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了探讨营养水平对22~40kg滩羊不同脂肪组织中FABP4mRNA表达的影响,为滩羊脂肪代谢的营养调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试验选择年龄、体重相近的健康滩羊112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7只羊。并参考肉羊饲养标准NY/T(816-2004),根据生长阶段(22~28kg,29~35kg,36~40kg),以目标增重设计标准日粮,每阶段设置4个营养水平,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分别为0.84×标准(Ⅰ组)、0.96×标准(Ⅱ组)、1.08×标准(Ⅲ组)和1.20×标准(Ⅳ组),分别饲喂4组试验滩羊。于每阶段末每个重复屠宰1只试验羊,取尾部脂肪、肾周脂肪和皮下脂肪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FABP4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尾部脂肪和皮下脂肪FABP4mRNA的表达量随体重增加呈上升趋势;(2)Ⅰ组中,三个生长阶段滩羊肾周脂肪FABP4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尾部脂肪(P0.05),皮下脂肪FABP4mRNA的表达量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显著高于尾部脂肪(P0.05);(3)Ⅱ组中,随着体重增加,尾部脂肪FABP4mRNA的表达量增速较快;(4)Ⅲ组中,随着体重增加,滩羊肾周脂肪FABP4mRNA的表达量增速较慢;(5)Ⅳ组中,第二阶段滩羊皮下脂肪FABP4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尾部脂肪和肾周脂肪(P0.05)。因此,滩羊首先保证肾周脂肪沉积,且受营养水平影响较小,营养充足(或过剩)有利于增加皮下和尾部脂肪的沉积。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滩羊小肠中小肽和氨基酸转运载体mRNA表达量的影响。选取112只健康、体重相近的滩羊,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7只羊。标准水平的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参考《肉羊饲养标准》(NY/T 816—2004),各组试验滩羊分别饲喂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饲粮:0.84×标准水平(Ⅰ组)、0.96×标准水平(Ⅱ组)、1.08×标准水平(Ⅲ组)和1.20×标准水平(Ⅳ组)。试验根据羊体重分2个阶段:29~35 kg和36~40 kg。于每个阶段末,每个重复屠宰1只试验羊,取其小肠组织样,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小肽转运载体1(Pep T1)、y+型氨基酸转运载体1(CAT1)、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载体3(EAAT3)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29~35 kg阶段末,小肠中Pep T1 mRNA的表达量随着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Ⅱ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Ⅳ组小肠中CAT1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Ⅲ组小肠中EAAT3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2)在36~40 kg阶段末,Ⅱ组小肠中Pep T1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Ⅱ组小肠中CAT1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Ⅲ组(P0.05);小肠中EAAT3 mRNA的表达量随着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Ⅲ组和Ⅳ组小肠中EAAT3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会影响滩羊小肠中Pep T1、CAT1、EAAT3 mRNA的表达量,使机体对小肽和氨基酸的吸收利用率随之改变,以适应滩羊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青贮桑叶对陕北白绒山羊脂肪组织(皮下脂肪、尾部脂肪、肾周脂肪)、肝脏、肌肉组织中PPARγ、ADIPOQ、aP2mRNA表达的影响。选取8~9月龄体重相近体况基本一致的陕北白绒山羊羯羊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含青贮桑叶为0%(Ⅰ组),10%(Ⅱ组),15%(Ⅲ组),20%(IV组)的日粮,试验期70d,其中预试期10d,正试期60d;饲养试验结束后屠宰,取皮下脂肪、尾部脂肪、肾周脂肪、肝脏、背最长肌组织进行RT-PCR,检测上述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如下,PPARγ、ADIPOQ、aP2 mRNA在陕北白绒山羊不同组织部位均有表达,PPARγ、aP2mRNA在皮下脂肪组织表达量显著高于所检测的其他组织(P0.05),ADIPOQ mRNA在脂肪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肝脏和肌肉组织(P0.05)。在皮下脂肪组织和肝脏,PPARγ、ADIPOQ、aP2mRNA的表达量I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桑叶对其他组织部位PPARγ、ADIPOQ、aP2mRNA的表达量的影响不一致。结果表明,饲喂青贮桑叶能显著影响陕北白绒山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青贮桑叶可以作为潜在的具有降脂功效的饲料补充料添加到山羊饲料中以调节脂肪沉积改善肉品质。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能量及蛋白质水平对滩羊小肠和肌肉组织中主要糖类转运载体mRNA表达的影响。选取112只健康、体重相近的滩羊(公、母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7只羊。参考肉羊饲养标准(NY/T 816-2004),分别饲喂不同能量及蛋白质水平日粮,即0.84×标准水平(Ⅰ组)、0.96×标准水平(Ⅱ组)、1.08×标准水平(Ⅲ组)和1.20×标准水平(Ⅳ组)。试验分两个阶段(29~35和36~40 kg),于每个阶段末,每个重复屠宰1只试验羊,取其小肠和肌肉组织样,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SGLT1、GLUT4、GLUT5基因mRNA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在29~35 kg阶段末,Ⅲ组小肠中SGLT1基因mRNA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5),在36~40 kg阶段末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各组肌肉中SGLT1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两个阶段都随着能量及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而增加,Ⅳ组均最高;在29~35 kg阶段末,各组间小肠中GLUT4基因mRNA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 0.05),而在36~40 kg阶段末,GLUT4基因mRNA的表达量随着能量及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而增加,Ⅳ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5),在肌肉中,Ⅳ组GLUT4基因mRNA在两个阶段末表达量均最高,均显著高于Ⅰ组(P< 0.05);在两个试验阶段,GLUT5基因mRNA的表达量无规律性。综上所述,日粮能量及蛋白质水平会影响滩羊小肠和肌肉中SGLT1、GLUT4基因mRNA的表达量,从而影响机体对葡萄糖的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5.
该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能量水平对萨湖F1代羔羊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2月龄左右、健康、体重为20.45±1.52 kg白萨福克×湖羊F1代羔羊36只,随机分3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分别饲喂消化能为8.67 MJ/kg (LE)、10.38 MJ/kg(CON)和12.31 MJ/kg(HE),蛋白水平均为14.36%的试验饲粮,预试期8 d,正试期70 d。试验期间测定羔羊生长性能,饲养试验结束后所有羊颈静脉采血,并于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只羔羊屠宰,测定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低饲粮能量水平(8.67 MJ/kg)可显著降低羔羊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宰前活重,并显著升高料肉比(P0.05);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升高,HE组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总蛋白水平显著高于CON组和LE组(P0.05)。HE组的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CON组和LE组(P0.05);饲粮能量水平增加会显著提高皮下脂中ACC、HSL,尾脂中ACC、FASN和背最长肌中FABP4基因mRNA的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尾脂中HSL和背最长肌中ACC、PPARγ、HSL基因mRNA的表达量(P0.05)。饲粮能量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会抑制皮下脂和尾脂的FABP4与背最长肌中FASN mRNA的表达,CON组表达水平最高(P0.05)。综合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脂肪代谢基因的表达得出,饲粮消化能水平为12.31 MJ/kg时更适用于2~4月龄白萨湖F1代羔羊的生长发育和体脂沉积。  相似文献   

6.
《经济动物学报》2021,25(1):20-25
比较分析HSL和PPARγ基因在湘西黄牛不同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以探讨HSL和PPARγ基因与湘西黄牛脂肪酸代谢的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SL和PPARγ基因在6,18,30月龄湘西黄牛的肝脏、肌肉组织(背最长肌)、脂肪组织(皮下脂肪和腹腔脂肪)中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HSL基因在湘西黄牛肝脏、背最长肌、皮下脂肪和腹腔脂肪的4个部位中的表达量随月龄增长依次极显著减少(P0.01),而PPARγ基因正好相反。6月龄时,肝脏中HSL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组织(P0.05),PPARγ基因皮下脂肪表达量显著高于肝脏(P0.05); 18月龄时,HSL基因在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按大小关系依次为肝脏≈背最长肌皮下脂肪腹腔脂肪; PPARγ基因在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按大小关系依次为皮下脂肪肝脏≈腹腔脂肪背最长肌; 30月龄时,HSL基因在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按大小关系依次为肝脏背最长肌皮下脂肪≈腹腔脂肪; PPARγ基因在4个组织间的表达呈现两两差异显著(P0.05),其表达量依次为肝脏皮下脂肪腹腔脂肪背最长肌。30月龄的粗脂肪(EE)含量和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6月龄和18月龄的(P0.05),18月龄和30月龄湘西黄牛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6月龄的(P0.05); 30月龄时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较高,但显著低于18月龄的(P0.05)。由此可见,HSL和PPARγ基因在湘西黄牛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中均有表达且随月龄与部位的不同表达不同,存在月龄和组织差异性,且二者的表达规律呈负相关。在动物生产应用中,建议湘西黄牛在30月龄左右再屠宰食用,口感及营养价值更好。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锌对獭兔脂肪沉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的3月龄獭兔1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兔),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40、80和120 mg/kg锌(硫酸锌形式)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9 d。结果显示:1)随着饲粮中锌添加水平的升高,生长獭兔肩胛脂肪沉积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肾周脂肪沉积量呈现降低的趋势(P=0.095 3)。2)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锌对肩胛脂肪和肾周脂肪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脂肪酸转运蛋白(FATP)以及肾周脂肪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mRNA相对表达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20 mg/kg锌显著提高了肩胛脂肪和肾周脂肪中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激素敏感脂酶(HSL)以及肩胛脂肪中FABP 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了肩胛脂肪和肾周脂肪中LPL 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120 mg/kg锌(硫酸锌形式)上调了生长獭兔脂质分解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了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进程,从而使脂肪沉积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酵母硒添加水平对滩羊生长性能、血液常规参数、硒蛋白基因表达以及组织器官硒含量的影响,进而评价酵母硒对滩羊的生物安全性,揭示硒在滩羊体内的生物富集规律。选取体重[(32±2) kg]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滩羊公羔6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试验选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硒含量为0.16 mg/kg,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8.94、105.46、258.51、564.60 mg/kg酵母硒,使饲粮硒含量分别为0.25(Ⅰ组)、0.50(Ⅱ组)、1.00(Ⅲ组)、2.00 mg/kg(Ⅳ组)。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饲粮酵母硒添加水平对滩羊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与Ⅰ组相比,Ⅲ组滩羊血液平均红细胞体积、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P0.05)。与Ⅱ组相比,Ⅳ组滩羊血液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显著降低(P0.05)。3)与Ⅰ组相比,Ⅲ组滩羊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PX3)的mRNA相对表达量呈二次极显著升高(P0.01)。与Ⅰ组相比,Ⅱ、Ⅲ、Ⅳ组滩羊肝脏硫氧还原白还原酶1(TXNRD1)的mRNA相对表达量呈二次极显著下降(P0.01),甲状腺激素脱碘酶1(DIO1)的mRNA相对表达量呈线性显著下降(P0.05)。各组之间滩羊肌肉硒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4)Ⅳ组滩羊血清硒含量极显著高于Ⅰ、Ⅱ、Ⅲ组(P0.01)。随着饲粮酵母硒添加水平的提高,滩羊背肌、肝脏、肾脏、肺脏、心脏、胰腺、十二指肠硒含量呈二次极显著增加(P0.01),脾脏、睾丸硒含量呈线性极显著增加(P0.01)。综上所述,以酵母硒为补充硒源,饲粮硒含量在0.25~2.00 mg/kg时对滩羊生长性能、血液常规参数、硒蛋白基因表达以及组织器官硒含量均无不良影响;饲粮硒含量达2.00 mg/kg时饲喂滩羊是安全的。滩羊血清及组织器官硒富集量随着饲粮酵母硒添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日粮对乌金猪不同生长阶段脂类分解代谢的差异。选用乌金猪为研究对象,以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确定的乌金猪适宜能量与蛋白水平的日粮和美国NRC(1998)推荐的猪营养需要量为依据,设计和配制乌金猪WJ和NRC日粮。选取体重约23kg的乌金猪36头,公母各半,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下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分别于30kg、60kg和100kg体重时屠宰,通过real-time PCR比较了4个脂肪分解代谢相关基因在脂肪组织中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在各个屠宰体重,WJ日粮组HSL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高于NRC日粮组(P>0.05);在各个屠宰体重,WJ日粮组LPL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NRC日粮组(P<0.05);在30kg和60kg屠宰体重,WJ日粮组CP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NRC日粮组(P<0.05),但在100kg屠宰体重水平时,WJ日粮组CP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低于NRC日粮组(P>0.05);在各个屠宰体重,WJ日粮组PPAR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NRC日粮组,在30kg屠宰体重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果提示:WJ日粮通过上调脂肪分解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了脂肪组织脂肪的分解,减少了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10.
基于滩羊生长发育规律,实施羔羊阶段式育肥。将4月龄112只羊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公、母各2个重复)。根据羔羊体重目标,分为3个育肥阶段(22~28、29~35、36~40 kg),每个阶段结束时进行屠宰试验以测定育肥性能和肉品质。根据肉羊饲养标准(NY/T816-2004),每个阶段均设置84%(Ⅰ组)、96%(Ⅱ组)、108%(Ⅲ组)和120%标准(Ⅳ组)能量和蛋白水平,且同一阶段等能蛋比相同的日粮。结果表明:3个阶段中,滩羊的末体重、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屠宰率、优质切块重、GR值和尾重均呈现相同变化规律,即Ⅰ组Ⅱ组Ⅲ组Ⅳ组;22~28 kg,Ⅳ组的末体重和优质切块重显著高于Ⅱ组(P0.05),Ⅳ组的大理石评分值和肌肉中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Ⅳ组的嫩度值显著小于Ⅰ、Ⅱ和Ⅲ组(P0.05);29~35 kg,Ⅳ组的末体重比显著高于Ⅱ组(P0.05),Ⅳ组大理石评分值和肌肉中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Ⅱ组(P0.05);36~40 kg,Ⅲ组的GR值和尾重均显著低于Ⅳ组(P0.05),Ⅲ组的大理石评分值显著高于Ⅱ组(P0.05),与Ⅳ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体重22~28、29~35、36~40kg阶段,分别饲喂消化能12.30 MJ/kg和粗蛋白15.37%、消化能10.65 MJ/kg和粗蛋白13.61%、消化能9.53 MJ/kg和粗蛋白11.91%的日粮有助于提高育肥性能和获得优质滩羊肉。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罗伊氏乳杆菌LR1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营养物质转运载体mRNA表达的影响。选取144头初始体重为(6.49±0.01) kg的2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基础饲粮+100 mg/kg喹乙醇+75 mg/kg金霉素,罗伊氏乳杆菌组饲喂基础饲粮+5×1010CFU/kg罗伊氏乳杆菌LR1。试验期为14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抗生素显著提高了血清葡萄糖(GLU)的含量(P0.05),且显著降低了血清尿素氮(UN)的含量(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罗伊氏乳杆菌LR1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胃动素(MLN)和空肠胆囊收缩素(CCK)的mRNA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抗生素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MLN的mRNA表达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罗伊氏乳杆菌LR1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Na+依赖性谷氨酰胺载体2(ASCT2)、阳离子氨基酸运载体1(CAT1)、小肽转运体1(PepT1)和空肠中性和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rBAT)以及空肠与回肠y+L氨基酸转运体1 (y+LAT1)的mRNA表达量(P 0.05);饲粮添加抗生素显著提高了空肠y+LAT1、CAT1、PepT1和空肠与回肠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mRNA表达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罗伊氏乳杆菌LR1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乙酰辅酶A羧化酶α(ACCα)、脂肪酸合成酶(FASN)和十二指肠与空肠脂肪酸结合蛋白3(FABP3)以及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抗生素显著提高了空肠ACCα的mRNA表达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罗伊氏乳杆菌LR1显著提高了空肠和回肠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1(SGLT1)的mRNA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抗生素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SGLT1、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3(SGLT3)的mRNA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5×1010CFU/kg罗伊氏乳杆菌LR1对断奶仔猪的肠道营养物质转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断奶仔猪肠道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促进小肽、氨基酸及脂肪酸吸收转运,增强脂肪酸的合成。罗伊氏乳杆菌LR1在替代猪饲用抗生素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可用于开发新型猪饲料抗生素替代物。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形式亚麻油对肉羊生产性能、肉品质、肉中脂肪酸含量及脂代谢关键调节因子和脂代谢相关酶mRNA表达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日龄((100±10)d)和体重((27±2.17)kg)相近的健康杜泊(♂)×小尾寒羊(♀)杂交F2代公羔24只,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试验处理CON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LO、L、LOM组为试验组,分别添加含油量为4%的亚麻油、亚麻籽、亚麻油微胶囊脂末。饲养试验过程记录肉羊体重、干物质采食量等生产性能指标,屠宰后测定肌肉pH、剪切力等肉品质指标,采用烘干法、凯氏定氮法、索氏提取法、高温灰化法分别测定肉中干物质、蛋白质、脂肪及灰分的含量,并利用气相色谱法和实时荧光定量法分别测定肉中脂肪酸含量和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1)亚麻油不同添加形式对肉羊平均日增重有影响,LO组日增重显著低于CON、LOM和L组(P0.05),添加油脂组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但其他营养成分并无显著变化(P0.05)。与CON组相比,LOM组显著降低了肌肉剪切力,提高了肌肉嫩度(P0.05),但亚麻油的不同添加形式对肌肉的pH、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失水率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2)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了肌肉中ALA、CLA和AA的含量,显著改善了n-6/n-3的比例(P0.05),LOM组CLA含量较CON组、LO组、L组显著提高375%、171%和58%,L及LOM组比CON组n-3PUFA显著提高151%、178%(P0.05);3)日粮添加不同形式的亚麻油对脂代谢关键调节因子PPARγ、SREBP1mRNA表达量有影响显著,LO、LOM和L组与CON组相比分别上调PPARγmRNA表达量53%、68%及36%,对SREBP1mRNA表达量下调47%、49%、53%(P0.05);试验组对脂代谢相关酶中FAS、SCD基因的表达量有抑制作用,LOM组SCD表达量显著高于L组(P0.05),并且显著上调LPL基因mRNA的表达量,是CON组的2.7倍(P0.05),但对ACC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富含亚麻油物质有利于PUFA沉积,并能够促进PPARγ、LPL基因表达,抑制SREBP1、SCD和FAS基因表达,亚麻油微胶囊脂末能够通过提高肌肉中PUFA,尤其是CLA含量,改善肉品质,增加肌肉嫩度,较亚麻油及亚麻籽可更好的提高舍饲羊肌肉中的PUFA含量。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锰对生长獭兔脂肪组织脂质代谢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3月龄獭兔2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5、10、20、40 mg/kg锰(以硫酸锰的形式)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29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20 mg/kg锰显著降低了肩胛脂肪沉积率(P<0.05),饲粮中添加5~40 mg/kg锰显著降低了胃周脂肪沉积率(P<0.05)。饲粮中锰添加水平对肾周脂肪沉积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2)饲粮中锰添加水平对肉碱脂酰转移酶2(CPT2)、激素敏感脂酶(HSL)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PPARβ)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0~40 mg/kg锰显著降低了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的表达量(P<0.05);饲粮中添加20~40 mg/kg锰显著降低了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基因的表达量(P<0.05);饲粮中添加10~40 mg/kg锰显著提高了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基因的表达量(P<0.05);饲粮中添加10~20 mg/kg锰显著提高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的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锰影响了3~4月龄獭兔的脂肪沉积和脂肪组织脂质代谢,锰添加水平为20 mg/kg时,可以有效促进脂肪组织的氧化分解,抑制脂肪组织的合成,并能降低体脂肪的沉积率。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阐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对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选择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草原红牛和夏洛莱牛各6头,分为4组,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育肥180 d,屠宰,采样,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测定背最长肌PPARγ基因mRNA表达量,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背最长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草原红牛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牛(P0.05),顺序为草原红牛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草原红牛PPARγ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肉牛(P0.05),顺序为草原红牛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说明PPARγ基因对脂肪合成代谢有正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的鸭油甘油二酯和维生素D_3对结肠炎大鼠结肠菌群、脾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 mRNA表达量及结肠组织发育的影响。选择10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每组4个重复,模型组每组16个重复,每个重复均5只大鼠;对照组大鼠自由饮用蒸馏水,模型组大鼠自由饮用5%葡聚糖硫酸钠水溶液,进行连续7 d的造模试验。造模成功后,选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Ⅰ组),另选择建模成功的大鼠70只,随机分成7个组,分别为模型组(Ⅱ组)和试验组(Ⅲ~Ⅷ组);每组均2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采用2×3两因素交叉析因试验设计,鸭油甘油二酯添加水平分别为2.5、5.0、10.0 mL/kg,维生素D_3添加水平分别为12.5、25.0μg/kg。试验期为3周。结果表明:1)鸭油甘油二酯与维生素D_3交互作用对Ace指数、Chao1指数影响显著(P0.05),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量、Ace指数、Chao1指数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5.0 mL/kg鸭油甘油二酯和12.5μg/kg维生素D_3组的OTUs数量、Ace指数、Chao1指数最高,微生物的物种丰度高于其他5个试验组。2)主成分分析图显示,5 mL/kg鸭油甘油二酯和12.5μg/kg维生素D_3组与对照组距离最近,微生物相似性最高。3)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志贺氏菌属(Shigella)、普拉氏菌属(Prevotella)和支原体菌属(Allobaculum)比例显著降低(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属(Bacteroides)比例显著增加(P0.05),梭状芽孢杆菌纲(Clostridia)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4)鸭油甘油二酯和维生素D_3交互作用对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影响显著(P0.05);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的结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增加(P0.05),隐窝深度显著变浅(P0.05)。5)鸭油甘油二酯和维生素D_3交互作用对脾脏PPARγmRNA表达量影响显著(P0.05);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除10.0 mL/kg鸭油甘油二酯和25.0μg/kg维生素D_3组)脾脏PPARγ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其中5.0 mL/kg鸭油甘油二酯和12.5μg/kg维生素D_3组脾脏PPARγmRNA表达量最高。6)脾脏PPARγmRNA表达量与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隐窝深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由此可见,不同水平的鸭油甘油二酯和维生素D_3能够改善结肠炎大鼠的结肠区系微生物结构,增加有益微生物比例,促进结肠肠道发育,上调脾脏PPARγmRNA表达量,并且对肠道发育具有调控作用,以5.0 mL/kg鸭油甘油二酯和12.5μg/kg维生素D_3组合为最优。  相似文献   

16.
《饲料工业》2017,(8):45-50
试验旨在研究育肥后期饲粮中添加生物发酵饲料对延边黄牛背最长肌组织中FABP4、CAPN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选择12头平均体重(545.55±27.00)kg的体健无病延边黄牛阉牛,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头。试验组每头牛饲喂生物发酵饲料2 kg/d,对照组不饲喂生物发酵饲料,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础日粮营养水平基本相同。预饲期10 d,正式期90 d。试验结束后,分别从试验组与对照组各随机选取3头牛,在第14肋骨处采取背最长肌一小块,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样品中FABP4、CAPN1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试验组中FABP4 mRNA的表达量是对照组的2.27倍,FABP4基因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APN1 mRNA的表达量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育肥后期饲粮中添加生物发酵饲料可显著提高FABP4、CAPN1基因在延边黄牛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7.
九龙牦牛PPARγ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普通牛(Bos taru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成年九龙牦牛(Bos grunniens)脂肪组织总RNA,经RT-PCR扩增获得了PPARγ基因序列(GenBank登陆号:GU061328),其中cDNA的ORF为1 428 bp,编码475个氨基酸,与普通牛PPARγ氨基酸的同源性达99%,有2个氨基酸发生突变。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九龙牦牛PPARγ基因的mRNA表达特性。结果表明:在脂肪、背最长肌、心、肝、肾、脾和肺脏中均检测到PPARγ基因的表达,并且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肝脏和脾脏中亦有较高表达。PPARγ基因在背最长肌中的表达5.5岁九龙牦牛显著高于0.5、3.5岁和9岁以上,其表达与背最长肌的肌内脂肪含量未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养猪》2019,(5)
为了研究mRNA表达量与猪胴体及肉质性状的相关性,试验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检测了引进猪种大约克夏猪和6个四川省地方猪种背部皮下脂肪中IGF-1和PPARγ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大约克夏猪IGF-1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所有地方猪种(P0.05或P0.01),地方猪种中藏猪最高,显著高于丫杈猪、内江猪、青峪猪(P0.05);大约克夏猪PPARγ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青峪猪、藏猪(P0.01),显著高于雅南猪(P0.05),地方猪种中成华猪、丫杈猪显著高于青峪猪和藏猪(P0.05)。相关分析显示,IGF-1、PPARγ分别与体脂率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P0.01,P0.05),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此外,IGF-1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PPARγ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结球白菜提取物(NCCE)对肉鸡脾脏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选取1日龄健康AA肉鸡180只,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处理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300、500、700、900 mg/kg NCCE,试验期为42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CCE对肉鸡脾脏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及γ-干扰素(IFN-γ)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00、500、700、900 mg/kg处理组显著提高了鸡脾脏IL-2、IL-4 mRNA表达水平(P0.05);500、700、900 mg/kg处理组显著提高了IFN-γmRNA表达水平(P0.05);与700 mg/kg处理组相比,500 mg/kg处理组IL-2、IL-4及IFN-γmRNA表达量具有增加的趋势(P0.05)。NCCE能够诱导肉鸡脾脏IL-2、IL-4及IFN-γmRNA的表达,基础日粮中添加500 mg/kg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试验选择105只1日龄的SPF蛋鸡,随机分为7组,每组15只鸡。对照组饲喂低铜半纯化日粮;试验组为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铜8 mg/kg的Cu SO4、微米Cu O和纳米Cu O组及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铜160 mg/kg的Cu SO4、微米Cu O和纳米Cu O组。研究不同水平Cu SO4、微米Cu O和纳米Cu O对鸡嗉囊铜转运蛋白基因Ctr1、Ctr2 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探讨纳米Cu O在嗉囊的吸收和转运机制。结果表明:试验至15 d,日粮中添加铜160 mg/kg,Cu SO4组雏鸡嗉囊铜含量和Ctr1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微米Cu O和纳米Cu O组(P0.05)。试验至30 d,日粮中添加铜8 mg/kg,Cu SO4和纳米Cu O组雏鸡嗉囊铜含量和平均日增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微米Cu O组(P0.05);Cu SO4组雏鸡嗉囊Ctr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u SO4组雏鸡嗉囊Ctr1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微米Cu O组(P0.05),对照组和微米Cu O组显著高于纳米Cu O组(P0.05);日粮中添加铜160 mg/kg,对照组雏鸡嗉囊Ctr1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Cu SO4组,Cu SO4组显著高于微米Cu O组,微米Cu O组显著高于纳米Cu O组(P0.05)。日粮中添加铜8和160 mg/kg,各组雏鸡嗉囊Ctr2 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纳米Cu O组雏鸡嗉囊Ctr2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Cu SO4和微米Cu O组(P0.05)。可以看出,日粮中添加Cu SO4和纳米Cu O显著提高雏鸡嗉囊铜含量和平均日增质量,微米Cu O没有明显变化。嗉囊Ctr1对Cu SO4的吸收转运发挥重要的作用,Ctr1与纳米Cu O的吸收转运关联不甚密切,纳米Cu O与Cu SO4的吸收转运方式有较大差异。日粮中添加纳米Cu O显著提高雏鸡嗉囊Ctr2蛋白表达,嗉囊Ctr2与Cu SO4吸收转运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