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玉米丝黑穗病菌菌丝在寄主体内的生长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曲利苯兰酒精-乳酚酸组织透明染色法,对玉米丝黑穗病菌在植株体内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曲利苯兰组织透明染色方法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玉米丝黑穗病菌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包括冬孢子萌发、芽管、先菌丝、担孢子、侵染菌丝、冬孢子等阶段。  相似文献   

2.
<正>茶饼病又名茶树疱状叶枯病、茶树叶肿病,广泛分布于各茶产区,一般茶园发病率为20%~30%,重病茶园可达60%~80%,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发病原因:引发茶饼病的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的坏损外担菌(图1),其无色的菌丝体生于叶肉细胞间,顶端略圆的单胞担子圆筒形至棍棒形,单胞的无色担孢子椭圆形。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有读者咨询玉米瘤黑粉病是不是种传病害?用药处理种子后仍有发病,这是什么原因?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种土壤传播、局部侵染的病害,一般造成玉米减产20%~30%,严重时能导致绝收。该病病菌以冬孢子在田间土壤中、病残株上以及混在粪肥中越冬,成为来年主要初侵染源。越冬冬孢子在条件适宜时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二者经风雨传播到玉米幼嫩组织上,萌发并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经伤口侵入。菌丝在组织中生长发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野生茄托鲁巴姆(Solanum torvum)叶片提取物(粗提物)用于防治园艺作物病害的可能性,分别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悬滴法,研究托鲁巴姆叶片提取物对8种园艺作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室内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野生茄托鲁巴姆叶片提取物对供试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大葱菌核病菌未测孢子萌发)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提取物浓度的提高,抑菌作用增强。当供试质量浓度为5 g/L时,提取物对各供试菌种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高于8.8%);当供试质量浓度为40 g/L时,提取物对各供试菌种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高于60%。同一浓度提取物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强度差异较大。毒力分析表明,提取物对大葱菌核病菌和茄子黄萎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均低于10 g/L,分别为5.7577和7.6089 g/L。总体看,提取物对茄子黄萎病菌和辣椒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均较强,对大葱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尤为突出。托鲁巴姆叶片提取物对几种园艺作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具有作为植物源杀菌剂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8):6020-6034
为揭示茶树被茶饼病危害诱导的防御反应机制,本研究选择抗病和感病茶树品种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和数字表达谱分析茶树叶片被茶饼病危害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974条,其中共有的为122条,抗病品种中特异364条,感病品种中特异的为488条。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发现,茶饼病危害主要影响了茶树体内代谢途径、内质网蛋白质加工、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相互作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淀粉与蔗糖的代谢、苯丙醇生物合成等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这些差异基因包括抗病蛋白基因(R protein)、水解酶基因、细胞壁加固基因、转录因子基因、植物激素及其信号转导基因、次生代谢和氧化酶类、转运蛋白等。利用RT-qPCR对筛选的6个基因进行验证,其表达模式与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初步明确了茶饼病侵染对茶树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为揭示茶树抗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玉米瘤黑粉病又称"灰包",在新疆分布极广,是玉米制种田的主要病害之一.植株如果早期被侵染可引起果穗不实或植株死亡,大量爆发时可减产10%~40%.所以,对该病害不能不重视. 1 发生机理 1.1 病原:玉米瘤黑粉病菌属于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黑粉菌属.其冬孢子在26~34℃的最适温度下几个小时就可以萌发,再经过15~20 h就能长出具有4个细胞的担子,在担子顶端侧生4个担子孢子,担子孢子可以反复产生大量的次生担孢子,担子孢子或次生担孢子可以萌发产生侵染丝.  相似文献   

7.
以现代月季(Rosa hybrida)抗感不同的杂交后代作为研究对象,测定黑斑病菌(Diplocarpon rosae)侵染后对叶片表皮细胞结构的影响。经扫描电镜观察,在病菌未侵染时叶片表皮细胞均正常,表皮有气孔分布,气孔椭圆形且饱满。但接种病菌6d后,抗病后代中的感病叶片表皮均有大量菌丝分布,有少数菌丝进入气孔内部;感病后代中的感病叶片表皮肿胀、气孔下陷、孢子附着在叶片表面。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未接种月季黑斑病菌时叶片表皮细胞正常,接种病原菌之后抗病后代叶肉细胞内含较大、较多的嗜锇颗粒,叶绿体由椭圆形变为近圆球形,类囊体形态均一性降低,排列松散,定向发生紊乱;感病后代细胞内叶绿体整体瓦解,只保留了液泡和细胞核,且出现较多的空泡。随着病菌的进一步侵染,细胞质完全降解,导致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8.
甜菜夜蛾感染白僵菌、绿僵菌后的病症及组织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甜菜夜蛾感染白僵菌和绿僵菌后,虫体颜色及外部形态均发生相应变化。其组织切片观察研究表明:两种供试菌株的致病过程基本一致,只在侵染速度上有所差异:绿僵菌侵染速度较快,而且其破坏裂解组织的程度远大于白僵菌。白僵菌菌株015处理24 h后肠道内未见萌发的孢子,组织没有发现变化;48 h,附着于甜菜夜蛾体壁外的孢子开始萌发;72 h体腔内明显的菌丝段,各组织器官均受到感染,之后进入体内的菌丝不断增殖,脂肪体、肌肉组织、消化道发生病变解体;120 h后,菌丝突破虫体,在体外形成菌丝层。较之于绿僵菌菌株060,72 h时菌丝充满血腔,肠壁细胞也受到严重侵染,肠腔内出现菌丝,部分菌丝突出体表,菌株086,96 h时各组织均解体。  相似文献   

9.
沙冬青叶部病害发病率高侵染速度快严重威胁植株正常生长。为鉴定引起沙冬青叶部病害的病原菌,制定病害防治方案,利用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田间喷施药剂测定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引起沙冬青叶部病害为病原真菌,离体培养菌丝绒毛状、灰白色、致密气生菌丝,背面呈灰黑色轮纹状,显微镜观察菌丝直柔曲状,有隔,产生深色分生孢子梗,以合轴式延伸,顶端单生分生孢子;ITS序列鉴定与Alternaria destruens ATCC 204363(NR_13714 3.1)(毁坏链格孢)相似性达到100%,初步确定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不同药剂田间防治试验表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喷施2次对沙冬青叶部病害的防治效果达到87%,波尔多液2000倍液的防治效果为57.9%,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优于波尔多液2000倍液。研究结果首次报道沙冬青叶部病害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和鉴定结果,制定了病害田间防治方案,可为沙冬青叶部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有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1.锈病:是由一种名叫锈菌的真菌侵染葡萄叶片引起的。其特征是,病叶背面散布极明显的鲜黄色粉状物。葡萄发病后,叶片易枯黄早落,严重影响生长。病害多发生在9—10月,病叶背面的黄粉为病菌的一种孢子,它们被风传播到健康的叶片上,又侵染为害,使病害不断蔓延。秋末,在病叶背面产生另一种孢子,黑色小斑点。病菌在病落叶上越冬,翌年在温湿度适宜时便开始新的侵染。  相似文献   

11.
为加快选育适制六堡茶优良茶树品种的速度,笔者从六堡茶品质特点及其形成机理着手,探索、分析、研究广西历史上制作六堡茶茶树品种与六堡茶品质相关性较大的遗传标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茶树品种鲜叶中茶多酚含量为28.77%~34.94%、氨基酸含量为2.83%~3.83%、水浸出物含量为42.65%~46.83%,叶片厚224.6~404.7μm,叶片海绵组织厚130.7~201.0μm;茶树外部形态多为小乔木型大叶种或灌木型中叶种。由此可见,适制六堡茶的茶树品种要求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等含量较高,叶片厚度及海绵组织厚度较大,一般以小乔木型大叶种为好。该结果为尝试用遗传标记指标参数来进一步选择适制六堡茶优良品种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加快选育种的速度。  相似文献   

12.
植入乌龙茶初制工艺改进夏秋名特绿茶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用夏秋季茶鲜叶加工的名特绿茶苦涩味重、收敛性强、香气清淡和综合品质较差的问题,开展了夏秋季毛峰茶加工技术研究。采用植入乌龙茶初制的部分工艺,改善了夏秋季毛峰茶品质。提出了夏秋季毛峰茶加工的技术指标和最佳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夏季高温时节遮光颜色对北方茶产量品质及茶园微气候环境的影响,通过黑、红、银灰、绿、蓝、黄6种颜色遮阳网覆盖处理与露地CK相比较,分析茶园温湿度、茶树光合作用、茶叶产量品质等参数的变化差异.结果 表明:与露地CK相比,黑色、银灰色、蓝色遮阳网下降温增湿效果最好,红网、蓝网、黄网覆盖对茶树光合作用的促进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挖掘峨眉山野生茶树和群体种中的优良资源,利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感官审评等方法,对峨眉山40份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资源评价。结果表明,峨眉山茶树种质资源丰富,且多以灌木型为主;18个芽叶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为7.70%~60.99%,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芽叶色泽(60.99%)。因子分析表明,18个芽叶形态性状综合为6个公因子,前6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80.74%,主要代表性指标为叶片大小、叶片锯齿和叶面特征等。聚类分析将研究材料分为5个大的类群,显示了复杂的亲缘关系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适制性研究表明,初步筛选的11份种质资源制绿茶适制性较好,感官审评总分在92分以上,大体表现为香气鲜香带花香、清香高长带花香或栗香浓郁带花香,滋味鲜爽、鲜甜或鲜浓醇。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江苏丘陵地区主要栽培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对比分析了当地主要栽培的10个茶树品种的鲜叶原料和成品红茶的物理性状、加工性能、品质成分及感官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各品种所制红茶中‘福鼎大毫’、‘福鼎大白’、‘金观音’、‘龙井43’及‘白叶1号’的(TF+TR)/TB值超过1.05,茶汤的香气、滋味及明亮度好,‘浙农113’和‘楮叶齐’外形美观,内质也相对较好,均适制工夫红茶;‘乌牛早’、‘龙井长叶’及‘群体种’则因发酵性能较差和品质成分不协调而不适制工夫红茶。适制红茶的品种中,‘金观音’外形品质较差,但是香气突出;‘白叶1号’发酵性能较差,但是鲜甜度高,两者的品质风格都较为独特,适宜开发特色红茶。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野生茶树雄性不育株开花生物学特性,探讨野生茶树雄性不育表型特征。以野生茶树雄性不育株及可育株为试材,田间观察了野生茶树的开花物候期、单花发育进程和花器形态特征,并采用离体萌发法、染色法测定其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野生茶树雄性不育株开花物候期为9月上旬—10月上旬,全花期持续约29~33天,花期与对照材料相近。雄性不育花从花芽分化至花瓣凋谢平均历时约107天,比对照长14天。雄性不育花器结构具有典型的雄不育特征,表现为花冠开展度小,花丝弯曲畸形,花药彼此粘连,皱缩干瘪,不裂药,花药内无花粉或有微量败育花粉。雄性不育花雌性器官发育正常,柱头从开花前1天至开花后4天具有可授性,最佳授粉时间为开花后1天。所调查的野生茶树雄性不育类型属于花药败育型和花粉败育型。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云南白莺山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白莺山68 份茶树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生物学性状的调查,并采用EST-SSR分子标记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对云南白莺山12 个类型茶树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群体遗传结构等内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该群体生物学形态变异非常丰富,涵盖了乔木、小乔木和灌木;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叶形有椭圆形、长椭圆形和披针形;芽叶茸毛量呈现从无、少、中、多到特多的连续变化。(2)利用34 对EST-SSR引物进行分子标记分析,表明云南白莺山群体期望杂合度平均值为0.6981,观测杂合度值为0.5982;PIC 信息指数为0.6686,Shannon’s 信息指数为1.6068,有效等位基因数和观测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1761 和9.7353。(3)基于Evanno 统计模型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可将白莺山茶树群体资源分为5 个亚群,5 个亚群间的基因流值为1.8995,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0.1163,表明各亚群是一个中度分化的群体,各亚群间存在着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全年茶季各阶段测定,分析了芽叶的机械组成,叶、梗及整体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总量和纤维素的动态变化。探明叶/梗比值可以作为鲜叶嫩度指标;而5个品质成份中,以水浸出物和氨基酸的季节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并据此建立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9.
古茶园与台地茶园鲜叶常量成分及成茶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比较古茶树与台地茶树芽叶常量成分及大树茶与台地茶品质,为茶树资源古茶树的评价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云南省勐海县南糯山古茶园鲜叶和台地茶园鲜叶为原料,制成不同茶样,通过感官审评结合品质成分分析展开比较。结果表明:(1)古茶园鲜叶成茶品质的物质基础优于台地茶园鲜叶,主要生化成分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台地茶园鲜叶;(2)从各种成茶品质成分含量来看,大树茶有味物质组成配比更适合于消费者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大树茶的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台地茶,儿茶素含量、酚/氨显著低于台地茶;(3)从各种成茶感官品质来看,大树茶味感优于台地茶,主要表现在滋味协调、味厚、鲜爽回甘,而台地茶味薄、浓带苦涩、欠协调。从冲泡次数来看,大树茶可达5次,多台地茶1次,具有更好的耐泡性。综上,采制于古茶园的大树茶较采制于台地茶园的台地茶消费者接受性高。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变温萎凋对白茶品质影响,以不同季节的贡眉白茶为研究对象,在传统萎凋过程中,加入10、30、50 s的短时热风(45℃)萎凋处理,研究变温萎凋对白茶的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萎凋,30 s变温萎凋处理使贡眉白茶在感官品质上出现青气褪去、蜜香呈现、茶汤橙红、滋味甜醇的变化,呈现陈年白茶的特征;而10 s处理后仍旧带有新做白茶的青涩味;50 s处理后的白茶在干茶、叶底、汤色上均出现明显红变,滋味和香气已呈现红茶的甜醇特征。3种变温萎凋处理均会降低贡眉白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EGCG、ECG、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儿茶素总量等物质的含量,会增加黄酮、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的含量。而比较不同季节,夏季贡眉白茶经过30 s处理后,咖啡碱、茶多酚、EGCG、ECG、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的下降幅度大于春季和秋季,黄酮、GC和EC等非酯型的儿茶素含量增加幅度大于春季和秋季,且感官审评得分最高。综上所述,不同时间变温萎凋对不同季节白茶品质有明显的影响,可以将30 s、45℃的变温萎凋处理作为一种加速白茶陈化、提高夏茶利用价值的工艺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