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微囊藻毒素是富营养化水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难于降解的有毒污染物.本试验以混凝与Fenton试剂氧化法相结合,研究了微污染水中微囊藻毒索的去除方法,结果表明,虽然FeCl3强化混凝对溶解性藻毒素的去除有限,但FeCl3强化混凝与Fe2+/H2O2或Fe3+/H2O2试剂结合能有效地去除微污染水中的藻毒素;FeCl3强化混凝后,采用Fenton试剂氧化法对粗提液中MC - LR、MC - RR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82.45%和99.93%.  相似文献   

2.
强化混凝工艺及对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农业和小城镇建设需要优质饮用水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对保证饮用水质至关重要。文章阐述了强化常规混凝工艺不但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物 ,而且是目前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 ,并通过试验水厂常用混凝剂在不同混凝条件下的混凝效果加以研究。结果表明 ,增加混凝剂投加量和降低 p H值均能有效的去除有机物 ,其中 p H值的影响效果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聚乙烯醇微滤膜应用于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可行性。[方法]考察直接微滤与混凝-微滤组合工艺2种方式对微污染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对膜清洗方式进行探讨。[结果]混凝-微滤组合工艺在改善水质与缓解膜污染方面均优于直接微滤,出水水质中浊度、有机物、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8.1%、86.1%与67.5%。[结论]混凝作为预处理可有效改善膜的过滤性能,提高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混凝-微滤组合工艺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杨广文  张建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72-15573
[目的]以受污染水为水源,对生物强化过滤工艺与常规净水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处理后的水质进行CODMn、NH4+-N、色度、浊度等指标分析,计算出常规工艺去除率和生物强化去除率。[结果]生物强化过滤工艺对受污染水源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净水系统,其对CODMn、NH4+-N、色度、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34%~56%、78.7%~92%、53%~68%、90%;而常规净水工艺对CODMn、NH4+-N、色度、浊度的去除率仅为11%~30%、4.7%~25%、38%~54%、60%~80%,并且处理效果不稳定。[结论]采用生物强化处理系统处理微污染水源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烧杯试验,分别以硫酸铝、硫酸铁、氯化铁、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铝铁(PAFC)和聚丙烯酰胺(PAM阴离子型,絮凝剂)为混凝剂,研究了混凝剂种类、投加量和投加方式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净化效果,并进行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试验中所采用的硫酸铝、PAC、PAFC、氯化铁、硫酸铁5种混凝剂中,铝盐类混凝剂单独使用时,对于有机物(以CODMn作为指标)的去除效果,以PAFC最佳。有机物去除率在试验条件为"PAM+其他混凝剂"联合投加时,铝盐混凝剂中以PAC的处理效果最佳。考虑到实际运行中的经济方面的因素,建议采用PAFC或PAM+PAC对微污染水源进行混凝方法处理,是技术经济最优值,投加量分别为15~30、10~30 mg/L。  相似文献   

6.
生物活性炭膨胀床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京三家店水库建立150L的反应器,研究了以活性炭为微牛物载体的膨胀床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中有机物和氨氮的处理效果及其受温度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本工艺对有机物和氦氮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对温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常温下(15℃左右)和低温下(〈4℃)对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20%和10%,对氨氮的去除效率大于85%。处理三家店水库出水可以满足二类地表水对CODMn的要求一长期运行水力负荷的冲击并小会对本工艺造成明显的影响.在氨氮不足条件下,通过适当提高水力负荷可增加通过反应器氨氮的量,从而促进其对有机物的去除。  相似文献   

7.
王锐  刘彩霞  靳朝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367-7369
[目的]为净化微污染黄河水源水寻求一种较好的工艺。[方法]研究不同浓度O3投加量和反应时间对微污染黄河水源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质如色度、CODMn、UV254、NO2-N和NH4+-N的去除效果。[结果]色度明显下降,CODMn降低了10%,UV254下降了58.9%,NO2--N降低了42.69%,NH4+-N略有增加。处理该微污染黄河水源水,最佳预氧化时间为2 min,臭氧投加量为2.7 mg/L。[结论]O3预氧化技术对黄河微污染水源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有机污染物对流动电流控制系统给定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流动电流混凝投药控制系统应用于四种受污染水样的试验研究,发现有机污染物的存在使流动电流混凝投药控制系统的给定值增加.且有机污染物浓度越高,给定值增幅越大,有机物的种类不同对给定值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但在试验浓度内其影响并不显著或可通过技术措施加以解决.这为流动电流混凝投药控制系统应用于受污染水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削减沼液处理工艺中生物生态单元的负荷,采用磁混凝工艺预处理沼液。经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磁种与混凝剂的投加配比,分析混凝出水中的残余铝含量和铝形态以及有机物官能团的分布,研究磁混凝强化沼液预处理的效能与磁混凝机理。结果表明,磁混凝加快絮体沉降,提高出水安全性,增加沼液中污染物去除;磁混凝预处理最佳配比为Fe3O4(1.0 g·L-1)+Al2(SO4)3(2.05 g·L-1)+PAM(10.34 mg·L-1),此时磷、COD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9.09%、30.39%和14.76%。同时磁混凝通过促进Alb的生成和增强芳香碳物质去除的方式强化沼液中有机物去除;另外磁种Fe3O4的吸附增加氨氮去除。结果可为沼液预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贵州省以深水湖库为供水水源的自来水厂常规水处理工艺各个工艺段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以及各工艺段微囊藻毒素不同形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自来水厂常规水处理工艺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有限,对总微囊藻毒素的平均去除率为30.0%,对胞外微囊藻毒素的平均去除率为7.9%,对胞内微囊藻毒素的平均去除率为89.6%。对于胞外藻毒素,水处理工艺中氯化消毒段的去除率最高;对于胞内藻毒素,水处理工艺中混凝过滤段的去除率最高。经预氯化混凝的藻在沉淀36.0 h后,胞内藻毒素被释放出来;而没有预氯化混凝沉淀的藻在静置48.0 h后,未发现胞外藻毒素增高。自来水厂水处理中,当水中藻毒素以胞外藻毒素为主要形态时,处理措施应以强化氧化为主;而当水中藻毒素以胞内藻毒素为主要形态时,处理措施应以强化混凝除藻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混凝处理微污染源水过程。[方法]以商业聚合硫酸铁絮凝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快速搅拌速度、快速搅拌时间、慢速搅拌速度对混凝处理效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混凝条件。[结果]实测残余浊度与模拟残余浊度相关系数达0.96,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关性强,模型预测浊度去除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采用5 mg/L混凝剂投加量,处理40.50 NTU与9 mg/L的TOC源水,获得响应面优化的混凝条件,残余浊度达到1.70 NTU。响应面优化获得最优条件:当在快速搅拌速度为347 r/min、快速搅拌时间为3 min、慢速搅拌速度为79 r/min、慢速搅拌时间为15 min的条件下,原水残余浊度为30.10 NTU,实测残余浊度为0.64 NTU,TOC去除率达到50.74%。[结论]基于响应面法优化混凝处理微污染源水具有较高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2.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斐  李磊  徐炎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672-4674
对国内外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并对我国微污染水源水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立体式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源水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煜权  左倬  郭萧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918-14921
[方法]探讨立体式人工湿地在微污染源水体处理中的应用。[方法]提出了一种立体式人工湿地模式,重点分析了运用该模式的嘉兴石臼漾水厂引水河道新塍塘的水质生态净化中试工程,并从水质水量、季节气候、物种配置以及管理维护4个方面,探讨了该项技术净化水质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夏秋两季,3种不同水力负荷的工况下,中试工程能够改善水体透明度及溶氧环境,有效降低了微污染源水中的SS、CODCr、NH3-N、TN、TP等水质指标,出水基本能稳定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结论]该立体式人工湿地对微污染源水的净化处理是可行的,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价值与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4.
王黎瑾  林春绵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07-6208
介绍了改性沸石在水处理领域中应用研究的现状,总结了天然沸石的改性方法、改性沸石对废水中的氨氮和磷的处理性能以及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改性沸石在废水处理尤其是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微污染水生物活性炭处理技术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生物活性炭技术处理原理,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微污染水生物活性炭处理技术在机理、微污染有机物、微囊藻毒素及嗅味物质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生物活性炭技术在微污染水处理领域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悬浮藻类对微污染水中氮和磷的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法康  魏成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25-22527
[目的]探讨悬浮藻类去除微污染水中氮和磷的效果。[方法]采用悬浮水藻处理人工配置模拟的3种不同的微污染水为试验水样,测定了不同水体中悬浮藻类的生长情况以及水藻对氨氮、总磷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及特性。[结果]在水样温度为(20±1)℃、光照强度为2000—2500lux、pH为6.5~7.5、悬浮水藻初期接种浓度为1.0×10。个/L的条件下,经过10d的反应,藻类生物量剧增,3种水样中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2%、83.3%和94.2%;总磷的去除率达到77.1%、96.1%和20.0%,有机污染物浓度有所降低。[结论]为微污染水处理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左倬  史云鹏  胡伟  何文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72-4174,4184
在嘉兴新塍塘配置人工湿地+水下森林模式的水质生态净化系统,开展微污染源水处理效果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水力负荷工况下,中试系统均可有效提高水体的SD,对水体SS、CODCr、NH3-N、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74%-88%、26%-59%、84%-87%、76%-83%、36%-50%,显著改善了水体的溶氧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