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了确定不同因素对低乳糖乳粉褐变程度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影响褐变程度的因素依次为:水解pH值>水解温度>褐变抑制剂添加时间>褐变抑制剂添加量。制备低乳糖乳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糖酶添加量为0.15 U/kg,水解温度39℃,水解pH值为6.8,水解前20 min添加0.1%复合褐变抑制剂(BHA与VE的质量比为1∶1),该条件下制备的低乳糖奶粉的白度达到87.2。  相似文献   

2.
常温贮藏式干酪在加工过程中易发生非酶褐变,通过对原料、工艺参数、贮藏条件等试验,探讨其褐变的因素,结果表明,产生褐变的原因是美拉德反应(Maillard);试验分析了乳糖含量、 pH值、含水量、灭菌温度、灭菌时间、贮藏温度等因素对美拉德反应的影响。其中,乳糖含量对褐变影响是主要因素,其次是灭菌温度和时间。乳糖含量小于0.8%,灭菌温度121℃,灭菌时间3 min时,对褐变影响较小; pH值在5.2~5.6,产品水分含量高于46%,贮藏温度低于15℃时,对褐变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问:甜牛奶经高温杀菌后,往往会变成灰白色,甚至变成褐色,这是为什么呢?答:这是因为在高温条件下甜牛奶发生了褐变的缘故。(1)高温时奶液褐变的机理褐变反应的机理主要有酶促褐变、非酶褐变和氧化还原褐变等,您说的液态奶在高温下的褐变,主要是发生了非酶褐变的结果。这种非酶褐变称为美拉德反应,是胺、氨基酸、蛋白质与糖类、醛类、酮类之间的反应。糖类、醛类和酮类自身也有可能发生褐变,而与氨基酸、蛋白质共存时,更有促进褐变的作用。美拉德反应过程十分复杂。第1步,由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在中性或微酸性条件下缩合生成葡萄糖胺,葡萄糖胺…  相似文献   

4.
乳糖不耐受与功能性液体乳——低乳糖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乳糖不耐受发病机理和世界病情现状。分析了防治乳糖不耐受的低乳糖奶物理、化学和酶法等生产工艺的优缺点。重点展望了酶法低乳糖奶的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以及改进产品工艺过程和改善产品风味,扩大牛奶消费人群。  相似文献   

5.
低乳糖牛奶生产技术乳糖消化不良是由于人类肠腔内缺乏乳糖酶或乳糖酶活性低所致,这种情况会导致乳吸收障碍,从而产生乳糖不耐受症状,表现为胃胀、腹泻、肠绞痛等。我国可能有70%的人群不同程度有这种症状。  相似文献   

6.
普通丝瓜果肉褐变的变异及低褐变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普通丝瓜果肉在烹饪等加工过程中容易发生褐变,降低了丝瓜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试验通过对普通丝瓜品种资源果肉的褐变度进行测定,研究普通丝瓜品种果肉褐变度的变异,筛选出低褐变度的普通丝瓜品种材料,并对福建省种植的普通丝瓜品种进行评价和筛选。结果表明,普通丝瓜品种褐变度(OD值)测定结果在0.115~0.647之间,变异系数为36.1%,变异范围广,表明普通丝瓜果肉褐变度遗传改良具有很大的潜力;筛选出低褐变度的普通丝瓜品种材料26份;福建省栽培的8个普通丝瓜品种的褐变度差异较大,其中‘农福丝瓜801’和‘金美2号’2个品种褐变度低,品质较好,可以大面积栽培。  相似文献   

7.
正寒冬你需要一杯酸奶:(1)乳糖不耐受—喝它。如果日常喝牛奶后容易腹胀、腹泻,那要考虑是否乳糖不耐受,而酸奶中的乳糖普遍比牛奶含量低。(2)想补充营养素—喝它。冬季由于活动不足、空气环境密闭等原因,传染病发病率相对较  相似文献   

8.
问:我厂生产的纯牛奶、花生奶往往会发生褐变。使其色泽变暗。是什么原因造成奶液变色呢?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褐变的原因有非酶褐变和酶促褐变,加工中引起褐变的主要原因是酶促褐变。综述了马铃薯酶促褐变的特性和褐变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在生产中抑制褐变可将不同方法结合使用,如水洗、热处理、酸处理、添加褐变抑制剂等,抗褐变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0.
Intelligence Interface Study and Realize Based on EP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果蔬加工过程中酶促褐变与非酶褐变的原理,综述了果蔬加工中酶促褐变与非酶褐变的抑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茶饮料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水质、茶乳、褐变、芳香物质逸散等对茶饮料质量的影响及相关的防止措施,以提高茶饮料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咖啡豆奶加工工艺,采用感官评定确定了咖啡豆奶的最佳生产条件,结果表明,采用3%的接种量,豆奶发酵最佳条件为: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之比为1∶1,乳糖3%,发酵温度为43℃,发酵时间为6h;咖啡豆奶的最佳配方为:酸豆奶55mL,咖啡量0.5g,水45mL;稳定剂的添加量为黄原胶0.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0.1%,海藻酸钠0.01%。  相似文献   

13.
茶树腋芽离体培养中的褐化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降低茶树离体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程度,以‘凫早2号’当年生未木质化的春季健壮新梢为材料,带茎段和叶柄的单个腋芽为外植体,接种前用2.0 g/L PVP溶液浸泡1 h,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培养基、起始培养温度和时间对外植体的褐化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腋芽在1/4MS+BA 2.0 mg/L+IBA 0.1 mg/L+蔗糖20g/L+琼脂7.5 g/L培养基中,10℃下避光培养48 h褐变率最低,仅为5.6%;培养时间和培养基类型2个因素对降低腋芽褐化没有显著影响,温度对降低腋芽褐化有显著影响;温度因素外植体对褐化影响最大,培养基次之,培养时间最小,说明低起始培养温度是降低外植体褐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In mango (Mangifera indica) cv. Nam Dok Mai fruit, stored at 4 °C, peel browning occurred within 9 d, while no browning was found in cv. Choke Anan fruit stored at 4 °C for 30 d. During 6 d of shelf life at 27-28 °C, following various periods of low temperature storage, the peel browning in cv. Nam Dok Mai (if not yet maximal) became worse, whereas little browning was observed in cv. Choke Anan fruit. The pulp of the fruit of both cultivars did not show browning during the 4 °C storage, but the pulp of cv. Nam Dok Mai exhibited some browning during shelf life if the fruit had been stored at 4 °C for more than 18 d. Peel and pulp color were not correlated with total free phenolics. A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observed between peel browning and PAL activity in the peel, while a very low correlation was found with peel catechol oxidase activity. The browning in the pulp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measured enzyme activities. The data therefore show a relation between PAL activity in the peel and low temperature-induced peel browning.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鲁梅克斯K-1对关中奶山羊产奶性能的影响。选取50只健康、体质量、产奶量接近(P>0.5)的关中奶山羊,试验共分5个处理,每个处理10只,各处理每只羊每天均饲喂3 kg粗饲料和1 kg精饲料,对照组粗饲料全喂玉米秸杆青贮,A、B、C、D组用鲁梅克斯青贮分别替代0.5、1、1.5、2 kg玉米秸杆青贮,进行为期50天泌乳试验。结果表明:(1)整个试验期,处理C组共产羊奶1850 kg,处理C组分别比CK、A、B、D组多产奶490、325、260、310 kg,差异极显著(P<0.01);(2)处理C组比CK、A、B、D组奶山羊的乳干物质、乳脂率、乳蛋白及乳糖含量均有所改善,但差异不显著(P>0.5);(3)C组的纯收入为5675元,C组分别比CK、A、B、D组多收入2035、1350、1065、1215元,差异极显著(P<0.01)。鲁梅克斯营养丰富,与玉米秸杆混合青贮能有效提高关中奶山羊产奶量,改善乳蛋白、乳糖及乳脂率,其在粗饲料中添加量在50%为宜。  相似文献   

16.
大豆转化过程中的褐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由大豆愈伤组织所产生的酚类物质可诱发组织产生褐化,并严重影响大豆离体培养时植株的转化率。本文以东农5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外植体和不同添加剂对抑制褐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子叶节和胚尖作为外植体褐化率较低;L-半胱氨酸和AgNO3对大豆抑制褐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运用概率分级和回归分析方法揭示普通丝瓜褐变度与总酚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普通丝瓜基于褐变度正态分布的分级标准,研究测定38份普通丝瓜的褐变度和总酚含量。采用X-1.2818S、X-0.5246S、X+0.5246S和X+1.2818S 4个点将丝瓜褐变度概率分为5级,即极低(1级)、低(2级)、中(3级)、高(4级)、极高(5级),并将其与总酚含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普通丝瓜果肉褐变度变化范围为2.17~9.60,平均值为6.211,变异系数为29.77%,经K-S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建立褐变度和总酚含量的线性回归方程y=3.559x-2.837,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普通丝瓜果肉褐变度与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