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经对天目翠竹季节造林试验和笋和笋期观测3年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梅雨季节移栽天目早竹,成活率高,发笋成竹快,3年即中满园。天目早竹自然出笋期注3月26日-4月12日,分为初期、盛期、后期、各期成率和早期退经以及新竹表明显差异,母竹系统质量和距母竹远近对新造竹林的出笋成竹能力有一定影响,笋竹高了从S型曲线增长规律。  相似文献   

2.
乌哺鸡竹梅季造林成效及其出笋成竹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只要正确掌握技术要领,梅雨季节移栽乌哺鸡竹,可获得成活保存率高、发笋成竹快,新竹质量不断提高等良好成效。据笋期观测统计:乌哺鸡竹自然笋期始于4月23日,终于5月7日,历时15天;出笋盛期出笋成竹量占绝大部分,初期和后期则少;成竹率顺序为:盛期〉初期〉后期,早期退笋率相反。初期成竹径粗略大于盛期,后期最细;距母竹近则出笋早,远则迟。出笋成竹和早期退竹量随距母竹远近而表现出中距〉  相似文献   

3.
丛生竹秆基各笋目的出笋成竹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西南地区人工栽培的梁山慈竹、撑绿竹、硬头黄竹着生于秆基两侧的4对大型芽(又叫笋目、芽眼、芽目)的出笋成竹生物学特性,计算各年龄母竹和各笋目位置的出笋率、成竹率、新竹相对生长率。结果表明:随着母竹年龄的增加,出笋成竹能力明显下降,1年生母竹出笋成竹能力最强,2年生母竹迅速下降,3年生母竹基本丧失繁殖能力;各笋目的出笋成竹能力为2目>头目>3目>4目,3目、4目显著低于头目、2目。综合分析母竹年龄和笋目位置表明:1年生母竹的头目、2目萌发力最强,是留笋长竹的最佳笋芽。通过有序样本聚类分析,将3个竹种的出笋期划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初期出笋数少但成竹率高,中后期出笋数增加,但成竹率却明显下降;笋目萌发年龄和出笋时间与笋目位置有关,分布在秆基中下部的头目、2目萌发年龄较早,在出笋期的出笋时间也较早,而位于秆基中上部的3目、4目萌发年龄较迟,出笋时间也较晚。根据各笋目的出笋成竹特性,从抚育、间伐和水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调控林分出笋的经营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采用1~4年生的毛竹母竹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母竹对毛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均有极显著影响,以2年生母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最高,分别达93.3%、76.9%、83.7%;3年生母竹次之;1年生、4年生母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不同竹龄早竹母竹对造林效果的影响,实地调查了1年生与2年生母竹造林地的早竹胸径、出笋数量、成竹数量、退笋数量、退笋高度等指标。结果显示:采用2年生母竹造林其出笋数量、成竹数量、退笋数量与新竹胸径均显著高于采用1年生母竹造林,退笋高度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早竹造林的母竹年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了淡竹笋期的生长规律。经过四年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日照市,淡竹于4月下旬出笋,生长期40 ̄70天,笋高生长表现为慢-快-慢的规律;退笋率为87.5%;成竹率和成竹胸径随笋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早园竹高生长规律及出笋长竹期的养护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北京地区生长的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早园竹的高度生长及竹林出笋规律。结果表明:竹笋的出笋时间不同,其成竹率也不同。出笋早的竹笋的成竹率较高;出笋越晚,竹笋的成竹率越低。据此可将早园竹的出笋期分为3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的时间大致相等,约为6-7d。前期笋的高生长期长、后期笋的高生长期短,它们高生长期的结束时间基本一致。早园竹的高生长遵循“慢一快一慢”规律,竹笋破土后14d和36d左右是高生长期的2个转折点,由此可将早园竹的高生长分为始期、盛期、末期3个阶段。早园竹的日最大高度生长量为51~75cm,占成竹平均高度的6.96%~9.04%。同时对早园竹出笋长竹期的养护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雷竹笋早出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雷竹笋早出高产栽培技术何钧潮,王安国,杨元龙(浙江省临安县林业总站311300)雷竹,别名雷公竹,是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属早竹的栽培变型。雷竹出笋早,笋期长,春笋在3—4月,秋笋在10—12月;笋味鲜美,营养丰富。雷竹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  相似文献   

9.
漳平不同产地毛竹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7个不同产地的母竹,进行移栽母竹试验,经过5 a观察不同产地毛竹的物候期、发笋成竹规律,应用数量遗传学和统计学原理,综合评选出4个优良母竹产地。  相似文献   

10.
伍小辉 《绿色科技》2014,(2):106-107
以1~4年生的四方竹母竹为试验材料,比较了各年龄母竹的种植成活率、出笋率和成竹率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母竹对四方竹的种植成活率、出笋率和成竹率均有显著影响,以2年生母竹的种植成活率、出笋率和成竹率最高,分别达到91.50%、87.40%、82.57%;3年生母竹略低;1年生和4年生母竹的种植成活率、出笋率和成竹率最低。因此,四方竹的造林选用2~3年生母竹为宜,其中以2年生母竹为最佳。  相似文献   

11.
毛竹退笋及丰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毛竹退笋原因和影响退笋的因子进行调查研究,认为毛竹营养不良和虫害等是退笋的主要原因;竹鞭年龄及入士深度、母竹营养状况、竹笋形状及出土期等因素与退笋都有一定关系。据此,提出了培育优质竹林,留养小年笋,及时挖退笋的对策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大小年毛竹林中内源激素节律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对大小年毛竹林一个大小年生长发育周期中,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竹叶、竹秆、竹鞭、鞭梢中内源激素(IAA、GA_3、ABA)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大小年毛竹林鞭竹系统中任一器官中IAA、GA_3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AB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IAA、GA_3的相背。(2)立竹的内源激素节律变化,具相对独立性,竹叶、竹秆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具同步性,IAA、GA_3、ABA含量各出现两个峰值和两个低值;IAA、GA_3大小年年均含量大年高小年低,ABA则相反。(3)鞭梢中IAA、GA_3、ABA含量变化也具相对独立性,出现二个峰值和二个低值;IAA、GA_3、ABA大小年年均含量基本相当。(4)竹鞭中内源激素的节律变化具整体性,分别是四个峰值和四个低值;IAA、GA_3、ABA大小年年均含量基本相当。毛竹大小年的形成是由毛竹林鞭竹系统的整体性结构和立竹个体的生长节律及植物内源激素的调控作用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干旱对沙棘休眠、萌芽期内源激素及萌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2a生中国沙棘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土壤干旱胁迫下沙棘苗木水分生理状况、内源GA1/3及ABA水平与萌芽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干旱胁迫导致苗体含水量、水势、自由水含量下降,显著提高冬季休眠与春季萌动期的内源ABA水平而降低内源GA1/3含量,GA1/3ABA降低,较晚达到萌动所需的调控阈值,萌芽延迟。重度胁迫下苗木延迟达25d且萌芽后生化缓慢。长期土壤中度干旱条件下沙棘苗萌芽期亦略有延迟,萌芽后生长略有抑制。  相似文献   

14.
毛竹林按其经营制有花年竹林和大小年竹林之分。花年竹林即年年发笋长竹且相邻年份林分生长量相近的竹林。大小年竹林则不同,相邻年份林分竹笋和竹秆等的生长量相差悬殊,其中的一年由于林分生长量很少,甚至无笋无新竹,称为小年。资料和作者在龙游县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研究的结果皆表明,大小年毛竹林的年均(或度)经济产量和生物量不及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以国内不同产区的9个种源的香椿1年生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对芽菜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测定了芽菜采摘后不同种源香椿苗木的光合特性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香椿芽菜的感官品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Vc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游离氨基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济南、成都和泰安种源的芽菜品质较佳。(2)不同种源香椿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Fv/Fm存在极显著差异,叶绿素相对浓度存在显著差异,泰安、济南、栾川、旬阳4个种源的香椿生长速度最快;(3)芽菜采摘时的一些品质指标与芽菜采摘后植株的光合特性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不同种源香椿芽菜的感官品质与Vc含量、采摘后植株叶片的Fv/Fm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采摘后植株叶片的叶绿素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游离氨基酸含量与采摘后植株叶片的Ci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翅荚木是我国一种特有珍稀速生树种,为寻求翅荚木最好的嫁接方法,在2008年和2009年连续2年采用L9(34)正交试验,通过试验确定翅荚木嫁接宜在每年3月初树液开始流动而未萌芽时进行,采用切接法嫁接,用一年生枝条作接穗,边采枝边嫁接,用10 mg.L-1GGR溶液浸泡2 h,嫁接成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青衣江流域撑绿杂交竹与本地竹造林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s)是雅安市本地的主要当家竹种,撑绿杂交竹是1998年从广西柳州地区农科所引进,本文比较了杂交竹3号与本地慈竹造林3年后在发笋量,地径和高度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杂交竹3号在发笋量,地径上均明显优与本地的慈竹。抗病虫性杂交竹好于慈竹。  相似文献   

18.
尾叶桉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尾叶桉(Eucalyptusurophylla)优树(U6无性系)无菌苗的叶子和茎段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丛生芽发生以及植株再生的过程。通过多种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组合的对比试验,确定了U6快繁体系的最适宜培养条件:(1)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 1-2mg/L2,4-D;(2)芽增殖培养基:MS 0.5mg/L6-BA;(3)生根培养基:1/2MS 2.0mg/LNAA。  相似文献   

19.
勃氏甜龙竹笋苗兼用林林分结构优化模式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勃氏甜龙竹是一种优良的多用途竹种,近年来在许多适生区得到推广,其资源扩繁主要依赖于母竹移植。研究应用竹子生理整合性等生态学原理,以竹林林分结构调控为核心技术,采用不同林分结构组合,旨在探求笋苗兼用竹林经营模式。结果表明:(1)新造竹林有一明显的出笋数量和笋个体质量增长期,时间区段不同,前3a均快速增长,然后笋个体质量相对稳定,出笋数量仍较快增长。(2)竹笋产量主要影响因子是丛立竹数和立竹胸径,决定出笋数量和笋个体质量。出笋数量与丛立竹数正相关,与笋个体质量负相关。胸径与笋个体质量正相关,与出笋数量无相关。(3)合理的林分结构在450丛·hm-2时,丛立竹数为10株左右,胸径4~6cm。(4)经营类型经济效益明显,新造竹林第2年即有产出,第4年进入丰产期。  相似文献   

20.
在对安徽省岳西、金寨、责池等11个县(市、区)1991—1992年马尾松飞播造林播区,开展飞播当年出苗调查和飞播3a后成效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收集飞播造林当年至成效调查前气象实况数据,就飞播造林成效与气象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找出影响飞播造林成效的主导因子,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