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是科学评估和分析禽流感与鸡新城疫疫病流行状况及免疫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虽然方法简单,但如果操作不规范极易导致试验结果偏差,本文着重对禽流感与鸡新城疫的HA和HI试验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阐述和分析,对正确掌握试验方法,提高试验准确性,避免或减少试验误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鸡新城疫抗体水平高低常用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检测。该方法操作简单、判定方便,但往往因操作不规范而影响试验结果。笔者对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血凝一血凝抑制试验因其具有简便、快速、准确、实用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但在试验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常常因为操作不规范等,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甚至失败。因此,做此试验前,应综合各类文献中所提及的注意事项,结合以往操作经验,避免在试验过程中犯下极易发生的错误以及任何有可能导致结果偏差的细小错误。血凝(Hemagglutination Test,HA)与血凝抑制试验(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HI)试验是检测家禽A类  相似文献   

4.
禽流感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易出现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流感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是禽流感疫病监测和免疫抗体检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动物疫病防控形势的需,禽流感疫病的日常监测、集中监测和免疫抗体检测工作量逐年增加,禽流感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成为当前基层兽医实验室检测禽流感的唯一技术方法,其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通过开展基层兽医实验室比对试验发现,影响禽流感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的因素诸多,分析试验结果和关键操作步骤,找出试验误差,以便从试剂配制、器材准备和操作规范三方面完善试验操作。  相似文献   

5.
兽医实验室检测禽流感和鸡新城疫抗体采用血凝(HA)-血凝抑制(HI)试验。该试验有些因素会影响试验结果,是试验的关键环节,如配制1%鸡红细胞时其浓度的高低会影响抗体滴度的高低;4单位抗原的配制需要回滴正确;试验的反应时间和温度也要符合要求。只有掌握好试验的关键点,才能得出准确无误的试验结果。对该试验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由于能同时进行大量样本分析,试验过程易于操作以及结果快速、准确等特点而成为目前我国各地疫病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程序制定及免疫效果监测等的主要手段之一,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涉及红细胞凝集及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操作过程常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造成偏差,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7.
正血凝抑制试验(HI)是基层兽医实验室常用的检测禽流感及新城疫抗体效价的试验方法,步骤简单,但在操作中由于一些细节把控不到位,经常出现试验失败或结果判定不准确的问题。笔者就血凝抑制试验中常出现的问题总结如下。1基本操作步骤血凝抑制试验(HI)常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一是准备阶段,主要是准备PBS液、阿氏液及1%鸡红细胞悬液;二是血凝试验(HA)阶段,主要是配制4单位抗原;三是血凝抑制试验(HI)阶段,主要是测  相似文献   

8.
正在兽医免疫学实验中,血凝试验(HA)主要用来测定抗原的血凝价以及是否存在血凝性抗原,血凝抑制试验(HI)则作为一种抗体监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兽医实验室监测、兽医门诊、大中型养禽场。在实际应用中,HA和HI试验可用于病毒分离、鉴定、分型,检测抗原抗体、免疫鉴定等等,例如:养禽场常常将禽流感、新城疫、减蛋综合症等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作为衡量免疫程序是否合理的依据。尽管此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9.
血凝-血凝抑制(HA-HI)试验是鉴定病毒及检测相应抗体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是兽医实验室人员必须掌握的试验技能,主要应用于家禽H5N1/H7N9型禽流感、鸡新城疫的免疫效果评估。试验中根据血凝(HA)试验的终点判定,正确计算和配制四单位(4HAU)抗原是直接影响试验成败的关键,配制4HAU抗原后需进行抗原回滴验证,确保血凝抑制(HI)试验结果无误。  相似文献   

10.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操作要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是目前我国各地对新城疫、禽流感等疾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防疫监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具有经济、快速、可靠等多种优点,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问题致使实验结果不准确,本文就该实验的操作要领做简单汇总,为指导实验操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微量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常见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疫苗生产中红细胞凝集试验(HA)是主要检测抗原血凝价是否符合要求的诊断方法,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作为一项抗体监测技术,已在大中型养禽企业、兽医门诊和实验室工作中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实验用材料不标准、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影响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血凝(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主要是用于新城疫病原鉴定和抗体效价测定,新版《新城疫诊断技术》(GB/T16550-2020)对HA和HI试验判定结果进行了修改和细化,使其更加标准和规范。为尽快理解新版标准要求,熟练掌握操作要领,对新、旧版标准中HA和HI试验进行了比较,新版标准增加了对HA和HI试验4HAU抗原配制的标定、静置时间以及结果判定的改变。新版标准在操作步骤上更为精准详细,4HAU抗原配置更加准确,从而使得HI试验结果更加科学。本文结合实际检测,为广大实验室检验人员、大专院校学生及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新版标准,更熟练地操作,从而为提高试验结果准确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是目前兽医实验室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用于禽流感和新城疫的毒株鉴定及血清中感染或免疫抗体的检测。此方法具有特异性好、操作方便、可同时进行大量样本试验、对试验环境要求不高等优点;但HA-HI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因素甚至能严重影响试验结果,本文将这些因素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鸡醛化红细胞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鸡醛化红细胞 (FoRBC)代替新鲜配制红细胞 (FrRBC) ,进行血凝试验 (HA)和血凝抑制试验 (HI) ,以检测病毒滴度及其对应抗体效价。结果 :0 75 %FoRBC与 1 %FrRBC所测病毒HA和相应抗体HI效价一致。表明 0 75 %FoRBC可以替代 1 %FrRBC ,且具有不易破裂 ,保存期长 ,使用方便 ,无自凝 ,图象清晰、稳定 ,结果易判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正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由于能同时进行大量样本分析,试验过程易于操作以及结果快速、准确等特点而成为目前我国各地疫病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程序制订及免疫效果监测等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这一看似简单的方法,如果不注意细节,很可能得出的结果有天壤之别。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项检验技术,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供同行参考与交流。1磷酸盐缓冲液配制的影响因素按照新城疫和禽流感试验的国家标准需配制相  相似文献   

16.
用8HA单位水貂肠炎病毒(MEV)细胞培养活毒标准抗原、8 HI单位兔抗MEV血清标准抗体、0.5%戊二醛化猪RBC进行微量血凝(HA)-血凝抑制(HI)试验诊断水貂病毒性肠炎(MVE),具有敏感、准确、简便、省时等特点,适于MVE的确诊、检疫、流行病学调查和免疫水平监察,可在接到病料后4小时内报告结果。因本试验只能用活毒标准抗原,所以需把好消毒关。防止散毒。  相似文献   

17.
<正> 目前广泛使用微量板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对兔瘟进行实验室诊断,但此法需要一定的设备和器材,操作也比较复杂,花费的时间也较多。为了寻求一种更为简便、实用、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我们进行了瓷板HA和HI试验对兔瘟快速诊断的研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在试管内进行的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不适于大规模检疫。所以很多人又采用 Beard 等(1973)介绍的微量反应板法,但仍需要一定的设备,操作也较为复杂。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更为简便、快速而又保持其特异性的玻板 HA 和 HI 试验法。结果证明玻板法与试管法有平行关系,它既保持了原有的特异性,而且还具有简单、快速等优点,也许更适合于养鸡场的应用。现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由于能同时进行大量样本分析,且因为具有试验过程易于操作以及结果快速、准确等特点而成为我国各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养殖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程序制定及免疫效果监测等的主要手段之一。尽管此监测方法操作简便、快捷、准确和实用,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也易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甚至无法判定。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操作将实验中的影响因素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微量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是利用一些病毒具有凝集某些动物红细胞的特性建立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准确、易操作的检测方法,建立的目的主要是用于非免疫动物的诊断和免疫动物的抗体水平的评价。目前,人们在应用该方法时,应用的载体缓冲液通常是pH值为7.2、0.01 mol/L PBS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