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稻田科学灌溉技巧 农谚说:"水是稻之命,又是稻之病",这说明水分管理在水稻生长中的重要性.科学灌溉不仅满足水稻生理、生态需水,提高单产,改善品质,而且能显著节水节本.具体要求掌握浅水移栽、够苗晒田、寸水护苞、后期干湿交替、以湿为主,收获前10d左右断水晾田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水稻控制灌溉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5~25mm薄水层返青;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灌水后田面不再建立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溉水量。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值为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70%,灌水控制上限为土壤饱和含水率。  相似文献   

3.
汪小六  杨兵  汪孟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4):491-491,492
水稻旱育秧高吸水种衣剂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制的产品 ,经试验推广表明 :能提高出苗率 6 %~ 9% ,提高成秧率 8%~ 11% ;能提高秧苗素质 ;对水稻恶苗病防效达 97%以上 ;提高立苗速度 ;增产效果显著 ,较一般旱育秧移栽田增产9.5 %左右 ,投入产出比为 1∶16  相似文献   

4.
水稻节水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节水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浅—湿—浅间歇灌溉较常规灌溉使水稻增产2.52%,湿润灌溉较常规灌溉使水稻增产0.32%,不同灌溉模式产量差异不显著。水量比较和效益分析表明,湿润灌溉效果显著,在返青后至有效分蘖终止期的用水高峰期内节约用水量3 928.1 t/hm2,节水率达到54.8%;在整个生育期间节水5 247 t/hm2,节水率33.0%,节约用油成本29.3%,效益比较好,可实现节本增效和节约水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一、控制灌溉技术推广 水稻控制灌溉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再长时间保留水层,而是通过观测稻田土壤含水量多少判断灌溉与否的一种水稻节水灌溉新技术.控制灌溉技术既不属于充分灌溉,也不属于非充分灌溉范畴,认为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度进行水份胁迫,会使水稻产生一定的耐旱性,而且不会导致减产.其基本原理是:基于作物的生理生化作用受到遗传特性和生长激素的影响,认为如果在其生长发育某些阶段主动施加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可以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同时能够引起同化物在不同器官间的重新分配,降低营养器官的生长冗余,提高作物的经济系数,并可通过对其内部生化作用的影响,改善作物的品质,起到节水、优质、高效的作用.这种灌溉新技术能使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得到适度的干旱锻炼,会使水稻产生一定的耐旱性,不但不会导致减产,还能起到增产、节水、省油、省电、抗倒伏、抗稻瘟病和提高米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叶龄移栽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水稻在3~8叶之间移栽,以4叶处理产量最高,达10374kg/hm2,比8叶期移栽增产11.0%,方差分析结果,3~6叶之间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比8叶期移栽显著增产;根据稻米检验结果,垩白率、垩白度受移栽叶龄影响较大,适宜叶龄移栽能显著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采取中苗移栽能使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及蛋白质的含量提高,直链淀粉降低,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和稻米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寒地水稻高产栽培中存在的热量资源差、生育期短、基本苗过多、消费生长量过大、后期生育衰败等生长障碍因素,通过超早育苗培育多蘖壮秧、终霜后适期移栽、宽行超高产栽培、全程深施肥、浅湿干控水循环灌溉等试验,进行了“延扩营养时空,释放生产潜力,强化双冠(植株冠层、根系冠层)性能等增产原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三超栽培技术比普通旱育稀植可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15d,扩大秧苗营养空间2.1~4.2倍,通过均质多蘖壮秧宽行单双本适期移栽超稀植,置秧苗于适宜宽松营养空间,减少返青期3~8d,扩大植株生长空间3~5倍;全程深施肥提高氮肥利用率30%,浅湿干循化控水灌溉减少灌水量17.1%~39.8%,单产超过10000kg/hm^2,是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之后,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突破性技术。  相似文献   

8.
水稻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水稻插秧后田间管理 水稻移栽后要及时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水稻早发,主要落实以下几项技术措施:一是加强水浆管理:水稻大苗移栽田,栽后宜采用深水活棵、浅水分蘖的灌溉方式,确保秧苗早活棵、早发分蘖。直播田要在播种后及时灌一次跑马水.确保早出苗、早齐苗,同时要清理、配套田间沟系,做到能灌能排,在2叶1心期建立浅水层促进早分蘖。二是早施分蘖肥:在水稻返青活棵后,及时追施促蘖肥,一般每亩施尿素5~7.5kg。在第一次追肥后7~10d,  相似文献   

9.
水稻节水灌溉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可以控制水分的水泥槽中进行了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适当的节水灌溉方式植株体内水分状态得到调节,又能延缓下位叶的衰老,增加光合作用的时间,生育后期根活力提高,协调水稻高产与根系早衰的矛盾,生殖生长干物质积累增加,有利于籽粒的形成。因此,节水灌溉方式具有增产节水的效果,本还提出了最优的节水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0.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在苏北沿海垦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沿海垦区水稻采用控制灌溉比浅湿灌溉节水19.8%,比常规灌溉节水23.1%,控制灌溉比浅湿灌溉增产2.9%,比常规灌溉增产12.5%,在沿海地区可以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1.
几种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的传统灌溉方式,水资源浪费严重,试验表明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性,植株和叶片保水性、根系活力和吸水能力增强,而且一定的水分亏缺也有利于水稻增产[1,2]。因此可以根据水稻的需水规律,通过节水灌溉来控制水稻生长的最佳水分环境[3],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主要通过多点试验在水稻秧苗期及水稻生长后期喷施多种叶面肥,观察各类叶面肥对水稻秧苗素质、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秧苗期喷施"彩特美细胞酶",明显提高了秧苗高度,增加了茎基宽、白根数和干物重,提升了盘根质量,提高了移栽后的活棵率。水稻生长后期喷施"彩特美细胞酶"、"碧护"和"粒粒金"3种叶面肥在2个试验点上均表现出一致的增产效果,有一个试验点上碧护和粒粒金略有减产,多点平均结果显示,"彩特美细胞酶"、"碧护"和"粒粒金"分别增产3.98%、-1.24%和1.11%。  相似文献   

13.
一、水稻塑盘旱育大苗抛秧生长特征特性1.秧苗在苗床期表现为“生长抑制型”特征特性根据研究,水稻塑盘旱育大苗抛秧秧苗在苗床期,首先是秧苗地上部分,在干旱式水分管理和化学控苗作用下,其株高一般比水育秧苗降低30%~40%,叶龄减少0.5~1.0片;其次是地下部分,秧苗根系在秧盘孔  相似文献   

14.
水稻控制灌溉方式,是一项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是继"浅水勤灌"、"间歇式灌溉"、"干湿灌"以来又一项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本文10年来对水稻封闭区田间节水效果的测定研究和分析,总结出水稻控制灌溉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和较大的节水效益,适合在有水源保证的条件下推广采用此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5.
2003年晚造进行的免耕稻不同叶龄抛栽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3.5~4.5叶龄时进行抛栽,秧苗立苗回青快,能明显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有效蘖多,成穗率高.保持良好的经济性状,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6.
研究水稻的高产节水灌溉技术及节水增产机理,推广水稻综合节水技术,对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节约灌溉用水量、推行节水型稻作和节水型农业以及实现"两高一优"农业等方面,均具有实际意义。现将几种国内已成功应用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基于CROPWAT模型水稻需水量及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黑龙江松嫩平原南部地区气候变化对水稻需水量影响及水稻不同灌溉制度,基于黑龙江省庆安县1966~2015年气象、土壤数据和水稻作物参数,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水稻生育期内需水量变化规律,利用CROPWAT模型计算水稻各生育期需水量、有效降雨和灌溉需水量,对不同典型年份水稻需水量和有效降雨作耦合度分析,制定水稻灌溉制度。结果表明,生育期内水稻需水量在气象因素共同作用下以13.68 mm·10年-1速率下降,变化范围为410.8~574.6 mm;该地区特枯水年、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水稻需水量分别为521.0、484.9、451.8、410.8 mm;水稻在拔节和抽穗期需水量较大,两个时期需水量在不同水文年下差异明显;不同水文年下6、7、8月主要需水时期,需水量与有效降雨耦合度均小于1;同一水文年下灌溉定额均为淹水灌溉>"浅、湿"灌溉>干湿交替灌溉>控制灌溉,淹水灌溉灌溉次数最多,干湿交替灌溉模式灌溉次数最少;不同水文年下与淹水灌溉灌溉定额相比水稻"浅、湿"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和控制灌溉节水效果明显,分别可节水6.3%~13.4%、29.1%~39.4%、30.6%~42.6%。有效降雨量难以满足水稻需水要求,在水稻生育期内应根据不同典型年选择合适灌溉制度灌溉,并在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两个高耗水时期加强灌溉。  相似文献   

18.
试验以水稻为研究对象,设定水、肥两种处理因素,2个水分处理(节水灌溉、CK)和5个氮肥处理(N0、N1、N2、N3、N4),分析水肥耦合对水稻产量及穗部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灌溉较CK促进水稻产量的形成,在N1、N2、N3时增产均超过10%,在N0、N4时产量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节水灌溉与CK处理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节水灌溉N3施肥模式产量最高,其次是节水灌溉N2和对照灌溉N3。N2、N3条件下,节水灌溉较CK增产的主要是二次枝梗产量的增加,其中N2、N3处理分别增产30.69%、30.70%;节水灌溉N3较N2产量增加,主要是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N3条件下节水灌溉与CK比较,产量性状差异不显著,但节水灌溉促进了水稻各项产量性状均值的增加;对穗部结构分析,节水灌溉较CK二次枝梗数显著增加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垦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根据2004~2006年黑龙江垦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试验资料,分析了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对水稻的节水效果。选择农垦牡丹江分局858农场267hm2水稻种植典型示范区为试验点,得出控制灌溉较常规灌溉全生育期少灌水3~4次,节水2400m3·hm-2,增产398kg·hm-2。同时,水稻米质,抗倒伏、抗病虫害效果比常规灌溉都有明显提高。发展水稻节水控灌技术,可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节约灌溉用水,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对垦区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简略地讲,水稻薄露灌溉就是薄水灌溉。薄是指灌溉水层要薄,露是指田面表土要经常露出。实践证明,它是一项先进的增产节水灌溉技术,不需要增加设备和资金,只改变传统的灌溉方法,将土、肥、光、热和田间小气候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达到增产节水的目的。方法简单易行,农民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