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波  周桂生  顾巍菊  刘理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8):1361-1362,1366
以常规棉苏棉16、渝棉1号和转Bt基因抗虫棉科棉1号、科棉4号为试验品种,调查了初花期和盛花期2种类型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2种类型棉田初花期和盛花期害虫发生量不同,但趋势基本一致,即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棉铃虫、棉红铃虫和棉大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的发生量明显低于常规棉品种,表现出良好的抗性;棉叶蝉和棉盲蝽等非鳞翅目害虫的发生量在不同类型品种间无显著差异;2种类型棉田害虫的主要差别是非鳞翅目害虫。研究结果还表明,鳞翅目害虫的发生和赤眼蜂、瓢虫等天敌的发生间有一定的追随关系。针对不同类型棉田应有不同的防治策略,常规棉主要是进行鳞翅目害虫的防治,兼顾非鳞翅目害虫;抗虫棉棉田害虫的防治以非鳞翅目害虫为主,以免其取代鳞翅目害虫成为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抗虫棉的推广,使防治棉田害虫的次数减少,降低了棉花生产成本,受到了棉农的欢迎.但抗虫棉不是无虫棉,有些农民误认为抗虫棉为免药棉,致使对棉田放松管理,造成害虫的严重发生,给其带来不应有的损失.现将抗虫棉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特性及棉田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消长,从越冬病虫源防治、抓好春播阶段防治、搞好苗期防治、切实抓住蕾铃期防治、合理防治后期害虫、科学防治病害等方面提出了转基因抗虫棉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转Bt基因抗虫棉田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适合本农区种植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种植比例对棉铃虫发生程度的影响、转Bt基因抗虫棉田天敌种群的消长动态、主要害虫的监测要点及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等7个方面,探讨了转Bt基因抗虫棉在江苏沿海地区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5.
Bt转基因抗虫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3个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DP99B、20B、1560BG和2个非抗虫棉对照品种鄂杂棉1号、湘杂棉2号,比较研究了不同棉花群体中昆虫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情况下,3个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种群,尤其是在棉花生育前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其他鳞翅目害虫种群也有一定控制效果,这使得棉蚜、棉叶蝉、烟粉虱等刺吸式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但抗虫棉棉田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以及天敌亚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均较对照棉田小,而优势集中性比对照棉田高,反映出抗虫棉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相对来说,DP99B和20B抗虫性能较好,其棉田昆虫群落结构也比较稳定。因此,转Bt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应用中,除了要关注抗毒性棉铃虫的产生和危害以外,还应特别注意其他可能上升为主要害虫(如棉蚜、棉叶蝉、烟粉虱等)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由于抗虫棉的大面积种植,棉铃虫的发生得到了明显控制,用药次数大幅度减少,改变了棉田的生态环境,棉田害虫的种类和危害特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防治新的突发性害虫和防治对象,棉农大都强化了农药的使用,从而对已形成的综合防治体系和结构产生了冲击。针对这种抗虫棉田新的生态环境和害虫发生形势,提出了新的害虫综合治理策略,以达到防治害虫、节约农药用量、改善生态环境、减少人畜中毒事故的良好效果,提高植棉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唐山市丰南区棉区普遍推广了抗虫棉,从目前看,除鲁研棉15杂交棉抗棉铃虫稍差一些外,其它品种的抗虫性都比较稳定,因此棉田用药防治棉铃虫次数很少,这样棉田害虫种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非抗虫棉时代的主要害虫(鳞翅目害虫)下降为棉田次要害虫;而其它害虫则上升为主要害虫,其中棉盲蝽表现的相当突出。尤其是2005年,棉盲蝽在我区棉田的危害更加猖撅,棉花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据我们普遍查看,我区有将近50%的棉田发生盲蝽象,一般造成10%左右的蕾铃脱落;受害严重地块蕾铃脱落率在50%左右,此害虫目前已经成为我区棉花生产中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8.
阿拉尔地区抗虫棉田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 随着农一师阿拉尔地区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生产的快速发展,棉田虫害的发生呈现种类多、变化快、世代重叠严重、次要害虫不断上升的特点,加之抗虫棉田防治棉铃虫用药次数减少,改变了棉田的生态环境,害虫的种类和危害特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鉴于此.笔者开展了针对阿拉尔地区抗虫棉田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以期为该地区棉花产业的发展和棉田害虫的治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系统调查方法,研究了在转基因抗虫棉的棉田害虫群落情况.结果表明:在四川棉区,转基因抗虫棉对棉田昆虫群落组成无影响.转基因抗虫棉能有效控制棉铃虫、棉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发生数量,并将其种群控制在较低水平;转基因抗虫棉对棉田中棉蚜、红蜘蛛的群落数量无影响,但蝽类的群落数量比常规棉田高.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因各地大力推广抗虫棉品种.棉田的用药量减少.使棉田害虫种群结构发生变化.以往是次要害虫的盲蝽象上升成为棉田的重要害虫。该虫寄主多,食性杂,在棉田危害初期往往不易发觉,在棉蛛被害症状明显时防治又失之过晚,因此,必须了解其生活习性,适时有效地开展防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抗虫棉抗棉铃虫效果好,既可减少防治成本,又可提高植棉效益,因而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大面积种植抗虫棉,棉田施药次数减少,改变了棉田生态环境。棉田害虫的发生和危害特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加之许多棉农对这一变化认识不足,致使在防治中产生一些问题。据初步调查,主  相似文献   

12.
防治抗虫棉田害虫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抗虫棉抗棉铃虫效果好,既可减少防治成本,又可提高植棉效益,因而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山于大面积种植抗虫棉,棉田施药次数减少,改变了棉田生态环境。棉田害虫的发生和危害特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加之许多棉农对这一变化认识不足,致使在防治中产生一些问题。据初步调查,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转Bt基因抗虫棉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把苏芸金芽孢杆菌的毒素基因(简称Bt基因)转移到丰产、优质、抗病的品种上,经推广应用、检验,不仅降低杀虫剂使用次数和施药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棉农的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还有效地保护棉田害虫天敌,从而间接地控制和减轻了其他害虫的危害,改善了棉田生态环境,使棉田害虫防治向良性循环发展.但是,抗虫棉必竟不是无虫棉,它的抗虫基因只能对棉铃虫、红蛉虫有较高的控制性,但对棉蚜、棉叶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叶蝉等害虫无特殊作用,加之其抗性随时间推移逐代降低.因此,必须建立以抗虫棉为主的综合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抗虫棉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棉田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害虫发生了较大变化。棉花生产中,由于抗虫棉田用药次数与用药量大幅度减少,推动了对棉蚜的兼治效果,从而使棉蚜发生呈现加重趋势,成为抗虫棉田的重点防治对象,为有效控制棉蚜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随着黑龙港地区抗虫棉的普及推广,棉田用药次数减少,棉盲蝽象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据调查,棉盲蝽象危害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去年,隆尧县30%棉田因盲蝽象造成的减产超过一成,有的棉田因忽视了盲蝽象的防治减产高达20%,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棉盲蝽象成为今年夺取棉花高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抗虫棉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棉田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害虫发生了较大改变.大田生产中,由于抗虫棉田用药次数与用药量大幅度减少,失去了对棉蚜的兼治效果,从而使棉蚜发生呈现加重趋势,成为抗虫棉田的重点防治对象.为有效控制棉蚜的危害,我们于2007年在大田进行了不同杀虫剂防治棉蚜的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抗虫棉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棉田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害虫发生了较大改变。大田生产中,由于抗虫棉田用药次数与用药量大幅度减少,失去了对棉蚜的兼治效果。从而使棉蚜发生呈现加重趋势。成为抗虫棉田的重点防治对象。为有效控制棉蚜的危害,我们于2007年在大田进行了不同杀虫剂防治棉蚜的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8.
抗虫棉田害虫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转BT基因抗虫棉在我市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主要品种为新棉33B、荷棉3号,由于抗棉铃虫效果好,缓解了棉铃虫防治的压力,减少了防治成本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大面积抗虫棉的种植,使棉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这势必引起害虫种群及为害程度的变化.了解这种变化,对指导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从1997年开始,我们对转基因抗虫棉进行了大量观察研究,观察抗虫棉田害虫的动态变化,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邱县棉农全部种植邯333、邯4849、国欣棉3号、冀棉298等抗虫棉种,这些品种的抗虫性比较稳定,棉田用药防治棉铃虫次数很少,这样棉田害虫种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绿盲椿逐渐上升为主要害虫。据我们调查,目前我县棉田的绿盲蝽百株虫量已达7头,有  相似文献   

20.
凌芝  陈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645-10647
主要针对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时空性问题,棉花不同生育期、植株部位、不同害虫世代抗虫性的变化,抗虫棉对棉田害虫和天敌种群结构的影响,害虫对抗虫棉毒蛋白的抗性,抗虫棉抗性基因的漂移,抗虫棉籽产品的安全性问题等潜在的生态风险性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降低转基因抗虫棉潜在的生态风险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