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沪油12是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新品种。株高170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8个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350角左右,千粒重3.80克以上,每角果粒数20粒左右,生育期238天左右,菜油中芥酸含量0.21%,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分别为25%和60%左右,含油率40%。可直接作蛋白饲料喂养畜禽。平均亩产150千克左右,高产田块亩产可达200千克以上。  相似文献   

2.
1.皖杂优1号(原代号C022)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用新型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9012A配制而成.植株较矮,茎杆韧性好,不易折断倒伏,抗(耐)菌核病优于中油821和秦油2号,含油量39%~42%,芥酸原种含量低于1%,每克菜籽饼硫甙含量原原种低于30微摩尔.平均单产180千克左右.适宜冬油菜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丰油8号是安徽省丰宝种业公司培育的高产油菜新品系,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甘蓝型杂交油菜.株高178厘米右,分枝部位20厘米左右,有效分枝18个以上,单株有效角果平均732个,大株1000个以上(移栽田),角长13.5厘米,每角平均29粒,大角36粒以上,千粒重平均5.2克,含油量43%以上.2003~2004年度安徽省各地示范种植平均每667平方米产230千克.  相似文献   

4.
晚粳M3122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和中科院等离子所合作,用高子束处理6769/沪选19杂交后代,于1993年选育而成的中熟晚粳新品系.1997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定名为"皖稻44".该品种株型松散适中,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分蘖力极强,生长清秀,叶片稍短、挺,叶色淡黄,前期早生快发,光合效率高,后期转色好,灌浆速度快,成熟时秆青籽黄,落粒性易,穗型优,穗型居于散穗型和密穗型之间,米质好,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经安徽省农科院植保所的自然鉴定,该品种具有高抗稻瘟病和抗白叶枯病,抗稻褐飞虱.无纹枯病.缺素培养表明该品种耐低磷,较耐低钾;熟期适宜,全生育期130天左右,同鄂宜105相仿.其株高85厘米左右,穗长15厘米,平均每穗总粒数90粒左右,结实率88.0%以上,千粒重28克左右,亩有效穗28~30万,单株茎蘖数在4~5个,是一个穗、粒、重三者兼顾的高产、稳产类型优质晚粳新品种.一般6月中下旬播种,于7月底前移栽结束.亩产量550千克左右.  相似文献   

5.
皖油14号原代号C022,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用新型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9012A配制而成的优质杂交组合.经本地试验,每亩产量197.6千克,较秦油二号增产11.4%,居参试组合第1位.本地大面积示范和规模种植,亩产均为192.5千克,最高达244.5千克.  相似文献   

6.
<正>1.济紫薯1号:济紫薯1号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2012年7月通过山东省审定。突出特点为"三高",一是花青素含量高,平均含量76.4毫克/100克鲜薯,二是干物质和淀粉含量高,干物质含量36%~40%,淀粉含量25%~27%,三是产量潜力高,通过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生长期全程化控、病虫害有效防控等措施,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可充分发挥该品种的产量潜力。2.济薯18号:济薯18号为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育成,667平方米产量3000千克以上。3.广薯135:广薯135为广东省农科院育成,667平方米产量为2000~2500千克。4.宁紫4号:宁紫4号为江苏省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技推广》2001,(6):21-22
甘蓝型核不育两系优质杂交油菜皖油14号 皖油14号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成功的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两系优质油菜杂交种,199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全生育期230天左右,株高140 cm左右,一次有效分枝7~9个,二次分枝5~6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20个左右,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约3.8 g.硫甙31.22μmol/g,芥酸0.36%,含油量44.3%.抗寒性强,对病毒病的抗性优于中油821和秦油2号,菌核病抗性与中油821相当,耐渍性一般.1998~1999年度参加全国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7.97kg,比对照增产0.24%.适宜在长江下游安徽、江苏等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浙1500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引进的常规中籼新品种.1997年参加南方稻区中籼区试,平均亩产600.8千克,比汕优63增产5.3%. 该品种株高102厘米左右,平均每穗粒数138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7克,较抗白叶枯病,米质般,全生育期比汕优63短4天左右. 该品种亩用种量2.5千克左右,栽培上应注意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每穴栽插不少于2粒种子苗.其他栽培措施与汕优63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晚粳H8398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六千辛/青林9号杂交育成.近年来在庐江、舒城、合肥、巢湖、贵池及湖北孝感等地区作双晚种植,一般亩产400千克以上.作双晚栽培全生育期131天左右,株高83.7厘米,株型松散适中,叶挺,色淡,穗长17.4厘米,每穗总粒数75粒左右,千粒重26克,结实率85%以上,成穗率80%左右,分蘖力强,抽穗整齐,后期转色好,米质优.糙米率82.9%、精米率74.3%、垩白度1.3%,透明度1级,1995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米.经安徽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鉴定,抗白叶枯病,中抗稻瘟病,是当前我省作双晚种植表现稳产性较好的品种,适于安徽沿江江南等地区作双晚种植.作双晚种植6月20日左右播种,7月底移栽.  相似文献   

10.
皖油14号(又名皖杂优1号、区试代号CO22)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用新型隐性核不育系9012A与4485-88配制而成的甘蓝型油菜杂交新品种.该品种已于2000年5月通过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审定. 皖油14号为高产、双低、高耐菌核病杂交种.属半冬性品种,春前苗期生长缓慢,春后随气温的回升生长加快,初花期较迟,花期集中而整齐.早播不易早薹早花,但可促进年后早熟高产.全生育期230天左右,较秦油2号早2~3天.幼苗直立,叶色浓绿,长柄,叶侧裂片2~3对,缺刻较深,顶裂片椭圆,叶缘锯齿状.花瓣较大,侧叠呈覆瓦状,黄色.株高14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杆韧性好,不易折断倒伏.分枝部位低,枝多角多,一次有效分枝7~9个,二次分枝5~6个.单株有效角果420个左右,每角粒数20粒上下,千粒重3.8~4.0克.硫甙含量31.22微摩尔/克,芥酸含量0.36%,含油量44.3%.其菜籽加工出的油为低芥酸营养型保健油,饼粕可作为高蛋白饲料使用.该品种抗寒性强,对菌核病和病毒病的抗(耐)性均优于中油821和秦油2号,耐渍性中等.平均亩产170千克左右. 该品种地区适应性广,在高产生产条件下丰产潜力较大,适于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广大地区种植,特别是我省长江以北油菜产区宜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早籼65     
《现代农业科技》2001,(1):20-20
早籼65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HA79317//IR26/二九青选育的优质早籼新品系.1997年参加本所早籼生产力测定,亩产492.7千克,较对照8B-40增产13.2%.1998年参加本所早籼预备试验,平均亩产468.5千克,较对照8B-40增产7.9%.1999年继续预备试验,平均亩产519.5千克.2000年参加省区域试验,表现出优质、高产、中熟、抗病等特出优点.该品系米质特优,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糙米率80.8%,精米率72.4%,整精米率55.8%,粒长6.8毫米,长宽比3:2,垩白率4%,垩白度0.5,透明度2级,碱消值6.5级,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1%,蛋白质含量13.4%.十二项米质指标中,精米率等8项指标达部颁1级标准,糙米率和整精米率等4项指标达部颁2级标准.  相似文献   

12.
郑州8603优质小麦,是河省南农科院小麦所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杂交培育的京作8131—1优质红粒春小麦品种中,选出的白色、大粒株系而育成的一个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兼优的小麦新品系。其株高90厘米左右,茎杆硬韧、抗倒伏,幼苗长势壮,生长发育快,较早熟。该品系属春性,对光温反应不敏感,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籽粒白色,千粒重47.4克左右,粗蛋白质含量17%左右,是目前国内小麦品种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的一个新品系。  相似文献   

13.
皖杂优2号(原代号5C21)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该品种丰产、稳产性好,在安徽省2年的杂交油菜区域试验及1年生产试验中,其平均产量较对照秦油2号分别增产4.3%和10.5%,分别比中油821增产19.5%和18.2%.在大面积试种示范中,一般亩产可达175千克以上,高产田块可超过250千克.该品种适宜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种植,特别适于油菜菌核病重病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皖油14号     
皖油14号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成功的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两系优质油菜杂交种,品种来源为9012A/4485-88,199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通过全国品种审定.该品种全生育期230天左右,株高140cm左右,一次有效分枝7~9个,二次分枝5~6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20个左右,每角粒数加粒,千粒重约3.8g.硫苷31.22μmol/g,芥酸含量为0.36%,含油量为44.3%.抗寒性强,对病毒病的抗性优于中油821和秦油2号,菌核病抗性与中油821相当,耐渍性一般.1997~1998年度全国(长江下游)油菜区试平均单产1 666.5kg/hm2,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6.3%.1998~1999年度全国区试平均单产2 631kg/hm2,比对照中油821增产8.85%.1998~1999年度参加全国生产试验,平均单产2369.6kg/hm2,比对照增产0.24%.适宜在长江下游安徽、浙江、上海、江苏省(市)推广种植.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新台1号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引进的中籼新品种,并进行多年试验试种,在我省一季稻地区种植,表现产量高、抗性好.一般亩产550千克左右,高产可达700千克. 该品种4月底或5月初播种,全生育期135天左右(较汕优63早3~5天),分蘖力较强.秧苗健壮,移栽后返青快,早生快发,长势好,叶片挺直上举,叶色翠绿,株型好.株高105厘米,穗长20厘米左右,穗大粒多,结实率83%,千粒重26~27克,抽穗整齐,熟色较好.中抗白叶枯病. 该品种作中稻栽培,大田用种量每亩3千克,秧龄30~35天,栽插密度13厘米×20厘米,每穴2粒种子苗.其他栽培及大田管理措施同常规  相似文献   

16.
兴选2号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1991年育成的甘蓝型高产油菜新品种,为半冬性中熟类型.兴选2号植株高度中等,整个生长期生长旺盛,一次分枝数较多,角粒数、千粒重均较高,增产潜力大,一般亩产150~200千克.适宜我省南北油菜区种植. 1996年5月13日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中籼898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水稻良种.1997~1999年在沿淮及江淮地区大面积示范,一般亩产550千克左右,高产达600多千克,表现出较好的高产、稳产性能. 该品种全生育期132天左右,株高110厘米左右,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茎秆坚韧.穗形较大,平均每穗148.8粒,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30克左右.其米质好,米粒透明,食味好,耐肥抗倒,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稻飞虱.后期秆青籽黄,转色好.  相似文献   

18.
中粳9404     
由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从我国台湾省引进的.该品种全生育期140天左右,株高103厘米左右,穗大粒多,每穗130粒,结实率高达85%以上,千粒重26克,耐肥,抗倒.田间观察,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成熟时秆青籽黄,易脱粒,米质优,经农业部稻业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糙米率81.6%,精米率73.4%,整精米率69.0%,粒长4.9毫米,长/宽为1.6,透明度2级,胶稠度94毫米,碱消值7.0级,直链淀粉含量16.8%,蛋白质含量7.8%,各项主要指标都达到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作麦茬稻5月上旬左右播种;作油茬稻,4月底5月初播种.亩产500千克左右.  相似文献   

19.
一、特征特性 浙油7-58是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高产、优质、抗倒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全生育期230天左右,苗期抗冻性强,生长势猛,绿叶多,株高150厘米左右,单株分枝13个,单株角果数420个,角粒数17~18粒,千粒重3.8克.1999年在我镇示范种植150亩,据实产抽样调查,最高单产达215千克,平均单产为180.2千克,较对照品种秦油2号增产11.2%. 二、栽培技术 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播期一般为9月15~20日,苗龄35天左右,亩播量0.4~0.5千克,每亩苗床施土杂肥80~100担,人畜粪10~15担,三元复合肥40~45千克,分层均匀施下.  相似文献   

20.
<正> 我所1987年从省内外进行26个小麦新品种(系),进行试验、试种,筛选出适宜我县种植的85247小麦新品系.该品系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以开封2号为母本,博爱7422父本,杂交育成.其主要特点是: 1 高产、稳产. "85247"小麦新品系,1987~1988年度在本所承担的全省小麦良种区试中,亩产392.5公斤,比对照扬麦5号、农鉴一分别增产33.19%、9.8%,名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