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反季节地栽香菇,菌棒覆土后能自然转色,不易感染杂菌,能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可减少菌棒补水的繁琐工序,解决了北方夏季高温季节不产鲜品香菇问题。现介绍一下它的技术要点。一、菌种选择和生产时间选择优质、高产的耐高温型品种,如武香937等。生产中通常在头年12月至翌年2月制作菌筒(一般在春节前结束),3~4月进行覆土转色,5~12月出菇。二、场地选择和菇棚搭建场地最好选择海拔500米以上向阳、清洁、近水源、无污染源、排灌方便的地块。经过生产实践证实,外层高架遮阳网的双层出菇  相似文献   

2.
反季节地栽香菇,菌筒覆土后能自然转色,不易感染杂菌,能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可减少菌筒补水的繁琐工序,解决夏季高温季节不产鲜品香菇的问题。鹤峰县于1999年从福建屏南引进夏季香菇埋筒覆土栽培技术,结合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地下长菇、散烂筒等夏香菇栽培技术难道,经过十多年的生产实践,栽培技术日益成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工厂化培养的香菇为试验材料,探究了不同刺孔分布的二次刺孔对香菇菌棒转色率、质量、含水量和出菇子实体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最合适的二次刺孔方式。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培养环境下,二次刺孔可提高菌棒转色率和子实体产量,以在接种孔对侧刺孔对菌棒转色率和子实体产量的影响更大,且增加刺孔数量可提高菌棒转色率和子实体产量。  相似文献   

4.
在选好优质代料和菌种的基础上,改传统的生料袋灭菌为发酵料装袋灭菌,提高菌袋成品率;并采取脱袋覆土,开放出菇,拉大干温差,实行干湿交替水分管理,刺激花菇形成,可收到理想的效果.不仅花菇率达70%左右,而且产量比常规栽培法提高45%左右,总生物转化率达到45%左右,总生物转化率达到140%以上.同时覆土后自然转色,不易感染杂菌,省去了常规脱袋转色的复杂管理程序.  相似文献   

5.
《新农业》2021,(12)
正随着设施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香菇以其效益稳定可观(每棒利润2~4元)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得到了朝阳市广大菇农的认可,成为了朝阳市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品种,栽培模式主要以设施立棒栽培、层架栽培为主。要实现香菇稳产高产,做好出菇期补水技术尤为关键,下面将香菇温室立棒栽培模式出菇期菌棒补水技术介绍如下:1需补水的原因香菇采收几茬后,菌袋重量明显下降,子实体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如补水不及时,将严重影响产量及效益。以15.2厘米×60厘米的菌料袋为例,菌棒出菇周期干物质变化与含水量如下:菌棒接种后湿重2.5公斤,含水率55%,干物质1.125公斤。养菌期90天湿重2.3公斤,含水率54%,干物质1.025公斤。出菇1~4潮(100天左右),菌丝代谢和出菇消耗干物质每潮约计0.1公斤。出菇5~6潮(60天左右),菌丝代谢和出菇消耗干物质每潮约计0.1公斤。出菇周期结束,菌棒风干重0.535公斤,经水分测定含水17.5%,干物质为0.44公斤左右。由此可见,为使菌丝尽快恢复生长,加速分解和积累养分,给香菇后续生长奠定养分基础,及时适时给菌棒补水非常重要,而且还能够促进快速见蕾。  相似文献   

6.
香菇是我国最重要的食用菌,生产规模呈不断增长的趋势。香菇菌棒转色是生产中较独特的环节,菌棒转色的好坏直接影响香菇生产的质量和产量。为深入研究香菇菌棒转色技术,优化香菇栽培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也为香菇优质菌种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从香菇菌棒转色期生理生化特性、转色的作用与方式、转色的条件控制与品种要求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香菇菌棒转色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香菇是我国最重要的食用菌,生产规模呈不断增长的趋势.香菇菌棒转色是生产中较独特的环节,菌棒转色的好坏直接影响香菇生产的质量和产量.为深入研究香菇菌棒转色技术,优化香菇栽培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也为香菇优质菌种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从香菇菌棒转色期生理生化特性、转色的作用与方式、转色的条件控制与品种要求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香菇菌棒转色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种植平菇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平菇采收后,其培养料含水量过低。但此时平菇菌丝体已布满整个培养料,很难补充水分。如何使培养料保湿,使之多产菇,下面介绍3个技巧。1.菌棒墙式覆土保湿。在棚内按菌袋的长度铺设一条15~20厘米厚的土埂,把发好菌即将出菇的菌袋脱去塑料袋(称其为菌棒)。将菌棒整齐排放在土埂上。  相似文献   

9.
1适时转色:接种50~60天,菌丝发满菌袋后,会出现爆米花状疣状物,待菌袋表面出现大量疣状物后,菌袋进入转色期管理,香菇菌袋转色好坏直接影响出菇的快慢、产量和质量。同时,转色是靠调节干湿差而形成的,转色促熟的适  相似文献   

10.
1、头潮菇太密,转潮困难:头潮菇多,个体小,甚至成丛的菇蕾将覆土掀起,造成大批小菇因脱离料面而死,难出二潮菇。这是因为菌棒过密或菌棒太长,料层过厚所致。解决方法:将菌棒间距拉大2~3㎝,菌棒间隙用土填实,菌棒太长的要把菌棒切成两段立放出菇或菌棒卧放出菇。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大棚层架式袋料香菇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搭建菇棚、科学选择最佳栽培节令与品种、菌棒制作、发菌期管理、菌棒脱袋转色管理、出菇期管理、适时采收、干制等内容,以期为广大菇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大棚层架式袋料香菇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搭建菇棚、科学选择最佳栽培节令与品种、菌棒制作、发菌期管理、菌棒脱袋转色管理、出菇期管理、适时采收、干制等内容,以期为广大菇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香菇菌棒的转色管控是香菇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阐述了香菇菌棒转色期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4大环境条件的管理与调控技术要点,以及转色期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和转色异常情况与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林地香菇覆土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根据天津市气候特点介绍林地覆土栽培香菇的技术要点,包括栽培季节、品种选择、培养料配方、灭菌接种、菌丝培养、覆土转色、覆土出菇管理等。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香菇生产是在香菇菌袋转色之后上室外菇棚或在畦内覆土栽培出菇,笔者将香菇菌袋放在室内进行出菇管理,省时省钱省力,简单易行,获得高产,介绍如下:1拌料装袋培养料配方:阔叶树粗木屑60%、细木屑18%、麸皮20%、白糖1%、石膏1%。北方2~4月底开始生产,将料拌匀,含水量在60%左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莆田市袋栽香菇得到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菌棒杂菌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据调查,一般菇区的香菇菌棒杂菌污染率都在15%左右,而老菇区的污染问题就更为严重,菌棒杂菌率达20%~30%,超过50%的感染率也并不鲜见,造成物力、财力和人力的巨大浪费,极大挫伤了广大菇农的种菇积极性,并严重制约了香菇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菌棒不同刺孔时期对香菇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4个不同刺孔处理时期,T1:在菌丝长满期刺孔,T2:在瘤状物期刺孔,T3:在转色初期刺孔,T4:在转色后期刺孔。通过对不同处理时期香菇生育期、产量、商品菇率的比较,结果显示,T1处理后瘤状物出现最早且量最多、转色期、出菇期最早,分别为83 d、92 d、176 d,总产量和商品菇率最高,分别为0.560 kg/袋、65.89%,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T2、T3次之,T4最小。以上结果说明,最佳刺孔时期为菌丝刚满袋时,且香菇刺孔时期越早,产量越高,商品菇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袋栽香菇转色期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袋栽香菇转色期管理技术要点,解决香菇菌棒不能按时转色,造成香菇产量和品质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东北地区简易大棚香菇半熟料栽培管理技术,对培养料配方、半熟料栽培相关的灭菌、接种、菌丝培养、菌包打孔、菌棒转色、出菇管理及采收等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为香菇栽培提供了一种节能、省时、高效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20.
香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著名的食药兼用菌。香菇历来被我国人民作为延年益寿的补品,具有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帮助消化、降低血压、减少胆固醇、预防肝硬变、消除胆结石和防治佝偻病等功效,在国内外享有"植物皇后"和"健康食品"的美誉。经常食用香菇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强身健体,增强身体素质。香菇属于低温变温菌类,栽培中香菇菌棒或菌床的转色与转色后的惊蕈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因为香菇菌棒转色与惊蕈工作是在香菇菌丝体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阶段的过渡中进行的,它受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作用,在栽培生产中要创造适宜的条件,才能避免香菇菌棒不转色、早产、群生、畸形的现象的出现,所以转色与惊蕈是香菇栽培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掌握好这个关键环节可以提高香菇的商品产量,保证香菇子实体产品质量,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