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采用裂区设计,选择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洛玉1号、丰玉8号、延科288和1个平展型玉米品种临奥1号,设置42 000、54 750和67 500株/hm~2 3个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高、空秆率、秃顶度逐渐增加,而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穗粒重逐渐降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株型玉米品种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且品种和密度互作达到极显著水平;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最适密度为67 500株/hm~2,平展型玉米品种最适密度为42 000株/hm~2。  相似文献   

2.
杨艳  冷远康 《安徽农业科学》2014,(6):1647-1649,1652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Zea mays L.)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方法]以玉米品种顺单6号、遵玉3号和安单3号为材料,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75000、64500、56250、49995株/hm2(CK)。[结果]在同一种植密度下,顺单6号、遵玉3号、安单3号间的产量差异显著,顺单6号、遵玉3号的产量与安单3号差异极显著;不同种植密度间玉米产量差异显著,种植密度与品种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说明玉米品种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在玉米产量构成因子中,株高、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百粒重、穗位高、穗长、秃尖与产量呈负相关,只是相关性的显著性各有差异。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子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结论]在玉米栽培中,要充分利用对产量有利的影响因子,通过栽培措施调节各因子进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引进玉米杂交组合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引进玉米杂交组合的最佳种植密度,以组合KTY101、KTY102、KTY103、KTY104、KTY105、KTY10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各玉米组合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KTY101、KTY104最佳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KTY102、KTY103、KTY105、KTY106最佳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6个玉米杂交组合产量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穗长、行粒数、穗粒重随着密度的变化差异性增强,百粒重在相邻密度间差异较小。因此,可通过提高百粒重、增加穗行数、选择中等长穗、适当的行粒数兼顾种植密度才能使产量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4.
密度对玉米品质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单4号为试验材料,在4.50、5.25、6.00、6.75、7.50万株.hm-2五个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及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产量在6.75万株.hm-2时最高,在4.5~7.5万株.hm-2的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蛋白质、百粒重、穗长、穗粗、行粒数、秃尖长度达到显著水平,蛋白质、百粒重、穗长、穗粗、行粒数随之减小,秃尖长度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玉米的淀粉含量、脂肪和穗行数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密度对它们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群体密度对寒地青贮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青贮玉米群体密度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研究表明:密度是影响青贮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不同密度处理间青贮玉米的百粒重、产量差异极显著,秃尖长、穗长、行粒数等性状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密度处理间青贮玉米的株高、穗行数差异不显著。高产密度不宜超过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邢玉11号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初步探索了在9个密度条件下玉米新品种邢玉11号产量及穗部性状与密度的关系,为其合理密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行粒数、穗长、百粒重、穗粗、轴粗、轴重呈直线性减少趋势,秃尖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长,行数、出籽率与密度呈二次函数关系。穗长、行数、百粒重、出籽率是邢玉11的主要构成因素,该品种产量随密度增加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最适种植密度为8.32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寻夏玉米穗部性状对不同密度的响应程度及对产量构成的影响,揭示果穗各性状间的协调关系,为夏玉米新品种高产创建的合理密植提供科学依据。以‘弘大216’、‘垦丰101’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密度处理,通过对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等的监测,研究夏玉米穗部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品种产量均随着密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关系,相关分析显示,行粒数、穗长均和产量呈极显著相关,秃尖长与产量呈显著相关;紧凑型玉米品种‘弘大216’穗行数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半紧凑玉米品种‘垦丰101’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在保证合理密植条件下,通过肥水措施协调好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之间的关系,更容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覆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覆膜玉米单株产量与各主要农艺性状间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行数、行粒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大,相互影响程度达到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穗行数与百粒重之间为显著负相关:各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效应由大到小排列为行粒数〉穗行教〉株高〉百粒重〉穗位〉穗粗〉茎粗〉穗长.行粒数和穗行数是提高单株产量的重要指标,在重视行粒数、穗行数选择的同时,需主要协调百粗重等性状。  相似文献   

9.
密度对玉米新品种铁研124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铁研124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下,在该试验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铁研124的行粒数、百粒重、穗长数有显著降低,秃尖长度略有增加,穗行数无显著变化;铁研124的适宜种植密度应为6.0万株/hm2~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以丰禾7号为材料,研究不同密度对其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倒折率、空秆率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长和穗粗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秃尖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长;穗行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行粒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行粒数减少;出籽率不随植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百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1.
以夏玉米品种登海618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排列,研究了6个种植密度条件下的玉米产量、穗部性状与种植密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天津地区,夏播玉米品种登海618的每亩最佳种植密度约为5 760株。在本试验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亩密度达到5 760株后,产量有所下降,产量结构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收获穗数随之增加,穗粒数先增后减,百粒重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探索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本试验选用十种不同的玉米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的生育进程、空杆率没有影响。但是增加种植密度后,郑单958、豫单776、郑原玉986、京科5472、京科332、京科326、硕秋702、鲁单9208相比低密度条件下,产量分别提高了6.2%、3.5%、2.8%、7.7%、7.6%、1.5%、1.5%、2.5%;大多数品种的株高、穗位都有所增加,但是不同种植密度下株高、穗位的高度差异不显著(P>0.05);部分品种出籽率有所下降,倒伏率、倒折率有所增加,且不同种植密度间的倒伏率差异显著(P<0.05);穗行数、行粒数、穗粒重、百粒重、籽粒含水量均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新品种玉农76为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探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的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后减,株高、穗位高、空秆率、秃尖长度逐渐增加,穗长、穗粗、行粒数、双穗率、穗粒重、百粒重则逐渐降低,出籽率和穗行数相对稳定。玉农76在中等肥力水平下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左右,高肥力水平下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机收型夏玉米品种豫单9953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机收型夏玉米新品种高产稳产设定合理种植密度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秃尖长逐渐增长,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呈先平稳增加,再迅速上升,后平缓减少的趋势,呈现近抛物线状。机收型玉米品种豫单9953在较高密度下通过肥水调控来提高千粒重、穗行数、行粒数,从而发挥该品种的耐密性,要想挖掘其高群体效应潜力而实现稳产高产,处理A5(9.75万株/hm~2)为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5.
《农技服务》2019,(12):7-9
为探明安顺市玉米顺单7号的最佳密度,设计49 500株/公顷、57 000株/公顷、64 500株/公顷、72 000株/公顷和79 500株/公顷共5个密度对玉米品种顺单7号母本产量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及制种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性状中的空秆率不断增加,以最高密度79 500株/公顷时的空秆率最高,为5.9%;双穗率逐渐下降,当密度高于72 000株/公顷时,双穗率为0。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中的有效穗数呈正相关,与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呈负相关,有效穗数的增产效应有效弥补了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的减产效应。产量与密度间存在一元二次函数关系,回归方程为y=-0.000003x2+0.413793x-10344.4896,由方程可以计算出顺单7号制种在密度为68 966株/公顷时,理论产量达到最大值3 924.2公斤/公顷。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不同时期玉米单交种产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分析中国不同时期玉米品种产量、杂种优势及主要农艺性状发展变化规律,为今后玉米育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方法】利用中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0个玉米单交种及其32份亲本自交系为材料,采用3点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产量、杂种优势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产量与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品种产量和中亲产量随年代推进逐渐提高;早期品种高密条件下产量下降,当前品种随密度增加产量逐渐提高;不同时期品种随年代变化杂种优势在低密条件下逐渐增加,而高密条件下逐渐下降,中密和平均杂种优势没有变化;随年代变化,雄穗分枝和穗上叶与主茎夹角逐渐减少,行数、籽粒长和百粒重逐渐增加,行粒数、出籽率和容重没有变化;随年代变化品种产量增加与杂种优势效应相关性不显著,与穗行数、穗粗、籽粒长、百粒重和中亲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雄穗分枝数和穗上叶与主茎夹角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杂种优势并没有显著提高,亲本产量的提高、种植密度的增加、株型的改善、雄穗分枝的减少及果穗性状的优化是当前中国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研究一定生态条件下玉米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豫单998和郑单958玉米品种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试验密度范围内,郑单958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豫单998的产量开始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当密度为67 500株/hm^2时,产量达最大(9 375.47 kg/hm^2),当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时,产量反而下降。2个供试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行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秃尖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行数和穗粗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有所差异,郑单958的适宜高产密度为75 000株/hm^2,豫单998的适宜高产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寻求最佳种植方式、提高普通株型玉米品种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两种密度和3种种植方式对玉米品种迪卡008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茎粗、穗长、秃尖、行粒数和百粒重呈下降趋势;穗位高、穗粗、行数和产量呈上升趋势.株高、穗长和行粒数在宽窄行方式下有较好的生长表现;行数和百粒重在0.75 m+0.55 m宽窄行下表现最好;茎粗和穗粗以0.80 m+0.40 m种植方式为佳.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与种植方式下,叶绿素相对含量在4个不同生育时期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叶面积指数在3个生育时期均表现出逐步升高的趋势.[结论]玉米品种迪卡008在密度为57000株/ha、行距为0.65 m+0.65 m的种植模式下产量最高,可达9677.35 kg/ha.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可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不同种植密度对周单1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了7个密度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周单11号玉米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密度弹性较大,生产上适宜种植密度为5.25万-6.75万株/hm;株高、穗位高、空秆率等性状也随之增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茎粗、双穗率、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等性状则随之减少,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寻求最佳种植方式、提高普通株型玉米品种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两种密度和3种种植方式对玉米品种迪卡008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茎粗、穗长、秃尖、行粒数和百粒重呈下降趋势;穗位高、穗粗、行数和产量呈上升趋势.株高、穗长和行粒数在宽窄行方式下有较好的生长表现;行数和百粒重在0.75 m+0.55 m宽窄行下表现最好;茎粗和穗粗以0.80 m+0.40 m种植方式为佳.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与种植方式下,叶绿素相对含量在4个不同生育时期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叶面积指数在3个生育时期均表现出逐步升高的趋势.[结论]玉米品种迪卡008在密度为57000株/ha、行距为0.65 m+0.65 m的种植模式下产量最高,可达9677.35 kg/ha.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可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