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猪魏氏梭菌病又称之为猪梭菌性肠炎、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仔猪肠毒血症(也俗称为仔猪红痢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感染而引起猪死亡率极高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其各个年龄段的猪四季均可发病,但仔猪和种猪发病率一般高于育肥猪。该病多发于冬、春季(尤其是在阴雨潮湿、气候变化异常的天气下),猪群饲养密度过大、猪舍内通风不良、气温突变、猪群转圈合群、打架争斗等各种不良应激因素的情况下则更可能引发疾病。发病猪  相似文献   

2.
正仔猪梭菌性肠炎是一种具有较高致死率、多发于7日龄以内仔猪群体的一种疾病,也被称之为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发病原因主要为魏氏梭菌感染引起,可以发生在所有季节,相较于夏季和秋季而言,春季与冬季仔猪梭菌性肠炎病发率更高一些。患有仔猪梭菌性肠炎的仔猪散发着腥臭味,伴有下红痢症状表现,通常此病只有较短病程,需及时诊断与科学有力防控,才能够避免仔猪梭菌性  相似文献   

3.
正猪梭菌性肠炎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肠炎或仔猪红痢。该病主要发生于出生后1~7日龄内的仔猪,主要特征为排血色粪便、肠坏死、发病快且死亡率高。1流行病学人畜肠道内普遍存在C型魏氏梭菌,该菌可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导致周围环境污染,导致新生仔猪在出生后接触到被污染的母猪乳头或垫料,导致病菌在仔猪的肠道内大量繁殖,最终导致其肠毒血症。发病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4.
猪魏氏梭菌病又称仔猪梭菌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其主要病理表现为出血性下痢、小肠后半段的弥漫性出血或者坏死性变化。该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是病程短、病死率极高,而且具有不易清除的性质。因此,也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本文目的主要在于对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猪进行及时准确地诊断及治疗,并防止此病的大面积蔓延,对养殖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仔猪易发生腹泻,主要与管理、饲料、遗传、疾病等方面有关。本文针对引起仔猪腹泻的疾病方面,结合我县近期以来仔猪腹泻主要由各种疾病引起的实际情况,总结几位兽医专家的经验并根据工作实践,就几种常见疾病的类症鉴别与防治措施,阐述如下: 一、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仔猪红痢、猪传染性坏死肠炎):是由A型或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1周崐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偶有呕吐,排红色粘粪,病程呈最急性或急性。病变常局限于小肠和肠系淋巴结,以空肠病变最重,可分离出魏氏梭菌。  相似文献   

6.
正猪魏氏梭菌病又称猪梭菌性肠炎、仔猪肠毒血症,以发病急、病程短、腹胀、腹泻为主要特征。虽然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极高,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猪生产的常见疾病。1.流行病学猪魏氏梭菌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传染病。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梭状杆菌,能产生芽胞,能形成特殊荚膜的专性厌氧菌,分布广泛,常见于土壤、污水、饲料、粪便及人畜胃肠道内,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该菌至少可以产生15种以上的毒素,能对人体  相似文献   

7.
猪梭菌性肠炎(Clostridial enteritis,CE)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是由 C 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ingens type C),亦称C型魏氏梭菌(Clostridumwelch type C)引起仔猪高度致死性肠毒血症。特征是出血性下痢、小肠后段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病程短,病死率高。可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肠毒素检查等实验室方法确诊;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病原主要寄生于结肠,其次是盲肠和直肠。猪吞食了小袋虫的包囊而感染。当宿主消化功能紊乱、抵抗力下降、特别是并发细菌感染时,会造成溃疡性肠炎,该病主要危害仔猪,成年猪多为带虫者,仔猪发病较严重,可在2~3天内死亡。在粪便中找到滋养体和包囊,剖检可用显微镜涂片查找虫体;本文主要介绍仔猪梭菌性肠炎和结肠小袋纤毛虫混合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正1 1~3日龄1.1仔猪红痢仔猪红痢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通过病猪和带菌者,经消化道传播。C型魏氏梭菌存在于部分母猪肠道中,随母猪粪便排出后,污染哺乳母猪的乳头、垫料、饲料、饮水、用具和周围环境等,当1~3日龄仔猪吮吸母乳或吞入污染物后感染。发病急骤,有时甚至来不及发现临床症状即快速死亡,急性病例见红褐色血性粪便,腥臭,致死率  相似文献   

9.
猪细菌性肠炎是养猪生产过程中的常见消化道疾病,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魏氏梭菌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原,对仔猪危害最大;本病可造成感染猪腹泻,严重的还可出现全身症状,导致病猪的死亡;临床需要通过加强猪场管理,改善养殖环境和平衡肠道微生态3种途径来预防,抗生素是治疗本病有效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猪梭菌性肠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梭菌性肠炎是一种高度致死性的坏死性肠炎,以仔猪发病为主,亦称仔猪红痢。主要表现为出血性下痢、肠坏死、病程短、病死率高。猪场一旦发病,不但损失巨大,而且不易清除。  相似文献   

11.
<正>以腹泻为主的猪传染性疾病比较多见,因其疾病种类多,病因复杂,临床上很难区别,常常误判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就常见的几种以腹泻为主的猪传染性疾病的鉴别及综合防治措施作以简述。1仔猪红痢该病又称仔猪梭菌性肠炎,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以1~3日龄仔猪发生的一种急性致死性肠道传染病。患猪主要表现突然发病,排血样粪便,后躯常沾满稀粪。病程长者排出红褐色水样粪便,内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  相似文献   

12.
李莉 《中国畜禽种业》2012,8(12):112-113
仔猪梭菌性肠炎又叫仔猪红痢,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排出红色粪便,肠坏死,病程短,致死率高,常常造成初生仔猪整窝死亡,损失很大。1仔猪梭菌性肠炎病原仔猪红痢的病原为C型魏氏梭菌(又叫C型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是大型杆菌,能产生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及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是本菌特点之一。本菌为厌氧菌,在马丁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用标准魏氏梭菌C型冻干菌株(菌号C59—3)肉肝汤培养物口服接种哺乳仔猪的人工感染试验及尸体剖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其病理变化特点是小肠呈现出血性或出血坏死性肠炎,以空肠段最为明显。并在肠壁浆膜下见到多个小空泡。认为魏氏梭菌C型引起仔猪肠毒血症的病理形态学与猪痢疾及新生仔猪大肠干菌病是有明显区别的。  相似文献   

14.
季辉 《新农业》2005,(8):37-38
猪梭茵性肠炎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又称魏氏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猪出血性腹泻,以1周龄内的猪最常见.断奶后的育肥猪极少发病。  相似文献   

15.
正坏死性肠炎多在肉鸡群中发生,蛋鸡出现坏死性肠炎的现象很少见。但是近年来,在蛋鸡养殖过程中,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呈逐步增加的趋势,而且治疗难度和费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引起蛋鸡养殖户的高度重视。1发病原因坏死性肠炎的致病菌是A型或C型魏氏梭菌,也叫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繁殖过程中,A型魏氏梭菌可产生α毒素,C型魏氏梭菌可产生α、β毒素,这两种毒素可引  相似文献   

16.
仔猪传染性腹泻主要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仔猪梭菌性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感染等,具有发病急、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等特点,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作者就该类病的发病特征及其防治措施作一总结,供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和养猪户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仔猪传染性腹泻主要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仔猪梭菌性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感染等,具有发病急、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等特点,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作者就该类病的发病特征及其防治措施作一总结,供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和养猪户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仔猪腹泻症是指南于猪生存条件(温度、湿度、饲料等)的突然改变以及病原微生物的侵入、繁殖而导致的仔猪出现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理现象。能引起仔猪腹泻的疾病很多.常见的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仔猪副伤寒、猪肠型猪瘟。另外。猪轮状病毒病、猪梭菌性肠炎、猪痢疾、仔猪缺硒、饲料蛋白过高等也会引起仔猪腹泻。临床上这些病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两种或两种以上呈混合感染,从而加重病情,加大了猪的发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猪猝死症又叫猪魏氏梭菌病。猪魏氏梭菌可出现在人畜粪便、土壤、水和尘埃中,该菌群属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它可引发地区性流行病,对畜牧业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每年都有大量的动物因不同类型魏氏梭菌感染而死亡。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发生家畜猝死症与该菌有关,发病急、病程短、无任何前期症状而突然死亡,而且死亡率极高。一般发生于育肥猪、  相似文献   

20.
在临床实践期间,根据仔猪水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患病猪的日龄,加之猪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能基本做出诊断。仔猪水肿病的特殊临床症状是水肿,有的病例为出血性肠炎。与猪瘟,猪丹毒,猪链球菌病,猪梭菌性肠炎等相类似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应仔细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