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主要危害人畜生殖系统,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其流行地域在不断变化,每年都有新发和复发地区的报道。布鲁氏菌的感染主要缘于其有效的宿主免疫逃避机制,论文对近几年国内外布鲁氏菌抗原和毒力因子等病原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布鲁氏菌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多种动物共患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世界范围内每年出现约50万例人布鲁氏菌病病例,我国尤甚。进入2000年以后,人布鲁氏菌病在我国成为报告发病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该病主要危害人畜生殖系统,人与人之间几乎不传播,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中病羊感染人的比例较高[1]。目前疫苗免疫是布鲁氏菌病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布鲁氏菌病高发地区,我国在  相似文献   

3.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主要危害人畜生殖系统,人与人之间几乎不传播,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近几年疫情急骤回升。作者综述了布病的研究现状及其流行趋势,初步探讨布病综合防控面临的主要困境。  相似文献   

4.
布鲁氏菌病是目前世界上对人畜危害最大的人畜共患病之一,不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给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本文主要结合文献记载对布鲁氏菌病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布鲁氏菌病又称为传染性流产,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最近几年,该种传染性疾病在人畜间发病数量不断增加,危害十分严重。随着青海省祁连县牛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布鲁氏菌病的报告病例呈现增多趋势,常常因为防控不及时,给地区畜牧产业以及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笔者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一例牦牛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和防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布鲁氏菌病是危害动物和人类健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饲养宠物增多,人类和犬接触越来越密切,犬布鲁氏菌病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针对犬的布鲁氏菌病对其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检测方法、症状、治疗和免疫预防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病,不只危害牛羊健康,还威胁人类健康,应对该病高度重视。虽然布鲁氏菌病的致死率不高,但其病程漫长,对牛羊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因此,饲养人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养殖场的环境卫生,提高防疫水平和饲养技术,减少牛羊患病的概率,保障牛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羊、牛、猪、犬及人等均可发生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可引起患病动物不孕、流产和死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0IE)将其列为多物种动物疫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是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人畜共患病之一。进入21世纪,布病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回升趋势,我国布病疫情在人畜间也呈现出逐年持续上升的态势。这一  相似文献   

9.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为人畜共患病,该病在流行过程中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眼结膜和受损皮肤等传染到人,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随着人畜共患性疾病报道频次的增加,人们对其关注程度亦在不断提高,而布鲁氏菌病(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它是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广,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危害十分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近些年来,我国人间和畜间布病疫情逐年递增,甚至部分地区呈爆发和流行态势,防  相似文献   

10.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又称为布氏杆菌病。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布鲁氏菌病在我国是人的乙类传染病、家畜二类传染病,也是WHO确定的致残率最高的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给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同时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11.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国内外使用的疫苗主要是减毒活疫苗,这种活疫苗具有一定的毒力,但不能区分野毒感染与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会干扰该病的检疫,国内外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基因缺失标记疫苗。论文综述了近年来布鲁菌基因缺失疫苗株的研究及应用概况,以加深对布鲁菌病新型疫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13.
布鲁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高度流行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当今畜牧业的发展并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绵羊种布鲁菌病是由绵羊种布鲁菌(Brucella ovis,B.ovis)引起的一种以绵羊生殖系统功能障碍和怀孕绵羊流产为特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目前,对于绵羊种布鲁菌的胞内寄生机制和感染机制尚不清楚,现将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和疾病防控等方面对绵羊种布鲁菌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后期挖掘绵羊种布鲁菌的致病机理和与其相关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布鲁氏菌胞内存活机制与巨噬细胞极化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布鲁氏菌(Brucella)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致病菌,虽无典型的毒力因子却有很强的致病力,且常导致慢性持续感染。布鲁氏菌病被列入世界上严重的人兽共患病之一,直接对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布鲁氏菌感染的靶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其发展了更高的策略逃逸宿主免疫细胞的杀伤,甚至在细胞内大量繁殖,削弱巨噬细胞的功能,使巨噬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抗原递呈功能部分丧失,从而能在宿主细胞内长期持续性感染。文章围绕布鲁氏菌胞内存活机制进行探讨,分析了不同极化类型的巨噬细胞在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及相关炎症通路对机体炎症发展的作用;揭示了布鲁氏菌胞内生存不仅可适应持续感染期间不同的免疫微环境,也可适应感染期间靶细胞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差异;证实了在慢性感染的过程中免疫逃避和与宿主细胞代谢的相互作用起关键作用;解释了NF-κB通路是调节M1/M2型巨噬细胞亚型平衡状态的关键因素。布鲁氏菌在宿主细胞中持续感染是国内外学者所面临的巨大难题,其免疫逃逸机制和致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前,调查分析了张家川县2015—2020年家畜牛、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采用虎红平板凝胶实验方法、试管凝集试验、PCR检测法对2015—2020年全县15个乡镇的牛羊进行了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其中牛血清9 925份,羊血清70 992份,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检测牛羊血清80 917份,采用PCR检测法检测血清7份。通过对2015年至2020年牛、羊布鲁氏菌病阳性检出率的分析,说明张家川县的布鲁氏菌病在逐年的净化之中,流行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动物防疫部门的防控压力仍旧很大,需要加大实验室检测力度、落实检疫监管与移动控制、建设专业队伍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着手,形成工作合力,有效避免从疫病源上传染给人。  相似文献   

16.
奶牛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以奶牛流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细菌传染病,该病流行较广,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该病也是目前世界上危害较大的人畜共患病之一。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布病疫情在世界部分地区有所回升,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安全构成一种潜在的威胁。本文对奶牛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检测及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羊种布鲁氏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羊种布鲁氏菌的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羊种布鲁氏菌基因组、致病因子、致病机理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提出见解,为最终使该菌所引发的相关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羊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是当前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不仅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给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就羊布鲁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进行介绍,并提出有效防控措施,以期为羊布鲁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Intracellular survival of Brucella: defining the link with persiste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rucellosis is caused by a facultative intracellular pathogen that invades both professional and non-professional phagocytic cells. Resistance to killing in professional phagocytic cells controls survival and chronic infection. Resistance of the organism to killing appears to derive from altered intracellular trafficking of Brucella containing vacuoles to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via the autophagic pathway. Acute infection is observed in pregnant ruminants in which invasion of the chorionic trophoblasts results in abortion. Following abortion persistence of the organism is observed in the mammary gland and lymph nodes of ruminants. The risk of multiple abortions and subsequent shedding of the organism in the milk has resulted in the culling of infected animals. Persistence of the organism in the 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 is a primary symptom in human infection and may persist over several decades. We have employed the mouse model of brucellosis to characterize genes responsible for persistent infection in an effort to identify potential drug targets for elimination of infection or to attenuate potential vaccine candidat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Brucella utilizes a battery of metabolic functions to sustain itself in intracellular environments in conjunction with altering the intracellular course of inf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