
对海宁市桑螟的发生特点、变化趋势和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桑螟发生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桑螟世代数的增加,加大了对春季蚕种生产的影响.桑螟幼虫期与养蚕期重叠,防治适期要求精准.根据桑螟容易暴发成灾,越冬环境复杂,成虫趋光性较强等特点,提出了冬春采取室内人工捕捉、回山消毒和封园治虫控制越冬基数,春季越冬代桑螟羽化期在桑园用灯光诱杀成虫,错峰饲养原蚕,春蚕期桑园中如暴发桑螟用24%溴虫腈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进行防治等以春季蚕种生产防微“控毒”为目标的桑螟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羿红 《蚕业科学》2000,26(3):182-183
桑螟是福建省桑园发生危害较严重的害虫之一 ,近年来已成为福州地区桑园的主要害虫。危害严重时泱及整片桑园 ,不仅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 ,且害虫的微孢子病原与家蚕交叉传染更是严重影响了蚕作的稳定。本文采取田间观察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 ,调查了桑螟的发生规律 ,并建立了综合防治措施。1 习性与发生特点1 1 研究方法1 1 1 单头饲养 :将采集幼虫或初孵幼虫置于二重皿内自然温度下饲养。皿底铺吸湿纸数层 ,滴水适量 ,以保鲜桑叶。每日给予新鲜桑叶 ,并清除粪便残叶。 4~ 6次 /d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结茧后停止给桑 ,继续保护在…  相似文献   

20.
桑园秋季生长迅速,蚕农桑园全面治虫工作十分辛苦,从2017年秋季开始,我县初步试用无人机桑园治虫工作的探讨,大大减轻了治虫人员劳动强度,提高治虫速度和效果。为此,笔者于2018年7~9月对桑螟2、3、4代初孵幼虫盛期分别进行了无人机飞防技术应用,有效地控制了各代桑螟的发生,防效果显著。8月28日着重进行了四代桑螟防治定点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