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园艺作物育种学》教材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园艺作物育种学》以现代遗传学为主要理论基础,并以自身的科学实践不断补充、修正和发展遗传学,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综合运用现代遗传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园艺作物的遗传性(种性)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和改造,以加速新品种选育进程。《园艺作物育种学》是植物生产类专业“面向 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世纪初园艺专业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   一、园艺作物育种学的确切定义和内涵   许多育种学书籍或教材都将作物育种学的定义简单地概括为“作物育种学是选育和繁育作物新品…  相似文献   

2.
畜禽遗传育种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遗传学和动物育种学作了历史回顾,阐明遗传学是在细胞、分子和群体水平上研究遗传物质的传递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育种学研究的是怎样从遗传上来改良畜种并使其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动物遗传育种与新品种(品系)选育的基础理论构成了畜牧基础科学的重要内容。文中还介绍了数量遗传学、群体遗传学、生化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分子遗传学等应用于我国畜禽育种实践所取得的一部分成绩,并展望了畜禽遗传育种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正柞蚕是中国特有的生物资源,辽宁省年产柞蚕茧约6.5万t,占全国柞蚕茧产量的70%以上。柞蚕茧、蛹、蛾、卵、丝加工利用的产值约200亿元,卵、蛹用于繁育赤眼蜂、白蛾周氏啮小蜂等用于防治玉米螟、美国白蛾及松毛虫等年经济效益约1000亿元。柞蚕产业发展中,新品种选育和应用是提高柞蚕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研究柞蚕遗传资源及功能基因、柞蚕与病原微生物互作的机制、分子辅助育种技术是提高柞蚕种质资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在认真实施"八五"至"十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专题"柞蚕丝新品种选育"任务过程中,精心育成的柞蚕新品种早秋214,填补了10多项国内外学术空白,使众多专家与广大蚕农昔日选育和应用柞蚕二化地区一化性品种的百年梦想今朝得以实现.这在我国乃至世界柞蚕育种史上都是个新突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辽宁省政府颁发的2004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开发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相似文献   

5.
柞蚕大型茧黄蚕新品种“沈黄1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柞蚕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是提高柞蚕茧质量和产量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针对近年来东北及华北地区春季常发生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拟在东北地区选育黄蚕血统的大型茧品种,以适应柞蚕生产的需要.以青6号为母本、方山黄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选择F2代分离出的黄色及全茧量高的个体继代,经过高温、低温冲击及抗病性筛选试验,经6年12代杂交选育,于2003年选育出适合东北蚕区的柞蚕黄蚕血统新品种一“沈黄1号”.该品种秋季全茧量9.76g、茧层量1.29g、茧层率13.22%,单蛾产卵数春秋分别为310粒及295粒,实用孵化率98%,虫蛹统一生命率98.5%;全龄经过春、秋分别为52d及42d;小区及农村生产试验表明,分别比青6号增产16.4%及13.5%,每千克种卵平均单产达到507.1kg.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2011,(8)
最近,农业部发布公告(第1582号),正式公布了2011年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牧草、饲料和草坪草新品种。由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选育完成的“兰箭3号”春箭管豌豆,名列其中,成为国家级牧草新品种中的育成品种。这是兰州大学选育成功的首个牧草新品种,标志着兰州大学在植物育种学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作物育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该课程的实践性尤其重要。开展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四川省酿酒专用粮产业发展,开展作物育种学全程参与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通过该模式的实践,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对酿酒专用粮新品种选育流程及关键环节的感性认知,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认同,强化学农爱农专业思想,为学生毕业后在酿酒专用粮等农业行业就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水稻高产育种的我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文章论述涉及:(1)我国水稻育种的历史演变和重大贡献,当前水稻育种面临因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及自然资源变化引起的严峻挑战,提出实现我国水稻育种新飞跃的内容和目标设想;(2)世界主要产稻国和地区超高产育种涉及的观念和内涵,"超级稻"称谓容易误导和误解;(3)我国水稻生产和品种选育的两条基本途径:建设高产稳产稻田,选育增产潜力大的超高产品种,改造中低产稻田,推广适应性强的高产品种;重视生态条件特异稻区的高产品种选育;(4)概述了遗传学研究发展与水稻育种发展前景的关系,强调经典遗传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育种方法和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在继续改良栽培稻种中的主导作用;呼吁我国新一代水稻育种学家关心遗传学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发扬谦虚务实的传统高尚风貌,为发展水稻育种科学多作贡献.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涉及:(1)我国水稻育种的历史演变和重大贡献,当前水稻育种面临因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及自然资源变化引起的严峻挑战,提出实现我国水稻育种新飞跃的内容和目标设想;(2)世界主要产稻国和地区超高产育种涉及的观念和内涵,“超级稻“称谓容易误导和误解;(3)我国水稻生产和品种选育的两条基本途径:建设高产稳产稻田,选育增产潜力大的超高产品种,改造中低产稻田,推广适应性强的高产品种;重视生态条件特异稻区的高产品种选育;(4)概述了遗传学研究发展与水稻育种发展前景的关系,强调经典遗传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育种方法和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在继续改良栽培稻种中的主导作用;呼吁我国新一代水稻育种学家关心遗传学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发扬谦虚务实的传统高尚风貌,为发展水稻育种科学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0.
小规模在线课程(SP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MOOC)与传统线下课堂教学融合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是研究园艺植物新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园艺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据园艺专业培养目标,以育种途径为核心,从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特点与目标、内容设计、课程考核等方面探讨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SPOC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不同贮存时间的柞蚕雌蛾取卵后繁殖赤眼蜂,通过对寄生率、羽化率、平均单卵蜂数、羽化出蜂率、雄蜂率等繁殖指标的调查,结果表明:贮存后的柞蚕雌蛾用于生产对赤眼蜂繁殖有影响,随着雌蛾贮存时间的增加赤眼蜂寄生率、羽化率明显下降;平均单卵蜂数、羽化出蜂率略有下降;雄蜂率略有增加,柞蚕雌蛾贮存0~5 d各繁殖指标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柞蚕肠道菌群结构及产酶菌,探寻具有新的生理功能的微生物,用于研制微生态制剂,以提高柞蚕生产的叶丝转化率及抗病能力。【方法】采用培养法分离柞树叶饲喂的5龄柞蚕幼虫肠道细菌,通过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肠道细菌群落类型进行鉴定,采用筛选培养基筛选产纤维素酶、蛋白酶、脂肪酶的菌株。【结果】获得的柞蚕肠道菌有芽孢杆菌、葡萄球菌、肠杆菌,其中以芽孢杆菌为主要菌群。芽孢杆菌是肠道菌中产纤维素酶、蛋白酶的主要菌群;葡萄球菌产蛋白酶能力较弱;肠杆菌不产酶。【结论】柞蚕肠道菌与家蚕肠道菌群结构相似,筛选出的产酶菌活性较高,可以制备微生态制剂用于蚕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
利用RAPD标记分析柞蚕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彦群  鲁成  秦利  向仲怀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2):2608-2614
【目的】从分子水平揭示柞蚕品种资源之间的遗传关系,为柞蚕的育种及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对来自中国6个主要柞蚕产区的66个品种(系)和2个朝鲜的品种的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分析。根据扩增结果计算单匹配相似系数,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聚类图。【结果】筛选出的33个随机引物对68个柞蚕品种(系)共扩增出296条DNA带,其中多态性带269条(90.88%)。品种间的成对遗传距离在0.120~0.324之间,主要集中在0.200~0.300之间,有99.05%的品种对的遗传距离小于0.300。聚类分析表明,供试的68个柞蚕品种(系)聚为6个类群,并表现出按目前所在地域(产地)聚类的特性。【结论】柞蚕品种资源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并且遗传聚类与其目前的地理分布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柞蚕品种幼虫期血淋巴雌特异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惠  刘限  石生林  李群  王学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71-11872
对10个柞蚕品种的雌特异蛋白进行了测定,同时对血淋巴雌特异蛋白含量与若干经济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柞蚕雌特异蛋白含量与某些经济性状密切相关。因此,柞蚕雌特异蛋白含量可以作为一项生理指标,在柞蚕育种中加以应用,对某些经济性状进行早期预测或选择。  相似文献   

15.
家蚕与柞蚕的基因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APD技术对家蚕和柞蚕进行基因组DNA分析,研究和比较家蚕和柞蚕之间的遗传多态性,确定家蚕和柞蚕的遗传差异.该实验中共使用了6种随机引物:5′-GACCGCTTGT-3′,5′-CAGGCCCTTC-3′,5′-TGACGGCGGT-3′,5′-CAGCACTGAC-3′,5′-CAGCACTGAC-3′,5′-CAAGGGCAGA-3′,扩增出60条清晰的条带;单个随机引物的扩增条带数在8~11条;所扩增的基因组DNA条带的分子量在0.3~3.3 kb.计算结果得出家蚕与柞蚕的遗传距离较大,平均距离约为0.639.实验还发现,在等量组织、同条件下抽提DNA时,从丝腺中抽提出的DNA量最大,从中肠和脂肪中抽提出的DNA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6.
低温条件下柞蚕血淋巴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柞蚕(Antheraea pernyi)4龄幼虫经4℃低温处理,其血淋巴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先降低,然后持续升高,并高于对照。在本试验所采用的处理时间范围内,处理时间越长,CAT活性上升幅度越大。停止处理后,CAT活性逐渐下降并接近对照。试验所采用的3个品种相比,抗病2号血淋巴CAT活性上升幅度高于青6号,明显高于三里丝。  相似文献   

17.
以新鲜的麻栎为饲料,小蚕期用塑料袋育,5龄期通过3种不同的饲育方法(塑料袋育、喷水插枝育和不喷水插枝育)进行比较试验,对柞蚕5龄期的食叶量、增长量、5龄每日体重的平均增长量等指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小蚕期塑料袋育保苗率高且能够保温、保鲜,促进生长发育;5龄期适应于喷水插枝育,食叶量大,增长快,体重可达22.55 g,全茧量为10.04g,蚕体强健,接近室外放养效果.而塑料袋育则不能满足5龄蚕体发育的需要,食叶量小,蚕体重最高也仅为10.45 g,全茧量也只有2.73 g.因此,在养蚕生产上要根据蚕体不同时期特点,采取不同饲育条件和方法,满足蚕体需要,以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ApNPV侵染对柞蚕蛹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c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侵染后病毒与宿主间的拮抗关系,测定ApNPV侵染后柞蚕蛹体内SOD、CAT和PO活性变化。结果表明:ApNPV侵染使柞蚕蛹体内SOD活性呈先下降再上升后又下降的变化趋势,接种后48h和96h是酶活性变化的两个转折点,48h是酶活性差值低谷,雌、雄平均较对照低622U·mL^-1;96h是酶活性差值高峰.雌、雄平均较对照高850.5U·mL^-1。CAT活性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接种后48h是酶活性变化的转折点,雌、雄平均较对照高309.5U·mL^-1;72h后酶活性变化趋于平稳。PO活性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接种后48h是酶活性变化转折点,雌、雄平均较对照高2173.5U·mL^-1。雌、雄蛹间酶系活性变化趋势相似但程度不同,雌蛹酶活性变化幅度大于雄蛹。  相似文献   

19.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sod基因核心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多种鳞翅目昆虫NPV sod基因的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柞蚕NPV的sod基因中300个核苷酸的核心区序列.通过同源性比较发现,柞蚕NPV的sod基因与云杉卷叶蛾(Choristioneure fumiferana)和黄杉毒蛾(Orgyia pseudotsugata)NPV的sod基因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80.1%和76.6%,而与家蚕NPV和苜蓿尺蠖NPV的同源性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客观评价柞蚕蛹的营养价值,为其在食品及保健品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新选育的柞蚕品种川柞1号柞蚕蛹的营养价值作出科学评价,对该柞蚕雌蛹和雄蛹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试验表明,新鲜雌蛹和雄蛹中蛋白质质量分数分别为12.11%和10.80%,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10.48%和8.35%,均含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分别占总氨基酸质量的38.49%和36.36%,必需氨基酸质量比分别为395.1、334.2 mg/g。新鲜雌蛹和雄蛹中的粗脂肪含量分别为4.22%和6.40%;均含有K、Ca、Na、Mg、Cu、Zn、Fe、Mn、Se、Cr等多种矿物质元素,均未检测出Hg、Pb和As等重金属元素。此外,柞蚕雌蛹、雄蛹中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其中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的含量较高。[结论]综合分析检测数据认为,柞蚕雌蛹和雄蛹均属于优质蛋白质食品,且雌蛹的营养价值略优于雄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