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文英 《中国蜂业》2004,55(3):25-25
我是一名蜂疗及蜂产品的受益者,今年35岁,虽然年纪不大,可受风湿病痛折磨10年之久.10年前我在坐月子时没注意保养,患了风湿病.开始时只是左腿膝关节疼痛、怕风,后整个左半身肩、肘及手指相继开始疼痛难忍,不敢接触凉水,不能正常操持家务,如遇刮风下雨天更是苦不堪言,甚至整夜疼痛不能入睡.经针灸、中药、药酒、膏药治疗,都没有任何疗效.夏天不敢穿裙子、短袖,冬天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人家是一年过四季,可我却一年只有3个季节,连续几年没有买过夏天的衣服.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法泗村十三组村民胡胜甫的老伴左耳后长了一块比大拇指头大一点的牛皮癣 ,已有十几年了。各种治皮肤病的膏药搽了不少 ,不见好转 ,有时很痒 ,抠下很多白色的皮屑 ,因无大碍 ,也就没在意。今年我养了蜜蜂。秋天 ,有一次我检查蜜蜂 ,喊老伴拿一件东西给我 ,当她走近蜂箱时 ,没想到一只蜜蜂碰巧落到那一块癣上螫了一针 ,红肿了两三天。过了几天后 ,那癣的增生物都脱落了 ,真没想到蜂螫一针 ,把她十多年的顽癣治好了。真是蜂毒是良药 ,一螫治顽癣蜂针是良药,一螫治顽癣@胡中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法泗中心小学!湖北武汉430210…  相似文献   

3.
本人热爱蜜蜂事业,现在更热爱蜂疗事业。在养蜂岁月里尝到人生百味,了解到蜜蜂对人类的益处,更令我震撼并亲身体验到的就是——蜂针疗法。自从加入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后,对蜂疗更有深切体会,认识到蜂疗的良好保健养生,以及疾病治疗的效果。我从小就是一个爱折腾的人,正因为这个性格让我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拿着大学文凭去当一名蜂农。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蜂农,必须全面了解蜜蜂所有的一切。  相似文献   

4.
刘绛英 《蜜蜂杂志》2009,29(7):22-22
不知蜂友们是否注意到,家鸡能啄死交尾或试飞的处女王并把它吃掉. 2008年5月上旬,我家养的30多只小鸡渐渐长大,我地称这种鸡为"三黄鸡".一天下午,我查蜂时看见前面一排蜂箱前有五六只鸡在啄蜂,原来它们啄的全部是雄蜂.而且全部吃掉.  相似文献   

5.
韩式勤 《中国蜂业》2004,55(4):15-15
把我的一次几乎垮场的教训介绍给大家,让蜂友们引以为戒. 那是1997年的荆花期,这是我在本村村东约3km的山下放荆花的第3年.前两年在同一场地都获得了大丰收.这年,因天气干旱,场地西面山沟里的水早已干涸.场地东面是山梁,无水源.场地北面约100m处,有两个相邻的当地群众采石料挖的大坑,坑里有水,6月10日进场时,坑壁的几处石缝中还在渗水.这就是场地附近唯一的地面水源.山上放牧的牛羊也到这里饮水.  相似文献   

6.
也谈解除分蜂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俊海 《中国蜂业》2004,55(2):17-17
自然分蜂是蜜蜂生物学特性之一.但在养蜂生产中,自然分蜂是不受欢迎的,为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解除分蜂热,如给有分蜂意向的蜂群下浆框、调入幼虫脾并适当提出老蛹脾及出房子脾或者与弱群互调箱位等措施,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解除分蜂热的作用,但我认为应根据当时外界的蜜粉源情况以及生产目的采取有针对的、对生产有利的措施为佳,下面谈谈我在养蜂生产实践中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王顺 《中国蜂业》2004,55(3):15-15
蜂种的利用,我认为首先是要确定放蜂路线,只有放蜂路线选对了才能充分发挥蜂种的优越性.一个蜂场最少要有三个品种以上的优质蜂种,才能根据季节、生产目标安排好生产,取得最好效益.  相似文献   

8.
崔文东 《中国蜂业》2004,55(2):19-19
去年我购买了一批标准蜂箱,使用后发现所购新蜂箱内部的长度比我原来的标准箱多了5mm,高度少了10mm,为此与原来的箱内用具不能通用,这给我的养蜂作业带来很大的麻烦.  相似文献   

9.
(接<蜜蜂杂志>2008年第11期) 龚教授:你好! 我虽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头了,但对饲养中蜂仍保持着不亚于年轻人那样狂热的特别兴趣,为此购买过不少的蜂书与蜂具.十多年来,购买了<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一、二版,也订过多种养蜂杂志,从中学到了一点养蜂方法.但是这十多年来,我的中蜂却一直没有养好过.不是得病就是群势不强,都在4脾左右,多也不过5脾蜂.由于蜂病作祟,有几年是全军覆没.  相似文献   

10.
温饱防盗蜂     
张德志 《中国蜂业》2004,55(4):12-12
防止盗蜂是养蜂中的一件大事,书刊上有诸多介绍,我根据实践的体会,介绍一种"温饱防盗蜂"的方法,供蜂友参考. 顾名思义,该方法的要点就是始终保持蜂巢内不缺饲料,尤其在外界蜜源结束、没有流蜜的情况下,更应足额饲喂,超量饲喂,让蜂群始终处在温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1.
蜂迷廖大昆     
李广彦 《中国蜂业》2009,60(10):42-42
八月初的一天,我到单位上班,老远见一老者在办公楼前坐候。走近一看,是久未谋面的廖大昆先生。先生年已耄耋,是我崇敬之人,我赶紧上前握着廖老的手,将他请进我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12.
一、两位蜂友说巢脾面积少了1/8,越冬也就缺20天的饲料.我看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既然巢脾减少了1/8,那么1张脾上的蜂也应减了1/8,消耗的饲料也应该少1/8才对.再说,1群蜂的饲料不应局限在那1张脾上,而应以群为计算单位.巢脾的长度减了,多加1张脾,问题不是就解决了吗.  相似文献   

13.
<正>我是一名蜂药厂的技术员,很多新蜂药的试验工作大多有我来做。因常年与蜂病打交道,于是总结了一套防治白垩病的方法。一、春季消毒预防春繁季节只要能开箱检查,就可以进行蜂箱消毒预防。消毒包括:蜂箱内外、带蜂的脾以及准备使用的蜂具、饲料、旧花粉脾、旧蜜脾。保障蜂箱内病菌降到最低水平,确保发病期不会迅速爆发。具体措施是:1.用升华硫熏蒸或百菌杀(苯扎溴铵溶液)喷雾。场地也最好消毒处理,奖饲的花粉必须先消毒处理;2.第一次奖饲时加白垩净等药物预防(按最大配水量配制)。  相似文献   

14.
薛超雄 《中国蜂业》2005,56(1):23-23
我1972年开始养蜂,当时蜂种非常难买,4月中旬我用蜂箱换得24框意蜂,6只蜂王,就与浙江双杨蜂场一道北上,先到苏北采槐花和苕子,后到吉林采椴树、苕条.  相似文献   

15.
常树林 《中国蜂业》2004,55(6):13-13
2000年4月下旬,我购买了2群蜂,当年完成1:4分蜂量.2001年完成1:3,2002年也是1:3,只用短短的3年时间,我养的蜂达到了120群,连续3年安全越冬率达100%,无一损伤,且无发生任何重大疾病.分蜂迅速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上采取了三强一足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蜂群生物学》在“越冬蜂更新”一节中写道“作者在 5月 2 4日统计了 2 7群蜂的蛹。由于蜜蜂在 5月 1 6日才排泄飞翔 ,所以统计的蛹是由越冬蜂哺育的 ,在 1 2天内 ,平均每公斤蜂 ( 1万只 )哺育了 450 0个蛹 ,即每日哺育 3 75个蛹 ,每只蜂一生 ( 3 0天 )哺育了 1 .1 2个幼虫”。这个结论是塔兰诺夫 ( 1 946)在尼科尔斯克蜂场统计的。在 50多年养蜂实践中 ,我一直认为 1 .1 2(越冬蜂 )和 3 .85(更新蜂 )就是蜜蜂不同时期的哺育极限。自从应用分区管理法 ,我认为 1 .1 2和 3 .85并不是蜜蜂哺育幼虫的极限 ,我敢说《蜂群生物学》以这个虫数来确…  相似文献   

17.
分蜂团落在高处 ,比如大树的顶梢 ,距地面十余米 ,只用举脾收蜂的办法是不行的 ;如果有 3级以上的风更收不下来 ,原因是脾举得太高 ,不容易固定巢脾位置。1 999年 5月上旬正值洋槐流蜜 ,一初学养蜂朋友的分蜂团飞在树上收不下来 ,他爱人前来求我帮忙。我停下取蜜的活计 ,急忙骑车到了朋友家。只见我那蜂友与他弟弟在平房上合举 1根十余米长的粗竹竿 ,上面的脾怎么也不能稳靠蜂团 ,二人累得通身流汗。我叫二人放下竹竿 ,解下巢脾 ,在竹竿头上拴牢一铁钩子 ,举起竹竿使铁钩勾牢有蜂团的树枝 ,让他二人上下反复拉动竹竿。使蜂团落散 ,蜂群不能…  相似文献   

18.
我地处河南东部,在夏季检查蜂群时,时常见到箱内见卵不见虫的现象,时值蜜粉充足,蜂数不足.我多次观察研究,未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19.
张老师:您好,我饲养蜜蜂3年多,是业余养蜂,是我们当地的中华蜜蜂,每年都是靠自然分蜂进行繁殖.可今年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5月份,我的蜂群发展到五六框蜂,蜂群内已经起了王台.根据以往经验,这个时候该分蜂了,但是我发现王台都被蜂王给咬掉了,请问张老师,这是蜂种的原因吗?我想分蜂,应该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20.
1994~2001年,我在南京郊县江浦定地养蜂.1999年我把EM原露用于蜂群防病治病,收到了较好效果,并在2001年第1期<蜜蜂杂志>上作了介绍.2000年3月中旬,一兰溪年轻蜂友请我去给他看蜂病,我们一行4人骑自行车去了他的蜂场.开箱查蜂,只见塑料饲喂器内的糖水都还在;提脾检查幼虫,发现幼虫王浆不足,有少量幼虫被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