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究固定化四爿藻去除养殖废水中氨氮(NH_4~+-N)、亚硝酸氮(NO_2~--N)和活性磷酸盐(PO_4~(3-)-P)的效果。[方法]采用海藻酸钠固定化包埋技术开展了四爿藻固定化培养,探究了藻球直径、藻细胞包埋密度、海藻酸钠浓度及氯化钙浓度等条件对四爿藻固定化培养的影响。同时测定了固定化四爿藻去除养殖水体中NH_4~+-N、NO_2~--N、PO_4~(3-)-P的效果。[结果]四爿藻固定化培养的优化条件为藻球直径为4 mm、藻细胞包埋密度为1.82×10~4个/mL、海藻酸钠质量浓度为10 g/L及氯化钙浓度为20 g/L;在石斑鱼养殖废水中引入固定化四爿藻,试验第3天,NH_4~+-N去除率达98.87%、NO_2~--N去除率达98.33%和PO_4~(3-)-P去除率达83.70%。[结论]采用海藻酸钠固定化包埋技术不影响四爿藻的生理活性;固定化四爿藻应用于净化养殖水环境具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固定化藻菌净化水产养殖废水效果及固定化条件优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发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菌藻固定化体,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 Chick)、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PSB)和海藻酸钠、CaCl_2等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法等方法,研究了菌藻固定球的制备方法与条件,比较分析了固定化菌藻球对养殖废水的净化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包埋蛋白小球藻和光合细菌的最适条件为2%海藻酸钠与6%氯化钙交联24 h。养殖废水中,藻菌固定球在1~4 d对PO_4~(3-)-P去除率显著高于蛋白核小球藻和光合细菌(P0.05),在5~8 d对NH_4~+-N去除率也显著高于后两者。固定化菌藻球在24℃对磷和氮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84%和95%。本研究表明,合理的固定和使用菌藻结合体可显著提高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率,使用藻菌固定化球净化养殖废水比单独使用菌类或藻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以D113离子交换树脂—海藻酸钠混合凝胶为载体,2%CaCl2溶液为固化液,采用包埋法共固定化糖化酶和酵母菌,并用于生料液态法白酒生产中。通过研究影响共固定化颗粒糖化发酵性能的因素,确定了共固定化的最佳条件:载体总量40mL,树脂浓度1.0%、海藻酸钠浓度3.5%、二氧化硅添加量为0.8%,糖化酶包埋量150mg,酵母菌包埋量60mg。将共固定化颗粒接入25%高粱粉发酵培养基中,30℃糖化发酵7d,酒度为15.0%。共固定化颗粒重复使用10次后,活力保存率为66.7%。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固定化藻类技术应用于净化海水养殖废水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固定的方法,将培养至对数末期的普通小球藻进行固定,制备3、4、5 mm不同粒径的固定化藻球,比较悬浮藻与不同粒径固定化藻球对海水养殖废水中氨氮和无机磷的去除率及微藻的生长特性。并选择直径为4 mm的藻球、空白胶球、悬浮藻液分别按10%和15%的填充率投放入海水养殖废水中,研究不同填充率条件下藻球对海水养殖废水中氨氮和无机磷的净化效果。[结果]4 mm固定化藻球对海水养殖废水中氨氮、无机磷的去除率较高,填充率为15%条件下去除效果更佳,但藻细胞生长被延缓。[结论]该研究可为固定化小球藻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工厂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将3株从天津市某海水养殖场底泥中分离到的好氧反硝化菌按照3∶2∶1的比例组合成好氧反硝化复合菌剂,并采用5%聚乙烯醇、2%海藻酸钠和3%硅藻土将好氧反硝化复合菌剂包埋形成固定化生物硅藻土小球。将其投加到循环式活性污泥(CAST)反应器中,考察固定化生物硅藻土小球强化CAST工艺对海水养殖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和磷酸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运行条件下,投加固定化生物硅藻土小球的CAST工艺对海水养殖废水中COD、无机氮和磷酸盐的去除率维持在83%、99%和96%以上,与传统CAST工艺相比分别提高了30、28和55个百分点左右。  相似文献   

6.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苯酚废水的包埋材料及条件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优化选择处理苯酚废水的微生物细胞固定化的包埋材料和条件,选用3种常用载体——琼脂、海藻酸钠、聚乙烯醇(PVA),同时采用不包埋微生物的固定化颗粒进行探索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海藻酸钠为最好的包埋材料。采用海藻酸钠包埋微生物的固定化颗粒进行包埋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固定化条件为:载体浓度3%,菌体与载体浓度之比1:10,交联剂浓度3%。  相似文献   

7.
生物膜磁场流化床应用于硫酸盐废水脱硫处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磁场稳态流化床(MSFB)技术应用于高硫酸盐废水的处理。具体做法是,将驯化后的硫酸盐还原菌(SRB)菌群接入已填充有磁性聚苯乙烯多孔微球(MPB)的厌氧磁性流化床(anMSFB),采用载体浸泡挂膜法进行启动运行,然后通入模拟废水进入稳定负荷运行。通过显微、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系统anMSFB的生物膜组成及生物膜量;考察了pH、温度对SO42-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anMSFB反应器中SO42-的降解动力学方程;理论推导出在特定进液废水浓度和脱硫率下anMSFB反应器中MPB颗粒的填充高度。该研究为固定化生物膜磁场流化床反应系统应用于含硫废水处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水体污染和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微藻同时具有净化水体及固定CO2的能力,为探讨藻类对三种混合氮源的去除率及对CO2的固定速率,本研究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绿球藻(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和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试验对象,接种于由尿素氮、硝态氮和铵态氮(质量浓度为247 mg/L)作为混合氮源的缺碳BG-11培养基中,在通入300mL/min的空气提供碳源的条件下研究微藻对不同氮源的去除率及CO2的固定效率。结果表明,在混合氮源中,三种微藻对氮源的利用存在差异,铵态氮的吸收利用均受到抑制。斜生栅藻对尿素氮、硝态氮、铵态氮的去除率分别92.90%、79.28%、22.86%,对尿素氮的利用率最高;绿球藻分别为78.00%、80.10%和39.45%,普通小球藻分别为62.00%、81.04%、34.66%,绿球藻和普通小球藻均以对硝态氮的利用率最高。斜生栅藻、绿球藻和普通小球藻CO2最大固定效率分...  相似文献   

9.
固定化藻球的强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清  冯国忠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1):2204-2206
为解决褐藻胶球在含磷污水中结构易疏松、小球藻易泄漏及胶球易破碎的问题,进行了添加质量分数为1%的活性炭和CaCl2溶液浸泡固定化藻球的加固强化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添加活性炭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改进固定化小球的性能,其最佳的添加量为海藻酸钠凝胶的1%;加固胶球系统对氨氮(NH4+-N)的去除率持续增加,最高可增至80%左右;对正磷酸盐(PO43--P)也有较好地去除效果,去除率可达96%以上;胶球经过加固后,胶球内藻细胞密度得到较大提高,固定化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以海藻酸钠为包埋介质,单独固定化或混合固定化拟微绿球藻和芽孢杆菌细胞,并将固定化胶球投放于鲍鱼和西施舌的幼贝育苗水体。通过对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含量以及幼贝成活率的测定,研究固定化胶球对水质的调控作用以及对鲍鱼和西施舌幼贝成活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鲍鱼幼贝育苗水体中分别投放混合固定化胶球、单藻固定化胶球和单菌固定化胶球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实验组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63.99%、58.9%和51.3%;对亚硝酸氮的去除率分别为68.5%、52.7%和56.5%;在西施舌幼贝育苗水体中投放混合固定化胶球后,氨氮及亚硝酸氮的去除率分别为64.9%和24.3%。投放不同的固定化胶球,对鲍鱼及西施舌幼贝养殖水体中的弧菌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并提高幼贝的成活率,其中混合固定胶球组的效果优于其他实验组。此外,藻茵混合固定化体系还具有抑制孤菌和产硫化氢细菌的作用。实验结果说明,藻茵混合固定化胶球在调节贝类育苗水体水质以及提高幼贝成活率上具有显著效果,展示出藻菌混合固定化技术在海水养殖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厌氧氨氧化是一种高效的脱氮处理工艺,但其启动和运行过程困难,高效反应器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利用改进的上流式双层厌氧滤器开展厌氧氨氧化启动反应的试验研究。在反应器填料上分别接种反硝化污泥、厌氧污泥、混合污泥,通过模拟废水提供自养反硝化条件,并逐步提高基质浓度和水力负荷,促使菌群向厌氧氨氧化反应转变。试验发现,反硝化污泥、厌氧污泥、混合污泥均可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启动时间分别为42、54 d和45 d。以反硝化污泥为接种物的启动效果最好,启动时间较短且废水氮素去除率高,总氮去除率最高达到82.2%。双层填料的反应器有效提高了厌氧氨氧化的稳定性,该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菌对氨氮、亚硝氮的适宜浓度负荷为270、360 mg·L-1,废水中COD浓度不宜超过150 mg· L-1,系统中存在厌氧氨氧化和甲烷化共存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微藻-细菌共生体系对畜禽养殖废水中碳氮磷去除的参数条件,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中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BBC),以接种比例、曝气量以及初始氨氮浓度为试验变量,以污染物去除率为响应值开展试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对于COD去除的最佳条件为:活性污泥与微藻接种比例为6.0(m/m)、曝气量2.0 L·min~(-1)、初始氨氮浓度750 mg·L~(-1),此时COD去除率达92%以上。对于总氮(Total nitrogen,TN)的去除,当接种比例5.0(m/m)、曝气量1.5 L·min~(-1)、初始氨氮浓度750 mg·L~(-1)时,其去除率可达最大值(53%)。而对于磷酸盐的去除,当接种比例6.0(m/m)、曝气量1.5 L·min~(-1)、初始氨氮浓度600 mg·L~(-1)时,试验前96 h内便可达到100%的去除率。进一步对生物量检测发现,初始条件分别为曝气量1.5 L·min~(-1)、初始氨氮浓度900 mg·L~(-1)、接种比例4.0(m/m)或曝气量1.0 L·min~(-1)、初始氨氮浓度750 mg·L~(-1)、接种比例4.0(m/m)时,微藻生物量产量最高,可达到1.63~1.64 g·L~(-1)。研究表明,通过响应面法可以优化藻菌共生体系对畜禽养殖废水的处理工艺。对于不同的目标污染物,具有不同的最优参数组合。综合考虑各因素对各目标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可以选择废水处理工艺最优参数组合。通过回收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生长的藻菌共生体用于后续生物质利用,可实现良好的经济价值,提高该工艺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有机碳源使用费用高、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采用农业废弃物甘蔗渣作为碳源,开展甘蔗渣在不同pH、不同粒径、不同投加量条件下的单因素试验和在不同硫酸盐还原菌(SRB)投加量、不同甘蔗渣粒径及其不同投加量条件下的正交试验,研究碳源释放规律以及SRB利用甘蔗渣的最佳组合条件。结果表明,在pH值为7的体系、甘蔗渣粒径和投量分别为60目、3.5 g·100 mL~(-1)废水时,甘蔗渣中纤维素水解速率及葡萄糖水解速率均较慢,有利于还原糖的持续积累。在100 mL废水中,SRB投加量为71.2 mg、甘蔗渣粒径和投量分别为100目和4.5 g时,SO_4~(2-)去除效果最好、还原糖水解速率最小,为正交试验的最佳组合。在此组合条件下,甘蔗渣持续供给碳源96 h后,反应体系中SO_4~(2-)去除率和还原糖释放量仍分别高达75.23%、64.03 mg·g~(-1),氧化还原电位(ORP)低至-224 mV。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阿特拉津在武汉市汤逊湖、南湖和荆州市洪湖的沉积物-水体系中分配、吸附和解吸行为,得出阿特拉津在该体系下解吸平衡分配系数KPd远大于吸附平衡分配系数KP,即其滞后解吸行为显著,表明阿特拉津一旦从水中进入沉积物,则很难得以解吸。在此基础上,将南湖沉积物添加阿特拉津淹水培养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设置阿特拉津初始浓度为0.1、0.25、0.5 mg·kg~(-1),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均能直接吸收阿特拉津,在第20 d,初始浓度为0.25mg·kg~(-1)时,菹草和穗花狐尾藻体内阿特拉津浓度分别为13.4、11.2 mg·kg~(-1);两种植物对水体中阿特拉津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培养45 d后,随着浓度的增加,菹草和穗花狐尾藻对根际沉积物中阿特拉津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86%、91%和84%、82%、90%,至60d时,对上覆水中阿特拉津降解率分别为35.0%、51.3%、1.50%和32.4%、61.8%、0.44%。尽管水体中残留阿特拉津容易被沉积物吸持,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仍可用适当的沉水植物对其进行去除。  相似文献   

15.
抗生素氧氟沙星(Ofloxacin,OFL)与重金属铜离子(Cu~(2+))复合污染对离体培养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的生长抑制作用及毒性效应,是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抗生素OFL与Cu~(2+)及其复合物对非洲绿猴肾活体细胞(Vero)的毒性效应。在正常体细胞环境下培养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3 d,加入OFL浓度为0.63、1.25、2.5、5、10 mg·L~(-1),加入Cu~(2+)浓度为2.75、6.88mg·L~(-1),反应24 h,并通过MTT法检测OFL与Cu~(2+)及其复合物对非洲绿猴肾细胞生长的抑制率。结果表明:OFL与Cu~(2+)及其复合物会导致细胞形态变化,细胞破碎,贴壁率降低。随着Cu~(2+)浓度增加,Vero细胞生长抑制率逐渐上升;OFL对Vero细胞生长有显著的影响。在2.75 mg·L~(-1)Cu~(2+)浓度时,OFL与Cu~(2+)的复合物对细胞的抑制率在30%到36%之间;当OFL浓度为2.5、5、10 mg·L~(-1)时,OFL与Cu~(2+)的复合物对细胞的抑制率与OFL、Cu~(2+)单一抑制率之和有显著差异,但随OFL浓度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在6.88 mg·L~(-1)Cu~(2+)浓度处理时,OFL浓度为1.25、2.5 mg·L~(-1)时,OFL与Cu~(2+)复合物对细胞抑制率的实测值与OFL、Cu~(2+)单一抑制率之和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当OFL浓度为0.63、5、10 mg·L~(-1)时,OFL与Cu~(2+)的复合物对细胞抑制率的实测值显著低于OFL、Cu~(2+)单一抑制率之和;OFL与Cu~(2+)的复合物对细胞的抑制率随着OF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OFL与Cu~(2+)的复合物会对Vero细胞产生毒性效应,并表现为抑制细胞生长,对细胞产生了复合污染;OFL与Cu~(2+)的复合物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小于OFL与Cu~(2+)单一对细胞生长抑制率之和,OFL与Cu~(2+)对细胞生长的毒性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目前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问题,采用紫根水葫芦基活性炭(Long-root Eichhornia crassipes-activated carbon,LREC-AC)吸附水溶液中的氧氟沙星(Ofloxacin,OFL)和Cu2+,并对其吸附特性和机理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LREC-AC对OFL和Cu2+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模型及拟二级动力学方程。LREC-AC对OFL的吸附机理包括电子供体-受体相互作用、氢键作用和静电引力作用,而对Cu2+的吸附机理则包括静电引力作用,以及电子交换或共价键等作用。在此基础上,考察OFL-Cu2+复合体系中LREC-AC对OFL和Cu2+吸附特性和机理。在复合体系中,LREC-AC对OFL和Cu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59.34 mg·g-1和37.46 mg·g-1。在OFL浓度为10 mg·L-1、Cu2+浓度<2 mg·L-1时,Cu2+可与OFL络合,从而促进LREC-AC对OFL的吸附。研究表明,LREC-AC可通过多种吸附机理共同作用有效去除水体中OFL和Cu2+,同时其对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也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植物果壳的资源化利用,选择花生壳、核桃壳和夏威夷果壳3种果壳,使用SEM和FTIR表征其表面微观特征与化学基团,探索植物果壳作为SBBR反应器填料的可行性,考察果壳类型对生物膜特性和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果壳表面粗糙多孔且富有OH、COOH等亲水性基团,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花生壳上生物膜量呈现“先增后降”变化,试验前期从6.80 mg·cm-3上升至24.66 mg·cm-3。后期花生壳软化分解,生物膜量不断降低,与试验前期基本持平,生物膜中夹杂过多腐烂的代谢产物,导致EPS含量最低(49.90 mg·g-1),DHA低,生物膜活性差,对COD、NH4+-N长期去除效果不理想,仅能达到约65%;核桃壳、夏威夷果壳上生物膜量含量高,试验前期分别从7.98 mg·cm-3和8.45 mg·cm-3快速上升至26.75 mg·cm-3和25.96 mg·cm-3,之后缓慢上升。悬浮于反应器中的核桃壳受到强烈水力剪切作用,污染物传质效果的增强促进微生物EPS分泌,EPS含量最高达66.44 mg·g-1;2种果壳生物膜DHA均呈现“先增后稳”变化,最高达到81.72 mg·g-1·h-1,生物膜活性高,对COD、NH4+-N去除率不断增长,最高均达到90%左右。因此,除花生壳外,核桃壳和夏威夷果壳结构稳定,生物膜特性良好、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可作为填料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水体Cu2+对三疣梭子蟹主要组织氧自由基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生态学单因子梯度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水体Cu2+(0.04、0.4、2、4 mg·L-1)胁迫下三疣梭子蟹鳃、肝胰腺、肌肉组织中的活性氧(RO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水体Cu2+(0.04、0.4 mg·L-1)对三疣梭子蟹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ROS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而高浓度水体Cu2+(2、4 mg·L-1)会导致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ROS含量显著升高,且升高的幅度与Cu2+浓度成正比。低浓度水体Cu2+(0.04、0.4 mg·L-1)对三疣梭子蟹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的SOD活性和T-AOC均具有诱导作用,随实验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和T-AOC呈峰值变化;而高浓度水体Cu2+(2、4 mg·L-1)短时间内对梭子蟹的鳃、肝胰腺、肌肉组织的SOD活性及鳃T-AOC具有诱导作用,但对肝胰腺和肌肉T-AOC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实验时间内两种组织T-AOC始终低于对照组,并呈逐渐下降趋势。由此说明低于0.4 mg·L-1的水体Cu2+在三疣梭子蟹抗氧化解毒能力的可控范围,但高于2 mg·L-1的水体Cu2+会对三疣梭子蟹主要组织细胞造成损伤,使之抗氧化解毒能力下降。抗氧化酶和非酶抗氧化物在三疣梭子蟹抵御Cu2+胁迫中共同发挥作用,三种组织SOD和T-AOC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9.
氮(N)、磷(P)是影响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重要因素,通过改变培养液中N、P的浓度,可能实现对蛋白核小球藻富集砷(As)进行调控。为探讨N、P浓度对这种微藻吸收As的影响是否与其生长变化有关,采用室内培养实验,首先研究不同N、P浓度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进而选择不影响小球藻生长的N(247、24.7 mg·L-1)、P(6、0.6 mg·L-1)浓度组合,设置0.8、8 mg·L-1的亚砷酸盐(As3+)和砷酸盐(As5+)处理3 d,研究N、P浓度对小球藻As富集和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浓度为6 mg·L-1时,N浓度降低到24.7 mg·L-1不会影响小球藻对As3+和As5+的富集及其胞内As形态的转化;而当N浓度为247 mg·L-1时,P浓度降低到0.6 mg·L-1则会显著增加小球藻对As3+和As5+的吸收和富集,藻细胞内As5+还原、甲基化和外排也显著增强。因此,在不影响小球藻细胞生长的条件下,P对其As富集和转化过程的影响比N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以课题组保藏的一株三唑酮高效降解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命名为SM3)为目标菌株,以海藻酸钠-聚乙烯醇-活性炭为复合载体进行包埋法制得固定化菌球(PSC-SM3),优化固定化菌球制备条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测定,并评价其投加于不同水体中对三唑酮的实际去除效果。结果表明:c(PVA)为6%,c(SA)为1.5%,c(AC)为2.5%,c(CaCl2)为1.5%,包菌量为0.02 g·mL-1时,PSC-SM3对三唑酮的去除效果最佳;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光谱、机械强度、弹性系数和储存稳定性的测定结果均表明固定化菌球PSC-SM3具备良好的性能;在供试浓度1、2、5和10 g·mL-1的三唑酮污染水体中作用14 d后,PSC-SM3在工业废水中对三唑酮的降解率在50.08%~54.07%之间,在生活污水中对三唑酮的降解率在40.94%~57.55%之间,在农田灌溉水中对三唑酮的降解率在44.83%~57.02%之间。相比于游离菌株,PSC-SM3的修复效果更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