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美国光身稻种质资源,可以创造“三系”和两系光身杂交稻新的种质资源,培育出野败型“三系”光身杂交稻配套亲本(光香A、B、R)和两用光身光温敏核不育系(光S),并以此创造崭新的种质资源,率先在世界和我国育成米质特优可与国际名牌Jasmine85和泰国香稻媲美,即“籼稻的粒型,粳  相似文献   

2.
浙粳70系晚粳密穗型水稻品种,具有产量高、抗性好、品质优、栽培容易等特点。亲本ZH0997来源于疣粒野生稻,组合为Y73/宁67/宁67///嘉花1号////嘉花1号,其中Y73是通过疣粒野生稻与栽培稻体细胞杂交选育而成,含高抗白叶枯病基因;另一亲本为秀水134。浙粳70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品种推广种植,栽培要点为因地制宜适期播种,降低大田用种量,增施磷、钾肥,控制高节位分蘖,适当延迟收获。  相似文献   

3.
由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刘文炳研究员主持课题组,利用美国光身稻,在世界范围内率先育成居国际领先水平的野败型“三系”光身杂交稻配套亲本光香A、光香B、光香R及具有光身稻特征、中国水稻品种适应性和国际水稻所品种株叶型的“三合一”优质香型高产光身杂交稻亮点组合。光身杂交稻以其特有特征特性,被誉为“籼稻的粒型、粳稻的品味、  相似文献   

4.
为选育适合江淮稻区种植的粳稻品种,按照杂交育种亲本选配4原则,以早熟晚粳品种镇稻18号作母本与中熟中粳品种盐稻11号作父本杂交,育成中熟中粳品种镇稻23号(苏审稻20200008)、迟熟中粳早熟品种镇稻32号(苏审稻20210010)、迟熟中粳品种镇稻33号(苏审稻20210050)等3个不同生态类型粳稻新品种.结果表...  相似文献   

5.
嘉991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晚粳新品种,优质高产,12项检测指标11项达到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1项二级标准,浙江省连续3年为第二大晚粳品种.苏南地区连续多年当家。该试验表明嘉991抽穗期经历2006、2007两年立秋前的高温天气,仍达到85.3%的正常结实率,较抗褐稻虱、不抗条纹叶枯病.为因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水稻两性不育突变体嘉64bs的发现及基本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两性同时不育是极其罕见的一种突变类型。具有美国光身稻亲缘的晚粳新品系嘉06-64,在海南进行原种生产时,出现了两性完全不育的罕见突变类型,经嘉兴、海南两地2次育性分离检测,群体正常结实株数与雌、雄两性不育株数的分离比符合3∶1。结果表明控制嘉64bs两性不育的是一个隐性基因。  相似文献   

7.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我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制种专家刘文炳研究员,率先在世界育成“三系”光身杂交稻配套亲本(光香A、B、R);率先在世界育成育性稳定、国内首创、米质特优可与国际名牌Jasmine85和泰国香米媲美,具有光身稻特性、中国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国际水稻所品种的株叶型  相似文献   

8.
隆粳58是以冀粳14号、优质8号、关东100为亲本,通过杂交、复交、多年系谱选育而成的粳稻新品种。该品种集三个亲本的高产、抗病、优质、耐盐性状于一体,在冀东稻区和天津稻区全生育期171 d,2012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提出了以培育壮秧、适时插秧、科学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为要点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香型优质光身稻不育系的特征特性及制种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光身稻不育系H7A亲本的形态特征、生育特性及开花习性,总结了光身稻不育系H7A的高产制种技术,以期为培育高产制种群体、有效进行花期调节、确保制种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提升浦东新区的稻米品质,2010年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并试种示范了优质稻米品种8个,结果表明,参试的2个早熟晚粳品种成熟早、米质优、香软可口,其中“沪嘉香软”品种在品质、抗性、产量等方面均优于“苏沪香粳”。6个中熟晚粳品种表现均不同,即“嘉33”,“宝农34”、“南粳46”、“银香18”、“镇稻10号”、“镇稻13号”在农艺性状、品质、抗性和产量上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11.
The rice( Oryza L. ) variety, Lijiangxintuanheigu(LTH), is a universally susceptible variety. A set of near-isogenic lines (NILs) of rice which has single resistance gene for each line was developed by use of LTH as recurrent parent and Kusabue,Tsuyuake, K1, PiNo. 4, K60 and BL1, which are from Kiyosawa‘s differential varieties(KDV), as donor parents. Differentiating ability of these NILs to Philippine isolates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ir donor parents, KDV and IRRI‘ s NILs. The results of comparative studies were as follows: (1) Differentiating ability of Chinese NILs to Philippine isolates was much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ir donor parents and that of KDV. (2) Chinese NILs had similar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races to IRRI‘s NILs or higher differentiating ability than them. But IRRI‘s NILs almost had no differentiating ability to isolates from japonica rice-growing regions. They can not be used to differentiate races of isolates from japonica ricegrowing regions. Whereas, Chinese NILs can be used to differentiate races of isolates from both japonica ricegrowing regions and indica rice-growing region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set of Chinese NILs can be used as international differentials.  相似文献   

12.
吉安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生物农药防治技术规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江西省吉安市20多年来水稻病虫害发生为害的特点,制订了吉安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生物农药防治技术规程,包括不同季别水稻(早稻、中稻及晚稻)秧田和本田发生的主要病虫害种类、推荐的生物农药品种及其施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稻近等基因系的育成及其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能力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是一个普感品种。以它作为轮回亲本 ,日本清泽鉴别品种草笛、梅雨明、K1、Pi4号、K60和 BL1作为抗病性供体亲本 ,通过杂交、回交和抗性鉴定 ,培育了一套单基因的水稻近等基因系。这套近等基因系、它们的供体亲本、清泽鉴别品种、国际水稻研究所近等基因系等对菲律宾菌株的生理小种鉴别能力的比较研究结果为 :( 1 )近等基因系的生理小种鉴别能力比其供体亲本强。 ( 2 )中国近等基因系比清泽鉴别品种的小种鉴别能力高。 ( 3)中国近等基因系的生理小种鉴别能力与国际水稻研究所近等基因系相似或较强。但是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近等基因系不适用于鉴别粳稻区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 ;而中国近等基因系既适用于籼稻区 ,也适用于粳稻区 ,是可以在国际上通用的鉴别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以浙江省晚粳稻主栽品种‘浙粳22’、‘浙粳27’、‘秀水110’、‘秀水09’、‘秀水128’、‘秀水63’、‘嘉991’和‘嘉花1号’为材料,研究了低磷胁迫(0.5 mg/L)下根系和秧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根长、干物质重、氮、磷、钾养分吸收、根系磷素吸收动力学参数Imax(最大吸收速率)、Km(吸收速率=1/2 Imax时介质中离子的浓度)和Cmin(根系净吸收速率为零时介质中离子的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浙粳22’、‘浙粳27’、‘秀水110’、‘秀水09’和‘秀水63’低磷胁迫时Km和Cmin较小,Imax较大,对磷的亲和力和利用效率较高,具有一定的耐低磷特性;相反,‘嘉花1号’、‘嘉991’和‘秀水128’的Km和Cmin较大,Imax较小,对磷的亲和力较低,对低磷胁迫表现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绿核菌属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ashi.引发的稻曲病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抗病种质资源稀少成为限制水稻抗病性育种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117份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水稻育种亲本为试验材料,在稻曲病自然发病重病区进行抗病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鉴定品种中抗病品种2份;中抗品种17份,占鉴定材料的14.53%;中感品种56份,占鉴定材料的47.86%;感病品种42份,占鉴定材料的35.90%。研究分析表明,品种的孕穗期-抽穗期气候条件及穗部特征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重要影响,籼粳亚种间品种整体抗病性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结果为水稻抗稻曲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6.
籼粳稻亚种间分子标记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籼粳稻亚种的分子标记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以13份籼稻、5份粳稻为亲本,采取SDS法提取水稻叶片总DNA,进行扩增反应,利用321对SSR引物对亲本的多态性进行筛选,分析籼粳亚种之间的SSR标记差异。[结果]18个亲本中共筛选到168对引物具有明显的标记带和较好的多态性。SAR水稻血缘的412、407、421、992、950之间及长药野生稻血缘的84-15与84-23之间的多态性明显少于稳定亲本与栽培稻之间的多态性,也低于籼稻品种间和粳稻品种间的多态性。籼稻与粳稻之间的多态性频率最高,籼稻品种之间的多态性高于粳稻品种之间的多态性。供试材料籼粳稻之间存在31个SSR标记差异,SSR标记可较为准确地鉴定材料的亚种属性。[结论]籼粳亚种之间有明显的SSR标记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杂交粳稻组合嘉乐优2号双亲的特征特性,总结了确定父母本播差期、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培育高产群体、及时防治病虫草害、适时适量喷施“九二0”、人工授粉和去杂等母本直播高产制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云南稻种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0~2001年鉴定了近300份水稻品种(包括云南省主栽品种、近等基因系材料、基因聚合品种等育种材料)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其中对测试的白叶枯病菌系表现抗病的有51个,占供试品种的17%,云南省主栽品种如合系等粳稻品种及籼型杂交稻高度感病,说明云南省主栽品种多数对白叶枯病系表现感病,近等基因系材料抗感表现不一,基因聚合品种高抗白叶枯病。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甬优12病虫害发生特点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甬优12杂交稻在余杭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对甬优12与常规粳稻秀水134等的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曲病发生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同一防治水平下,甬优12田块稻纵卷叶螟虫苞量比秀水134高26.43%,虫口数量高45.03%;在不同时段稻飞虱百丛虫量分别是对照品种的5.4倍、5.1~11.0倍和4.7~6.6倍;在直播条件下,甬优12和秀水134感染稻曲病病穗数分别为6.60个·m-2和0.40个·m-2,可见甬优12杂交稻易受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曲病危害,需要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药剂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0.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