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摘花提高红象牙杧坐果率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杧果生产是田阳县右江河谷一带的支柱产业之一,栽培面积(0.67万hm2)远大于其它旱地作物,销售杧果果品收入已占果农收入的1/2以上。在种植的杧果品种中,红象牙木亡是一大宗品种,产量占木亡果产量的50%以上。多年来红象牙木亡表现为坐果率不高、产量不稳、果实偏大、鲜销不畅等缺点,影响了果农的收入。也影响了该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为了摸索提高红象牙木亡坐果率的方法,笔者进行了应用摘花技术提高红象牙木亡坐果率的试验。1试验材料与方法1.1时间、地点、材料2007年2~5月,在右江河谷表现很普通的三雷木亡果园的红象牙木亡嫁接树,树龄7 a。1…  相似文献   

2.
2012年和2013年分别调查广西百色市右江区、田东县、田阳县,南宁市武鸣县和钦州市灵山县等不同地区的杧果品种流胶病发病情况。结果表明,广西杧果流胶病发生较普遍和严重,病株率达50%以上,不同杧果品种发生为害情况差异显著。同一果园中,台农杧发病重,而红象牙杧、金煌杧发病较轻;同一植株上嫁接不同品种,台农杧发病重,红象牙杧、金煌杧发病轻。  相似文献   

3.
右江河谷地处广西西部,杧果栽培历史悠久,杧果种植面积已达2.63万hm^2。目前,该地区杧果栽培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卡亡果商品率低,优质果率不足20%,果农经济效益差,出现卖果难,弃管丢荒,砍树改种现象。如何提高杧果商品率,增加果农收入,已成为杧果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红象牙杧是广西右江河谷地区杧果主栽品种之一,也广泛种植于广西其他地市及广东、海南、云南、四川等省。红象牙杧果实发育中后期如果面受光量大,则着色好,呈现艳丽的紫红色;若光照不足,果面着绿色或淡绿色,仅向阳面显现紫红色,其余部位着色不佳,极大地影响果实商品性。据观察,  相似文献   

5.
1选育过程‘热农2号’杧果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于1997年从美国红忙果实生后代群体中选育的优良株系,经多年初级系比观察,发现该品系长势壮旺,成花容易,花期相对较晚,坐果率高。食用风味品质优于当家品种‘紫花杧’,抗炭疽病能力强于大多数红杧品种,且性状稳定,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6.
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的华坪县,从已引进的40多个中晚熟杧果品种中筛选出10个品种作进一步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圣心、凯特、爱文、热农1号、澳杧、红象牙杧在金沙江流域的华坪县栽培具有结果早、产量高、果实美观、品质好,晚熟、果实较耐贮运,销售市场好,货架期较长,销售价格高等特点,适宜在金沙江干热河谷杧果种植的优势区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对百色主栽品种台农1号、红贵妃、金煌杧、红象牙、桂七等5个杧果品种的叶片解剖结构进行观测,并选择主脉直径、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角质膜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叶肉组织紧密度和叶肉组织疏密度等10个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5个杧果品种抗旱性。结果表明,5个杧果品种的抗旱性从强到弱依次为金煌杧>红贵妃>红象牙>桂七>台农1号。  相似文献   

8.
以杧果为试材,在经历2008年春长时间低温寡照之后,对15个品种的抗冷害能力和花序再生力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均受严重冷害,顶生花芽(或花序)大部分干枯死亡,仅金煌杧的抵抗力稍强;供试品种均具有腋花序再生能力,但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再生力强的品种有农院14号杧、台农1号杧、凯特杧、金穗杧、紫花杧、桂热杧120号、桂热杧82号,较强的有红象牙杧、吉尔杧、秋杧、桂香杧,中等的有红金煌杧、金煌杧,较差的为贵妃杧和爱文杧;再生花序数与再生花梢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随着杧果上市量逐渐增加,印度克里希纳吉里市场的杧果价格大幅度下滑,目前已跌至2印度卢比/kg。克里希纳吉里是印度杧果主产区,其杧果产量占全国杧果总产量的40%以上,杧果种植面积达30800hm^2。相关农业统计资料显示,由于受连续干旱影响,杧果产量低,售价曾一度高达30印度卢比/kg。近3年来,印度杧果产区持续干旱。地下水资源减少,对杧果产量及品质造成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杧果对细菌性黑斑病抗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杧果细菌性黑斑病是杧果上的三大病害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各杧果产区造成严重的危害,而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因此本试验对海南19个栽培品种进行了田间人工接种,测定了其对细菌性黑斑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杧果古铜色叶、淡绿色叶和深绿色叶3种叶龄叶片中,古铜色叶最抗病,病害在同一叶龄叶片上的潜育期长短在不同杧果品种之间有差异,但大部分的潜育期为6 d左右;其次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越杧较感病;封顺无核杧、金穗杧、四季杧、红杧、粤西1号、紫花杧、生紫杧、马切杧、台农、爱文杧、热杧和凯特中等抗病;香蕉杧、米杧、龙井、大白玉、红象牙杧和桂香较抗病;未发现高抗或免疫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以‘金煌1号'杧果为试材,研究双层搭架矮化避雨栽培对其物候期与果实形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矮化避雨栽培可使‘金煌1号'杧果盛花期推迟2~3 d,末花期及果实转色期推迟3~4 d,果实成熟期推迟5~6 d;特级果比率提高17.22%,发病率、裂果率分别降低7.41、1.84百分点,商品果率、优质果率分别提高12.96、10.5百分点;平均单果重提高18.0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1.2百分点;树冠高度降低33.77%,两性花坐果率提高49.04%,株产、667 m~2产量分别提高29.21%、24.63%。  相似文献   

12.
《果农之友》2008,(2):46-47
一些优良桃品种如早凤王、天王桃、重阳红等,果实个大、色泽鲜艳、口感好、市场售价高,但是花粉少、坐果率低,采用人工授粉技术,可有效地提高坐果率,提高桃果的品质,是增强桃果市场竞争力、增加果农收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提高南果梨果实品质的关键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果梨是鞍山市果业的主栽品种,目前全市种植面积约2.1万hm^2,海城市、千山区的东部浅山丘陵地带,产量在15万t左右。在北京市场上,南果梨极品果的价格30元/kg,在上海市场甚至高达50元/kg,普通南果梨价格5-6元/kg左右。南果梨收入占当地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南果梨生产已成为当地果农脱贫致富的产业之一。然而南果梨的极品果率不及总产量的1%,严重影响了果农收入的更多增长。为提高南果梨果实品质,增加南果梨的极品率,在总结丰产优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措施,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杏果营养丰富,但坐果率低,导致产量不高,影响了杏树的发展。杏树坐果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不完全花比例高,完不成正常授粉受精过程;二是花期和幼果期易受低温冻害;三是营养物质积累少,花芽分化质量差。因此,要想提高杏树坐果率,增加产量,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品种选择和配置应选择发育健全的两性花,自花授粉坐果率高的品种。欧洲甜杏有金太阳、凯特、玛瑙杏等,国产杏有河南早金香、红丰、新世纪、早红、红光等,同时还要注意选与主栽品种有良好杂交亲和性,且花粉量大、生活力强、花期相遇的授粉品种,其搭配比例为3~4∶1。2加强花果期管理(1…  相似文献   

15.
杧果(Mangifera indica L.)果实不耐贮运,通常采后3周即出现腐烂变软(唐婷等,2009),致使杧果产区产品滞销。近年来杧果加工企业不断增加,需要高产稳产、出汁率高、商品性好的品种。实生选种是杧果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手段,占目前国内外栽培品种的80%以上(Lakshminarayana,1980)。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寿桃具有果大色佳、抗旱、耐瘠薄等优点,在我县得到大面积推广,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200余hm~2。在生产中发现,由于自然授粉不良造成花果稀疏,致使坐果率低、品质差、产量低。特别是去年春季遭受倒春寒、大风及持续低温天气影响,花朵提早脱落,坐果率比往年偏低20%左右,严重影响了果品产量,给果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技术人员经调查研究发现,采用人工授粉技术,可有效地提高坐果率,提高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适宜百色右江河谷地区种植的杧果良种,引进了热农1号杧、新世纪杧、吉尔杧和红玉杧等4个杧果品种并进行试种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热农1号杧、新世纪杧、吉尔杧和红玉杧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都在14%以上,单株产量在25kg以上,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在17 327kg/hm~2和9.5万元/hm2以上。这些品种在百色右江河谷地区综合表现较好,在杧果品种改造中可选择作为优良品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杨列芳 《中国果树》2006,(5):68-69,I0001
近年来,我市柿树栽植面积不断扩大,进一步促进了果农的增收,但一些农户缺乏栽培管理柿树的经验,盛果期柿园“满树花半树果”的现象较为普遍,致使柿果产量较低。我们于2003—2005年在薛城区沙沟、邹坞、张范3个乡镇40hm2柿园进行提高柿树坐果率综合技术试验,收到良好的效果。试验园柿树6~8年生,行株距3m×3m,品种有磨盘柿、牛心柿、金柿等。经3年试验,柿树坐果率和产量明显提高,试验前平均坐果率23.2%、平均每667m2产量340kg,试验第1~3年(2003—2005年)平均坐果率分别为31.4%、48.8%、61.7%,平均每667m2产量分别为480、720、835kg,且柿果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杧果蒂腐病可可球二孢(B.theobromae)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及评价杧果品种的抗病性,为杧果蒂腐病防治技术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接种的方法,对124个B.theobromae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并针对11个杧果品种进行抗病初步测定。【结果】B.theobromae菌株之间致病力有较大差异,强致病力菌株占28.23%,中等致病力菌株占66.93%,弱致病力菌株占4.84%。同一品种资源分别接种5个不同菌株,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但是,通过接种B.theobromae后的平均病情指数进行抗性分级,对多个菌株的抗病性进行综合评价发现,‘象牙’为高感(HS)材料,而其余10份材料均表现为感病(S)。【结论】杧果可可球二孢是引起杧果蒂腐的优势病原菌,强致病力和中等致病力菌株在海南分布广泛;供试11份杧果材料中没有对B.theobromae菌株表现抗病的杧果品种。  相似文献   

20.
<正>葡萄是我国重要的水果之一,近几年来,我镇大量引进了葡萄种植,成为当地农民的收入来源之一。一些果农在葡萄前期的管理和防病过程中都做得很好,葡萄坐果也很好,但到了坐果后期及成熟期葡萄出现了裂果、病斑、虫害等现象,遇到大风、雨水,将出现烂果,葡萄的品质和产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果农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