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常常混合发生。为了探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RBSDV)对水稻主要营养物质和两种稻飞虱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在室内测定了水稻感染SRBSDV后的主要营养物质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的变化,以及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取食感病稻株后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在感染SRBSDV后,体内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在带毒水稻上取食24 h时,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若虫、成虫体内AchE活性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另外,取食12 h、24 h、5 d时,褐飞虱若虫、成虫体内GS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而取食12 h、24 h时的白背飞虱成虫、若虫体内GST活性相比对照稍有增强但差异不显著,但5 d时的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上述结果表明SRBSDV感染影响水稻体内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另外,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取食感病植株后,可通过调节自身解毒酶活性的变化来适应逆境。  相似文献   

2.
稻飞虱是水稻主要害虫,能够传播多种水稻病毒,严重威胁亚洲水稻生产.稻飞虱主要包括灰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灰飞虱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水稻条纹病毒,褐飞虱传播水稻齿叶矮缩病毒和水稻草矮病毒,白背飞虱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本文介绍了3种稻飞虱的基本特性及5种水稻病毒的基因功能和致病特征,详细阐述了稻飞虱与水稻病毒的互作机制,总结了病毒在稻飞虱体内的传播路线及传播障碍,为综合防控稻飞虱传播的水稻病毒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水稻感染病毒病后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体内水解酶活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水稻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对两种稻飞虱若虫及成虫体内3种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白背飞虱若虫和成虫取食带毒稻株后,羧酸酯酶(CarE)活性分别在5 d和24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而酸性磷酸酯酶(ACP)活性仅在成虫取食带毒稻株12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碱性磷酸酯酶(AKP)活性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另外,褐飞虱若虫取食带毒稻株后,CarE活性在24 h和5 d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是ACP和AKP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褐飞虱成虫取食带毒稻株后,CarE活性(12 h、24 h和5 d)和ACP活性(24 h)被显著抑制,但AKP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取食染病稻株后,其成虫及若虫体内CarE和ACP活性被显著抑制,但是AKP活性与对照相比虽有降低,但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的病毒病,该病主要侵染禾本科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其传毒介体主要是白背飞。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是一种由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在我国南方稻区广为发生流行的一种水稻病毒性病害。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与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及携毒传播相对应。晚稻收获后,灰飞虱成虫转入田边杂草和冬播大小麦危害与越冬,越冬代成虫高峰为3月上中旬,一  相似文献   

5.
白背飞虱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水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的评价方法提供理论依据,运用RT-PCR检测法及其他常规方法研究不同虫态、不同接虫密度对白背飞虱传播SRBSDV的能力、不同水稻生育期对白背飞虱传毒效率影响、白背飞虱饲毒时间和传毒时间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虫态白背飞虱不同的接虫密度水稻发病率不同,接虫密度增加发病率增高;随着虫龄增大而白背飞虱传毒效率增高。接虫密度2头/苗、3头/苗时,4~5龄和长、短白背飞虱型成虫传毒引起水稻发病率均达到100.00%。不同水稻生育期影响白背飞虱传毒效率。接虫后,1叶期至30 d苗龄水稻发病率均为100.00%,40、50、60和70 d苗龄水稻发病率依次为91.30%、4.17%、0.00%和0.00%。随着白背飞虱饲毒时间或传毒时间加长,水稻发病率会不断增高。当白背飞虱饲毒时间为60.18 h或传毒时间为26.34 h时,水稻发病率均达到100.00%。因此,进行水稻品种抗SRBSDV人工接种鉴定时,传毒介体白背飞虱饲毒时间不应低于60.18 h,待测苗20~25 d苗龄时接虫,接虫密度为每苗接2头带毒4~5龄若虫或成虫,传毒时间不应低于26.34 h。建议对现有的抗白背飞虱水稻品种(材料)进行抗SRBSDV鉴定,从中发掘抗病材料,为水稻抗性育种工作者选择提供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6.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区和越南危害严重的一种新病毒,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播,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检测田间白背飞虱、杂草和水稻植株的带毒率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预测预报的基础。为寻找一种适合大量样本的检测方法,以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水稻植株和带毒的白背飞虱为材料,比较了斑点免疫测定法(Dot-ELISA)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RT-PCR技术的检测灵敏度比Dot-ELISA技术检测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在病害症状、传播介体及寄主等方面非常相似,田间很难对其进行诊断及鉴定.根据SRBSDV与RBSDV外壳蛋白(CP)基因核苷酸序列差异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双重PT-PCR鉴别方法,为SRBSDV和RBSDV的流行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水稻病害,主要依靠白背飞虱来传播,通过飞虱吸食植株传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2001年第一次发现的时候是在阳江市,2009年的时候在天柱县大面积发生此病情,由此引发了关注,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经常会发生这种病毒性病害。这种病害传播速度快,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造成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水稻普通矮缩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病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 RDV)是该病害的病原物,主要依赖黑尾叶蝉经卵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探明水稻矮缩病毒对介体昆虫 黑尾叶蝉的影响,可为黑尾叶蝉的种群治理和水稻普通矮缩病的可持续控制提供依据。【方法】设置健康与感病 2 个水稻处理,在室内 27 ℃条件下,观测黑尾叶蝉的生长发育、种群增长情况,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介体 昆虫黑尾叶蝉在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的水稻上取食后,若虫期存活率、成虫鲜重无显著差异,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略 有延长 / 增加,但雌雄虫若虫发育历期和雄成虫寿命显著缩短,种群数量显著增多,5 个生命表参数中净生殖率显著 提高。【结论】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的水稻对介体黑尾叶蝉存在有利的间接影响,水稻矮缩病毒有利于黑尾叶蝉种群 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黑条矮缩病是目前我国南方水稻病害中危害非常严重的一项病,这种病主要是由于白背飞虱携带的黑条矮缩病毒而引起的,白背飞虱是这种病毒的传播者,自从首次发现以来已经对我国南方水稻产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本文通过对水稻发生黑条矮缩的病害症状、病原病毒、寄主范围、传毒介体、发病特点以及预防和防治策略进行了简述,希冀为以后对这种水稻病害防治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黑条矮缩病是目前我国南方水稻病害中危害非常严重的一项病,这种病主要是由于白背飞虱携带的黑条矮缩病毒而引起的,白背飞虱是这种病毒的传播者,自从首次发现以来已经对我国南方水稻产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本文通过对水稻发生黑条矮缩的病害症状、病原病毒、寄主范围、传毒介体、发病特点以及预防和防治策略进行了简述,希冀为以后对这种水稻病害防治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淮北地区稻飞虱发生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稻飞虱在淮北地区发生严重,在水稻前期灰飞虱危害严重,致使水稻条纹叶枯病及黑条矮缩病大发生。水稻中后期白背飞虱、褐飞虱以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基部吸食叶鞘汁液,受害轻时,叶尖部褪绿变黄;严重时全株枯死、倒伏。穗期被害,会造成抽穗困难、枯孕穗或半枯穗、秕谷多等,产量损失大,可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南方水稲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白背飞虱和白带飞虱传毒为害而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害,具有暴发性、毁灭性、顽固性、隐蔽性的特点。夲文就南方水稲黑条矮缩病的症状特征和防治技术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和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RSV)的分子检测技术,了解两种病毒在广西的分布,为生产上开展两种病害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用RT-PCR技术检测采自广西各地的水稻、杂草及稻飞虱样品;用CF-11纤维素粉提取水稻茎叶组织中的dsRNA,1.5%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dsRNA图谱.[结果]从水稻、稗草、五节芒、李氏禾和白背飞虱样品中获得850 bp左右的SRBSDV序列,从水稻和褐飞虱样品中获得700 bp左右的RRSV序列;首次从五节芒和李氏禾中检测到SRBSDV.SRBSDV单独侵染、SRBSDV和RRSV复合侵染可见8条dsRNA条带,但带谱不一致;RRSV单独侵染可见5条dsRNA带.在供检测的181株水稻样品中,除了来自北海、贵港和梧州市的水稻样品外,其余样品均检测到SRBSDV;除了来白梧州、贺州、玉林、贵港和来宾的水稻样品外,其余样品均检测出RRSV;其中带SRBSDV的样品数占44.8%,带RRSV的样品占21.5%,两种病毒复合感染占11.0%.[结论]研究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能用于RT-PCR检测SRBSDV和RRSV、水稻样品提取dsRNA能快速直观地鉴定SRBSDV、RRSV单独感染及混合感染水稻.用设计的引物首次检测出SRBSDV的两种新寄主五节芒和李氏禾.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稻黑条矮缩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重要的病毒病,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该病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国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传毒介体、病害流行以及防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中国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T-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RT-LAMP)检测寄主植物和传毒介体体内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方法】合成4条针对RBSDV S10核苷酸序列6个位点的特异性引物。分别对引物浓度、MgSO4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进行优化。将感病水稻总RNA梯度稀释后进行灵敏性检验并与RT-PCR比较分析。选择RBSDV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用本RT-LAMP方法检测田间病株。【结果】RT-LAMP检测方法可排除SRBSDV的干扰而特异地检测植物和飞虱体内的RBSDV,与RT-PCR灵敏性基本一致。检测结果易于判定。【结论】RT-LAMP检测方法适合寄主植物和介体体内RBSDV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7.
粤西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白背飞虱传播的一种毁灭性的水稻病毒病。文章根据2009~2016年化州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和危害情况,通过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害症状和介体昆虫的认识,分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轻重与介体数量、毒源量、水稻品种、种植方式、水稻播期、秧田位置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提出全面实施“防控技术前移,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形成适合粤西稻区特点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的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有效预防控制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危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不同药剂配施防治灰飞虱、白背飞虱以及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效果,2013年于徐州市铜山区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锐胜)进行种子处理,并在水稻1叶1心期、2叶1心期、4叶1心期、6叶1心期分别喷施25%吡蚜酮、25%噻虫嗪、40%毒死蜱、25%吡蚜酮,对稻飞虱(包括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及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效果较好,水稻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9.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它是由灰飞虱、白背飞虱以及白带飞虱传播病毒而引起的。这种病害治理的难度非常大,因为具有难以发现的特点和强大的破坏力。近几年,在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地区广泛传播,危害极大,因此必须要加强这种病害的防治技术。本文介绍了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在我国发展现状和特征,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以控制水稻病害发生,并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等传播的病毒性病害,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危害。通过提取水稻黑条矮缩病毒dsRNA发现,感病植株的dsRNA凝胶电泳存在8条带,而健康植株是空白结果,与报道的玉米粗缩病毒结果相同。根据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序列的信息,在其S1和S10片段分别设计合成两对引物,对感染病毒植株和健康植株进行扩增,可在感病植株中分别扩增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特有的条带,而在健康植株中未能扩增出条带。利用此种方法可以建立水稻黑条矮缩病检测体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进行早期检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